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海南省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树皮布”一词开始受到世人更多的关注,有关黎族树皮布技艺的文章也屡见报章或网络。对黎族树皮布及其制作技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关于海南岛树皮布文化的研究已成为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及其学术价值
黎族的树皮布制作技术,目前已不多见。近年来,海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王翠娥等人对海南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的田野调查显示,黎族的树皮布制作技术,只有少数人懂得制作,这是男子的工作,妇女一般很少参与。树皮的剥取时间多选择在夏秋时节,因雨水较多,天气潮湿,树皮易于剥取。而冬春季节,气候干燥,树胶过干,树皮难于剥取。黎族地区用于加工树皮布的树种有很多种,如厚皮树、黄久树、箭毒树、构树等,其中构树是海南常见的野生纤维植物。构树古称“谷树”,别称“构桃树”、“构乳树”等,学名“楮树”。楮树黎语称“赛温”。该树为乔木,树皮暗灰色,平滑有乳汁,茎皮纤维长,洁白,为优良造纸原料。在海南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楮本作柠,其皮可绩为纻故也”的记载。古代的黎族人民多用楮树树皮捶成布来制作衣物。现常见的树皮布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以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两地的制作方法为典型代表。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树皮布制作工艺,与白沙黎族自治县树皮布制作方法大致相同。
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镇道顺村制作树皮布的原料为构树。树皮布的制作程序包括扒树皮、修整、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等。然后再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口袋等生活用品。尽管这一技艺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主要有钩刀(砍刀)、木槌、木棒等,其中以锤打工具最为重要。其制作过程大致如下:
选材剥取。在上山选树前,先用麻线量好物体尺寸,再到森林里选择所需的树木,把量好尺寸的麻线大致比划后,才用钩刀在树干的一段上下各划一圈。剥取树皮前,用木棒拍打树干,稍为松后,再用钩刀竖划一刀,便可从竖刀缝翘皮。如遇到难剥处,须用削尖的木棒楔进树皮,剥下的树皮成片状。
压平浸泡。剥下的树皮不平整,要放在地上用石头或其他物件压平,约过10多分钟后,再把树皮放入溪水里浸泡,使树皮充分地吸收水分并脱胶。
捶打。将浸泡好的树皮取出放在石头上,用木槌捶打,需有一定的力度,但又不能把纤维击断。反复多次,树胶脱落后,显出柔软、洁净的纤维。
晾晒。把含有水分的树皮纤维放在干净处晾晒,约1天时间便可晒干,成为成品树皮布料备用。
缝合。制作树皮布时,把片状的树皮纤维按尺寸划开,再用竹针系麻线缝合。
树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穿用树皮布做的衣服,不是野蛮落后的标志,而是文明进步的象征。用树皮布制作衣服,是黎族人民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黎族树皮布及其制作工艺,不仅是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而且对印证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堪称是研究黎族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笔者认为,目前树皮布及其制作技艺存在的学术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树皮布在黎族纺织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黎族纺织技术的发展大体经过了树皮布——麻纺布——棉纺布的发展历程,树皮布让黎族先民认识了树皮的纤维,进而利用树皮纤维来纺线;有了纺线,通过经纬线又可织成布,于是麻布出现了;再后来,人们从搓麻成线得到启发,懂得了利用棉絮纺线,棉布开始出现了。虽然树皮布的制作方法和棉纺布的技术相差很大,但树皮衣是人类服饰的源头,与棉纺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为近些年来考古发现的大量石拍被认为是树皮布的制作工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有关海南树皮布的古籍文献记载中,都未曾见到加工树皮布的工具有石拍的记载,一直以来虽然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都普遍认为石拍是树皮布的制作工具,并将考古发现的石拍定名为“树皮布石拍”,但却没有有力的证据加以佐证,透过海南树皮布制作过程的,可以间接证明石拍是史前树皮布制作过程中使用的一个工具。
最后,进一步证明了琼台两岛原住民族同源异流的渊源关系。琼台两岛原住居民的族渊关系问题,一直是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以往学者们从古籍文献、考古发现、风俗、宗教甚至体质人类学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琼台两岛的原住居民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甚多,从而多数学者认为两者在族渊方面应该是同源异流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对树皮布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古老技艺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而发现海南黎族和台湾阿美族制作树皮布的工具、方法步骤都非常相似,由此可以证明海南岛黎族的树皮布文化与台湾原住民族的树皮布文化有着传承的关系。这也使得树皮布制作技艺成为两岛原住居民具有相似文化的重要佐证之一,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琼台两岛原住民族同源异流的渊源关系。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长期留存传承的原因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从古代一直传承至20世纪50、60年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文化的闭塞。杨善民、韩锋等学者在《文化哲学》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论断,文化产生后的流动,首先受阻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之间的接触被海洋、沙漠和山岳等自然地理环境所隔离。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人类文化的产生传播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更加突出,如华夏文化圈就受阻于地理环境,北面浩瀚的沙漠、干旱的草原,东部茫茫的大海,南面的原始丛林和烟瘴之地,西部的大漠与高原。而横亘于古代中国与印度之间的青藏高原使得中印文化的接触与交流难以进行。近代维新派首领、学者梁启超曾设想,如果没有喜马拉雅山把南北两地隔开,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将会完全重写。海南岛地处中国最南端,与大陆隔海相望,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隔离了包括树皮布制作技术等传统文化,使其独立于一个相对自我的区域内,免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在变动的环境中得以凝聚和强化,而未过早地湮灭于汉文化与现代文明之中。
