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勿擅自转贴,谢谢!
大多数读者印象中的宝钗,都是雍容含蓄、大方得体的,她关心姐妹,善于持家,在下人们之中也有很高的人气。虽然刚登场时年方十四,但已经显得那么从容、成熟,与她那绰号“呆霸王”的哥哥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她的人生观似乎是很积极的,不但劝宝玉认真读书、求取上进,即便是咏柳絮,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是我们眼中所见的宝钗,就是真正的宝钗吗?
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不理解其中奥妙,宝钗便告诉他“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我们来看看这支曲子的内容:【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对于鲁智深,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仗义行侠,铲除恶霸,此后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得赵员外相助,剃度为僧,但几番辗转,还是无法在茫茫尘世找到自己的归宿,曲子里既抒发了悲愤苍凉的感情,又传达了一种了无牵挂的『出世』的思想。宝钗为何会喜爱这样的曲子?从书中可以看到,宝玉受到她的这番启发,也写了偈语,悟了『禅机』,与日后的出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而宝玉的佛学启蒙者不是别人,正是宝钗!
第38回『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宝钗又写出了食螃蟹绝唱:【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对那些眼中只有名与利的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人说得好,如果这首诗是黛玉写的,恐怕红学家们早就为之欢欣鼓舞不止了,要将之作为『叛逆性』的证据,可是曹雪芹却偏偏把它放在宝钗名下,令读者摸不着头脑。恐怕很多人没有理解,虽然宝钗劝过宝玉上进,但是她心目中的事业与小人们的追名逐利有着很大区别。第32回,贾雨村来到贾府,要见宝玉,单纯的湘云认为『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可是当宝钗知道宝玉出去会客时,却说『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当时贾府财势两旺,逢迎者趋之若骛,如贾雨村之流,更是极力奉承,因为贾政看重他的才学,每次还都让宝玉跟他谈话学习。对于这些『客』,宝钗无疑是鄙视的,后来贾府树倒猢狲散,贾雨村甚至落井下石,更揭露了这些攀附权贵者的真面目。
宝钗虽然具有落落大方的闺秀气质,但这未必就是她的天性。她也曾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七八岁就接触过《西厢》《琵琶》以及各式戏曲,又因为天性聪慧,深受父亲的喜爱,亲自教她读书写字。可是,随着父亲的去世,无忧无虑的童年也结束了,面对的是优柔寡断的母亲、飞扬跋扈的兄长,以及当时虽然还由老掌柜、老伙计们撑着、但今后也无法保障的薛家祖业。
宝钗平时的衣着通常都是『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贾母领着刘姥姥逛大观园时,来到蘅芜院,发现里面『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俱无』;宝钗看到未来弟媳岫烟的裙子上挂着玉佩,也不忘提醒过日子要『从实本分』。她的心里,实在是为家族的未来深深担忧着,所以在衣食无忧的时候便已开始防患于未然,预先节俭起来。更令她苦恼的是,尽管具备才气和见识,她终究又能为家族做些什么?正如探春屡次被赵姨娘和贾环的无理取闹所累,曾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其中的辛酸,谁能体会?
大多数读者印象中的宝钗,都是雍容含蓄、大方得体的,她关心姐妹,善于持家,在下人们之中也有很高的人气。虽然刚登场时年方十四,但已经显得那么从容、成熟,与她那绰号“呆霸王”的哥哥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她的人生观似乎是很积极的,不但劝宝玉认真读书、求取上进,即便是咏柳絮,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是我们眼中所见的宝钗,就是真正的宝钗吗?
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不理解其中奥妙,宝钗便告诉他“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我们来看看这支曲子的内容:【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对于鲁智深,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仗义行侠,铲除恶霸,此后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得赵员外相助,剃度为僧,但几番辗转,还是无法在茫茫尘世找到自己的归宿,曲子里既抒发了悲愤苍凉的感情,又传达了一种了无牵挂的『出世』的思想。宝钗为何会喜爱这样的曲子?从书中可以看到,宝玉受到她的这番启发,也写了偈语,悟了『禅机』,与日后的出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而宝玉的佛学启蒙者不是别人,正是宝钗!
第38回『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宝钗又写出了食螃蟹绝唱:【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对那些眼中只有名与利的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人说得好,如果这首诗是黛玉写的,恐怕红学家们早就为之欢欣鼓舞不止了,要将之作为『叛逆性』的证据,可是曹雪芹却偏偏把它放在宝钗名下,令读者摸不着头脑。恐怕很多人没有理解,虽然宝钗劝过宝玉上进,但是她心目中的事业与小人们的追名逐利有着很大区别。第32回,贾雨村来到贾府,要见宝玉,单纯的湘云认为『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可是当宝钗知道宝玉出去会客时,却说『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当时贾府财势两旺,逢迎者趋之若骛,如贾雨村之流,更是极力奉承,因为贾政看重他的才学,每次还都让宝玉跟他谈话学习。对于这些『客』,宝钗无疑是鄙视的,后来贾府树倒猢狲散,贾雨村甚至落井下石,更揭露了这些攀附权贵者的真面目。
宝钗虽然具有落落大方的闺秀气质,但这未必就是她的天性。她也曾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七八岁就接触过《西厢》《琵琶》以及各式戏曲,又因为天性聪慧,深受父亲的喜爱,亲自教她读书写字。可是,随着父亲的去世,无忧无虑的童年也结束了,面对的是优柔寡断的母亲、飞扬跋扈的兄长,以及当时虽然还由老掌柜、老伙计们撑着、但今后也无法保障的薛家祖业。
宝钗平时的衣着通常都是『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贾母领着刘姥姥逛大观园时,来到蘅芜院,发现里面『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俱无』;宝钗看到未来弟媳岫烟的裙子上挂着玉佩,也不忘提醒过日子要『从实本分』。她的心里,实在是为家族的未来深深担忧着,所以在衣食无忧的时候便已开始防患于未然,预先节俭起来。更令她苦恼的是,尽管具备才气和见识,她终究又能为家族做些什么?正如探春屡次被赵姨娘和贾环的无理取闹所累,曾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其中的辛酸,谁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