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丰书斋吧 关注:2,902贴子:97,044

“形而上学”的美——关于图象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8-04-30 16:08回复
    图象诗,又名图形诗、图案诗,是一种通过文字排列构成直观的视觉象形的诗歌。 
    中国古代就有很多著名的图象诗,流传至今,其构思之巧妙,形式之新颖令人叹为观止。

    以下内容大多引自网络(查自中关村在线论坛-文学天地板块等处,但本源出处未考)。

    (一)图象诗实例之《盘中诗》——

    传说苏伯玉(晋)曾官游蜀地。他一到四川,就被奇丽的山川景致吸引住了,整天与朋友们流连于山水之间,再加上政务繁忙,迎进送出,竟渐渐把留在长安家中的妻子淡忘了。
    苏伯玉的妻子,别看她名不见经传,可是一位兰心慧性的多情才女,丈夫使蜀,一去数载,迟迟不归,连书信也不见一封。妻子看见人家夫唱妇随,其乐融融,心里又是思念,又是怨恨。她决心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诉说给丈夫,让“负心”的人能深知妻子的痴情。于是,她就把自己的心意全部“盛”在一只盘子里,寄给远方的丈夫。《回文类聚》上称它为“盘中诗”。

    苏伯玉接到“盘中诗”后,从政务和游乐中醒悟过来,对远在长安的妻子牵肠挂肚起来。往日的恩情之情袭上心头,那卿卿我我的相爱情景又历历在目。他左看右看,反复琢磨,终于读出了这首“盘中诗”: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
    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
    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心中悲。北上堂,西如阶。
    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
    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
    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
    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
    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
    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智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
    令时人,知四足。与其书,不能读。

    当从中央周四角。

    苏伯玉读完全诗已百感交集,又见妻子唯恐自己一片念夫之意不能被他读懂,深情地在诗末点明“当从中央周四角”的读法时,他再也无法抑止自己思乡之情,便立刻整理行装,回归故里。


    2楼2008-04-30 16:09
    回复
      2025-09-02 00:46: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三)图象诗实例之《长亭诗》——

      传说宋朝时候,辽国有个使臣在苏东坡面前自夸精通诗词,并且出言不逊,态度狂妄,那幅目中无人的样子,实在令人生厌。
      苏东坡见辽使夸夸其谈,狂妄异常,颇不以为然。心里想:今日算是碰到了冤家对头,倘不给他点儿颜色看看,他更以为我大宋无人,这岂不有辱于天朝:苏东坡想到这里,微微一笑,缓缓说道:“欲赋诗,必观诗,倘不能观诗,谈何赋诗?不能观诗,不能赋诗,何以谈诗?故赋诗易,观诗难。”
      辽使摇头不信,笑道:“观诗有何难哉!”
      苏东坡见辽使上钩,便展纸提笔,顷刻间,下面这首神智体《长亭诗》便一挥而就。苏东坡掷笔于案,笑问道:“不知此诗作何读法?望贵使不吝赐教!”

      辽使一看,这文字奇形怪状,煞是怪异,百思不得其解,果被难住。不见了刚才那种狂妄的架式,顿时哑口无言,面红耳赤,再也不敢目中无人了。嗫嚅了半天,只得尴尬地认输。
      原来这种诗,名叫“长亭体”,也有人称作“神智体”,它是通过改变汉字的位置和形状,寓意隐藏于字形当中。它的读法是这样的:

      长亭短景无人画,
      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
      曲江倒蘸小山峰。

      无独有偶,古代潮州有位叫尤孟娘的才女,也写过一首“神智体”,通过字形的变化、笔划的增删等方式,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闺思之情:
      月斜三更门半开,
      夜长横枕想心歪;
      短命到今无口信,
      肝肠望断人不来。


      4楼2008-04-30 16:11
      回复
        (五)图象诗实例之《葫芦诗》——

        这首图形诗是从《璇玑碎锦》中选来的,诗名为《渔父辞》。
        《璇玑碎锦》,清代万树(亦名万红友)著。万树是清代闻名的诗词作家,宜兴人,著有学术名著《词律》。《璇玑碎锦》共收镜状、菱状、碑状等各种图形六十幅,可读得诗、词、曲290余首,图文并茂,玲珑可爱,读法复杂多变,堪称精品。
        葫芦诗《渔父辞》是这样的:葫芦内藏有四十九个字,可以读成一首七言律诗。它的读法是:从“芦花菖叶满平湖”读起,下句首字均借上句末字,至“依样画葫芦”止。

