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霾究竟是雾还是霾?雾和霾,到底谁“邪恶”谁“清白”?一起来了解!
我们常常提到“雾霾”,但雾和霾究竟是一种物质吗?
区分“雾”和“霾”
雾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雾主要是由于气温变化的关系而形成:水汽充足、湿度比较高,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形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的悬浮体就是我们说的“雾”。它是干净的。
霾是悬浮在空气中肉眼无法分辨的大量几微米以下的微粒。由于颗粒物会吸附污染物,所以霾会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
所以真正造成空气污染、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罪魁祸首并不是雾,而是霾。
雾与霾的区别主要包括:
• 能见度范围不同: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
• 相对湿度不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 厚度不同: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1~3公里左右。
• 边界特征不同: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 颜色不同: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
• 日变化不同: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
霾的危害
霾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例如,组成霾的颗粒物粒径越小,危害越大。它们的表面会吸附大量有害、致癌物,对人体产生危害。一般颗粒物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可以吸附的有害物质也就越多。
粒径小的颗粒物还能进入人体呼吸道更深的部位,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如1~3微米的颗粒物,会进入肺泡里。肺泡是用来做气体交换的地方,那些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它不仅仅对呼吸系统有伤害,对心血管、神经系统和其它器官都会有影响。
一般来说,因为雾和霾都会影响能见度,都是“雾蒙蒙的”,并且有时雾和霾同时出现。雾霾的主要危害是来自于“霾”。
2010年我国《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中,详细规定了霾的标准:能见度低于10千米,相对湿度小于95%时,排除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吹雪、雪暴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就可判断为灰霾。霾(灰霾),主要是由灰尘颗粒造成的,它和污染有关系。因空气污染物无法通过自然条件散去,污染物囤积形成霾,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灰霾的预报等级分为轻微、轻度、中度、重度4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