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麟征吧 关注:139贴子:68,524

(转贴)重论辽宋澶州之战的爆发原因及其后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4-29 12:56回复
    96nn 

      发生于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的澶州之战,是辽宋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辽宋关系从长期对抗走向和平相处的转折点。此战双方参战军队多达数十万,结果以订立“澶渊之盟”而结束,从纯军事角度上看是打成了平手。而在政治角度上,传统的观点认为:虽然北宋在战役初期处于守势,但由于在寇准为首的主战派领导下进行了顽强抵抗,使辽军在澶州一带难以前进。“宋真宗大胆地离开开封,率援兵赶到澶渊‘前线’,他的果敢行为使契丹慑服”⑴。“当宋真宗和寇准一行同往澶州途中时,契丹大将萧挞览在前线被宋军埋伏的床子弩射死,契丹士气大挫,加上孤军深入,开始有议和之意”⑵。尽管真宗急于讲和而答应了缴纳“岁币”的条件,但在辽朝的南下企图被完全挫败这一点上,仍然可说是一次成功的战役。 

      但是,从文献对澶州之战的过程、及战役前后双方状况的记载上看,事实恐怕并非如此。由于辽朝是该次战役的发起者和进攻者,本文就将着重从辽朝方面讨论澶州之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及其对后来局势的影响。(辽于圣宗统和元年改国号契丹,道宗咸雍二年恢复为辽,因习惯称谓缘故,本文均称其为辽朝。) 

    一.辽朝在战争中的求和行为发动战争的目的是隐藏在辽朝当权者心中的事情,自然不会在史料中得到明确记载,要知道这一目的,就必须从其战前战后的行为上入手分析。而在史料里对此战叙述最为详细的事情,莫过于议和的过程。 

      在谁先提出讲和的问题上,出于为本国辩护,辽宋双方史书各有各的说法。辽朝史料声称:“二十二年,宋使来聘,遗(王)继忠弧矢、鞭策及求和札子,……诏继忠与宋使相见,仍许讲和。”⑶ 而宋朝方面则记载:“是时王继忠为契丹请和,以书遗普,且置密表以请。”⑷“上发视之,即继忠状,具言‘……臣尝念昔岁而辞,亲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为事。况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必冀睿慈俯从愚瞽。’”⑸ 由于宋朝的多部史书对辽方王继忠首先致书求和的过程记载甚详,乃至连密表内容都有叙述,而辽朝史料则对此一笔带过,故而相比之下宋朝方面“辽朝首先求和”的记载应较为可信。 

      根据宋朝史料记载,“初,殿前都虞候、云州观察王继忠战败,为敌所获,即授以官,稍亲信之。继忠乘间言和好之利。时契丹母老,有厌兵意,虽大举深入,然亦纳继忠说,于是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信箭以继忠书诣莫州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词甚恳激。只等言契丹主与母召至车帐前面授此书,戒令速至莫州送石帅,获报简即驰以还。”⑹ 也就是说,与传统“辽方讲和之意始于萧挞览澶州阵亡”的看法相反,辽朝早在进攻重镇瀛州,甚至可能在定州战斗之前就已经作出了和平的试探。而在此之后,“先是,王继忠得上手诏,即具奏俯石普以闻,言契丹已领兵攻围瀛州,盖关南乃其旧疆,恐难固守,乞早遣使议和好。丙午,上览其奏,谓辅臣曰:‘瀛州素有备,非所忧也。欲先遣使,固亦无损。’乃复赐继忠手诏,许焉。……乃授(曹)利用合门祗候,假崇仪副使,奉契丹主书以往,又赐继忠手诏。”⑺ 尤其是曹利用途中经过王钦若镇守的天雄的时候,“孙全照疑契丹不诚,劝王钦若留之。契丹既数失利,复令王继忠具奏求和好,且言北朝顿兵,不敢劫掠,以待王人。继忠又与葛霸等书,令速达所奏。……继忠寻亦闻利用留天雄不行,复具奏,乞自澶州别遣使者至北朝,免致缓误。”⑻ 辽朝讲和心情之急迫可见一斑,也说明辽方的和平请求是出自真心的,并非为了麻痹北宋。 

      按常理讲,在战争中主动进攻的一方在刚刚进入敌境时即发出和谈请求,且一再催促,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但为什么辽朝却作出如此反常的举动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来进行思考:是否辽朝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没有靠这场战役打败北宋、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念头,而仅仅是希望借此压迫宋朝讲和呢?对于这一点,从辽军在南下过程中采取的作战方式上可以更明显地发现其证据。


    2楼2008-04-29 12:57
    回复
      2025-08-15 18:46: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对这个不感兴趣.


