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麟征吧 关注:139贴子:68,524
  • 2回复贴,共1

探讨历史之谜——歼灭金军主力的究竟是蒙古军还是宋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4-30 13:03回复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生东征西讨,以征伐为乐。当时的金国也是成吉思汗的目标之一。成吉思汗在世时,蒙金双方经过多年的战争,蒙古军队已经占领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一些地方为依附蒙古的汉族军阀所控制),金国仅余陕西、河南两地,在黄河以北只剩下河中等少数据点。
    蒙金战争期间,宋朝不再给金岁币,嘉定十年,金为扩大疆域,弥补对蒙古战争的损失,以宋岁币不至,派军度淮南侵。金军的野蛮侵略理所当然遭到了宋朝的抵抗,双方陆续打了数年,据《金史.完颜合达传》记载:“初,宋人于国朝君之、伯之、叔之,纳岁币将百年。南渡以后,宋以我为不足虑,绝不往来。故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金军在南侵中损失惨重、损兵折将,不得不停止了攻势。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窝阔台继位,继续执行成吉思汗的灭金政策,于正大八年(1231年)五月兵分三路大举攻金。其中窝阔台的弟弟拖雷率西路军绕道宋境,进入金国境内与金军主力在三峰山进行了一场大战。历史界传统的观点认为,三峰山之战后,金的主力已经不复存在。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将对三峰山之战予以全面的分析。 

    首先简略介绍一下三峰山之战的过程。据《续资治通鉴.宋绍定五年(金天兴元年,蒙古太宗四年)》的有关记载:“乙未,蒙古游骑至汴京,金完颜哈达、伊喇布哈自邓州率步骑十五万赴援。蒙古图垒问苏布特以方略,苏布特曰:‘城居之人,不耐辛苦,数挑以劳之战,乃可也。’遂以骑三千尾之。哈达等谋曰:‘敌兵三千而我不战,是弱也。’进至钧州沙河,蒙古兵不战而退。金军方盘营,蒙古兵复来袭。金军不得休息、食饮,且行且战,至黄榆店,距钧州三十五里。丁酉,大雪三立,金尺僵立,刀槊冻不能举。图垒以其众冲出,蒙古兵自北渡者毕集,前后以大树塞道。杨沃衍夺路而前,金军遂次三峰山,军士有不食至三日者。蒙古兵与河北兵合,四面围之,炽薪燔肉,更迭休息,乘金困惫,开钧州路纵之走,而以生兵夹击之。金军溃,声如崩山,武仙率三十骑入竹林中,走密县;杨沃衍、樊泽、张惠步持大枪,奋战而死。哈达知大事已去,欲下马战,而布哈已失所在,乃与完颜彝(即《金史》中的完颜陈和尚)等以数百骑走入钧州。” 
     
    这里要说明一下,“三峰山之战”与“三峰山战役”是两个不同的慨念。“三峰山之战”是当时一系列战事的焦点,而“三峰山战役”从广义上来看也许应该包括拖雷出宝鸡、入汉中、绕道宋境及禹山之战,甚至还包括三峰山之战之后的钧州之战等等。 
     