树皮的普遍性和易得性使得这一技术存续和发展。制作服饰离不开原料,制作树皮布同样也少不了树皮,如果树皮不普遍存在,不容易得到,是一种稀缺的物质,相信制作树皮布这一古老的技艺不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用于制作树皮布的桑科植物大多生长在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从海南所处的纬度区间来看,海南全省都属于热带,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树皮布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植物原料。时至今日,用树皮布制作服饰的少数民族,几乎遍及非洲、亚洲、大洋洲和美洲,这也说明了树皮是普遍存在的,得来十分容易。所以,普遍性和易得性使树皮很自然地成为制作服饰的原料之一,从而也使得制作树皮布这一古老的原始技艺得以长期保存。
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开发
数千年来,树皮布制作技艺一直在黎族社会中传承延续。直至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黎族的树皮布及其制作技艺才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进入了博物馆。更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竟然不知道海南黎族人民这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在黎族地区,年轻一代已不知树皮布为何物。因此,对于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已将“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下面笔者试就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浅见。
静态保护和开发模式。这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模式,主要针对那些反映民族手工艺传统的各种现存但已失去应用价值的有形实物和无形知识,对于树皮布制作技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博物馆式的收藏保护。目前,国内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仍以博物馆为主,博物馆是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及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主要保护者,如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漆器,已囊括了凉山彝族传统漆器的主要种类、器形和纹饰图案,从一个方面对彝族传统漆器制作工艺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又如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对台湾少数民族木雕的收藏可谓独树一帜,并专门设立了一个展厅展示了大量馆藏的台湾木雕艺术作品,这无疑对台湾各民族古老的木雕技艺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目前在海南省的白沙、昌江、陵水、保亭等县博物馆均收藏有树皮布,而在我国民族地区会制作树皮布的民族不仅限于黎族,海南岛的苗族,云南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等以及台湾的高山族也曾经制作和使用树皮布。由此,可以考虑联合建立起一个与树皮布文化有关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自旧石器时代与制作树皮布有关的拍打陶器的工具、近些年考古发现的普遍存在的新石器时代制作树皮布的石拍,以及近现代各族利用树皮布制作的树皮衣、树皮帽等服饰以及树皮被等生活用品。
采用文化遗产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对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保护开发“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这一传统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主要涉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两个领域:一是涉及数字记录领域,即采取触觉感应、数字扫描、数码摄影、数字录音等技术,对仍保留至今的文物、古籍、音乐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具体做法可由当地文化部门出资,邀请有关学者进行树皮布制作技艺的调查研究,建立一份当地树皮布制作技艺的档案资料。建立这份档案资料应借助拍照、录音以及摄像等方式保存这样一些内容:树皮布手工制作从取材到缝制成衣的整个过程以及宝贵的技术经验、各种柔软舒适美观大方的树皮布制成服饰等。并通过宣传展览、书籍出版和影像发行的等手段,引起社会对树皮布制作技艺的广泛关注;二是涉及数字解读领域,即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记载,采用2D/3D数字处理和动画技术对舞蹈、仪式、民俗以及神话、传说等进行数字化再现解读,例如:探索频道(Discovery)推出的科学、文化、历史等题材的纪录片就运用了数字动画技术,获得了极佳的社会反响,高知人群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对于“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保护而言,具体做法可由海南省博物馆、海南民族博物馆以及保亭县博物馆等采用3D动画技术和VR虚拟现实技术等,再现远古时期海南岛原始居民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他们是如何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剥取树皮制作树皮布的场景。这样可以让情景与历史相互印证,述说与欣赏互生,使观众在游玩中真正感受到树皮布这一古老制作技艺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强化他们自身的保护意识。