      4楼2008-04-29 12:57
      回复
        辽方故作强者姿态,提出将当初周世宗北伐时收复的瓦桥关以南地区归还辽朝,遭到宋方坚词拒绝:“上曰:‘朕守祖宗基业,不敢失坠。所言归地事极无名,必若邀求,朕当决战尔!实念河北居人,重有劳扰,傥岁以金帛济其不足,朝廷之体,固亦无伤。’”(48)“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49) 在辽军大营,曹利用不畏对方的恫吓,据理力争,指出:“禀命专对,有死而已。若北朝不恤后悔,恣其邀求,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也。”(50) 这番话击中了辽方的要害。辽军此时身处困境进退两难,身后未占领任何重要据点,前方澶州宋军战斗能力尚强且士气旺盛:当真宗到达黄河北岸澶州前线的时候,“既至,登北城门楼,张黄龙旗,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怖骇。”(51) 连到澶州谈判的辽使韩杞也对随从说:“尔见澶州北寨兵否?劲卒利器,与前闻不同。吁!可畏也。”(52) 一旦战事久拖不绝,宋朝坚壁清野,各地勤王之军陆续到达,河北宋军诸部再断其退路,二十万辽军只有全军覆没一途。辽朝君臣为立刻实现停战,只好放弃割地要求。 
           
          辽朝退而居其次,要求北宋进贡金帛,而这是宋方心中可以接受的条件。早在曹利用至辽军大营交涉和约条款之前,宋真宗就有所交代:“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53) 寇准怕曹利用被辽朝的威胁吓住,将其“召至幄次,语之曰:‘虽有敕旨,汝往,所许不得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勿来见准,准将斩汝。’”辽朝果然未能在曹利用身上突破寇准定下的三十万这一底线,以北宋每年给予绢二十万、银十万“岁币”的条件订立了和约。而为了使宋方在付出岁币之后获得心理平衡,辽朝主动作出一个虚假的“让步”,即依照宋真宗和辽圣宗年龄的差异,尊宋为兄,辽为弟,让宋朝觉得似乎是得到了很大的面子,实际的利益却被辽朝拿走了。 
           
          和约签订后辽军北撤,一些宋朝将领提出:借辽军疏于防范之机起兵追击,全歼敌人。如杨延朗就请求:“敌顿澶州,去境北千里许,人马罢乏,虽众易败。凡所剽掠,悉在马上。原饬诸军扼要路掩杀,其兵歼,则幽、易数州可袭取也,”(54) 而辽方最害怕的就是这点:“柬之又言:‘收众北归,恐为缘边邀击。’”(55)“王继忠具奏北朝已严禁樵采,仍乞诏张凝等无使杀伤北朝入骑。”(56) 一再强调希望北宋切勿追击。宋真宗认为协议既已达成,就无必要再启战端了,“上谓辅臣曰:‘……朕念矢石之下,杀伤且多,虽有成功,未能尽敌。自兹北寨常须益兵,河朔人民无日休息。且求结欢盟,已议俞允,若彼自渝盟约,复举干戈,因而聚众,中外同愤,使其覆亡,谅未为晚。’”(57) “有诏诸路部署及诸州军,勿辄出兵马,以袭契丹归师。”(58) 在和战之中选择了前者,眼睁睁地将辽军全部放回了本国。


        8楼2008-04-29 12:58
        回复
          话虽如此,正在寻找机会一举解决高丽问题的辽朝还是深恐北宋此时背盟。“癸丑,河东转运司言,侦得契丹点集兵马,边民颇惧,望增屯兵。上曰:‘近北面亦言戎人闻国家东封,调发辇运,虑因行讨伐,率众坚壁,以打围为名,巡逻境上。且朝廷自与之修好,固无衅隙,若闻其疑扰,即骤增防兵,彼必愈致猜虑。’乃诏边臣率如常制,无得生事。”(70) 在见到宋朝果真没有北犯的意思之后,辽朝才撤走增驻的边防军队。可以看到,与北宋相比,辽朝更为害怕对方撕毁和约,和平对辽比对宋重要的多。由此也可说明能令辽朝当初以国运做赌注发动澶州之战的东西,没有比和平更确实的了。 

