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吧 关注:3,008贴子:120,295

回复: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爱情婚姻悲剧的思想意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p


20楼2008-05-25 13:47
回复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21楼2008-05-25 13:48
    回复
      2025-08-31 16:05: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薛宝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简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杀害林黛玉的刽子手了。 

      我们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 

      在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闻确实是颇为紧张的;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密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她利用—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时;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竞一人先走了。宝钗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饭;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p 

      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伤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太伤了她的廉耻;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形景。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渎“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留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p 

      最后,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前边的分析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事实上,贾母等人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戏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干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像.


      22楼2008-05-25 13:49
      回复
        • 123.53.44.*
        有味


        23楼2008-05-25 20:44
        回复


          24楼2008-05-27 17:38
          回复
            读了


            IP属地:河北25楼2008-05-28 11:18
            回复
              分析


              26楼2008-09-21 10:55
              回复
                               浅谈林黛玉的“小性儿”
                一提起林黛玉,似乎从古至今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认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小性儿”。有所不同的是,以前往往因此而否定了林黛玉这个人物,认为她“德固不美”,以后则常定这个人物在爱情方面具有的“叛逆性”的同时,再指出“是环境养成了她孤傲、冷僻、多愁善感的性格”,并把她的"小性儿"当作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又有谁真正的了解她,为她正名,还她清白。一直以来她这个人物形象有着超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一 林黛玉的“小性儿”性格分析
                一般说来她的“小性儿”主要是说话尖刻刻薄、爱闹小脾气、目中无人但我认为更应该说是她宽厚、聪颖、率真、大度等内心世界真实而自然的流露。这也是对命运进行无奈的抗争的表现;是对当时社会与环境的反叛 。
                她单纯直率,情感高尚,感情真挚,爱憎于色,见于言。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她的一言一行的都发自内心,厌恶虚伪,从不讨好人,从不掩饰心中的好恶,也不谄上媚下 ,不做违心的事。她 “见一个打趣一个”固然使人不舒服,但这些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更多是她常常一语道破事情的真谛,不给那些兴风作浪,谄上媚下、欺凌弱小、心术不正的人留一点余地。而且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不会再记挂在心上,同样的她也不会一直记挂着别人对她的伤害。这是她的宽厚。说她爱挖苦人,但文中又有“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 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 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1】这样的描写。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互讥取笑本是他们相处的一种模式,从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2】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气氛一般都很僵,也没什么笑声,大家也会感到空虚与寂寞。况且如果他们真觉得颦儿是尖刻之人,又怎会那么喜欢她,宝钗也说“众人爱你伶俐”【3】 而不明就里的人就把这些看成是尖酸刻薄,说成是“小性儿”。在这些玩笑中也足见颦儿的聪慧与机警。
                她的心直口快得罪了许多人,不过那些人都是些什么人,读者都应该很清楚。所以在那些卑鄙之人的传扬下,颦儿也就成了一个尖刻的人。但却没有看到她的谦和与宽厚。当黛玉去看宝玉,而晴雯不知是黛玉因而没有开门。黛玉刚开始没有生气,还自然而然的为她开脱,正如原文中所写“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 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还不开么?’”【4】她就是这样的宽厚,懂得体谅别人。后来黛玉大只闹主要是因为晴雯的那句“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5】想起了自己的生世; 正在伤心垂泪的时候,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而爱的宝玉又那样对她。她怎能不生气,而最好的发泄方式也只有跟知己宝玉发脾气来发泄自己心中的苦与痛。而人们总是忽略了这些,一致认定是她无理取闹。                                                                                     
                “黛玉虽说有‘比刀子还厉害’的嘴,但她从不愿意无故伤害别人。有一次,她说的话无意中‘衬了彩云’,她便‘自悔不及,忙一顿的行令猜拳岔开了’彩云是什么人?一个丫鬟而已,而且是服侍贾环的,算不得有头有脸的‘二层主子’林黛玉却因为伤害她而后悔,可见她还是能够为他人着想的,是宽厚之人,”【6】这也见她的聪慧机敏。       
                


