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眼菩提吧 关注:366,897贴子:1,070,881

我的千眼理解,之三,打磨、盘玩、包浆、开片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帖不是教程。
此帖只是为个人的一些理解和习惯,愿与大家分享。对于本人的理解,请勿机械照搬。本帖中描述的一切方式,及造成的不良后果,与本人无关;因为本帖而有所感悟从而找到乐趣的,与本人无关。
此帖所描述的,是本人关于从开始打磨到开片整个过程的观察,以及对于某些阶段而言基于实证的一些推测,不作为任何处理方式的依据。其中可能会顺路谈到一些某个步骤下的情况,还没有决定到底要说什么,回头再慢慢补充也可。
此外,关于已经证实的内容,以及本人推测的内容,均会在有关位置中标出,请不要全部认为是实证结果,或者全部认为是推测内容。
涉及内容较多,都放在一层会比较占篇幅影响阅读。更新完毕前请列位看官不要插楼,大约需要五层或者六层的空间。谢谢。
一楼还是喂度娘,三次连吞好痛苦。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5-07-10 20:59回复
    一、未开果前的果子表皮
    此项内容并非一定要说,因为以前在别的帖子中已经多次和吧友讨论过这个情况。不过想想可能有一些吧友没有看到过类似的内容,也没有时间做侧切观察等实证研究,还是简单说两句。手绘图如下,同时,此图及以下所有图均为横切截面状态,同时,我们只研究浅表层的变化。

    普视图1为正常状态下的果子外表侧切面状态,此图中黑色部分为黑皮层,上方为外界,下方为胚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果子本体),以下均基本延续这一结构。为了简化,外表木皮层及木皮上面的那个不知道应该叫什么大家也不太关心的鬼皮层,此处略去。补充科普一句,木皮和黑皮之间,还有极其薄的一层皮存在,实际我们都忽略了它的存在,当然实际上它也没什么用,这是来自对一个疑似未成熟果的实证观察。
    作为嚼烂状胚乳的一种表象,千眼的浅表层基本是这么一个结构,就是坑坑洼洼,大凹的地方会形成纹路,小凹的地方也普遍存在,如果我们用高科技的手段把胚乳上的黑皮层完全去掉而不损胚乳的话,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会是类似月球表面的那种遍布大小不均的孔洞的状态。
    普视图1中左侧的圆圈内,在微观状态下将成为微观图1的情况,是不是大体上看起来区别不大,是的,嚼烂状胚乳就是这样的,坑洼状态。而所谓的微观,我们可以认为是30倍-40倍的普通放大镜吧,至于我自己的那个,我也不知道是多少倍的,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以上内容,已经全部经过实证。同时,本阶段为果子天然情况,尚未涉及到任何物理或化学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普视图1中的虚线部分,为我们即将打磨的程度,在此仅作提示。
    插播一个公益广告:保护树木,就是保护自己。谢谢。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5-07-10 21:01
    回复
      2025-11-24 04:59: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初打磨状态下的果子表面
      接上,我们按照最普通的打磨玩法,按照前面说的虚线程度,露出果子的部分胚乳,而仍留在表面凹陷中的黑皮,就形成了纹路。当然,如果是打磨掉的胚乳足够多的话,会将连续的黑皮打断,但孔洞状结构是遍布整个胚乳的,尤其是一些几乎通向果子的内部,这些会形成所谓的眼。
      以上只是简单的科普,也是基础知识了,不再多说。

