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5,676贴子:4,395,606

太极拳的“被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习老师文章的一点体悟。
《太极拳论》中明确指出太极拳的根本就是“舍己从人”,并且阐述了这“舍己从人”就是“随屈就神”。《打手歌》将“随屈就神”称为“沾粘连随”,其过程与目的就是“引进落空”。另外许多经典拳谱有许多词语如“缓应急随”,“彼不动己不动”,“不丢不顶”,“不自动”,“不动手”等,用现代的语言概括就是“被动”。
所以“被动”技巧是太极拳的核心精髓,学习太极拳最严重的误区就是没有认识到“被动”。(待续)


1楼2015-02-08 11:08回复
    看看你到底能谈出来什么高见


    IP属地:湖北2楼2015-02-08 11:19
    收起回复
      2025-10-17 01:42: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当然,这是一种特殊的“被动”,其重要特点是借助对方的攻击自己的力量达到置对方于背势的目的。
      所以我实施引进落空一方面必须缓冲削弱对方的攻击作用力,同时又必须利用对方被缓冲的攻击作用力,作为自己动作不能替代的动力。也就是说我实施引进落空的所有动作,都是利用了对方被缓冲力量的作用。
      或者说,我全身的动作都是被动的,不能主动。故拳谱称粘黏连随为“舍己从人”。(待续)


      3楼2015-02-08 11:28
      收起回复
        比如,在对方攻击我实施引进落空捋时,全身尤其是接触的手臂必须放松,不能用力,手腕既绝对不能有往前方顶抗1毫米的主动,也就是不能有劲点,又绝对不能有往后退1毫米的主动,也不能毫无阻力任由对方推按,而是必须在有肩臂掤劲阻力的前提下步步为营,寸土必争地“彼不动己不动”,“缓应急随”地被动后移。
        这样才会在对方被缓冲力量的作用下发生被动的后弧形转动,不仅造成攻击力量强度被削弱,速度被减缓,并使其攻击方向被改变,可进一步被落空。(待续)


        4楼2015-02-08 11:49
        回复
          太极拳的“被动”是自己能够控制操纵的被动,就像海上行驶的帆船,对于风是完全被动的,但又是自己有主动之控制操纵的。
          这种能够控制操纵的被动,表现为多个方面,化解中如:
          1,以局部的不用力维持手臂与自己躯干相对的位置关系,例如手腕不能被对方作用得离开自己的胸背正中线。
          2,以局部的不用力,腿脚,小腹,腰胯的间接带动,使得手臂被对方的推动是沿着有利于化解的轨迹活动与转动的。
          3,攻击中一局部的不用力使得手臂动态位置与体位符合最佳攻击要求。如以腿脚的活动维持“对吞”住对方等等。
          这样放松不用力没有主动,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练太极拳者不动手”的重要内容。


          5楼2015-02-08 12:28
          收起回复
            这种主动的由下而上的传递的力量仅仅是作用到躯干而已,力量其实很小,《打手歌》称其为“四两”。
            《打手歌》所谓的“牵动四两”,其意思为“以四两牵动躯干”,很小的“四两”之力当然不能完全作用于手足与躯干,手足与躯干的活动主要还是需要被对方缓冲力量所推动,所以我的手足与躯干活动仍然是被动的。
            这四两主动的力,会使我的两胯像是有润滑油的轴承,使我后弧形转身等被动运动才会不先不后,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并使得对方的攻击不由自主地被引进落空而攻击不到我的躯干,即达到“人难进”的效果,这样的效果就是《打手歌》所说的“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是就表面现象而言,实质上是“四两”仅仅起到一点操纵作用,“千斤”是自己拨自己的。
            而如果没有这“牵动躯干”的“四两”之力,粘黏连随的被动就像是没有润滑油的轴承,被动转动迟滞,后弧形转动也很难不先不后,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引进落空的效果也会不佳。所以“四两”的主动也是引进落空能够成功的关键。(待续)