                27楼2010-03-31 20:30
                回复
                  2025-08-31 15:59: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有鲜明的爱憎分明观,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她尊重自我但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紫鹃是个丫鬟,可是紫鹃竟可以经常滔滔不绝地数落她的‘不是’。这样的情况,除了贾宝玉,在别的主子那里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甚至不可想象的。”【7】要说那回紫鹃劝她跟贾母禀明她跟宝玉的事,她啐过紫鹃。但只有她自己知道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而且在大观园里这些话是不能乱说的,她怕会引来灾祸伤害到紫鹃,所以才制止了紫鹃。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8】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后来大闹了一场,却只是因为怕宝玉也看不起她,不能和是官侯小姐的湘云恼;看到宝玉和湘云使眼色后,正在气头上的黛玉认为宝玉偏向湘云,又听到知己宝玉说她是“小性儿,行动肯恼”来安慰湘云。试问:如果你的知己如此你会怎么做?我想应该和黛玉一样吧。她单纯的利用争吵来表达对宝玉不理解她的不满。她就是这样的直率纯真。可一会儿之后,她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文中湘云也这样说过:“ 别人说她,拿她取笑都使得”,【9】“这也足见黛玉的宽厚、大度了。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这一番话何等恳切,既真诚地解剖了自己,又坦率地道出了自己对对方的误解。她从不会去想宝钗对此是无法举报的,她如何向王夫人等解释她知道这些‘典故’的缘由呢?她更不会想到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向薛宝钗发起反击。如果黛玉倒打一耙,‘我是从戏里听来的,难道你看过牡丹西厢?’宝钗必定张口结舌。虽然她也有那个聪明才智,但是黛玉就是如此的单纯天真,像一张白纸。她立即承认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然后宝钗又是一番大道理,她一席话,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这只能说明林黛玉天真而且容易受感动,很容易相信人的。同时,她的思维模式完全是自我反思性的。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里,除了黛玉的直率和真诚外,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呢?没有了。甚至在贾宝玉面前,她也爽快地承认:‘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在’情人‘面前公开地赞美’情敌‘,再要说林黛玉’小性儿’,我想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10】说她爱闹脾气,还经常牵连无辜的宝玉。但又有谁又会真的忍心生她的气,她是那么的率直,单纯可爱。他们的争吵里又有几次是真的?大多数只是几个姐妹间闹的小脾气吧!况且出现吵闹也属正常,毕竟他们都还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难免有摩擦。对他们来说那只是一种增进情谊的调剂罢了。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惠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衡芜苑的婆子送燕窝来,黛玉听说误了婆子的夜局,后便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11】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我们实应改变对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 薛宝琴这个美丽的姑娘突然出现,一下子风头出尽,连薛宝钗也开她的玩笑,说:‘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史湘云接着话茬说:‘宝姐姐,你这话虽是玩,却有人是真心这样想呢。’琥珀在一旁指证贾宝玉,史湘云马上否认说:‘他倒不是这样人。’琥珀再指黛玉,‘史湘云便不作声’——分明就是讥刺黛玉。本来贾宝玉也以为林黛玉会因为贾母疼宝琴而‘心中不自在’,不想她却‘不似往日’,既不与史湘云唇枪舌战,也不与薛宝琴争高论低,反而“赶着宝琴叫‘妹妹’。其中的缘由,就是她已经同薛宝钗‘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旦感觉到对方的诚意,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林黛玉就立刻改。事实上,情况远比她想象得要复杂得多,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正说明了林黛玉心灵的单纯。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如果她能早一点、多一点受到真诚的对待,她决不会是一个‘小性儿’的人。”【12】她也不会经常打趣人,使人有时候下不来台,让人觉得她尖酸刻薄得理不让人,心眼儿小,爱恼人了。
                  “由此看来,林黛玉未必‘小性儿’,只不过按照封建礼教对‘妇德’的要求而言,她的个性光芒过于强烈,因而性格也不讨人喜欢罢了。”【13】
                  她与宝玉的爱情受到外界的干扰和破坏,心与心间的交流不能畅通无阻。“林黛玉在意识到她和宝玉的爱情前面有着种种的障碍,特别是表面上是命定儿实质上却是人为的‘金玉之论’和‘金麒麟’的作梗并且她又不能指望她的外祖母、已逝的父母及其他人为她做主,这使得她常常为这份爱情担心不安。”【14】所以她对宝玉有怀疑猜忌疑和争吵即“小性儿”,但这却是她自己与宝玉的沟通方式,在这些事情后他们的感情一次比一次深。这是属于他们独特的处理情感的方式。在保护他们的爱情过程中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她眷恋的心并且不停的以自己的方式和能力即“小性儿”斗争着。
                  林黛玉与这个封建社会格格不入,常常做出有违封建礼教的事,因而常常遭到封建制度的卫道者的阻挠。她的所作所为也必然会受到守旧派的指责。在这样的矛盾斗争中,林黛玉的性格的闪光点就往往被世俗之人视之为“小性儿”。
                  


