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吧 关注:2,719贴子:36,261

人们对司马迁的十五个误解和谜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在前面的话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司马迁。著名史学家、杰出文学家、书呆子、冥顽不宁的古人、太监、耿直的勇士、哲学家、民俗专家、天文学家、社会史学者、军事家、神棍、色情狂……但这些印象大多来源于一鳞半爪的见闻,有的是以偏概全,有的是误解,有的则是出于各种目的的胡编乱造。
小子年龄虽小,与太史公结缘却颇为长久,总感觉读书人笔下和村氓口中的司马迁都在神坛之上高高享受香火,广大人民群众读起来总有一种敬而远之的畏惧感。
令大伙逃离,像看耍猴一样远远观望,这肯定不是司马迁的本意。尊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令人远观就不太妥当了。为此笔者特把太史公还原成一位邻家大叔的形象。
写作本文时,小子主要从司马迁自己写的《太史公自序》和班固兄妹写的《司马迁传》里面找资料,也参考了史记和汉书的其它原文。当然还要大力鸣谢王国维先生的《太史公行年考》,这是我所见过近代以来唯一客观的关于司马迁的论文,可惜后来的参考者(包括郭沫若在内)不是老老实实通读王老先生的原文,而是根据自己的观点,硬把王老的片言只语拉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这种“研究方法”我想大概也算是一种冷笑话系列罢。
本文已经全部完稿,全文万余字,如标题所述分为15章,为修改尽量减少错误,每天发一章,半月为期全部发完。


1楼2015-05-01 05:52回复
    王国维的行年考也有问题,建议楼主去看袁传璋教授的《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论》,拓宽一下视野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5-01 07:37
    收起回复
      2025-09-03 20:33: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上截图


      5楼2015-05-03 21:54
      收起回复


        6楼2015-05-03 21:55
        收起回复



          7楼2015-05-03 22:01
          回复



            8楼2015-05-03 22:03
            收起回复
              4、花钱买来的宫刑
              司马迁被打入死牢以后,图书馆和天文台没有一把手照样转,大伙也乐得过没有领导约束的日子,那个费力不讨好的太史令岗位也没人竞争。一来二去,汉武帝又把司马迁忘记了……忘记了……
              幸好当时是法制社会。
              汉武帝曾规定,凡不属于罪大恶极应该斩立决的死刑犯,都可以在死牢关押二年后出金赎买,按死刑、宫刑、砍足、割鼻、刺字五个等级,一级五十金。也就说只要拿出二百五,就能无罪释放。(感觉哪里不对?)
              汉武帝日理万机忘了天文台台长还在牢里,台长的家人可没忘,他们四处筹钱积极营救大当家的。死牢管理办公室答复很明确,我们不受贿,按规矩来,要想回家去,交足二百五。
              前面说过司马家族是京城的商业世家,二百五(约合今值贰仟伍佰万)岂能拿不出来?可前有司马谈富二代不务正业(到图书馆天文台领薪水),后有司马迁富三代尾随其父后尘。父子相继败家,金山银山也得倒空喽。(限于篇幅,父子败家的事迹我们放到下面两章说)。
              家人翻箱倒柜,把家里的首饰还有桌椅板凳统统当掉,又四处求借高利贷,终于凑齐五十金!
              且慢。不是说好的二百五么?咋就成了五十金?
              死牢管理办公室的人说,这好办,从高到低往下走,死刑、宫刑、砍足、割鼻、刺字。就这样,轮盘转啊转,停在宫刑的格子里了。
              司马迁开始死活不干,“花钱买宫刑”传出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可后来,还是生存的意志战胜了荣誉的意志。
              从花钱受刑的那一刻起,司马迁下定决心,用行动洗刷耻辱,干一番轰轰烈烈永垂千古的大事——写《史记》。就这样,一代史学巨擘又用荣誉的意志战胜了生存的意志。


              10楼2015-05-08 23:18
              回复
                老兄,其实你这文挺幽默。但是有股痞子气。缺少对人的尊重。


                14楼2015-05-14 23:33
                回复
                  2025-09-03 20:27: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再说一句:你考证是下了功夫的。你应该是个喜欢司马迁的人。为什么用这种刻薄的语气讽刺他?


