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永华
四间简陋的土砖房,两间是打铁房,两间是卧室。
房子外面常常摆着一张小小的桌子,打铁之余,或朋友来访,袅袅升起的茶香,和不远处水井旁洗衣的“刷刷”声,构成了一幅乡村人家的生活图景。
这就是已经打铁20多年的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俩在南雄最大的圩镇——乌迳圩的简单生活。
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祖籍江西南康,他们的祖父母早亡,父亲生活没有着落,从小便在外流浪,一直到了乌迳,才谋得了打铁的工作。于是,从15岁开始,曾跃兰和曾跃腾的父亲就在乌迳学打铁,在光与火中,在力量和技巧中,他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娶亲生子,把家安在了乌迳。解放后,曾跃兰和曾跃腾的父亲还成了集体企业乌迳铁木社的一员。老人家打了一辈子的铁,近两年才在儿孙满堂的欣慰中离开人世,享年76岁。
自小开始,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便跟着父亲打铁,在“叮当哒”的打铁声中度过了童年,迎来了青年,然后他们又在乌迳娶亲,生儿育女。如今,儿女们长大了,纷纷随着打工大潮到了珠三角打工,但兄弟两依旧无法割舍那份打铁情怀。每天他们还是把炉火烧旺,然后在“叮当哒、叮当哒”的声音中度过一天又一天的时光。他们打的,大多数是农家用的铁制品,如锄头、镰刀、柴刀等。
每逢圩日,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俩还把自己打制的农具在农贸市场摆卖。在鼎沸的人群中,在来来往往匆匆忙忙的脚步声中,看到四里八乡的村民驻足自己的摊前,或问候,或咨询,或挑选……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俩心里总是有着一份满足和惬意。虽然兄弟俩已经分家,但他们还是互通有无,相互关照。
虽然儿女们都没有继承父辈的打铁事业,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俩的生活也不一定要靠打铁来维持,但20多年的打铁生涯,已经让他们难以割舍这一我们注入了太多心血和年华的古老职业。这样,历史悠久的打铁职业,依旧在今天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道路上顽强地活着。
在农具渐渐被机械化的今天,打铁行业曾经的辉煌已经没有了往日耀眼的光芒,一些打铁店也换上了起重、锻压设备,真正手工打铁的店铺已经很少了。但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的打铁店里,除了木炭换成了煤块和风箱换成了鼓风机外,其它设备都还保存着几十年前的模样。或许,农家喜欢的就是那份手工细活,又或许,手工打制才能物美价廉。
于是,犁、耙、锄、镐、菜刀、锅铲、门环、泡钉、门插等等农家最常用的铁制品,天天在兄弟俩手中出来了,然后流到方圆十里八里的各家各户。
四间简陋的土砖房,两间是打铁房,两间是卧室。
房子外面常常摆着一张小小的桌子,打铁之余,或朋友来访,袅袅升起的茶香,和不远处水井旁洗衣的“刷刷”声,构成了一幅乡村人家的生活图景。
这就是已经打铁20多年的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俩在南雄最大的圩镇——乌迳圩的简单生活。
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祖籍江西南康,他们的祖父母早亡,父亲生活没有着落,从小便在外流浪,一直到了乌迳,才谋得了打铁的工作。于是,从15岁开始,曾跃兰和曾跃腾的父亲就在乌迳学打铁,在光与火中,在力量和技巧中,他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娶亲生子,把家安在了乌迳。解放后,曾跃兰和曾跃腾的父亲还成了集体企业乌迳铁木社的一员。老人家打了一辈子的铁,近两年才在儿孙满堂的欣慰中离开人世,享年76岁。
自小开始,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便跟着父亲打铁,在“叮当哒”的打铁声中度过了童年,迎来了青年,然后他们又在乌迳娶亲,生儿育女。如今,儿女们长大了,纷纷随着打工大潮到了珠三角打工,但兄弟两依旧无法割舍那份打铁情怀。每天他们还是把炉火烧旺,然后在“叮当哒、叮当哒”的声音中度过一天又一天的时光。他们打的,大多数是农家用的铁制品,如锄头、镰刀、柴刀等。
每逢圩日,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俩还把自己打制的农具在农贸市场摆卖。在鼎沸的人群中,在来来往往匆匆忙忙的脚步声中,看到四里八乡的村民驻足自己的摊前,或问候,或咨询,或挑选……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俩心里总是有着一份满足和惬意。虽然兄弟俩已经分家,但他们还是互通有无,相互关照。
虽然儿女们都没有继承父辈的打铁事业,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俩的生活也不一定要靠打铁来维持,但20多年的打铁生涯,已经让他们难以割舍这一我们注入了太多心血和年华的古老职业。这样,历史悠久的打铁职业,依旧在今天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道路上顽强地活着。
在农具渐渐被机械化的今天,打铁行业曾经的辉煌已经没有了往日耀眼的光芒,一些打铁店也换上了起重、锻压设备,真正手工打铁的店铺已经很少了。但曾跃兰和曾跃腾兄弟的打铁店里,除了木炭换成了煤块和风箱换成了鼓风机外,其它设备都还保存着几十年前的模样。或许,农家喜欢的就是那份手工细活,又或许,手工打制才能物美价廉。
于是,犁、耙、锄、镐、菜刀、锅铲、门环、泡钉、门插等等农家最常用的铁制品,天天在兄弟俩手中出来了,然后流到方圆十里八里的各家各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