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时代吧 关注:18,493贴子:345,062
  • 8回复贴,共1

第六代的夹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另外一个帖子里我说第六代不论现在是否堕落,不论水平如何,当年落入改革夹缝当中的他们确实是中国电影黑暗10年的受害者。
然后有人问: 难道现在电影可以随便拍?
我试着回了几次,发现根本无法在一篇短文中回完,只好单开一帖。
第六代出道的时候是90年代初,真好是我国走到市场经济的时期,也是电影行业走向市场,调整政策的时期,也是中国电影市场最低迷的时期。这也就是我说的改革夹缝。
为什么说第六代是受害者呢,因为这个从政府投钱拍片,到从投资人手里拍片转换的工程中由于其他政策的不配套,摸索失败,使得资历尚浅的第六代一边无法获得政府资金,一边无法从票房补回收益拉到投资(当然有他们自己的因素),所以就尴尬地为了外国艺术片市场拍片了。
要理解这个,先要明白为啥我国的电影票房在93-94年会有一个跳水式的下降。你看任何一个产业,即使出现了产业竞争者也不会一下子倒掉,但为啥我国会有从30亿票房到10亿票房的超级跳水呢?引进片95年才进入市场,VCD94年才诞生,录像机早就有了,彩电也早有了,差在哪里呢?
答案是政策。1993年改变了计划经济中电影的“统购统销”,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进口影片仍统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区公司发行),收入也改成了分成制度。以前中影从各制片厂按统一价收电影,按拷贝数收地方发行单位的钱,所以总票房多少和制片方,发行方没关系,只和放映方有关。但这一改了之后,放映方就有了瞒票房的动机,地方发行单位也有了向制片方瞒票房的动机。瞒来瞒去的结果就是票房大跳水。
这后面政策又变了很多回,直到院线制确立,院线竞争加剧,加上计算机卖票的普及使得统计更准确,这才使得票房回升。院线制是02年开始的,而05年一批院线合同到期,电影市场的回暖是哪一年?2004年,就是出报表,在05年决定院线命运的时候。看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为啥94-03年这十年的票房都去哪里了。
所以93-04年间是改革夹缝,政府拨款拍片减少,有项目也没有初出茅庐的第六代的份,市场上票房瞒报少说一半,风险极高,除了冯晓刚,张艺谋其他人都拿不到内资,那么他们只有一条路,给外国人资金拍片。外国人资金是引进片,10个名额打得要死,而且只有15%分成,适合本土的商业片也根本不可能。所以第六代选择跪舔外国评委,也是没办法的事啊,否则你就去拍广告和电视剧吧(他们的同学不少干这个的)。
回到那个问题,电影难道现在就能随便拍?电影从来不是随便拍的,任何一个电影至少都是几十人的心血,几十万的投资。审查一直都在,虽然很多人看不到投资方的审查。拍电影至少要取悦其中一边,通常是两边,但至少现在投资方的审查要比以前宽松许多(至少选择多了)。
为啥第六代是受害者?就是因为比他们早的可以从电影厂拿钱拍片,比他们晚的可以从投资商手里拿钱,而他们就是夹缝中的孤儿。至于说转型,导演的风格是练出来的,不是说转就能转的,少说也要有个三部戏练手吧。比如无极,梅兰芳和赵氏孤儿。


1楼2015-04-22 10:17回复
    看了小白这几章发现那些看这书喷屁股喷立场喷跪舔的都是当初人家喷剩下的,too young啊。当然也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IP属地:黑龙江2楼2015-04-22 10:45
    回复
      2025-08-22 04:48: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政府摸着石头过河,中间产生的问题就都成了个人的问题,政府摸完就拍拍屁股跑了。


      IP属地:山东5楼2015-04-22 11:53
      收起回复
        现在他们可以从青子手里拿钱了,那就是说他们拍电影要取悦青子了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4-22 12:36
        回复
          科普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4-22 13:18
          回复
            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8楼2015-04-22 13:25
            回复
              涨姿势了!学习了以后吹牛逼去!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4-22 1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