                  28楼2010-03-31 20:30
                  回复
                    二 “小性儿”性格形成的原因  
                    1 社会环境   
                    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这种畸形的社会环境生活,人的性格是一种变异的!是一种压抑的,更是一种不稳定的!【15】那里有着她不能抵抗的封建桎梏。
                    林黛玉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不会去压迫别人,但也不会允许别人来压迫她。她求的是大家互相尊重;而那个时代却处处是压迫和被压迫。“ 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压迫着她。而她的超人才华反而成了她的一项大罪过,成为封建卫道士残害的对象。他与宝玉的自由恋爱也不为世俗所接受,反而受到破坏和阻挠。
                    那个社会正如探春所说的一样,还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在那一次又一次的戕害中,黛玉不能忍受而她一弱女子又有什么能力来反抗,只能以“小性儿”来
                    斗争了。
                    2 人的生活环境
                    “林黛玉出生在一个原本很快乐的家庭,而林家夫妻又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使她读书识字。但随着父母的相继离去,给她幼小的心灵以无形的重大打击!只有每日垂泪,暗自伤神。她没有了可以完全信任的依靠,那种伤害是永久的且异常深刻的。他们的早逝也使她缺少一些必要的教育比如:怎样处理人际关系。身为女子且出身书香门第也使她不能到社会上接受锻炼,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她是独生女,从小过着任性而为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她早逝的父母,也没有把封建社会如何做一个贤德妇女的道理讲给她听。因而在这种极为特殊的生活成长环境里,她才有可能养成脱俗‘任性、敏感、自尊’的特殊性格。”【16】
                    后来林黛玉来到贾府,寄居在那里。贾府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势力十分顽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不合理现象。比如王熙凤“戏效彩斑衣”那样令人恶心的“孝心”;王夫人在人前的假慈悲;“薛姨妈的爱语慰痴颦”等封建社会的遗毒等等。
                    “尽管名义上是贾府的贵宾,实际上她已经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落难者了。”【17】周瑞家送宫花最后才送给她。像贾府这样等级森严的地方怎么可能怠慢客人。如果把她当家人何况是贾母的心肝儿外孙女,这也不不可能最后才送。这只能说明她 在贾府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她的存在可有可无。
                    而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陷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因此,由于林黛玉坚持其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就不见容于这污淖的封建世俗,从而又引起其自尊心对污淖世俗的更大不满。这也促成了她特殊性格的形成。
                    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是孤独而痛苦的,她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内心化,情感化。而“小性儿”就成了寄人篱下、孤立无援的一个女孩儿释放压力,宣泄情感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
                    3 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在一个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和强烈的自尊心,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林黛玉正是这样的情况。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而后来林家几乎没有可靠有实力的宗族来支撑。黛玉也只能去投靠贾家。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这对黛玉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打击。
                         4 绝顶聪明还有那超人的才华和丰富的情感
                    由于黛玉心慧、才情禀赋又高人一等,又早熟,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极度的敏感。有一次在病中听到一个婆子在赶人,竟以为是在赶自己。这说                      明了她的极端敏感。婆子在潇湘馆外的大吼大叫,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她在贾府并不如刚来时那么受欢迎了。甚至有人看不起她,这令高傲的、父母手心里的珍宝的黛玉怎样接受。这让她更加把自己封闭起来,更加的敏感了。一有风吹草动
                    