            在稳下了北宋一面后,辽放手发动了旨在彻底迫使高丽屈从,甚至征服高丽的战争。统和二十七年,高丽康兆发动政变。“二月,大良君询即位。康兆废穆宗,寻弑之。”(71) 新登王位的王询继续抗辽政策。“询又于鸭绿江东筑城,与来远城相望,跨江为桥,潜兵以固新城。”(72) 辽朝以高丽弑君为借口,于第二年再次东征高丽。“十一月,契丹帝来侵,王幸罗州。”(73)“十一月乙酉,大军渡鸭绿江,……丙子,铜、霍、贵、定等州皆降。……二十九年正月乙亥朔,班师,所降诸城皆叛。至贵州南峻岭谷,大雨连日,马驼皆疲,甲仗多遗弃,霁乃得渡。”(74) 此次辽圣宗亲自率领出征,虽然在战场上击败了高丽军队,但却无法统治高丽的土地。随后高丽向辽请和,而辽朝的回答是要高丽国王亲自赴辽,被拒绝后又要求高丽交出鸭绿江东岸的防御要地兴、铁、通、龙、龟、郭六州。“(开泰)二年,耶律资忠使高丽取地,未几还。三年,资忠复使,如前索地。”(75) 谈判又一次破裂。从开泰三年开始,辽军连年入侵高丽,却始终无法击破高丽的防御。终于,开泰八年,辽朝十万大军深入高丽境内,迫使高丽答应了与宋断交并停止采用大中祥符九年改用的宋朝年号。而精疲力竭的辽朝也明白要征服高丽是不可能的,从而满足于高丽称臣入贡这种名义上的屈从,不再继续用兵。持续多年的辽丽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在辽朝用尽力气艰难地进行着对高丽的泥沼战争的时候,北宋的态度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砝码。由于考虑到辽朝骑兵的弯刀近在眼前,而偏远的高丽却“贡奉累数岁不一至”(76),尽管高丽尽力请求北宋的军事支援,宋朝仍然觉得:轻启刀兵、劳民伤财不如保持和平。而假如辽深陷于高丽的话,“契丹或微弱,则愈依朝廷,必无负约之理”(77)。因此决定保持中立,婉言谢绝了高丽的请求。应该说,宋朝的这一决定对辽朝的帮助是巨大的,使其可以把大量原本用于对付北宋的军队调往高丽战场,毫无后顾之忧地进行了对丽战争。 

            在和高丽作战的同时,辽朝也充分利用了对宋的和平状态,腾出手解决西北问题。从统和二十三年至太平十一年,在圣宗朝的后27年中,辽共进行了16次对西北蒙古高原诸部族和党项、回鹘的战争,这些战争的结果是非常有效的。随后兴宗统治的24年里,周边部族安静了许多,在西北方向的战争总共只发生过2次,直到道宗朝才重新增加起来(78)。 

            可见,统和二十二年澶州城下的这一和约对辽朝是极为必要的,它是辽朝能够改善周边政治环境、维持统治稳定的前提。与此相比,每年三十万的岁币收入反倒变成为一种副产品了。


          10楼2008-04-29 12:58
          回复
            像缠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11楼2008-04-29 12:59
            回复
              你这个小白懂啥呀.....


              12楼2008-04-29 13:03
              回复
                还小黑呢``

                懂这个能吃啊?


                13楼2008-04-29 13:04
                回复
                  2025-08-15 18:40: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你就知道吃.....


                  14楼2008-04-29 13:06
                  回复
                    我要不知道吃能活到现在啊``?


                    - -!!!

                    看来你已经严重坏掉了`~~脑袋~~~~


                    15楼2008-04-29 13:08
                    回复
                      知道吃和就知道吃是两回事...看来你一定很


                      16楼2008-04-29 13:11
                      回复
                        大哥`~~

                        这你可太错了``~

                        因为你实在太不了解我了``

                        我敢这样吃是因为我再怎么吃也胖不了~~

                        明白?


                        17楼2008-04-29 13:12
                        回复
                          那你就是小夏说的白眼狼......


                          18楼2008-04-29 13:13
                          回复
                            瞎说 什么叫白眼狼?

                            怎么会有联系``~


                            19楼2008-04-29 13:15
                            回复
                              2025-08-15 18:34: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头你看见小夏问她就是了,别忘了么么她喔,嘿嘿嘿


                              20楼2008-04-29 13: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