湘钢帮帮团志愿者...吧 关注:7贴子:236
  • 12回复贴,共1

【湘钢帮帮团】【公益鸡汤】“非洲赤脚医生”史怀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史怀哲:一个敬畏生命的人
年少时,他被非洲人民的苦难所震撼
21岁时他立下志向
30岁之前为学术和艺术而活
30岁之后为直接服务于人而活
30岁时他开始学医
38岁时他前往非洲,
成为一个以行动实践信仰的丛林医生
90岁时,他安息在那里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08-02 19:17回复
    他是阿尔伯特·史怀哲(1875-1965),德国著名哲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精神之父。
    他亲历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人间各色的痛苦颠沛、压迫折磨和冷酷杀戮,也感受了苦难环境中如烛火般细微脆弱的人间温情,由此唤起他心灵深处对战争与和平、掠夺与谦守、贪婪与节制、文明与野蛮、征服与敬畏的生命反思。他传奇的一生,映照出一个伟大的生命风景,彰显出人文关怀在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
    他提出“敬畏生命”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他被誉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
    他被誉为时代的先知、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他还被誉为伟大的良心、爱与和平的使徒
    他和特蕾莎修女一样,是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导师,全球青少年争相效仿的榜样
    史怀哲,一个对世界来说并不陌生的名字,象征着慈善与奉献。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08-02 19:19
    回复
      2025-11-04 04:22: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904年的一天,他偶然读到一本巴黎传教会的杂志,得知非洲刚果加篷的黑人正在贫困与疾病中挣扎。黑人被昏睡病、溃疡、伤寒、麻风病等疾病折磨着,而方圆几百里却没有一名医生。在放下杂志的那个瞬间,史怀哲就决定了自己毕生的目标—去非洲志愿行医,让黑人兄弟摆脱病痛的折磨。随后,他放弃了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重新进入医学院去学习。父母亲友强烈反对,医学院的院长不接受他,建议他去看精神病医生。经过四处奔走努力,他才获得医学院旁听生资格。历经8年艰辛的学习,终于在他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
      1913年,史怀哲和新婚妻子海伦以及筹办诊所的70箱行李一起,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非洲之旅。经过一个月的辗转颠簸,他们来到兰巴伦,当时的法属赤道非洲,那是一个辽远、充满神秘感的原始丛林,也是一个蚊虫肆虐、物资匮乏、穷困无助的蛮荒之地。
      史怀哲的丛林诊所、医药完全免费,病人就医期间的食宿日用也是免费的。精神病、脱肠、热带赤痢、昏睡病、麻风病、疥癣等等,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每天络绎不绝的病人还是令史怀哲很吃惊,带来的药物两个月就告罄了。史怀哲不得不紧急筹款,吃闭门羹,遭到拒绝都是常事,而史怀哲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将遭到拒绝、面对挫折视为正常。
      在此后的50年里,他13次进出非洲,在欧洲等地巡回开展管风琴音乐会、四处演讲,募集经费。史怀哲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巴黎的巴赫学会不忍心使这位音乐天才被埋没于非洲丛林里,便赠送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一台经过特殊打造、足足三吨重的钢琴,它有大风琴一样的键盘,并附有管风琴踏式板。为了对抗非洲经年潮湿的气候和白蚁,钢琴的表层全部用锌细心镀过。这部构造异常特殊的大乐器,后来陪伴史怀哲在非洲度过半个世纪的岁月。
      在非洲他每天工作几达16小时,用以解决一大群“黔首”的病痛,闲时他独自在煤油灯下弹巴赫的前奏与赋格曲以求安宁,有人要他不要太拼命,不要一根蜡烛两头烧,他说,如果蜡烛够长两头烧又何妨?这蜡烛果然够长,他活了90岁。音乐是需要“社会力”支援的行业,在非洲,史怀哲的音乐没有同业也没有听众,但他自己却不能没有它,宗教坚定他的奉献,而音乐支援着他的情操。
      史怀哲不是铁打的,他也常常会感到身心疲惫。在一个孤寂的夜晚,他偶尔试弹巴黎巴赫协会送给他的管风琴兼用的钢琴,给他消沉的情绪带来奇异的慰籍,使他整个的没入无可比拟的喜悦与陶醉之中。他还切实的体会到,为其远离欧洲喧闹和功利的音乐会,不受任何干扰,才能体会到如此美妙的感觉。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08-02 19:21
      回复
        在史怀哲的努力下,诊所从一个简陋的鸡舍变成能容纳几百名病人住院的医院。医院中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医生志愿者,很多因病痛濒临绝望的黑人得到了免费救治。那时医院就建立了麻风病区,麻风病人从悲惨的被遗弃者,变为被细心照料的、有尊严的人。为了感谢医院的救命之恩,治愈的麻风病人们在博士的住所前载歌载舞。
        当地黑人长期生活在自由散漫的环境中,群体居住,靠天吃饭。会有很多不恰当的行为,不仅不懂得守规则,甚至随心安理得的随手拿医院的各种东西,会在病房里烧火做饭等等。史怀哲不得不制定医院规则,由助手每天早上向病患们宣读一遍,并请大家传达给村子里的人们。