动态保护和开发模式。动态保护和开发模式主要利用民族手工艺的传承性,通过人的继承、发扬和利用,始终保持手工艺的新鲜活力,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保护模式。针对树皮布,笔者提出具体以下几种模式:
命名式保护。命名式保护是传统手工艺文化保护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对那些具有代表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通过命名传承人并给予传承人政府津贴的方式,确保其手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世界各地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创,如日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常会被授予“人间国宝”的称号;在韩国,则被授予“重要文化财产保护者”这样一些金字招牌,通过命名对民族手工艺人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保亭县自2008年以来采取多项措施,挖掘、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接班人,目前已培养黎族树皮布传承人30多个。
建设树皮布制作手工艺村。建设手工艺村,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手工艺村本身潜在着旅游开发价值,而且手工艺村里制作的树皮布手工艺品还可以向旅游工艺品转化,可将树皮布传统手工艺更好地向外界推广和展示。此外,建设树皮布制作手工艺村可以引导和鼓励当地的手艺人继续从事传统的技艺,这无疑对树皮布传统技艺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对民族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对民族认同意识和族群文化的建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开拓树皮布手工艺品的需求市场。随着社会的进步,树皮布早就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大概到了明代,海南沿海地区已经不再使用树皮布;中部黎区则大约使用到清代以后;至今,一些偏僻黎村仍有老人知道树皮布的制作方法。利用这一濒危的独特的传统技艺制作的手工艺品,并非没有价值,而是在当地狭小的区域内已很少有人需要,如果扩大销售范围,从全国甚至国际的大范围看,即使只有很少的、特殊的人群购买,也足以维持少量手工艺人的生产,使得这种技艺得以保护和传承。根据近些年来考古对树皮布石拍的发掘,说明东亚大陆包括中国云南至福建以南、东南亚大陆及岛屿、中美洲墨西哥一带都曾使用过树皮布,因此可以扩大海外宣传,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学者、游人来中国考察观光。树皮布制作的旅游工艺品还可以销售到外地甚至国外,扩大树皮布文化的影响力,势必对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起到极为有力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树皮布是一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研究树皮布及其制作技艺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这一留存至今的古老技艺进行保护与开发同样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要内容。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及其学术价值
黎族的树皮布制作技术,目前已不多见。近年来,海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王翠娥等人对海南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的田野调查显示,黎族的树皮布制作技术,只有少数人懂得制作,这是男子的工作,妇女一般很少参与。树皮的剥取时间多选择在夏秋时节,因雨水较多,天气潮湿,树皮易于剥取。而冬春季节,气候干燥,树胶过干,树皮难于剥取。黎族地区用于加工树皮布的树种有很多种,如厚皮树、黄久树、箭毒树、构树等,其中构树是海南常见的野生纤维植物。构树古称“谷树”,别称“构桃树”、“构乳树”等,学名“楮树”。楮树黎语称“赛温”。该树为乔木,树皮暗灰色,平滑有乳汁,茎皮纤维长,洁白,为优良造纸原料。在海南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楮本作柠,其皮可绩为纻故也”的记载。古代的黎族人民多用楮树树皮捶成布来制作衣物。现常见的树皮布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以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两地的制作方法为典型代表。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树皮布制作工艺,与白沙黎族自治县树皮布制作方法大致相同。
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镇道顺村制作树皮布的原料为构树。树皮布的制作程序包括扒树皮、修整、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等。然后再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口袋等生活用品。尽管这一技艺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主要有钩刀(砍刀)、木槌、木棒等,其中以锤打工具最为重要。其制作过程大致如下:
选材剥取。在上山选树前,先用麻线量好物体尺寸,再到森林里选择所需的树木,把量好尺寸的麻线大致比划后,才用钩刀在树干的一段上下各划一圈。剥取树皮前,用木棒拍打树干,稍为松后,再用钩刀竖划一刀,便可从竖刀缝翘皮。如遇到难剥处,须用削尖的木棒楔进树皮,剥下的树皮成片状。
压平浸泡。剥下的树皮不平整,要放在地上用石头或其他物件压平,约过10多分钟后,再把树皮放入溪水里浸泡,使树皮充分地吸收水分并脱胶。
捶打。将浸泡好的树皮取出放在石头上,用木槌捶打,需有一定的力度,但又不能把纤维击断。反复多次,树胶脱落后,显出柔软、洁净的纤维。
晾晒。把含有水分的树皮纤维放在干净处晾晒,约1天时间便可晒干,成为成品树皮布料备用。
缝合。制作树皮布时,把片状的树皮纤维按尺寸划开,再用竹针系麻线缝合。
