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讲礼”----------从“里”与“堂”的话题说起
一般来说,“里”是表示距离的常用单位词,通常表达“从哪到哪有多少里路”,但是,有些地方的客家话用“堂”来表示,“从哪到哪有几堂路”,1堂路为10里,也就是说,堂是比里更大的单位词。“几堂路”这个词,还真有些独特,我问过家乡的一些老人,客家人为什么要用堂来表示距离,而甚少用里,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说之前一直是这么说的,不过关于里与堂之争,他们还讲了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一个到客家地方办事的一个外地人,走到一个山坳边,崎岖的山路绵延,他想找个人问一下某个地方还有多远。正好在山坡下有个人在田里干活,于是他大声问路:“老弟,到某某地方还有多远?”,田里的人说:“还有多少多少堂路。”,他奇怪地问道:“你们这不是讲里的吗?”,耕者说:“你有讲礼吗?”,一边说一边从田里出来站在田埂上。行者定睛一看,原来是个长者,刚才他在湖洋田里,双脚深深陷进泥里,远远看去像个小孩,误会了,于是他赶忙道歉:“阿伯,多有得罪,我刚才看花眼还以为是小后生呢。”,耕者也笑道:“没事,我们这一般都说几堂路,很少讲几里路的,一堂路就是十里路。”
那么,这个“堂”究竟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已是很难考了,不过从古代的一些文献,或许也能觅得一些蛛丝马迹。《周礼》里的地官篇中说到:“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凡宾客、会同、师役,掌其道路之委积。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凡委积之事,巡而比之,以时颁之。”大意是国家建设的道路规定,10里必须设“庐”,供行人停歇饮食,30里设“宿”,50里设“市”。我们感兴趣的是“庐”,一个“庐”就是10里路,那么“堂”是不是有“庐”的含义,两者之间有无联系,仍需进一步探求。
一般来说,“里”是表示距离的常用单位词,通常表达“从哪到哪有多少里路”,但是,有些地方的客家话用“堂”来表示,“从哪到哪有几堂路”,1堂路为10里,也就是说,堂是比里更大的单位词。“几堂路”这个词,还真有些独特,我问过家乡的一些老人,客家人为什么要用堂来表示距离,而甚少用里,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说之前一直是这么说的,不过关于里与堂之争,他们还讲了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一个到客家地方办事的一个外地人,走到一个山坳边,崎岖的山路绵延,他想找个人问一下某个地方还有多远。正好在山坡下有个人在田里干活,于是他大声问路:“老弟,到某某地方还有多远?”,田里的人说:“还有多少多少堂路。”,他奇怪地问道:“你们这不是讲里的吗?”,耕者说:“你有讲礼吗?”,一边说一边从田里出来站在田埂上。行者定睛一看,原来是个长者,刚才他在湖洋田里,双脚深深陷进泥里,远远看去像个小孩,误会了,于是他赶忙道歉:“阿伯,多有得罪,我刚才看花眼还以为是小后生呢。”,耕者也笑道:“没事,我们这一般都说几堂路,很少讲几里路的,一堂路就是十里路。”
那么,这个“堂”究竟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已是很难考了,不过从古代的一些文献,或许也能觅得一些蛛丝马迹。《周礼》里的地官篇中说到:“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凡宾客、会同、师役,掌其道路之委积。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凡委积之事,巡而比之,以时颁之。”大意是国家建设的道路规定,10里必须设“庐”,供行人停歇饮食,30里设“宿”,50里设“市”。我们感兴趣的是“庐”,一个“庐”就是10里路,那么“堂”是不是有“庐”的含义,两者之间有无联系,仍需进一步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