        1、 医院附近不要吐口水。
        2、 等候的时候不要高声谈话。
        3、 有时上午看不完所有的病人,所以患者与陪伴人应带一天的粮食。
        4、 未经医生许可就在传教办事处住宿的人,不给药,还要下令离开。(这是因为有些患者闯进学童宿舍,抢去床位)
        5、 盛药的瓶罐一定要交还。
        6、 每月中旬从船来到,到开走的期间,除了急症外,不受理普通患者。(这是为了利用时间来写信,向欧洲订购药品)
        为了使黑人学会感恩,学会对医院的珍视。史怀哲耐心地教导黑人们,他们被救了,在诊所得到了善待,是因为许多欧洲人为此做出了牺牲,因此他们也应尽力为维持医院的生存做些事情。渐渐的,黑人们懂得送谢礼来了。有的交了些钱,有的送来了东西,如鸡蛋、香蕉等。这些对医院的生存所需如杯水车薪,但大家更懂得爱护东西了,医院的秩序也渐渐建立起来。当然,贫穷的人和老年人,他从不接受谢礼。
        史怀哲一直坚守着他的丛林医院,其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火也燃烧到非洲丛林,医院曾被关闭,他本人也曾被关进俘虏营。医院也只好关门大吉。史怀哲倒因此有了宽裕的时间,能静下心来看书写作。他利用这个机会,思考和梳理长久以来就悬念的有关人类文明的问题。但一获自由,他又开始重建医院,他不仅要做医生、护士,也要做泥水匠、木工的工作。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5-08-02 19:23
        回复
          二战时期,因外援中断,医院几度濒临绝境。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这样述说自己的心境:“我受尽种种煎熬,已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孤独而长久的坚持,史怀哲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丛林医院也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当戴高乐的“自由法国”与维希政府军队在兰巴伦附近激战时,双方都很有默契,不伤及史怀哲的医院。
          他在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所能做的是那么少而感到沮丧,然而我试着控制这种感觉,心中只想着当时医治的那个病人。我训练自己想着要医好他,然后我才能继续医治下一个,我觉得这样总比牵挂着非洲所有的病人有效。有时候,为了保持理智,你必须实际点。”
          有一天下午,史怀哲医生心情非常沉闷,于是就到医院外面附近空旷的原野上散步。这是他化解胸中烦闷的一人有效的途径。就在夕阳穿过树叶洒下一地金色光影的时候,他看到两个黑人小孩在一块玩,他们的阳光下跳舞、嬉戏,全然不知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悲苦与不幸,全然不知饥饿和痛苦就在他们身旁游荡,随时会吞噬他们。见孩子玩得那么开心,史怀哲的心被常常地震动了。原来人的心灵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自由和幸福的,就像这两个黑人小孩,周遭围绕着那么多不幸,他们却能在夕阳下面尽情开怀!这情景仿佛是一个从天而降的昭示,使这位忧心忡忡的医生一下子平静下来了。“从那次以后,我把那个黄昏的记忆藏在心中,所以每当我感到沮丧时,我便会想想那时刻的喜悦,这使我全身舒畅,能够继续向前走去。”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5-08-02 19:24
          回复
            一个敬畏生命的人
            史怀哲不仅治病,也引导黑人走出迷信与混沌。那里的黑人靠天吃饭,种族隔离,互不信任,在丛林法则中自生自灭。史怀哲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不把白人社会的道德强加于他所服务的人群,而是以更加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与欧洲社会完全不同的人,他对非洲土著的爱是不存偏见、真心尊重的。史怀哲以无限的爱心给黑人的心田注入了爱,也注入了感恩之心,引导黑人兄弟走出混沌。虽然在很长的一段年月中医院的条件都非常艰苦,可是在那儿,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却和谐相处,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各自的生命都得到了尊重。
            一天,史怀哲乘船去出诊。小汽船在非洲美丽的河流上航行,他对着河水默默沉思。看着夕阳西下时分河马母子情深的场景,突然一个思想火花闪亮在他的脑海:世界之所以如此美丽,就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有着平等的价值,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从一只河马到一只蚂蚁,从一只猴子到一朵野花,从一只小猫到一只塘鹅,从白人到黑人,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无故伤害其他生命。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相处的关系。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5-08-02 19:26
            回复
              1915年,史怀哲提出“敬畏生命”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由此,史怀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敬畏生命”的人。他以此思想为核心写作的《文明的哲学》,否定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宣扬了生命平等的哲学。100年来,这个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生态环保主义、动物保护主义的思想源头。