        芦花菖叶满平湖,湖月溪风一钓徒。
        徒有严陵佳世略,略无唐宪访贤图。
        图书鸡犬随闲棹,棹浆鸥鶄伴晚晡。
        晡日欲斜卿作咏,咏成依样画葫芦。

        这首诗勾画了这样的一幅图画:凉风轻掠,湖波微漾,菖叶青青,芦花飘飘,小舟闲荡,渔人垂钓……诗中,可见钓者之乐,钓者之情,不愧为一首《渔父辞》!末句,“咏成依样画葫芦”,更是风趣别致。


        除此之外,还有塔形、扇形、回环形、芭蕉形、动物形等很多图象形式(详细请见《图诗类聚》)。

        总的来看,古代图象诗大多是作为文字游戏出现的,有些更近似于解谜,让读者在搜肠刮肚的解读过程中体验“探索”之艰辛,一旦得出答案,又会有拨云散雾后的阅读快感。

        当然,一首好的图象诗绝不仅仅拥有一个巧妙独特的外型,它依然离不开诗中内在意境的支撑,形与意,相辅相成,如同宝珠配以玉椟,令人把玩鉴赏,爱不释手。


        6楼2008-04-30 16:12
        回复
          当代也有图象诗,与古代图象诗不同的是,当代图象诗基本上脱离了“游戏”、“诗谜”这些概念,一般不存在阅读“障碍”,而是非常直观,一目了然。在我的印象里,很多台湾诗人尤其热衷于图象诗的创作(因为很多图象诗都是横版竖排从右往左读的,转贴起来很不方便)。

          优秀的图象诗数不胜数,比如陈木城的《电线杆》,杨泽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江洽容的《水龙头》等等。大陆的先锋诗人杨黎写过不少图象诗,网络诗人尹才干也创作了一些不错的图象诗。

          摘录几则经典图象诗,如下:
          《滑梯》 作者:冯俊明


          7楼2008-04-30 16:24
          回复
            《山路上的蚂蚁》,作者:詹益川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蝗虫的大腿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蜻蜓的眼睛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蝴蝶的翅膀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8楼2008-04-30 16:25
            回复
              张贤坤的《伞》—


              9楼2008-04-30 16:26
              回复
                江洽容的《水龙头》—


                10楼2008-04-30 16:27
                回复
                  2025-09-02 00:40: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的图象诗是整体构图,有的则是局部构图,比如李彦仪的《秋风》就是用两个错行的行文表现了风吹落叶的动态


                  11楼2008-04-30 16:28
                  回复
                    又如,陈木城的《种子》,全诗都是顺下阅读,唯独中间一句是这样写的——“直伸的慢慢体身把我”,需要向上逆读,则种子发芽的情形跃然纸上,令人叫绝


                    12楼2008-04-30 16:29
                    回复
                      谢谢楼主
                      欣赏


                      13楼2008-04-30 16:29
                      回复
                        以前在《台港文学选刊》和一些零散诗集中见过许多图象诗,可惜在网上查找起来就很费力了,能找到的这些也大多是DOC格式的,我想很大原因就是排版不同造成的。

                        这种诗虽然没有什么深意,但是简单明快,童趣盎然,可惜某些正统的诗评家对此很不理解,那也只能说见仁见智了。其实,东坡早就说过“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可见诗画之间联系的密切,这一理论引申到图象诗中,也并不牵强。贴切、自然的从图象中建立意象,再从意象中体会意境,这本身就是一种趣味。

                        “把文字当作是棋子,排列在画板般的白纸上,让你看到图,也读到诗!”实际上图象诗非常适合用于对儿童的诗歌启蒙教育,彼岸很多诗人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同时作为成人的读者在阅读这种诗的时候也会触发很丰富的很浪漫的情怀。

                        国内有些诗人也很讲究诗歌的“错行造意”,但就表现形式来说大多还属于图象诗的初级阶段,而很少有具体的具象的诗例。

                        图象诗,是新诗中独特而美妙的一部份,它在形式表现上是如此的突出,所以我才将其誉为“形而上学的美”。《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虽然在某些方面经常遭到实证论者们的强烈反对,但仅从图象诗这小小的一隅表现来看,它竟是那么的美!


                        14楼2008-04-30 16:33
                        回复
                          楼主辛苦了,学了不少知识!收藏起来慢慢看


                          15楼2008-04-30 17:25
                          回复
                            博客里看过了,再顶一下


                            IP属地:安徽16楼2008-04-30 17:32
                            回复
                              2025-09-02 00:34: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精品


                              17楼2008-05-02 1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