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89,786贴子:14,655,028
  • 9回复贴,共1

论述一下先秦以后无百家争鸣这个说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帖子说了,在下只是补充一些个人看法。学识浅薄,若有错缪,望指正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5-05-25 21:52回复
    下载贴吧客户端发语音!
    艳色天下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5-25 21:53
    回复
      2025-08-06 11:20: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首先要纠正一个问题。汉孝武帝是不是独尊儒术。当初董仲舒上书的是“不在六艺之内,孔子之道。”儒术和孔道有没有区别。这个大多数第一反应是有,但是观史记所记载,孝武帝让儒生干了两件事,修法度,明封禅。这个与其说是孔道,不如说是周孔之道。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5-05-25 21:58
      回复
        就算这样,也可以说尊儒术,但是独尊是没有。因为孝武帝欣赏的是文学之士。这个就不贴史记原文了,而孝武所谓的尊又有几分诚意呢?封禅制度议论了十几年,儒生都没有议论出来,孝武就作出一些不和谐的举动,比如把儒生罢官什么的,相信方士。当然后期的大农,丞相也不是什么儒生出生。他们可是儒家轻视的生意人。可以看出孝武尊儒,其实就是一场面子工程。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5-05-25 22:04
        回复
          谈了这个问题,又要谈一个重要的问题。所谓的孔道又是什么,六艺是什么。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八派谁又是正统。有人会说孟子,可是汉代孟子的地位并不高。而且不但孟子地位不高,在孝武的时候就连论语也没有列为经。所谓孔道也就是只能从六经找。而西汉六经传授有家法,一代大儒就传一经。那么正统就无从定论,更别说独尊了。董仲舒当时上书的用意无非是想让汉武帝承认自己的公羊派是正统,而孝武帝却没有这个想法。他设置五经博士,就算不上独尊了。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5-05-25 22:13
          回复
            当然,五经博士也可以算是儒家。但是这样理解,就把儒家片面看了。儒家在东西汉就有两种不同的形态。西汉的家法,东汉的师法,一个以释义为主,一个以训诂为主。直到郑玄注五经,成为通学。不过郑玄所注五经,被王弼所攻。南北朝,北朝多王注,南朝多郑注。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5-05-25 22:21
            回复
              王郑之争,王引老庄之说注经。到了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引王攻郑。汉学到这里也算总结了。而韩愈作原道,提出道统。然后濂洛关闽开启宋学,汉宋之争又岂不是一场争鸣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5-05-25 22:31
              回复
                宋儒提倡六经注我,排斥佛老,比起汉儒,他们更多追求的是经济。毕竟南北宋都有强敌压境,于汉儒生活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不同。但是要提一下,宋儒不等同宋朝儒生。苏轼,欧阳修都不是宋儒。在儒士传外有道学家传。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5-05-25 22:36
                回复
                  2025-08-06 11:14: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明兴之后,以八股取士。到了永乐修四书五经大全,此后时文兴,古文废,明儒疏于空洞,好玄谈易春秋,宋儒六经注我到了明儒成为我写六经。到了王阳明后,更是狂禅解经。明亡之后,顾炎武感叹说,易春秋亡在明儒手里。此话看来,也不为过。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5-05-25 22:41
                  回复
                    明亡之后,儒生感叹兴亡,明儒空洞解经,于国于家无用,于是排斥宋儒空洞。尊汉儒的重实。于是有了反理学之风。到了纪晓岚修四库的时候,对宋儒多是褒贬,对汉儒尤其是郑玄推崇。这实学之风,因乾嘉因素,由实学转为朴学,皓首穷经,难以经济。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5-05-25 22: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