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大叔贝壳,平生第一次做粉丝,也只做这一个,这一次。
要说把听音乐当作爱好,要从我初中开始。
初中的时候,还是有音乐课的,音乐老师是个中年男人,不是正式编制的老师,音乐课也不是正式的课,但每周有一次。
当时我是学习委员,但音乐老师居然觉得我乐感不错,普通话发音还行(我是广东人),然后每教一首新歌,总是让我第一个试唱。这对我来说是个谜。在之后的人生中,除了这个中年大叔音乐老师,没别的人认为我在音乐上有天赋,包括我自己。
但当时,这件事给我打开了音乐之门。我开始留意起自己听到的,认为好听的音乐来。
我初中的年代,还是主旋律为主旋律的年代。我最早喜欢董文华。当时广东很流行四大天王,还有谭咏麟这些香港明星,但我觉得除了张学友,其他的香港歌手很庸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吧,我一个广东人却很少听粤语歌。
我第一手迷上的歌是张学友的“吻别”,当时没有网络,电视也不能天天看(住校),所以我跑去音像店,买了一盘空白磁带,花了五毛钱一首,录了张学友的”吻别“,”祝福“这些歌,还有第一个喜欢的流行女歌手:孟庭苇。我录了她的”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谁的眼泪在飞”。。。等等。
对孟庭苇和张学友的喜爱,一直延续到大学。我在西安读的大学,那个年代是校园民谣和摇滚喷发的年代,于是,我对音乐的喜好,很随大流的“文青”起来。
那个时候,我一边听着孟庭苇,一边听着黑豹唐朝,偶尔老狼。。。杂到自己都觉得迷茫。
之所以这么杂,是因为自己都不知道喜欢什么。我听摇滚,不是需要宣泄或者愤怒;听孟庭苇也不是需要找理由悲伤;听民谣,不是我的学校生活多么的灿烂。
对于音乐喜好的迷茫,其实是我青春迷茫的倒影。生活并没有如此多姿多彩,上课、考试、补考、坐40小时的火车回家。。。大学生涯无非如此。于是,我从音乐中寻找爱意的朦胧、寻找失恋的忧伤、寻找莫名其妙的愤怒、寻找一位女同桌用来记忆。
大学毕业以后,离开每天听歌的日子,有好几年时间。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买一套音响。
于是,我买了一对KEF的书架箱,安桥的功放,用DVD机放碟。当时没有单单发烧的想法,所以买音响也是想着AV和HIFI兼顾。
音响买来了,就想,我到底喜欢听什么音乐呢?检索下自己的记忆,一大堆摇滚夹杂着孟庭苇、张学友。。。这些都不太是发烧友该听的。
于是,我还是随大流的买了蔡琴的“民歌蔡琴”,还有刘星的“一意孤行”。
从此,我进入声音的花园,迷失至今,十年有余。
要说把听音乐当作爱好,要从我初中开始。
初中的时候,还是有音乐课的,音乐老师是个中年男人,不是正式编制的老师,音乐课也不是正式的课,但每周有一次。
当时我是学习委员,但音乐老师居然觉得我乐感不错,普通话发音还行(我是广东人),然后每教一首新歌,总是让我第一个试唱。这对我来说是个谜。在之后的人生中,除了这个中年大叔音乐老师,没别的人认为我在音乐上有天赋,包括我自己。
但当时,这件事给我打开了音乐之门。我开始留意起自己听到的,认为好听的音乐来。
我初中的年代,还是主旋律为主旋律的年代。我最早喜欢董文华。当时广东很流行四大天王,还有谭咏麟这些香港明星,但我觉得除了张学友,其他的香港歌手很庸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吧,我一个广东人却很少听粤语歌。
我第一手迷上的歌是张学友的“吻别”,当时没有网络,电视也不能天天看(住校),所以我跑去音像店,买了一盘空白磁带,花了五毛钱一首,录了张学友的”吻别“,”祝福“这些歌,还有第一个喜欢的流行女歌手:孟庭苇。我录了她的”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谁的眼泪在飞”。。。等等。
对孟庭苇和张学友的喜爱,一直延续到大学。我在西安读的大学,那个年代是校园民谣和摇滚喷发的年代,于是,我对音乐的喜好,很随大流的“文青”起来。
那个时候,我一边听着孟庭苇,一边听着黑豹唐朝,偶尔老狼。。。杂到自己都觉得迷茫。
之所以这么杂,是因为自己都不知道喜欢什么。我听摇滚,不是需要宣泄或者愤怒;听孟庭苇也不是需要找理由悲伤;听民谣,不是我的学校生活多么的灿烂。
对于音乐喜好的迷茫,其实是我青春迷茫的倒影。生活并没有如此多姿多彩,上课、考试、补考、坐40小时的火车回家。。。大学生涯无非如此。于是,我从音乐中寻找爱意的朦胧、寻找失恋的忧伤、寻找莫名其妙的愤怒、寻找一位女同桌用来记忆。
大学毕业以后,离开每天听歌的日子,有好几年时间。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买一套音响。
于是,我买了一对KEF的书架箱,安桥的功放,用DVD机放碟。当时没有单单发烧的想法,所以买音响也是想着AV和HIFI兼顾。
音响买来了,就想,我到底喜欢听什么音乐呢?检索下自己的记忆,一大堆摇滚夹杂着孟庭苇、张学友。。。这些都不太是发烧友该听的。
于是,我还是随大流的买了蔡琴的“民歌蔡琴”,还有刘星的“一意孤行”。
从此,我进入声音的花园,迷失至今,十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