树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穿用树皮布做的衣服,不是野蛮落后的标志,而是文明进步的象征。用树皮布制作衣服,是黎族人民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黎族树皮布及其制作工艺,不仅是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而且对印证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堪称是研究黎族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笔者认为,目前树皮布及其制作技艺存在的学术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树皮布在黎族纺织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黎族纺织技术的发展大体经过了树皮布——麻纺布——棉纺布的发展历程,树皮布让黎族先民认识了树皮的纤维,进而利用树皮纤维来纺线;有了纺线,通过经纬线又可织成布,于是麻布出现了;再后来,人们从搓麻成线得到启发,懂得了利用棉絮纺线,棉布开始出现了。虽然树皮布的制作方法和棉纺布的技术相差很大,但树皮衣是人类服饰的源头,与棉纺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为近些年来考古发现的大量石拍被认为是树皮布的制作工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有关海南树皮布的古籍文献记载中,都未曾见到加工树皮布的工具有石拍的记载,一直以来虽然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都普遍认为石拍是树皮布的制作工具,并将考古发现的石拍定名为“树皮布石拍”,但却没有有力的证据加以佐证,透过海南树皮布制作过程的,可以间接证明石拍是史前树皮布制作过程中使用的一个工具。
最后,进一步证明了琼台两岛原住民族同源异流的渊源关系。琼台两岛原住居民的族渊关系问题,一直是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以往学者们从古籍文献、考古发现、风俗、宗教甚至体质人类学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琼台两岛的原住居民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甚多,从而多数学者认为两者在族渊方面应该是同源异流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对树皮布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古老技艺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而发现海南黎族和台湾阿美族制作树皮布的工具、方法步骤都非常相似,由此可以证明海南岛黎族的树皮布文化与台湾原住民族的树皮布文化有着传承的关系。这也使得树皮布制作技艺成为两岛原住居民具有相似文化的重要佐证之一,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琼台两岛原住民族同源异流的渊源关系。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长期留存传承的原因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从古代一直传承至20世纪50、60年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文化的闭塞。杨善民、韩锋等学者在《文化哲学》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论断,文化产生后的流动,首先受阻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之间的接触被海洋、沙漠和山岳等自然地理环境所隔离。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人类文化的产生传播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更加突出,如华夏文化圈就受阻于地理环境,北面浩瀚的沙漠、干旱的草原,东部茫茫的大海,南面的原始丛林和烟瘴之地,西部的大漠与高原。而横亘于古代中国与印度之间的青藏高原使得中印文化的接触与交流难以进行。近代维新派首领、学者梁启超曾设想,如果没有喜马拉雅山把南北两地隔开,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将会完全重写。海南岛地处中国最南端,与大陆隔海相望,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隔离了包括树皮布制作技术等传统文化,使其独立于一个相对自我的区域内,免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在变动的环境中得以凝聚和强化,而未过早地湮灭于汉文化与现代文明之中。
树皮的普遍性和易得性使得这一技术存续和发展。制作服饰离不开原料,制作树皮布同样也少不了树皮,如果树皮不普遍存在,不容易得到,是一种稀缺的物质,相信制作树皮布这一古老的技艺不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用于制作树皮布的桑科植物大多生长在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从海南所处的纬度区间来看,海南全省都属于热带,适宜的气候条件为树皮布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植物原料。时至今日,用树皮布制作服饰的少数民族,几乎遍及非洲、亚洲、大洋洲和美洲,这也说明了树皮是普遍存在的,得来十分容易。所以,普遍性和易得性使树皮很自然地成为制作服饰的原料之一,从而也使得制作树皮布这一古老的原始技艺得以长期保存。
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开发
数千年来,树皮布制作技艺一直在黎族社会中传承延续。直至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黎族的树皮布及其制作技艺才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进入了博物馆。更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竟然不知道海南黎族人民这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在黎族地区,年轻一代已不知树皮布为何物。因此,对于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已将“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下面笔者试就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浅见。
