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导师”的设想,
方式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指导与心理援助,但不需要从事传统的家教工作。
可以在不干涉学生具体学习的情况下通过心理与行为指导优化,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从而显著地提高考试(中考与高考)成绩。具体来说,如果时间定为1年(1年时间是最合适的)的话,分数提升的幅度大在100~200分之间。
心理咨询师扮演这一角色的理论基础在于中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要求的不平衡,心理能力的发展明显滞后与中学生的现实的学习考试需求。
这个这个,我想问大家的是,这种角色的设计合理吗?好处在哪儿,弊端是什么?
欢迎大家讨论!
方式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指导与心理援助,但不需要从事传统的家教工作。
可以在不干涉学生具体学习的情况下通过心理与行为指导优化,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从而显著地提高考试(中考与高考)成绩。具体来说,如果时间定为1年(1年时间是最合适的)的话,分数提升的幅度大在100~200分之间。
心理咨询师扮演这一角色的理论基础在于中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要求的不平衡,心理能力的发展明显滞后与中学生的现实的学习考试需求。
这个这个,我想问大家的是,这种角色的设计合理吗?好处在哪儿,弊端是什么?
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