      打磨到普视图2的状态,甚至经过抛光以后,看起来表面是光滑了,在图上用直线表示。
      但是,对于所谓的光滑表面,比如画着圈的那个地方,无论您用多少目的砂纸,微观状态下,仍然将是微观图2的示意。只是当砂纸的目数足够高的时候,形成的锯齿状会更加细密,而“显得”无比光滑。注意,以上只是示意图,在最开始说到的30-40倍放大镜的比例,已经不再适用,除非您用的是1000目以下的砂纸。这里主要描述的是一种状态,是初打磨和抛光后的毛糙状态,仅此而已。
      以上内容,已全部经过实证。该阶段,果子以物理变化(打磨)为主,当胚乳与外界直接接触的时候,即开始了氧化作用,但是,这个阶段由于时间较短,化学作用的效果可以忽略,除非是长期闲置状态下的“风化”作用。
      节目预告,微观图2中的虚线,目前是群众演员,下一集中会是一个强大的群众演员。
      插播一个公益广告: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谢谢。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5-07-10 21:03
      回复
        三、初盘玩阶段和初包浆阶段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时间太长,不记得了吗,那么还记得刚才的虚线吗。呵呵,这个是盘玩初期的磨损程度,比如有些吧友喜欢先用布盘,从根本上讲,这也不过是一种伴随着氧化作用下的高抛光,同时减少初期手汗油的影响的做法。

        在磨损状态下,微观层面,原有的锯齿状结构会向圆滑状转化,先会转化那些凸出的部位,然后逐步转化那些凹陷的部位。比如微观图3上的圆圈部位,描述的是刚刚短时间布盘后的果子表面,既有已经磨损的圆滑,又有暂时还未磨损的棱角。
        微观图3,表示的是抛光后布盘一段时间的果子表面的微观状态。这个阶段,开始手盘的时候,会向微观图4的状态转变,也就是开始初期的包浆。
        说到这里,先说个人关于包浆是个什么东西的理解,按照个人的体系来说,包浆是浅表层由于汗油沁和氧化同时作用而产生的化学变化,只是说句实话,这个东西我只能说“似乎”能够观察,在我鼓足勇气将一个玩了300小时的果做了多次侧切以后,即便用了放大镜也很难观察到在果子之外的包浆层,但是,可是,可但是,但可是,“似乎”真的有,所以,在微观图4中,黑色的实线,表示的是果子的外表面,而其上的虚线和黑实线之间的空间,表达的是“似乎”有的包浆层。
        而在黑实线表示的果子外表面之下的阴影虚线,则反映的是果子表面发生的化学变化程度,这层,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有。在300个小时的盘玩下,这一层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化学变化,这是果子浅表层在盘玩下发生的最大的变化。表象是变得通透,实际上在与刚开果相比,通透程度提高了将近一倍。
        一倍的来源是这样的,用同样的强光源(手机的手电作用),一个刚开的老果,光圈大概能达到玉石鉴定中的“一分水”程度,也就是2-3毫米的光圈扩散程度,而对于老果盘玩300小时的结果,光圈大概能达到“两分水”,数显卡尺实测大概在5毫米以上。
        所以,在初盘玩阶段,还是以磨损为主,究其根源还是一个物理变化,而在初包浆的阶段,主要起作用的是化学变化,是果子胚乳中的淀粉在氧化和汗油沁的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这里再插一句吧,上一个部分中,提到了长期闲置的“风化”作用,实际上我们基本看不到这样的变化,而单就标准的“风化”概念的话,果子表面在干燥程度下,水合物失水也会产生表面崩解,进而形成微观图3的圆滑态,但是这个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仅为理论推断,未经实证。
        以上内容,果子表面“风化”形成圆滑态属于理论推断,表面之外的包浆层难以观测,除上述两项内容外,其他均已经过实证。
        又到了公益广告时间:人类若不能与其他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5-07-10 21:05
        回复
          五、关于那彪悍的开片
          近来,见到的开片果越来越多了。首先,个人认为,这东西是可以开片的,其次,个人同时也认为,这东西未见得是必然开片的。至少我手中的长期失水的老果们,至今一个开片的都没有,让我感觉有些尴尬。
          好吧,单从开片果的图片上观察,似乎也符合胚乳类果子的普遍开片效果。那就是,果子浅表层细密裂纹,优先存在于质地相对疏松的部位。来吧,我都写得有点累了,粗略的字数统计已经超过了3500,再打起精神来,把这部分说完。

