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5贴子:112,801
  • 7回复贴,共1

杜甫诗中“雨”意象分析论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求贵吧各位了,要写一个关于杜甫诗“雨”意象的小论文,确定不了研究的方向,求吧友帮忙啦,顺便可不可以来点这方面的论文,谢谢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6-05 11:24回复
    杜诗在以天然景物构成意象时,还开创了意象叠加的方法,即全用实体性的名词意象拼接浓缩,省去诸名词意象之间的关联词语,“语不接而意接”,以高度的诗化语言,扩大了近体诗的容量,达到了言约义丰、以少总多的艺术境界,增添了审美价值。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涪城县香积寺官阁))“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苹”(《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赵广州》)等都是意象密度极大的句子,其意象间形成一个个断裂的空白,造成意象间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欣赏者留下的空白,它延长了欣赏者的审美感知过程,增加了审美趣味。此种意象叠加法,杜甫以后仿效者渐多,且不乏佳构,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柳永、马致远等人也有精妙的借鉴与创新。杜甫对意象组合方式的开拓与创新,克服了近体诗自身的局限,扩大了这一体裁的容量,丰富了近体诗的表现技巧,使诗人情感的表现更为自由灵活多变,从而使近体诗具有一种异于古诗的新的审美特征。


    IP属地:上海7楼2015-06-05 15:44
    回复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想象力的竞赛,创构新意象,让意味与诗的形式得到最完美的化合,乃是诗人神圣的使命。杜甫创构的新奇意象乍看悖于常情常理,实则是利用所谓“阻拒性原理”与“陌生化”原则,使那些已变得惯常的或无意识的东西陌生化;而那些从个人生活经验中蒸馏出来的细节,经由诗人主观感情的点化,并用自己独特的用词遣句、意象结构,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意象,创造出全新的感觉世界。如《放船》中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由第一眼的印象到引起感受的情绪,再到理性判断,秩序井然,不正是“意识流”所追求的效果吗?试看“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春日江村五首》)这样的语序,不是惟妙惟肖地绘制出了诗人因感受的强烈才引起对事物的关注的思维轨迹吗?杜甫还善于利用汉字的视觉性,将一些客观上无序的共时画面组合成有序的诗的语法,看似不经心实则精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如“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在自然界,桃花、扬花本是错杂纷下,而黄鸟、白鸟也无所谓谁伴谁飞;一经杜甫组织入诗,“逐”“兼”二字顿然化无序为有序,而人情便宛然在其中。这种新奇的意象构造,开创了由具有现实特征的意象向超现实的意象迈进的物化抒情方式,突破了旧的审美心理规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形态发展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其他如“帝乡愁绪外,春色泪痕边”(《泛舟送魏十八含曹返京因寄岑中允范郎中季明》)“驿楼衰柳侧,县廓轻烟外”(《谒元公上方》)“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秋兴》之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之八)等,皆属此类。


      IP属地:上海9楼2015-06-05 15:46
      回复
        主要参考文献:
        ①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② 邓魁英、聂石樵选注《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 程千帆、张宏生《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见《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④ 许总《明清杜诗学概观》(见《文学遗产》1988年第6期)
        ⑤ 江裕斌《试论杜甫对诗歌意象结构与音律的开拓与创新》(见《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2期)
        ⑥ 郎保东《审美意象的趣味》(见《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5期)
        ⑦ 林继中《杜诗情感意象的一种构图方式》;姜耕玉《论诗歌中的联觉意象》(均见《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
        ⑧ 林继中《“象外之象”的现代阐释》(《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第5期)
        ⑨ 舒展选编《钱钟书论学文选》(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
        ⑩ 杨世明《唐诗史》(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⑪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5-06-05 15:51
        收起回复
          不知贵吧有没有人看过杨伦的《杜诗镜铨》,有木有统计过共多少首诗,其中标题有“雨”字的有多少?写一个小论文,自己数的和好多资料里的数字出入略大,不知是看的书不一样还是我的有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6-06 23:47
          回复
            这个确实值得研究。


            IP属地:北京17楼2015-06-08 11: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