                  15楼2015-05-14 23:34
                  回复
                    @kittybeaver
                    先生评价至为公允,在下深感叹服。
                    但敬则远之,只有过命的交情才能勾肩搭背,极尽调侃之能事。
                    “师古人可以为其徒,朋古人可以为其友,教古人可以为其师”
                    鄙人学养有限,敢为司马迁之友,尚不敢为其师。
                    拙文本意就是将一个被古人层层加码,陈列于学术殿堂,森严不近人情的司马迁还原为邻家大叔的形象,这是我在此领域的初步尝试,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6楼2015-05-15 10:08
                    收起回复
                      10、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这句话是最误导人的评语。为什么呢?这两句话理解起来就是:《史记》是史学界最后的(或唯一的)扛鼎之作,文学性完全能和离骚媲美,只是不用韵罢了。
                      有人很快就说了,哎呀,鲁迅说的不对。《史记》之后还有《汉书》等等直到《清史稿》,合称《二十五史》,《史记》只是领衔的第一部,怎么能说是“绝唱”呢。
                      本来我还想跟鲁迅划清界限,听到这话,我立马站到鲁迅一边。“迅哥儿,咱们打他罢?”鲁迅笑称:“口诛笔伐足矣。”然后说出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话来。
                      写文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周某虽做不到,但是能说出来。其实也不是我说的,是太史公的原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地球只是广袤宇宙的一粒微尘,人类只是地球上的沧海一粟,从司马迁到今天,科学日新月异,可人类仍是茫茫太空孤独的智能生物,我们将怜悯的目光投向鸡鱼猪,殊不知可能也有更高等的生物将同样怜悯的目光投向我们?太空和人类之间是否存在沟通方式?古今的人类是否存在明显的变化?将来的人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否有一种方式沟通现在过去和未来?这些问题困扰着司马迁。我们已无法得知他何时破出迷局,但我们知道他的确破解了——那就是把他所在时代社会方方面面详实地记录下来,让后人尽可能多地了解他所处时代的原貌,尽可能使用有趣的文笔来书写,使这些文字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让有心人看到。如果真有人实现了跨时空对话,那么太史公也就会在他的时代接收到成功的消息。可惜太史公之后的撰史者再也没有这样的意识,社会全景式画卷式的史书沦丧为帝王将相的墓志铭,永久不变的“与人斗”成为历代史书的主线。别的所有史学家和司马迁比起来,都是猪啊猪。
                      插话的人张目结舌,良久才指着鲁迅、指着我、指着虚空,惊恐地说:你们都是疯子。鲁迅哈哈大笑,蓬头跣足而去,嘴里说着“大家都在看热闹,总得有几个人替大伙提防小偷,发出呐喊,你们不领情,还嫌这呐喊声聒噪,一切早在周某预料之中,哈哈哈哈哈哈……”。


                      19楼2015-05-17 21:12
                      收起回复
                        九十两章发反了,抱歉


                        21楼2015-05-17 21:18
                        收起回复

                          可以发了,谢谢@关云羽长


                          23楼2015-05-18 09:38
                          回复
                            回复 KittyBeaver :
                            从经济角度看
                            中书令和太史令都是六百石,按当时平均物价“石谷百钱”计算,司马迁一年的收入是六万钱(或许还要略少一点),丞相是二十万。减死一等五十万钱需要司马迁不吃不喝十年的俸禄。(此处资料来源,在经济史中已经是常识,不再注明出处。)
                            司马迁多次在史记里提到京城长安周边的奢靡之风,他自己也必然不能免俗,否则后来不会与华阴富裕豪族杨姓结亲。
                            四十七岁既然已经破产,不排除还有部分借款(十万钱左右吧),五十岁做中书令,家世彻底没落,生活应该很窘迫吧,贪污笔墨似乎顺理成章?
                            (司马迁的年龄,我虽已提出王国维郭沫若引用的证据都是唐代出现的孤证,且这孤证的来源存疑,因此司马迁的生年实际是无法考证的。但为本篇通俗文章的叙述方便,我还是选择了王国维的说法。)


                            24楼2015-05-18 13:28
                            回复
                              2025-09-03 20:21: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1、《史记》密码
                              既然清楚的旁观者已点明司马迁是疯子的事实,接下来就好办了。要理解疯子的意图,首先必须把自己当成疯子,沟通才能正常进行。
                              很多年以前就有人指点说,读《史记》应该先列传,次世家,次本纪,次书,最后表。这是按吸引力兴趣的转移规律来推荐的,用这种办法读第一遍,确实是明智的选择。
                              可是这种读法始终停留在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思路上,也就是预先假设历史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向前发展的(螺旋发展观同样属于这种前进观)。且不评价历史到底是顺序的,还是逆序的,抑或是像单摆那样做简谐运动,抑或像花粉那样做布朗运动。无论我们怎样思考,都违背了司马迁的本意。
                              司马迁根本就是横向史观的倡导者。他在各书中一点一滴地透露说:我们的时空坐标是中国汉朝,我们的医学……,我们的水利……,我们的巫术……,我们的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我们的微观经济发展情况……,我们的天文学成就……,我们的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我们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人性……,我们的传说……。简直就是一系列面向太空,面向未来,面向未知非人类智慧生命的广播词。在这其中,时间轴仍然鲜明,但只是小事件串联的工具,纵向的比较偶尔可见,却充满了大时段相比较的豪情壮志。小时段的另一作用是用来展示个体行为改变现象,小时候,青年,中年,老年,在同一个人身上有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比如汉高祖从早年的藐视知识分子到后来的重视知识分子),有些不变(如张汤小时对老鼠残酷,成年后对同类残酷)。
                              简单说,谈人类社会时,司马迁有意模糊时间;谈人类个体时,司马迁有意点亮时间。这种倾向下,他的“广播”意图更加明显。
                              近二千年以后,有人为司马迁及类似的写作手法起名为“上帝视角”,是啊,以上帝的眼光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过去,并希望后人了解他所看到的一切,这样做,不是圣人,就是疯子。或者疯子本就是不被他人理解的圣人。


                              27楼2015-05-19 1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