              2009年盖文·米勒执导的德国电影《史怀哲传》剧照
              在非洲那个物种无限丰富的动植物王国中,整日奔波劳碌的博士却连一只蚂蚁过路也要让开,一朵野花也要呵护,主张绝不无故伤害任何生命。连那些医院收养的猴子、野猪、塘鹅、小猫小狗等小动物,都受到了家庭一员的善待。
              然而在非洲,面对铺天盖地的蚂蚁和蚊子,人类出于生存需要必须要消灭一些生命。史怀哲认为,尽管这不可避免,但人必须有“自责”的意识。如果人类认为自己有权力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这种“自责”是对“敬畏一切生命”原则的妥协,同时是一种自觉。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5-08-02 19:29
              回复
                世人对他的评价与追随
                爱因斯坦和史怀哲是好友。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在一篇叫《质朴的伟大》的文章中写道:“像阿尔伯特·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而他又有幸具有极为健壮的体格,这给人的印象就更为深刻了。使史怀哲感到欣慰的是,他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符合其天性的一切。健壮的体格要求直接行动,这使他抵制了悲观主义听天由命的倦怠。本来,史怀哲的道德敏感性会使他陷于这种倦怠之中。因此,尽管有当代加于每个敏感的种种失望,史怀哲还是成功地保持了他的乐天的、肯定生活的本性。”
                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这样评价道:“世上真正善意、献身的人,非常罕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适于理解和无资格比拟这种人的。史怀哲博士就是真正善意、献身于世的人。”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5-08-02 19:31
                回复
                  2025-11-04 04:16: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史怀哲虽已辞世多年,但他仍是全球志愿者们最尊敬、最仰慕的人之一。史怀哲为人谦和,很少诉说自己的事迹与成就。但他以实际行动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不断鼓舞和感动着许许多多后来的志愿者去追随他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国际上现在还有许多人在宣扬和发展史怀哲的博爱精神,其中较有名的是国际阿尔伯特·史怀哲组织(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Association)及国际阿尔伯特·史怀哲基金会(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Foundation);前者着重于发扬史怀哲的精神,后者着重于继续他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08-02 19:31
                  回复
                    史怀哲的主要著作:
                    《音乐家诗人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
                    《德国和法国的管风琴制造艺术与演奏家》
                    《J.S.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
                    《康德的宗教哲学》
                    《耶稣的弥赛亚和受难的秘迹》
                    《在原始森林的边缘》
                    《非洲杂记》
                    《文明的衰败与复兴》
                    《文明与伦理》
                    《文化哲学》
                    《敬畏生命》
                    《史怀哲自传》等。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08-02 19:33
                    回复
                      资料来源:
                      《史怀哲的故事》,香港《文汇报》,作者:陈晓凤
                      《史怀哲传》,上海三联书店,2012,华姿 著
                      《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史怀哲 著,赵燕飞 译
                      《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陈泽环 译
                      编辑整理:公益慈善论坛主编 张以勋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5-08-02 19:34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08-02 19:35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08-02 19: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