          我们把所有的条件弄成最简化的吧,所以我们再也不必估计是微观图还是普视图,只把它叫做半微观状态吧。
          果子的浅表层结构延续面前的简化状态,我们来推测,这货为什么会开片。
          个人认为,开片是果子自身胀缩的结果,而开片的前提,是果子自身的化学变化,导致本来就不均匀的质地更加不均匀。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貌似”浅表层经过充分化学作用的玉化层(不加引号了,累),质地会比普通的胚乳更加坚固,说“貌似”的原因,是没有经过硬度检测,只是来源于电磨打孔和切片的手感。果子自身的质地本来就不均匀,加上外面的浅表层又形成了玉化的硬壳,在胀缩的时候,不同部位的受力是不均匀的。
          不均匀受力的结果,是胚乳内部会形成一些微小的裂痕,不过这东西实在难以观测,我动用了手中倍数最大的放大镜,也只能说,“似乎”有。在果子胀缩的情况下,作用力继续发展的结果,是将微小的裂痕扩大、连接,形成更大的裂缝。而更大的裂缝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将本来向两个方向的内部作用力,变成了单方向的作用力,比如右下角描述的“胀缩应力状况”,将裂痕继续扩展、连接,形成肉眼可见的裂。
          图中的A、B两处,描述的是已经连接至外表的裂纹,而C/D/E,描述的是不同的质地下的发展中裂纹情况,这些裂纹发展下去,就有变成A和B的可能。
          刚才说了是示意图,所以其实裂纹不是直线的,而是不同部位的细密裂纹连接而成,作为示意图,勉强看个意思吧。
          另一方面,借此机会也继续推断下去。对于开片,个人认为,优先存在于浅表层,果子内部比较深的地方,能够收到的外界环境影响相对小很多,换言之,这里相对稳定,所以即便胀缩,很多力也会相应地抵消掉,而浅表层,质地的差距在化学作用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拉大,胀缩作用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完全的崩坏也是很难的,更多的,是浅表层的崩解开裂,也就形成了我们所说所期待的开片。
          这个过程中,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兼而有之,共同作用。
          以上内容,均来自于本人的推断,未经实证观察,有些也难以观察。
          最后的公益广告了:2个小时,4500字。分享,就是最好的公益!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5-07-10 21:08
          收起回复
            再度重申,以上为个人的一些理解和习惯,愿与大家分享。对于本人的理解,请勿机械照搬。本帖中描述的一切方式,及造成的不良后果,与本人无关;因为本帖而有所感悟从而找到乐趣的,与本人无关。
            祝各位吧友玩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本人小学文化,农村户口,家里赤贫,长得血丑,蓝翔肄业,驾校不收,闲极无聊,打字练手。
            更新完毕,欢迎来电来函探讨。谢谢。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5-07-10 21:09
            回复
              @wangyang101531
              我觉得从我们两个以前探讨过的内容来看,您也就看看5.6两楼的玉化内容,以及七楼的开片推断就差不多了,别的大部分以前也都研究过了,相对浅显。


              IP属地:北京9楼2015-07-10 21:13
              收起回复
                关于玉化,我说点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准确,我手里有个玉化果,一个乳白色的老果,那个果一年半了,开出来啥颜色,现在还收啥颜色,别的果即使不盘玩也会变色泛黄,但是那颗果就未变过,打磨的时候废掉我一整张240的砂纸,密度奇高,就收我头像的那颗,至今买了各种果子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7-10 23:11
                收起回复
                  2025-11-24 04:53: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分析得太透彻了 赞谢谢分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7-10 23:29
                  回复
                    高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7-11 00:16
                    回复
                      玩出极致,赞一个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7-11 03:14
                      回复
                        做为吧里的新人,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得罪人,只能默默的顶完帖子,凑够十五字转身就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7-11 06:47
                        回复
                          好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7-11 1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