                    29楼2010-03-31 20:31
                    回复
                      就草木皆兵。这种极度的敏感在林黛玉收到压迫和歧视的时候也就由“小性儿”发泄出来。
                      5 理想追求的破灭
                      “她的品格、才情、秉赋 及依据这些条件在头脑中产生的朦胧的理想追求,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因而在她的理想上造成绝望的痛苦。”【18】这使得她亲情、爱情、理想追求都失意,愈加陷入一个不堪的境地。“小性儿”也愈加的凸显 。
                      6 性格与遭遇的相互作用
                      她本身的性格与她的遭遇的不幸的相互作用也使她成为人们眼中的“小性儿”。她多愁善感,眉宇间总是透露着一种浓浓的哀伤,心情又易受外界的影响。“她对未来命运的惶恐的推测,她会由落花调谢想到自己的身世飘零,想到自己生命消逝时无人怜惜的悲哀,悲叹人不如花。”【19】父母早死,只剩下她一个孤女;寄人篱下,看人脸色度日;日益沉重的疾病;与宝玉的爱情一直未有结果, 心情烦躁、痛苦;直率又有些反叛的她又没讨得周围人的欢心,爱护她的几个人又没有能力帮她,一个一个的离开,最终陷于孤独的境地。性格铸就了她有些不同与常人的性格即“小性儿”,其实那也只是用来掩盖最真实的自己,用来自我保护的外衣而已。她怕一旦卸下伪装之后,会受到伤害而自己又无法承受,所以宁愿用尖酸刻薄,高傲自大,目无尘下来伪装。而生活的遭遇又使得她更加恐惧会被伤害,“小性儿”的使用也越来越顺手。最终她被认定为“小性儿”。
                      她的家庭出身、生活遭遇、文化教养这一切又形成她感情容量与感情负荷的极大反差,所以她必须以某种方式发泄出来,而她选择了耍“小性儿”。
                      三 对其形象的作用
                      “她追求自我人格的尊严,追求与宝玉真挚的爱情,追求纯洁无瑕的灵魂,一言以蔽之,是追求人性的自由。然而,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社会地位、性格情感,乃至体质状况都决定了她不可能与命运正面交锋,只能在哀怨、愁绪中“抛珠滚玉只偷潸”,倔强的使用“小性儿”,不肯妥协。而这恰恰完美地展现一个气韵典雅的东方式唯美主义人物形象,美得让人惊心 。这也让人感到他是一个有些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美好的幻影。虽然有时会觉得她爱哭、爱闹, 但是她真诚的美丽,坚强不肯认输的气魄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底。她的举手投足,无不反射着唯美光彩。深入的了解了她以后,这个少女表面上的孤高自许、目中无人、尖酸刻薄等等并不是把我们和她的距离拉远,反而是和我们越来越靠近了。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她那一颗玻璃一样纯情、透明不能屈折的心,看到的是一个聪慧善良敦厚的可爱少女。”【20】
                                                 结束语    
                      总之不管人们如何去看待她,这个最容易想起自己但又不会为自己打算的人;是一个只知道信从内心的感情而不知道顺从世上人情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永远不
                      安心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别人的力量上的人。我们看到的是她内心深处的善良、纯真、宽厚与谦和。于是这个经常使“小性儿”的可爱少女形象便永远地定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成为永恒的经典形象,成为人们眼中永远的林妹妹。
                      