            7楼2015-02-08 16:36
            回复
              2,动态含胸的化解,
              动态含胸的后撑扩大是由脚开始依次往上的,所以太极拳的动态含胸其实就是由下而上“里开外合”的一种反映,不仅仅是胸部的反应。
              首先是由一脚蹬撑地面,接着如金仁霖老师所说的就像是有一个球由下往上滚压,引起脚腿,腹胸依次往后撑贴的收腹,进而含胸。熟练时是没有时间差的。含胸与缩胯是有密切连带关系的。如孙禄堂所说“两胯里根”与“两肩里根 ”几乎是同时“回缩”形成的。
              动态含胸既有配合对方攻击的被动,也有自身由下而上之力引起的主动,而且与对方接触的手臂与肩胸的交界处应该有动态形成弧形的感觉,那么,这样的动态含胸对于粘黏连随化解就会有很好的作用。
              含胸不仅会带动手臂活动,而且会帮助手臂的活动轨迹在胸前形成U形滑道,不顶抗的化解能十分得心应手。
              不会动态含胸不仅无法使得自己躯干的力量传递到手臂引起手臂的粘黏连随动作,而且手臂几乎不可能粘黏连随不顶抗的化解别人的攻击。所以,没有了动态含胸,也就没有了太极拳。


              8楼2015-02-08 18:30
              回复
                3,上下相随人难进,
                上下相随一是指全身上下的活动都必须借助对方的力量,被动的相随于对方,自己不能主观自主地主动,二是指全身上部的动作都必须是相随于下部的动作,就是说,稍上部位的活动是稍下部位的活动所带动的。
                这样的上下相随就会感到化解余地尤其充裕 ,攻击对方时会感到能够如影随形地牢牢控制住对方,而对方攻击我像是在推动一条泥鳅,根本无法将力落实,根本无法将自己推到。
                太极拳的主动不能用正向思维去理解,以为只有主动动作,主动出击才是主动,老子说“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太极拳的主动是用被动的上下相随之随人而动,是对方处于背势而我占据搏击中的“主动”地位。
                所以太极拳在动作外形正确的基础上,十分要求锻炼者反应恰到好处,完全合拍的被动,这是太极拳最难最难的内容。而腰能够达到这样,唯有在追求“柔可百折若无骨”的放松前提下“随人而动”,其根本就是杨先生说的“练太极拳者不动手”。


                9楼2015-02-08 21:44
                回复
                  2025-10-17 01:36: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用“上下相随”于人的“被动,来控制操纵敌我双方的搏击,这就是太极拳的”主动“。是老子”相反相成“哲学思想的运用。中国有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对方的攻击就是”螳螂”,自己的被动就是“蝉”,而“上下相随”的引进落空就是“黄雀”。这样的“被动”会起到“圈套”,”陷阱“的作用。
                  李雅轩在随笔里说:“凡遇对方来手,要以轻妙的手法去摸索之,跟随之,顺势而应之,不可稍有抵抗”,也就是郑曼青所说的“吃亏”,杨振基说“我不动,跟你走”。
                  杨露禅先辈说:“你要给你,咱打咱有,要哪有哪”,你要给你就是“舍己从人”,做到了使对方陷于背势,才能咱打咱有,要哪有哪。也就是“将欲去之,必故与之”。


                  10楼2015-02-09 08:34
                  回复
                    陈微明说太极拳之散手“是由黏住听劲而出”。
                    许禹生在注《太极拳论》中说:“粘者,取制敌人之力也,遇敌施刚力时我惟顺应其势,取而制之使俯就我之范围,如以胶着物,故曰”粘”。
                    由此可知“粘”就是借人之力。如何粘,就是舍己从人,上下相随。“顺应其势,取而制之”。
                    武禹襄:“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先不后 ”,“机有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


                    11楼2015-02-09 12:13
                    回复
                      丢了,彼微动己先动,偏道


                      12楼2015-02-10 10:32
                      收起回复
                        粘者,取制敌人之力也。
                        感觉似乎对于“粘”略有进一步的理解:
                        粘就是舍己从人的上下相随于人的“被动”,从而借人之力置敌人于背势。
                        “太极拳是由粘住听劲而出”则除听劲之外,学会“粘”是多麽重要啊!


                        13楼2015-02-10 10:57
                        回复
                          回复 love给我唱忐忑 :感谢先生参与讨论。其实我对”彼微动己先动“是有不同的理解的:能做到”己先动“肯定是由于”听劲“即不经过意识支配直接引起的”神经反应“使然,说明我的速度比对方快。但拳经说”快何能为“”手快手慢皆非是”,就不是太极拳的行为了。参考。


                          14楼2015-02-10 11:19
                          收起回复
                            我学习太极拳是在:《太极拳论》,《打手歌》,《六首太极拳古歌诀》,《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及《杨氏老谱》近代名家经典拳论等中学习的。先辈已故,留下的“故纸堆”在我如宝,不知还有什么“至宝”可学?


                            15楼2015-02-10 12:08
                            收起回复
                              2025-10-17 01:30: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太极拳的主动是“彼微动,己先动”


                              16楼2015-02-10 12: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