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粮仓—— 陆良
陆良有云南省最大的坝子, 素有“滇东粮仓”之称, 也是云南最大的蚕桑、烤烟、生猪基地县。著名的“爨龙颜碑”位于境内,是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昆铁路穿境而过,公路比较发达,交通便利。极具特色的中国陆良国际彩色沙雕节曾在这里成功举办。旅游产业具有潜力。
概 况
位置面积 陆良位于云南东部,地处东径103°22′~104°02′、北纬24°44′~ 25° 18′之间。东邻罗平县,西靠宜良县,南连师宗、石林县,北接马龙县。总面积2018平方公里,陆良坝子面积771.99 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38.3%,为云南第一大坝子。县城中枢镇,海拔1840米,距省会昆明130公里,距曲靖市区65公里。
历史沿革 陆良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同劳县,属益州郡。东晋更名为同乐县,属建宁郡。宋大理时为落温部(即三十七部之一)。元时改为陆梁州,隶曲靖路。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更设六凉卫。清康熙八年(1669年)裁卫归州,移州治于卫城。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为六凉县,民国二年(1913年)又改名为陆良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属宜良专区,1954年改属曲靖专区。1997年5月曲靖撤地设市,属曲靖市。
行政区划 2000年,全县辖中枢、三岔河、马街、召夸、芳华、大莫古、板桥、小百户8个镇,活水、核桃村、双箐口3个乡及陆良华侨农场。下设136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31‰。年末总人口57.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84万人,非农业人口6.1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7人。居住着汉、回、彝等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390人,占总人口的1.4%。
地理气候 陆良是个典型的高原山间盆地,东、西、北三面环山,西南面岗丘起伏,中部是开阔的“陆良大坝子”,整个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687米,最低海拔1640米,山地、丘陵、盆地相间分布。主要河流有:南盘江、杜公河、麦子河、永清河、板桥河、阎芳河等20余条,总长240余公里。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降雨集中的特点。年均降雨量944.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4%,年均气温14.8℃,年均日照2122.6小时,年均无霜期244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解放前,陆良是全省有名的“穷州”之一。正如民谣所说“陆凉,陆凉,平坝无雨最荒凉,忽然一夜盘江雨,旱地成河田成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42亿元(1990年不变价),工农业总产值16.21亿元(1990年不变价),财政收入1.25亿元,分别是1952年的100倍、142倍,1978年的21倍、20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43亿元,城镇职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2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4:28:28,工农业产值比为42:58。
农业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粮、烟、桑、畜4个支柱产业和蔬菜水产、经济林果、旅游服务3个后续骨干产业。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6.8亿元(不变价)。粮食总产量21.7万吨,人均有粮 400公斤。多年以来,每年向国家贡献商品粮5000万公斤以上,为全国、全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蚕丝绸源远流长,特别是1997年以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经营路子。2000年底,有桑园5.8万亩,产茧3881吨,生丝出口量占全省的80%以上,是全省最大的蚕桑基地,“千佛牌”生丝曾多次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被评为云南省首届名牌产品,有12个产品分别获部优、省优称号。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00年出栏肥猪49.5万头,被列为云南省现代化养猪示范县和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县。烤烟自1978年以来,有6年被中国烟草公司授予“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陆良的优质烟叶,曾代表中国烟叶生产最高水平,选送到奥地利维也纳国际博览会参展。 1995年被定为玉溪红塔集团优质烟生产基地。2000年种植蔬菜6.9万亩,实现产值0.8 亿元;渔业养殖2.23万亩,实现产值0.29亿元;水果栽植4.35 万亩,实现产值0.15亿元。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初步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森林覆盖率为34.4%。农业名特优新产品主要有:蜜香梨、乳饼、麻依散子、鲇鱼、板鸭、四月洋芋、凹子豆腐、萝卜丝等。
陆良有云南省最大的坝子, 素有“滇东粮仓”之称, 也是云南最大的蚕桑、烤烟、生猪基地县。著名的“爨龙颜碑”位于境内,是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昆铁路穿境而过,公路比较发达,交通便利。极具特色的中国陆良国际彩色沙雕节曾在这里成功举办。旅游产业具有潜力。
概 况
位置面积 陆良位于云南东部,地处东径103°22′~104°02′、北纬24°44′~ 25° 18′之间。东邻罗平县,西靠宜良县,南连师宗、石林县,北接马龙县。总面积2018平方公里,陆良坝子面积771.99 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38.3%,为云南第一大坝子。县城中枢镇,海拔1840米,距省会昆明130公里,距曲靖市区65公里。
历史沿革 陆良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同劳县,属益州郡。东晋更名为同乐县,属建宁郡。宋大理时为落温部(即三十七部之一)。元时改为陆梁州,隶曲靖路。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更设六凉卫。清康熙八年(1669年)裁卫归州,移州治于卫城。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为六凉县,民国二年(1913年)又改名为陆良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属宜良专区,1954年改属曲靖专区。1997年5月曲靖撤地设市,属曲靖市。
行政区划 2000年,全县辖中枢、三岔河、马街、召夸、芳华、大莫古、板桥、小百户8个镇,活水、核桃村、双箐口3个乡及陆良华侨农场。下设136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31‰。年末总人口57.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84万人,非农业人口6.1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7人。居住着汉、回、彝等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390人,占总人口的1.4%。
地理气候 陆良是个典型的高原山间盆地,东、西、北三面环山,西南面岗丘起伏,中部是开阔的“陆良大坝子”,整个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687米,最低海拔1640米,山地、丘陵、盆地相间分布。主要河流有:南盘江、杜公河、麦子河、永清河、板桥河、阎芳河等20余条,总长240余公里。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降雨集中的特点。年均降雨量944.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4%,年均气温14.8℃,年均日照2122.6小时,年均无霜期244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
解放前,陆良是全省有名的“穷州”之一。正如民谣所说“陆凉,陆凉,平坝无雨最荒凉,忽然一夜盘江雨,旱地成河田成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42亿元(1990年不变价),工农业总产值16.21亿元(1990年不变价),财政收入1.25亿元,分别是1952年的100倍、142倍,1978年的21倍、20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43亿元,城镇职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2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4:28:28,工农业产值比为42:58。
农业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粮、烟、桑、畜4个支柱产业和蔬菜水产、经济林果、旅游服务3个后续骨干产业。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6.8亿元(不变价)。粮食总产量21.7万吨,人均有粮 400公斤。多年以来,每年向国家贡献商品粮5000万公斤以上,为全国、全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蚕丝绸源远流长,特别是1997年以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经营路子。2000年底,有桑园5.8万亩,产茧3881吨,生丝出口量占全省的80%以上,是全省最大的蚕桑基地,“千佛牌”生丝曾多次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被评为云南省首届名牌产品,有12个产品分别获部优、省优称号。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00年出栏肥猪49.5万头,被列为云南省现代化养猪示范县和全国商品瘦肉猪基地县。烤烟自1978年以来,有6年被中国烟草公司授予“全国烤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陆良的优质烟叶,曾代表中国烟叶生产最高水平,选送到奥地利维也纳国际博览会参展。 1995年被定为玉溪红塔集团优质烟生产基地。2000年种植蔬菜6.9万亩,实现产值0.8 亿元;渔业养殖2.23万亩,实现产值0.29亿元;水果栽植4.35 万亩,实现产值0.15亿元。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初步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森林覆盖率为34.4%。农业名特优新产品主要有:蜜香梨、乳饼、麻依散子、鲇鱼、板鸭、四月洋芋、凹子豆腐、萝卜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