                      30楼2010-03-31 20:31
                      回复
                                       浅谈林黛玉的“小性儿”
                        一提起林黛玉,似乎从古至今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认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小性儿”。有所不同的是,以前往往因此而否定了林黛玉这个人物,认为她“德固不美”,以后则常定这个人物在爱情方面具有的“叛逆性”的同时,再指出“是环境养成了她孤傲、冷僻、多愁善感的性格”,并把她的"小性儿"当作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又有谁真正的了解她,为她正名,还她清白。一直以来她这个人物形象有着超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一 林黛玉的“小性儿”性格分析
                        一般说来她的“小性儿”主要是说话尖刻刻薄、爱闹小脾气、目中无人但我认为更应该说是她宽厚、聪颖、率真、大度等内心世界真实而自然的流露。这也是对命运进行无奈的抗争的表现;是对当时社会与环境的反叛 。
                        她单纯直率,情感高尚,感情真挚,爱憎于色,见于言。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她的一言一行的都发自内心,厌恶虚伪,从不讨好人,从不掩饰心中的好恶,也不谄上媚下 ,不做违心的事。她 “见一个打趣一个”固然使人不舒服,但这些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更多是她常常一语道破事情的真谛,不给那些兴风作浪,谄上媚下、欺凌弱小、心术不正的人留一点余地。而且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不会再记挂在心上,同样的她也不会一直记挂着别人对她的伤害。这是她的宽厚。说她爱挖苦人,但文中又有“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 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 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1】这样的描写。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互讥取笑本是他们相处的一种模式,从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2】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气氛一般都很僵,也没什么笑声,大家也会感到空虚与寂寞。况且如果他们真觉得颦儿是尖刻之人,又怎会那么喜欢她,宝钗也说“众人爱你伶俐”【3】 而不明就里的人就把这些看成是尖酸刻薄,说成是“小性儿”。在这些玩笑中也足见颦儿的聪慧与机警。
                        她的心直口快得罪了许多人,不过那些人都是些什么人,读者都应该很清楚。所以在那些卑鄙之人的传扬下,颦儿也就成了一个尖刻的人。但却没有看到她的谦和与宽厚。当黛玉去看宝玉,而晴雯不知是黛玉因而没有开门。黛玉刚开始没有生气,还自然而然的为她开脱,正如原文中所写“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 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还不开么?’”【4】她就是这样的宽厚,懂得体谅别人。后来黛玉大只闹主要是因为晴雯的那句“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5】想起了自己的生世; 正在伤心垂泪的时候,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而爱的宝玉又那样对她。她怎能不生气,而最好的发泄方式也只有跟知己宝玉发脾气来发泄自己心中的苦与痛。而人们总是忽略了这些,一致认定是她无理取闹。                                                                                     
                        “黛玉虽说有‘比刀子还厉害’的嘴,但她从不愿意无故伤害别人。有一次,她说的话无意中‘衬了彩云’,她便‘自悔不及,忙一顿的行令猜拳岔开了’彩云是什么人?一个丫鬟而已,而且是服侍贾环的,算不得有头有脸的‘二层主子’林黛玉却因为伤害她而后悔,可见她还是能够为他人着想的,是宽厚之人,”【6】这也见她的聪慧机敏。       
                        


                        31楼2010-04-01 03:42
                        回复
                          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有鲜明的爱憎分明观,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她尊重自我但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紫鹃是个丫鬟,可是紫鹃竟可以经常滔滔不绝地数落她的‘不是’。这样的情况,除了贾宝玉,在别的主子那里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甚至不可想象的。”【7】要说那回紫鹃劝她跟贾母禀明她跟宝玉的事,她啐过紫鹃。但只有她自己知道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而且在大观园里这些话是不能乱说的,她怕会引来灾祸伤害到紫鹃,所以才制止了紫鹃。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8】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后来大闹了一场,却只是因为怕宝玉也看不起她,不能和是官侯小姐的湘云恼;看到宝玉和湘云使眼色后,正在气头上的黛玉认为宝玉偏向湘云,又听到知己宝玉说她是“小性儿,行动肯恼”来安慰湘云。试问:如果你的知己如此你会怎么做?我想应该和黛玉一样吧。她单纯的利用争吵来表达对宝玉不理解她的不满。她就是这样的直率纯真。可一会儿之后,她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文中湘云也这样说过:“ 别人说她,拿她取笑都使得”,【9】“这也足见黛玉的宽厚、大度了。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这一番话何等恳切,既真诚地解剖了自己,又坦率地道出了自己对对方的误解。她从不会去想宝钗对此是无法举报的,她如何向王夫人等解释她知道这些‘典故’的缘由呢?她更不会想到利用这一点就可以向薛宝钗发起反击。如果黛玉倒打一耙,‘我是从戏里听来的,难道你看过牡丹西厢?’宝钗必定张口结舌。虽然她也有那个聪明才智,但是黛玉就是如此的单纯天真,像一张白纸。她立即承认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然后宝钗又是一番大道理,她一席话,说得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这只能说明林黛玉天真而且容易受感动,很容易相信人的。同时,她的思维模式完全是自我反思性的。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里,除了黛玉的直率和真诚外,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呢?没有了。甚至在贾宝玉面前,她也爽快地承认:‘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在’情人‘面前公开地赞美’情敌‘,再要说林黛玉’小性儿’,我想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10】说她爱闹脾气,还经常牵连无辜的宝玉。但又有谁又会真的忍心生她的气,她是那么的率直,单纯可爱。他们的争吵里又有几次是真的?大多数只是几个姐妹间闹的小脾气吧!况且出现吵闹也属正常,毕竟他们都还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难免有摩擦。对他们来说那只是一种增进情谊的调剂罢了。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惠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衡芜苑的婆子送燕窝来,黛玉听说误了婆子的夜局,后便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11】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我们实应改变对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偏见。     
                          


