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生东征西讨,以征伐为乐。当时的金国也是成吉思汗的目标之一。成吉思汗在世时,蒙金双方经过多年的战争,蒙古军队已经占领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一些地方为依附蒙古的汉族军阀所控制),金国仅余陕西、河南两地,在黄河以北只剩下河中等少数据点。
蒙金战争期间,宋朝不再给金岁币,嘉定十年,金为扩大疆域,弥补对蒙古战争的损失,以宋岁币不至,派军度淮南侵。金军的野蛮侵略理所当然遭到了宋朝的抵抗,双方陆续打了数年,据《金史.完颜合达传》记载:“初,宋人于国朝君之、伯之、叔之,纳岁币将百年。南渡以后,宋以我为不足虑,绝不往来。故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金军在南侵中损失惨重、损兵折将,不得不停止了攻势。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窝阔台继位,继续执行成吉思汗的灭金政策,于正大八年(1231年)五月兵分三路大举攻金。其中窝阔台的弟弟拖雷率西路军绕道宋境,进入金国境内与金军主力在三峰山进行了一场大战。历史界传统的观点认为,三峰山之战后,金的主力已经不复存在。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将对三峰山之战予以全面的分析。
首先简略介绍一下三峰山之战的过程。据《续资治通鉴.宋绍定五年(金天兴元年,蒙古太宗四年)》的有关记载:“乙未,蒙古游骑至汴京,金完颜哈达、伊喇布哈自邓州率步骑十五万赴援。蒙古图垒问苏布特以方略,苏布特曰:‘城居之人,不耐辛苦,数挑以劳之战,乃可也。’遂以骑三千尾之。哈达等谋曰:‘敌兵三千而我不战,是弱也。’进至钧州沙河,蒙古兵不战而退。金军方盘营,蒙古兵复来袭。金军不得休息、食饮,且行且战,至黄榆店,距钧州三十五里。丁酉,大雪三立,金尺僵立,刀槊冻不能举。图垒以其众冲出,蒙古兵自北渡者毕集,前后以大树塞道。杨沃衍夺路而前,金军遂次三峰山,军士有不食至三日者。蒙古兵与河北兵合,四面围之,炽薪燔肉,更迭休息,乘金困惫,开钧州路纵之走,而以生兵夹击之。金军溃,声如崩山,武仙率三十骑入竹林中,走密县;杨沃衍、樊泽、张惠步持大枪,奋战而死。哈达知大事已去,欲下马战,而布哈已失所在,乃与完颜彝(即《金史》中的完颜陈和尚)等以数百骑走入钧州。”
这里要说明一下,“三峰山之战”与“三峰山战役”是两个不同的慨念。“三峰山之战”是当时一系列战事的焦点,而“三峰山战役”从广义上来看也许应该包括拖雷出宝鸡、入汉中、绕道宋境及禹山之战,甚至还包括三峰山之战之后的钧州之战等等。
究竟古代存不存在“战役”?例如有人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例如通讯设备等),古代是没有“战役”的,只有战斗。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有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古代没有“战役”这个词。我认为,传统观点所说的三峰山之战仅仅是指蒙军与金军在三峰山地区的战斗,并不包括此前的蒙军绕道宋境及禹山之战;也不包括此后的钧州之战。例如《元史.睿宗传》记载:“壬辰春,合达等知拖雷已北,合步骑十五万蹑其后。拖雷按兵,遣其将忽都忽等诱之。日且暮,令军中曰:‘毋令彼得休息,宜夜鼓以扰之。’太宗时亦渡河,遣亲王口温不花等将万余骑来会。天大雨雪,金人僵冻无人色,几不能军,拖雷即欲击之,诸将请俟太宗至破之未晚,拖雷曰:‘机不可失,彼脱入城,未易图也。况大敌在前,敢以遗君父乎!’遂奋击于三峰山,大破之,追奔数十里,流血被道,资仗委积,金之精锐尽于此矣。余众迸走睢州,伏兵起,又败之。合达走钧州,仅遗数百骑。蒲阿走汴,至望京桥,复禽获之。太宗寻至,按行战地,顾谓拖雷曰:‘微汝,不能致此捷也。’诸侯王进曰:‘诚如圣谕,然拖雷之功,著在社稷。’盖又指其定册云尔。拖雷从容对曰:‘臣何功之有,此天之威,皇帝之福也。’闻者服其不伐。从太宗攻钧州,拔之,获合达。攻许州,又拔之,遂从太宗收定河南诸郡。”可见,《元史》就是将“三峰山之战”与“钧州之战”分开的。基于传统观点,本文所说的“三峰山之战”仅仅是指蒙军与金军在三峰山地区的战斗。
