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3,155贴子:1,156,026

回复:纠正了一个观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致力于反主流,当时的主流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齐治平的特点是有为。老子提倡无为,天下要无事取,用兵要用奇,治国要用正,与当时主流反着来。当时的主流是,平天下用有事,用兵用正,治国用奇。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5-06-14 03:25
回复
    老子好清静。“我好静也,民自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然而清静是反主流的。清静的关系是,静之而清,“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与清静相对的是,生动,动之而生。生动,是主流,“天行健,君子以生生不息。”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5-06-14 03:34
    回复
      2025-11-10 16:26: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正与奇,相对。“正言若反。”正与反,相对。所以,奇,是正的反面反向。“反也者,道之动也。”所以,奇是道之运动。所以,正是道之静。所以说,“我好静,民自正。”两者是一回事。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5-06-14 03:42
      回复
        静,就是无为。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5-06-14 03:48
        回复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孔子好谈仁,老子好谈知。孔子是高山仰止,老子是上善若水,两者是高山流水。山水,是大地的主要表现形势,山有五岳泰衡嵩华恒,水有四渎江河淮济。


          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5-06-14 03:58
          回复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出于户是出行,这里是“行知”。窥于牖是窥视,这里是“见知”。一路行来,所见所闻所思即是所知,这主流。老子是反主流的,要“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当然要有凭借:道。而凭借仁义礼法,做不到“不为而成”,所以行知,为成,是其主流。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5-06-14 04:10
            回复
              当时的主流是,行而后知,见而后名,为而后成。再后来发展成了“知易行难。”近代孙中山批评“知易行难”,立论“知难行易”,鼓励践行他的理论。这三个阶段,“行而后知”是最初的获取知识的方式,通过亲身经历见证。“知易行难”,是知识同代人之间交流代际之间传承,由知难行难进步为知易行难,两难成一难。“知难行易”,知识在此时难在取舍不在再是获取,行易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不可能变为或许能。以此推测下一个阶段,可能是“知易行易”,知识不再是多而统一单一,而是多样性的,能够适合各种个性的人,不用削足适履。


              来自手机贴吧22楼2015-06-14 04:34
              回复
                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标准的十五个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5-06-14 08: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