                          32楼2010-04-01 03:42
                          回复
                            “尽管名义上是贾府的贵宾,实际上她已经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落难者了。”【17】周瑞家送宫花最后才送给她。像贾府这样等级森严的地方怎么可能怠慢客人。如果把她当家人何况是贾母的心肝儿外孙女,这也不不可能最后才送。这只能说明她 在贾府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她的存在可有可无。
                            而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陷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因此,由于林黛玉坚持其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就不见容于这污淖的封建世俗,从而又引起其自尊心对污淖世俗的更大不满。这也促成了她特殊性格的形成。
                            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是孤独而痛苦的,她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内心化,情感化。而“小性儿”就成了寄人篱下、孤立无援的一个女孩儿释放压力,宣泄情感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
                            3 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在一个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和强烈的自尊心,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林黛玉正是这样的情况。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而后来林家几乎没有可靠有实力的宗族来支撑。黛玉也只能去投靠贾家。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这对黛玉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打击。
                                 4 绝顶聪明还有那超人的才华和丰富的情感
                            由于黛玉心慧、才情禀赋又高人一等,又早熟,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极度的敏感。有一次在病中听到一个婆子在赶人,竟以为是在赶自己。这说                      明了她的极端敏感。婆子在潇湘馆外的大吼大叫,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她在贾府并不如刚来时那么受欢迎了。甚至有人看不起她,这令高傲的、父母手心里的珍宝的黛玉怎样接受。这让她更加把自己封闭起来,更加的敏感了。一有风吹草动
                            就草木皆兵。这种极度的敏感在林黛玉收到压迫和歧视的时候也就由“小性儿”发泄出来。
                            5 理想追求的破灭
                            “她的品格、才情、秉赋 及依据这些条件在头脑中产生的朦胧的理想追求,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因而在她的理想上造成绝望的痛苦。”【18】这使得她亲情、爱情、理想追求都失意,愈加陷入一个不堪的境地。“小性儿”也愈加的凸显 。
                            6 性格与遭遇的相互作用
                            她本身的性格与她的遭遇的不幸的相互作用也使她成为人们眼中的“小性儿”。她多愁善感,眉宇间总是透露着一种浓浓的哀伤,心情又易受外界的影响。“她对未来命运的惶恐的推测,她会由落花调谢想到自己的身世飘零,想到自己生命消逝时无人怜惜的悲哀,悲叹人不如花。”【19】父母早死,只剩下她一个孤女;寄人篱下,看人脸色度日;日益沉重的疾病;与宝玉的爱情一直未有结果, 心情烦躁、痛苦;直率又有些反叛的她又没讨得周围人的欢心,爱护她的几个人又没有能力帮她,一个一个的离开,最终陷于孤独的境地。性格铸就了她有些不同与常人的性格即“小性儿”,其实那也只是用来掩盖最真实的自己,用来自我保护的外衣而已。她怕一旦卸下伪装之后,会受到伤害而自己又无法承受,所以宁愿用尖酸刻薄,高傲自大,目无尘下来伪装。而生活的遭遇又使得她更加恐惧会被伤害,“小性儿”的使用也越来越顺手。最终她被认定为“小性儿”。
                            她的家庭出身、生活遭遇、文化教养这一切又形成她感情容量与感情负荷的极大反差,所以她必须以某种方式发泄出来,而她选择了耍“小性儿”。
                            三 对其形象的作用
                            “她追求自我人格的尊严,追求与宝玉真挚的爱情,追求纯洁无瑕的灵魂,一言以蔽之,是追求人性的自由。然而,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社会地位、性格情感,乃至体质状况都决定了她不可能与命运正面交锋,只能在哀怨、愁绪中“抛珠滚玉只偷潸”,倔强的使用“小性儿”,不肯妥协。而这恰恰完美地展现一个气韵典雅的东方式唯美主义人物形象,美得让人惊心 。这也让人感到他是一个有些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美好的幻影。虽然有时会觉得她爱哭、爱闹, 但是她真诚的美丽,坚强不肯认输的气魄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底。她的举手投足,无不反射着唯美光彩。深入的了解了她以后,这个少女表面上的孤高自许、目中无人、尖酸刻薄等等并不是把我们和她的距离拉远,反而是和我们越来越靠近了。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她那一颗玻璃一样纯情、透明不能屈折的心,看到的是一个聪慧善良敦厚的可爱少女。”【20】
                                                       结束语    
                            总之不管人们如何去看待她,这个最容易想起自己但又不会为自己打算的人;是一个只知道信从内心的感情而不知道顺从世上人情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永远不
                            安心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别人的力量上的人。我们看到的是她内心深处的善良、纯真、宽厚与谦和。于是这个经常使“小性儿”的可爱少女形象便永远地定格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成为永恒的经典形象,成为人们眼中永远的林妹妹。
                            


