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辉哥哥吧 关注:15贴子:1,614

中国“汉服”的由来、发展及式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

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所谓

“汉族”的形成,直接与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

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所以,后来这个词汇

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

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到了宋元明时

期,一些异族执政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

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

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

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汉服名称的由来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

装,被称为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

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

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

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

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

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

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

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

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IP属地:天津1楼2008-05-02 16:12回复
    汉服的特点

     服饰是一种文明,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产生的,是人类文明的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

    人洒脱飘逸的印象。叫嚣:“衣冠复古,不如退回兽皮草裙!”之说,不

    但是对衣冠文明的否定,更是对人类文明本身的亵渎和否定!这些特点都

    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

    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

    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

    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

    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

    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

    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

    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

    有戴帷帽、盖头的。


    IP属地:天津2楼2008-05-02 16:17
    回复
      2025-08-29 22:46: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1)历史性

        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2)传承性

        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3)多样性与同一性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4)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IP属地:天津6楼2008-05-02 16:23
      回复
        汉服的历史发展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IP属地:天津7楼2008-05-02 16:37
        回复
          非实物时期

            在有现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有人认为(注:无充分的考古资料支援):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绍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黄帝时代冕冠出现,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备。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IP属地:天津9楼2008-05-04 06:43
          回复
            样式特征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IP属地:天津11楼2008-05-04 06:43
            回复
              配饰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古汉服的鞋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绘画和戏曲中体现出来的履与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头往往有翘起的的装饰。鞋头向上翘起也是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

                佩剑也是古汉服的一部分,士人着正式服装往往有佩剑。 


              IP属地:天津13楼2008-05-04 06:44
              回复
                ·日本服装:和服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后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李氏朝鲜礼服长上衣也称为唐衣,虽然两者已经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裤子,江户时期之后女服腰带逐渐增宽到比较大的尺度,腰带鼓节移到后背并发展出种种样式,也是区别和服与汉服的主要标志。和服衣料上的纹饰等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IP属地:天津16楼2008-05-04 06:45
                回复
                  2025-08-29 22:40: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朝鲜服装:韩服

                    唐代时期,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李氏朝鲜中期之后韩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IP属地:天津17楼2008-05-04 06:45
                  回复
                    ·越南服装:越服

                      越南古称交趾(中国称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领(丁环)建立丁朝(大瞿越国),开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两年后(970年)自称皇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着之弁冠、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旒兖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满清占据中国之后的两百多年间,与中国南疆山水相连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着明式衣冠,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来的许多珍贵照片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明确的反映出这一点,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驻云南府(今昆明)的法国领事方苏雅(AugusteFranc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着龙袍的照片,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古代皇帝的龙袍或者中国戏曲中的装束,实际上,方苏雅所着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从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无二。


                    IP属地:天津18楼2008-05-04 07:02
                    回复
                      一、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礼服的意义: 
                        民族服饰与一般的服饰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件御寒裹体的衣服,不仅仅是追求美丽的装饰,华夏服饰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华夏服饰的复兴,是华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国际上来看,作为各国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已不单单是一件能够蔽体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担了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国服的确立有利于我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当然有利于华夏文化的复兴。


                      IP属地:天津23楼2008-05-07 14:24
                      回复
                        二、汉服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款式: 
                          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他与西服大不相同,与那些即使受到汉服影响而产生的韩服、和服等服饰也不同,足以体现华夏民族的特色;因为是一个体系,可以演绎出多种款式,所以,足以满足大家的个人爱好。这是其他服饰所无法比拟的。


                        IP属地:天津24楼2008-05-07 14:25
                        回复
                          三、汉服作为汉族代表性服饰的意义: 
                            华夏民族由 56个民族共同构成,各民族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华夏民族的服饰是由各民族的服饰共同构成的大体系。但是,毋庸质疑, 在56个民族之中,汉族的人数占绝大多数,据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数字来看,汉族在大陆占92%,在台湾占98%,在香港占95%,在澳门占97%;即使是在世界上,汉族也是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在56民族中,汉族不能没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饰。


                          IP属地:天津25楼2008-05-07 14:25
                          回复
                            五、汉服不能称为“古装”。 
                             
                              当我们把华夏文化称为古代文化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心中已经宣告了华夏文化的终结,宣告他已经退出生活舞台;当我们把汉服称为古装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心中已经给汉服画了一个句号,甚至已经将汉服当成了僵尸。华夏民族因为有华夏文化和华夏服饰礼仪而独具个性风采,华夏民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所以,汉服在华夏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是一条重要纽带。


                            IP属地:天津27楼2008-05-07 14:25
                            回复
                              2025-08-29 22:34: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六、汉服与唐装、旗袍、马褂应该是什么关系?
                               
                                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并不是真正唐朝的服装,而是借唐朝的名义而结合清朝服饰而“创新”出来的仿古服饰。女性的旗袍、男性的长衫和马褂,都是满族的民族服饰及其延续,而非汉族的民族服饰,也不是华夏民族悠久历史上一直传承的服饰。旗袍、长衫、马褂作为满族的服饰,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就像满族同胞不会穿藏族、蒙古族或者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作为汉族也没有理由去穿满族的服饰。


                              IP属地:天津28楼2008-05-07 14: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