    究竟古代存不存在“战役”?例如有人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例如通讯设备等),古代是没有“战役”的,只有战斗。这个问题现在仍然有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古代没有“战役”这个词。我认为,传统观点所说的三峰山之战仅仅是指蒙军与金军在三峰山地区的战斗,并不包括此前的蒙军绕道宋境及禹山之战;也不包括此后的钧州之战。例如《元史.睿宗传》记载:“壬辰春,合达等知拖雷已北,合步骑十五万蹑其后。拖雷按兵,遣其将忽都忽等诱之。日且暮,令军中曰:‘毋令彼得休息,宜夜鼓以扰之。’太宗时亦渡河,遣亲王口温不花等将万余骑来会。天大雨雪,金人僵冻无人色,几不能军,拖雷即欲击之,诸将请俟太宗至破之未晚,拖雷曰:‘机不可失,彼脱入城,未易图也。况大敌在前,敢以遗君父乎!’遂奋击于三峰山,大破之,追奔数十里,流血被道,资仗委积,金之精锐尽于此矣。余众迸走睢州,伏兵起,又败之。合达走钧州,仅遗数百骑。蒲阿走汴,至望京桥,复禽获之。太宗寻至,按行战地,顾谓拖雷曰:‘微汝,不能致此捷也。’诸侯王进曰:‘诚如圣谕,然拖雷之功,著在社稷。’盖又指其定册云尔。拖雷从容对曰:‘臣何功之有,此天之威,皇帝之福也。’闻者服其不伐。从太宗攻钧州,拔之,获合达。攻许州,又拔之,遂从太宗收定河南诸郡。”可见,《元史》就是将“三峰山之战”与“钧州之战”分开的。基于传统观点,本文所说的“三峰山之战”仅仅是指蒙军与金军在三峰山地区的战斗。


    2楼2008-04-30 13:04
    回复
      2025-08-15 15:50: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金国一些将领购思的占领宋朝四川的计划,与辽亡之后,残余的辽军进军中亚,建立西辽,实在是有某些相似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金史.武仙传》记载武仙"遂走南阳留山,收溃军得十万人,屯留山及威远寨,"武仙后来还"徙军邓州".(邓州、南阳相距不远,《金史.地理志》记载"邓州,武胜军节度使。宋南阳郡,尝置榷场。")武仙的老巢并不在邓州、南阳一带,他还何长期在此地流连忘返?联系到邓州一带是宋金对峙的边沿,历来有大量金军驻守在这里,而三峰山战前,十多万金军就是从邓州一带出发的,就可以断言,武仙收拢的十万溃军肯定有大量邓州、南阳这一带的人.cqz金将武仙在三峰山战后实力超群,而且拥有地利,所以是占领四川这一战略决策的急先锋。“武仙时与武天锡及邓守移剌瑗相掎角,为金尽力,欲迎守绪入蜀,犯光化,锋剽甚。”(《宋史孟珙传》)除了武仙之外,当时宋金边境的另一位金将武天锡亦实力超群,“天锡者,邓之农夫,乘乱聚众二十万为边患。”(《宋史孟珙传》)另外,邓守移剌瑗也一样实力不靡,残金凭着这庞大的数十万大军,似乎复兴有望。 
       
      然而金国占蜀的计划遭受到宋朝名将孟珙的力挫,武天锡在与孟珙作战时全军覆没,“珙逼其垒,一鼓拔之,壮士张子良斩天锡首以献。是役获首五千级,俘其将士四百余人,户十二万二十有奇。”(《宋史孟珙传》)另一金将邓守移剌瑗因为作战失败,不得不向孟珙投降,“瑗遣其部曲马天章奉书请降,得县五,镇二十二,官吏一百九十三,马军千五百,步军万四千,户三万五千三百,口十二万五千五百五十三。珙入城,瑗伏阶下请死,珙为之易衣冠,以宾礼见。”(《宋史孟珙传》)孟珙多次击败武仙,迫使武仙“易服而遁。”孟珙则“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宋史孟珙传》)至此,三锋山之战中成功从蒙军阵前逃脱的十万金军溃卒,在与宋军作战时损失殆尽。金军主力已经荡然无存。 
       
