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工匠崇尚在一件家具上同时采用几种工艺手法,如雕刻加镶嵌、彩绘加贴金、包铜或珐琅等。材料的运用也趋多样,常见的有家具上加玉、牙、藤、瓷等等,处理手法比起明代更趋多样化,复杂化。
如这一时期出现的紫檀嵌瓷扶手椅、玻璃香几、嵌玉壁插屏、掐丝珐琅宝座等都是清代特有的家具装饰技法。然而偏执的追求、过度的粉饰却往往带来画蛇添足之嫌
清代家具由于受工艺水平的影响和当时文人审美观的左右,较明代家具品种更为丰富。如清初著名戏剧家李渔在他的那本《闲情偶记》里主张桌子要多安抽屉,立柜要多加阁板和抽屉,并身体力行,设计制作了一批家具。
李渔的家具设计思想对清代家具风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带抽屉的桌子以清代居多,应是受到李渔的影响。还有我们今天常见的多宝格也是在清代才开始形成的。
多宝格,顾名思义,就是贮藏宝物的容器,大部分见于宫廷或官府,民间所谓大户人家中,也有使用。它兼有贮藏和陈设的双重作用,但主要是陈设之用。它是在明代架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家具,明代的架格又称书格通常高五六尺,依其面宽安装通长的横板,每格或完全空敞,或安卷口,或安圈口,或设牙板,有的在后背设背板。
大体上来讲,明代架格造型比较简练,给人以质朴之感。而到了清代,开始出现了一种用横、竖板(此种竖板又称为立墙),将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高低不等、大小有别的架格,这种架格的前后左右做成不同形状的开光,内部空间分隔巧妙,错落有致。因它与明代的架格趣味大异,称为多宝格。
有些家具是清代特有的品种,如贴黄家具。贴黄亦名文竹,是我国传统的竹刻工艺,这种技法是清代才兴起的,特别是到了清中期发展成熟。
当时又称贴黄为翻篁,其工艺程序是将南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黄,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刻饰各种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其色泽光润,类似象牙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记载,此种装饰工艺是乾隆以后才逐渐兴起的,故而凡是发现采用贴黄技法装饰的家具基本可以断定是乾隆年以后所制。而且以故宫现存的贴黄家具来看,其大多为凳、墩、案、小箱、小柜等,尺寸不算很大。
在清代宫廷造办处活计档案里,还有百什件屉的记载。这是一种专门用于置放小型文玩玉器的容器。在其内侧底部依文玩器物的体量做出形态不同的各种凹槽,这样就使文玩玉器各置其位。这种容器做工精湛,构思奇巧,充分反映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是清代特有的发明。
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还珍藏有这类家具。可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代表家具,家具品种的时代特征也是鉴定的一条重要标准。像上面提到的多宝格、贴黄家具、百什件屉等都是清代较有特色的家具品种。
----------------------------------------------------------------
回竹子:中式风格的一般都要有点钱再考虑这种风格,因为每个饰品都不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