蒙金战争期间,宋朝不再给金岁币,嘉定十年,金为扩大疆域,弥补对蒙古战争的损失,以宋岁币不至,派军度淮南侵。金军的野蛮侵略理所当然遭到了宋朝的抵抗,双方陆续打了数年,据《金史.完颜合达传》记载:“初,宋人于国朝君之、伯之、叔之,纳岁币将百年。南渡以后,宋以我为不足虑,绝不往来。故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金军在南侵中损失惨重、损兵折将,不得不停止了攻势。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窝阔台继位,继续执行成吉思汗的灭金政策,于正大八年(1231年)五月兵分三路大举攻金。其中窝阔台的弟弟拖雷率西路军绕道宋境,进入金国境内与金军主力在三峰山进行了一场大战。历史界传统的观点认为,三峰山之战后,金的主力已经不复存在。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将对三峰山之战予以全面的分析。
首先简略介绍一下三峰山之战的过程。据《续资治通鉴.宋绍定五年(金天兴元年,蒙古太宗四年)》的有关记载:“乙未,蒙古游骑至汴京,金完颜哈达、伊喇布哈自邓州率步骑十五万赴援。蒙古图垒问苏布特以方略,苏布特曰:‘城居之人,不耐辛苦,数挑以劳之战,乃可也。’遂以骑三千尾之。哈达等谋曰:‘敌兵三千而我不战,是弱也。’进至钧州沙河,蒙古兵不战而退。金军方盘营,蒙古兵复来袭。金军不得休息、食饮,且行且战,至黄榆店,距钧州三十五里。丁酉,大雪三立,金尺僵立,刀槊冻不能举。图垒以其众冲出,蒙古兵自北渡者毕集,前后以大树塞道。杨沃衍夺路而前,金军遂次三峰山,军士有不食至三日者。蒙古兵与河北兵合,四面围之,炽薪燔肉,更迭休息,乘金困惫,开钧州路纵之走,而以生兵夹击之。金军溃,声如崩山,武仙率三十骑入竹林中,走密县;杨沃衍、樊泽、张惠步持大枪,奋战而死。哈达知大事已去,欲下马战,而布哈已失所在,乃与完颜彝(即《金史》中的完颜陈和尚)等以数百骑走入钧州。”
这里要说明一下,“三峰山之战”与“三峰山战役”是两个不同的慨念。“三峰山之战”是当时一系列战事的焦点,而“三峰山战役”从广义上来看也许应该包括拖雷出宝鸡、入汉中、绕道宋境及禹山之战,甚至还包括三峰山之战之后的钧州之战等等。
究竟古代存不存在“战役”?例如有人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例如通讯设备等),古代是没有“战役”的,只有战斗。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有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古代没有“战役”这个词。我认为,传统观点所说的三峰山之战仅仅是指蒙军与金军在三峰山地区的战斗,并不包括此前的蒙军绕道宋境及禹山之战;也不包括此后的钧州之战。例如《元史.睿宗传》记载:“壬辰春,合达等知拖雷已北,合步骑十五万蹑其后。拖雷按兵,遣其将忽都忽等诱之。日且暮,令军中曰:‘毋令彼得休息,宜夜鼓以扰之。’太宗时亦渡河,遣亲王口温不花等将万余骑来会。天大雨雪,金人僵冻无人色,几不能军,拖雷即欲击之,诸将请俟太宗至破之未晚,拖雷曰:‘机不可失,彼脱入城,未易图也。况大敌在前,敢以遗君父乎!’遂奋击于三峰山,大破之,追奔数十里,流血被道,资仗委积,金之精锐尽于此矣。余众迸走睢州,伏兵起,又败之。合达走钧州,仅遗数百骑。蒲阿走汴,至望京桥,复禽获之。太宗寻至,按行战地,顾谓拖雷曰:‘微汝,不能致此捷也。’诸侯王进曰:‘诚如圣谕,然拖雷之功,著在社稷。’盖又指其定册云尔。拖雷从容对曰:‘臣何功之有,此天之威,皇帝之福也。’闻者服其不伐。从太宗攻钧州,拔之,获合达。攻许州,又拔之,遂从太宗收定河南诸郡。”可见,《元史》就是将“三峰山之战”与“钧州之战”分开的。基于传统观点,本文所说的“三峰山之战”仅仅是指蒙军与金军在三峰山地区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