静态保护和开发模式。这是一种相对被动的模式,主要针对那些反映民族手工艺传统的各种现存但已失去应用价值的有形实物和无形知识,对于树皮布制作技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博物馆式的收藏保护。目前,国内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仍以博物馆为主,博物馆是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及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主要保护者,如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漆器,已囊括了凉山彝族传统漆器的主要种类、器形和纹饰图案,从一个方面对彝族传统漆器制作工艺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又如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对台湾少数民族木雕的收藏可谓独树一帜,并专门设立了一个展厅展示了大量馆藏的台湾木雕艺术作品,这无疑对台湾各民族古老的木雕技艺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目前在海南省的白沙、昌江、陵水、保亭等县博物馆均收藏有树皮布,而在我国民族地区会制作树皮布的民族不仅限于黎族,海南岛的苗族,云南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等以及台湾的高山族也曾经制作和使用树皮布。由此,可以考虑联合建立起一个与树皮布文化有关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自旧石器时代与制作树皮布有关的拍打陶器的工具、近些年考古发现的普遍存在的新石器时代制作树皮布的石拍,以及近现代各族利用树皮布制作的树皮衣、树皮帽等服饰以及树皮被等生活用品。
采用文化遗产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对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保护开发“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这一传统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主要涉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两个领域:一是涉及数字记录领域,即采取触觉感应、数字扫描、数码摄影、数字录音等技术,对仍保留至今的文物、古籍、音乐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具体做法可由当地文化部门出资,邀请有关学者进行树皮布制作技艺的调查研究,建立一份当地树皮布制作技艺的档案资料。建立这份档案资料应借助拍照、录音以及摄像等方式保存这样一些内容:树皮布手工制作从取材到缝制成衣的整个过程以及宝贵的技术经验、各种柔软舒适美观大方的树皮布制成服饰等。并通过宣传展览、书籍出版和影像发行的等手段,引起社会对树皮布制作技艺的广泛关注;二是涉及数字解读领域,即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记载,采用2D/3D数字处理和动画技术对舞蹈、仪式、民俗以及神话、传说等进行数字化再现解读,例如:探索频道(Discovery)推出的科学、文化、历史等题材的纪录片就运用了数字动画技术,获得了极佳的社会反响,高知人群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对于“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保护而言,具体做法可由海南省博物馆、海南民族博物馆以及保亭县博物馆等采用3D动画技术和VR虚拟现实技术等,再现远古时期海南岛原始居民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他们是如何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剥取树皮制作树皮布的场景。这样可以让情景与历史相互印证,述说与欣赏互生,使观众在游玩中真正感受到树皮布这一古老制作技艺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强化他们自身的保护意识。
动态保护和开发模式。动态保护和开发模式主要利用民族手工艺的传承性,通过人的继承、发扬和利用,始终保持手工艺的新鲜活力,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保护模式。针对树皮布,笔者提出具体以下几种模式:
命名式保护。命名式保护是传统手工艺文化保护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对那些具有代表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通过命名传承人并给予传承人政府津贴的方式,确保其手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世界各地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创,如日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常会被授予“人间国宝”的称号;在韩国,则被授予“重要文化财产保护者”这样一些金字招牌,通过命名对民族手工艺人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保亭县自2008年以来采取多项措施,挖掘、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接班人,目前已培养黎族树皮布传承人30多个。
建设树皮布制作手工艺村。建设手工艺村,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手工艺村本身潜在着旅游开发价值,而且手工艺村里制作的树皮布手工艺品还可以向旅游工艺品转化,可将树皮布传统手工艺更好地向外界推广和展示。此外,建设树皮布制作手工艺村可以引导和鼓励当地的手艺人继续从事传统的技艺,这无疑对树皮布传统技艺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对民族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对民族认同意识和族群文化的建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开拓树皮布手工艺品的需求市场。随着社会的进步,树皮布早就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大概到了明代,海南沿海地区已经不再使用树皮布;中部黎区则大约使用到清代以后;至今,一些偏僻黎村仍有老人知道树皮布的制作方法。利用这一濒危的独特的传统技艺制作的手工艺品,并非没有价值,而是在当地狭小的区域内已很少有人需要,如果扩大销售范围,从全国甚至国际的大范围看,即使只有很少的、特殊的人群购买,也足以维持少量手工艺人的生产,使得这种技艺得以保护和传承。根据近些年来考古对树皮布石拍的发掘,说明东亚大陆包括中国云南至福建以南、东南亚大陆及岛屿、中美洲墨西哥一带都曾使用过树皮布,因此可以扩大海外宣传,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学者、游人来中国考察观光。树皮布制作的旅游工艺品还可以销售到外地甚至国外,扩大树皮布文化的影响力,势必对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起到极为有力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树皮布是一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研究树皮布及其制作技艺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这一留存至今的古老技艺进行保护与开发同样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要内容。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