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cm三联装副炮
本来是将最上级“轻巡”搭载的“60倍口径三年式15.5cm三连装炮”,作为大和级的副炮再利用的产物
不仅在大和级上使用,作为主炮在轻巡大淀上也有使用。(有说法说(大淀的主炮)是和大和级用的炮一样,也有说法说是和最上级的炮一样)
最上级将这个炮废弃之后换装了20.3cm连装炮,依照伦敦海军条约的基准成为了重巡。但那时候条约已经失效了,所以文件上还是写的二等巡洋舰(轻巡洋舰)【条约失效了,所以没必要改了】
“为什么是同样的炮性能却完全不同呢?!”这么想的提督应该很多吧
其实根据史实,大和级在换装这个15.5cm三连装炮的时候,修正了一些最上级运用时的缺点。
具体来说就是提弹筒的延长和测距仪的改装。
当然,现实中的装备换装可不是游戏中那么简单的,最上的15.5cm三连装炮留给大和用的只有炮管而已,炮塔部分是从新做的。正因如此,明明是同样的“15.5cm三连装炮”性能却有天差地别,最上可以去哭了。
↑上面那个说法其实是被 “给大和用的时候测距仪的位置被提高了,为了配合这一点改变了防热板的形状进而引起炮塔形状的改变” 这个事实给误导了,其实并没有重新做炮塔。
【大家也知道wiki不是一个人写的,日本人写wiki的时候不会删掉前一个人写的,而是在下面加上自己写的东西,所以会出现前后矛盾的语句,我这里用箭头指出来】
但主炮版本的性能实在是太烂了这种说法绝对是胡扯,这个炮是一种操作性优秀,散布也很小的杰出的炮,最上改成重巡的时候还有人说“取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
看来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炮改装后之所以能够作为副炮有那么好的性能,是因为它改装前就很优秀。
在马里亚纳海战钱,大和级的四座三两装主炮拆下左右两座。拆下来的两座作为吴港的高角炮用于击落B-29,但在吴港大空袭的时候还没有开炮就被破坏了。
所以有说法说,如果当时能开火的话,不就能发挥出这门最大仰角75°,最大射高18000m的强力对空炮的真正价值了吗?
其实在莱特湾海战中,战列舰武藏的其中一门副炮的对空射击次数就超过了同一天行动的大和的高角炮射击次数。
这是因为这门炮的旋转性能,最大仰角,最大俯角,最大射程,最大射高之类的性能都比12.7cm连装高角炮优秀,而且威力也更大。
将该炮作为主炮搭载的大淀也发挥出了其威力。大淀经历了好多次的对空战斗,在昭和20年3月的吴港大空袭中也没有受到什么称得上损伤的损失。
有说法说在运输任务中受到100架以上的敌机的空袭,大淀在不足40分钟的时间内就打光了定数300发的主炮对空弹。
为什么要这么打呢?因为比起打下敌机的战果,停止主炮的射击会对士气更有影响。
通过以上的事例,可以见得由于此炮射程,射高,发射速度都很优秀所以能得到更多的射击机会。
这么性能优秀的一种炮,要举出少数几个缺点的话,其中之一就是在战争末期搭载这个炮的舰数量太少,在前线进行弹药补给是件困难的事。只有大和级和大淀搭载这个炮。
弹药补给的问题在经历了多场对空战斗,而且每次战斗都要射个不停的大淀身上更是特别显著(主要是对空弹),在库存的对空弹不足的情况下就到处移动的情况据说也有很多。
之后也有通过和使用同样炮的大和通融了一下入手对空弹之类的事。
而且作为巡洋舰用炮比较重。最上级换装前的型号约175t,和重巡的20cm连装炮塔差不多重了……不如说这个炮更重一点。嘛,虽然搭载到战列舰身上只会增加屁都不算的重量,但一般的轻巡装备的话这个重量就不可无视了。
能装备到大淀上是因为大淀作为轻巡是个例外的大型舰。【毕竟大屁……】
阿贺野级搭载的15.2cm连装炮,三座六门共约216吨,这个炮两座六门350吨。
改装前的装甲是从轻巡的炮架型14cm炮大跃进之后的产物,即使如此也无法抵挡敌方炮弹(装甲厚25mm,在弹片防御的程度上与重巡的20cm炮相当)。作为战列舰的副炮,这个炮成了大和级唯一的弱点。
但是以前的case-mate式【就是炮廓式,现在case-mata好像是指手机壳……】的单装炮的防盾只有除波程度的能力,而且因为倾斜的时候会浸水等种种原因已经差不多要淘汰了。所以这种15.5cm副炮比起以前的副炮好太多了。
如果举出史实上为了补好这些缺点而取得的成果的话,15.5cm三联装炮(副炮)可以称得上舰C中强力的装备。
光人社NF文库《巡洋舰大淀~十六岁的海战》中,由当年轻巡大淀上的主炮要员(主炮发令所要员)执笔所写的该炮的设计步骤以及该炮的活跃表现都有详细的记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拜读一下。【16岁的总旗舰大人哦~~~很美味的样子】
妖精桑握着的部分是天线的支柱,从舰艏架设到舰桥上部,用于通信的线缆式天线。这种天线要是垂下来会到处摆动造成危险所以要在关键部位固定一下。横棒的部分可以自由转动所以炮塔转起来也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