      武仙军队究竟是自我溃散的还是被宋军歼灭的?《宋史》与《金史》的记载互相矛盾。《宋史孟珙传》记载绍定六年七月孟珙多次击败武仙,“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武仙“易服而遁”,实际上已经全军覆灭了。而《金史》承认武仙全军覆灭,不过只是宣称武仙军队是自我溃散的,没有提到孟珙多次击败武仙,“降其众七万人”的事。
      我认为《金史·武仙传》的记载有破绽。武仙军队如果真的是自我溃散的,武仙完全有能力再次对溃军予以收拢,原因是武仙先后有两次收拢溃军的经验。一次是在三峰山之战后,(武仙"遂走南阳留山,收溃军得十万人”);还有一次是在贞佑九年三月的出援汴京之役,(《金史.武仙传》记载:“哀宗以仙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河南行省,诏与邓州行省思烈合兵入救。八月,至密县东,遇大元大将速不泬兵过之,仙即按军眉山店,报思烈曰:‘阻涧结营待仙至俱进,不然败矣。’月日思烈急欲至汴,不听,行至京水,大兵乘之,不战而溃。仙亦令其军散走,期会留山,仙至留山,溃军至者益众。哀宗罢思烈为中京留守,诏仙曰:‘ 思烈不知兵,向使从卿阻涧之策,岂有败哉。军务一以付卿,日夕以待,戮力一心,以图后举。’ ”)可见,武仙有丰富的收拢溃军的经验,所以直到绍定六年七月全军覆灭之前,武仙仍然拥有的军队为十万左右。绍定六年七月,武仙军队如果真的是自我溃散的,武仙完全有能力再次对溃军予以收拢,但是,无论是《宋史》还是《金史》,都没有记载武仙有任何收拢溃军的动作,相反,他在四处逃亡。鉴于一方面武仙的地盘已经落入宋军之手、另一方面武仙的十万军队在此期间几乎全军覆灭这两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我认为《宋史》记载的宋军击败武仙,“降其众七万人”的事比较接近事实的真相。也只有这样,武仙才没有第三次收拢溃军的机会。 
       
      宋军不但使金国占领宋朝四川的战略决策破产,而且成功的全歼了金军庞大的后备军,致使金国占蜀的计划成为泡影。金帝从而变成了瓮中之鳖、俎上之肉,死期近矣。其意义丝毫不亚于随后的攻克蔡州。 
       
      这时候的金军在强大的压力下精神上已经濒临崩溃,甚至还要靠宋军来帮它维持军纪,《金史》承认:“乙酉,大元召宋兵攻唐州,元帅右监军乌古论黑汉死于战,主帅蒲察某为部曲兵所食。城破,宋人求食人者尽戮之,余无所犯。宋人驻兵息州南。”(见《金史.哀宗本纪》) 
       
      与战绩辉煌的宋军相比较,这一时期的蒙古军并没有太多出色的表现,甚至,在蔡州之战刚开始时便打了败仗:“逻骑驰报敌兵数百突至城下,将士踊跃,咸请一战,金主许之。是日,分防守四面及子城众出战,蒙古兵溃奔。塔齐尔以数百骑复驻城东,金主遣兵接战,又败之。自是蒙古不复薄城,分筑长垒围之。”(《续资治通鉴.绍定六年(金天兴二年,蒙古太宗五年)文》) 
       
      “(绍定六年)十月,孟珙、江海帅师二万,运米三十万石,赴蒙古之约。”(《续资治通鉴.绍定六年(金天兴二年,蒙古太宗五年)文》)宋军终于参与了蔡州之战,先前双方僵持不下的战局马上明朗化了——三十万石米足够十万大军吃十个月。围城的蒙古军假如没有宋军粮食的支持,能否坚持下去尚属疑问。而这个时候,蔡州城内的金国军民已经开始捱饿了。 
       
      宋蒙联军终于攻入了蔡州。金哀宗匆忙传位于东面元帅承麟后自杀。“珙乃与(蒙古将领)塔齐尔分金主骨及宝玉、法物。承麟亦为乱兵所杀。金亡。”(《续资治通鉴.绍定六年(金天兴二年,蒙古太宗五年)文》) 

      综上所述,宋将孟珙在绍定六年期间成功的全歼了数十万金军,而蒙古军在同一年中没有一场战役有这样的辉煌的战绩。因此结论是,歼灭金军主力的实际是宋将孟珙部。


      5楼2008-04-30 1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