                            34楼2010-04-01 03:42
                            回复
                              2025-08-31 15:53: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1.139.87.*
                                                  浅谈林黛玉的“小性儿”
                              一提起林黛玉,似乎从古至今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认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主要是“小性儿”。有所不同的是,以前往往因此而否定了林黛玉这个人物,认为她“德固不美”,以后则常定这个人物在爱情方面具有的“叛逆性”的同时,再指出“是环境养成了她孤傲、冷僻、多愁善感的性格”,并把她的"小性儿"当作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又有谁真正的了解她,为她正名,还她清白。一直以来她这个人物形象有着超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一 林黛玉的“小性儿”性格分析
                              一般说来她的“小性儿”主要是说话尖刻刻薄、爱闹小脾气、目中无人但我认为更应该说是她宽厚、聪颖、率真、大度等内心世界真实而自然的流露。这也是对命运进行无奈的抗争的表现;是对当时社会与环境的反叛 。
                              她单纯直率,情感高尚,感情真挚,爱憎于色,见于言。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她的一言一行的都发自内心,厌恶虚伪,从不讨好人,从不掩饰心中的好恶,也不谄上媚下 ,不做违心的事。她 “见一个打趣一个”固然使人不舒服,但这些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更多是她常常一语道破事情的真谛,不给那些兴风作浪,谄上媚下、欺凌弱小、心术不正的人留一点余地。而且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不会再记挂在心上,同样的她也不会一直记挂着别人对她的伤害。这是她的宽厚。说她爱挖苦人,但文中又有“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 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 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1】这样的描写。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互讥取笑本是他们相处的一种模式,从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2】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气氛一般都很僵,也没什么笑声,大家也会感到空虚与寂寞。况且如果他们真觉得颦儿是尖刻之人,又怎会那么喜欢她,宝钗也说“众人爱你伶俐”【3】 而不明就里的人就把这些看成是尖酸刻薄,说成是“小性儿”。在这些玩笑中也足见颦儿的聪慧与机警。
                              她的心直口快得罪了许多人,不过那些人都是些什么人,读者都应该很清楚。所以在那些卑鄙之人的传扬下,颦儿也就成了一个尖刻的人。但却没有看到她的谦和与宽厚。当黛玉去看宝玉,而晴雯不知是黛玉因而没有开门。黛玉刚开始没有生气,还自然而然的为她开脱,正如原文中所写“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 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还不开么?’”【4】她就是这样的宽厚,懂得体谅别人。后来黛玉大只闹主要是因为晴雯的那句“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5】想起了自己的生世; 正在伤心垂泪的时候,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而爱的宝玉又那样对她。她怎能不生气,而最好的发泄方式也只有跟知己宝玉发脾气来发泄自己心中的苦与痛。而人们总是忽略了这些,一致认定是她无理取闹。                                                                                     
                              “黛玉虽说有‘比刀子还厉害’的嘴,但她从不愿意无故伤害别人。有一次,她说的话无意中‘衬了彩云’,她便‘自悔不及,忙一顿的行令猜拳岔开了’彩云是什么人?一个丫鬟而已,而且是服侍贾环的,算不得有头有脸的‘二层主子’林黛玉却因为伤害她而后悔,可见她还是能够为他人着想的,是宽厚之人,”【6】这也见她的聪慧机敏。       
                              


                              35楼2010-04-01 03: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