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爱在生命彼岸。。。。
-- 电视剧《Silence》观后有感
宣传广告上写着:“他的生命即将在三个月后沦为沈寂。而沉默的她竟然爱上了另一个世界的他。命运的搅局拉扯着她和他。但,紧紧捆绑着他们的–是那段年少青春的美丽回忆。”
在网上无意中发现,直觉告诉我会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很符合我的taste,于是便决定用它来填充那天的消遣空间。不想,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消遣,不仅让我深刻地体验了一段爱的真谛,更“无情”地把我的万千思绪带到未来,去到那个人类共同的终点,“逼”我回望、思考这个虽然还看不到,却早已知道终点在哪的旅程,到底该如何走下去。
“嘀,哒,嘀,哒。。。。”那一刻,我仿佛听见我的生命之钟,在开始慢慢倒数。。。。。。
当生命开始倒计时。。。
--“一个看得见终点的未来,到底该如何继续下去?”
“当人生一切如此顺遂,可曾想过眼前唾手可得的一切,是否就是你想要的?身为天之骄子的他,如星光般璀璨的当头,被‘不幸’所召唤。剩下三个月生命的恶耗,逼他重新去检视自己所拥有的,是否就是所谓的‘幸福’?面临人生的终点,他再也无法遵守着父亲的教诲险恶的出入商场,甚至于开始质疑过去这些日子的生活,究竟意义何在?一直到他遇到了那个女孩,他终于懂得珍惜并把握剩下的九十天,并且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勇敢的走向属于自己的爱之路。”—这是宣传对主人公人物的描述。很美,一种让人感觉充满希望的美。却也很凄,一种让人充满遗憾的凄。
我们一出生就犹如坐上了一辆车,虽然早就知道终点在哪里,却无法预料这一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车程有多长。不管是否准备好,有一天你的一切都会结束。事实上,自从出生,我们的生命就已经在倒计时了,只是人们很少意识到。而往往,只有当疾病、灾难或衰老已经向我们逼近,并开始以无法控制的速度把我们推向终点时,我们才开始绝望无助地寻问上天和自己:“一个看得见终点的未来,到底该如何继续下去?”
这,便是人物“凄”的来源,我想。
--“死亡到底是什么?”
“死亡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有时候,我们多希望老天爷能够提醒我们尽头在哪里、好让我们做好一切的准备,可是,为了避免预知的恐惧,我们又多么地渴望这一切能发生得很突然。”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也是我们这些凡人永远无法走出的困惑吧。
与西方悲剧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更多乐观情绪,然而即便如此,对待死亡,中国人似乎远不如西方文化中的人们那般释然地直面,相反,我们选择回避。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那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所以,中国人表面上乐观坦荡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死亡的深深的悲哀和恐惧,因为“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这对于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一如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我总是回避并恐惧着“死亡”。于我,每一次“死亡”的经历,都有如眼见我生命之中的一盏灯灭,它意味着结束,让我悲伤,也让我深感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因此,一直以来我过度地害怕疾病、害怕灾难,因为它们会将我推向死亡。
这天,为了不再恐惧,不再悲伤,“我要学会直面死亡,”我勇敢地告诉自己,并开始寻找这一切恐惧与悲伤的来源。
有人说,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来源于:
丧失自我认同 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似乎能掌握什么是“我”,并且意识到是“我”在生存,我们借着活在世上所拥有的独特经验来界定自我,“我”是”经验过、挣扎过、获得过、学习过、受过苦、享过乐的‘我’”,因此,死亡就是这一切的终结,亦是自我的丧失,于是成了恐惧的根源。
基于不了解而来的恐惧 一般人恐惧死亡,是由于对死亡的不了解,所以不是对死亡的事实产生害怕的心理,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所害怕的其实是死亡这个念头。
作者: superbaby1010 封 2008-4-7 23:49 回复此发言
--------------------------------------------------------------------------------
谢谢楼主,我帮你重发了
-- 电视剧《Silence》观后有感
宣传广告上写着:“他的生命即将在三个月后沦为沈寂。而沉默的她竟然爱上了另一个世界的他。命运的搅局拉扯着她和他。但,紧紧捆绑着他们的–是那段年少青春的美丽回忆。”
在网上无意中发现,直觉告诉我会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很符合我的taste,于是便决定用它来填充那天的消遣空间。不想,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消遣,不仅让我深刻地体验了一段爱的真谛,更“无情”地把我的万千思绪带到未来,去到那个人类共同的终点,“逼”我回望、思考这个虽然还看不到,却早已知道终点在哪的旅程,到底该如何走下去。
“嘀,哒,嘀,哒。。。。”那一刻,我仿佛听见我的生命之钟,在开始慢慢倒数。。。。。。
当生命开始倒计时。。。
--“一个看得见终点的未来,到底该如何继续下去?”
“当人生一切如此顺遂,可曾想过眼前唾手可得的一切,是否就是你想要的?身为天之骄子的他,如星光般璀璨的当头,被‘不幸’所召唤。剩下三个月生命的恶耗,逼他重新去检视自己所拥有的,是否就是所谓的‘幸福’?面临人生的终点,他再也无法遵守着父亲的教诲险恶的出入商场,甚至于开始质疑过去这些日子的生活,究竟意义何在?一直到他遇到了那个女孩,他终于懂得珍惜并把握剩下的九十天,并且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勇敢的走向属于自己的爱之路。”—这是宣传对主人公人物的描述。很美,一种让人感觉充满希望的美。却也很凄,一种让人充满遗憾的凄。
我们一出生就犹如坐上了一辆车,虽然早就知道终点在哪里,却无法预料这一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车程有多长。不管是否准备好,有一天你的一切都会结束。事实上,自从出生,我们的生命就已经在倒计时了,只是人们很少意识到。而往往,只有当疾病、灾难或衰老已经向我们逼近,并开始以无法控制的速度把我们推向终点时,我们才开始绝望无助地寻问上天和自己:“一个看得见终点的未来,到底该如何继续下去?”
这,便是人物“凄”的来源,我想。
--“死亡到底是什么?”
“死亡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有时候,我们多希望老天爷能够提醒我们尽头在哪里、好让我们做好一切的准备,可是,为了避免预知的恐惧,我们又多么地渴望这一切能发生得很突然。”
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也是我们这些凡人永远无法走出的困惑吧。
与西方悲剧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更多乐观情绪,然而即便如此,对待死亡,中国人似乎远不如西方文化中的人们那般释然地直面,相反,我们选择回避。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那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所以,中国人表面上乐观坦荡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死亡的深深的悲哀和恐惧,因为“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这对于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一如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我总是回避并恐惧着“死亡”。于我,每一次“死亡”的经历,都有如眼见我生命之中的一盏灯灭,它意味着结束,让我悲伤,也让我深感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因此,一直以来我过度地害怕疾病、害怕灾难,因为它们会将我推向死亡。
这天,为了不再恐惧,不再悲伤,“我要学会直面死亡,”我勇敢地告诉自己,并开始寻找这一切恐惧与悲伤的来源。
有人说,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来源于:
丧失自我认同 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似乎能掌握什么是“我”,并且意识到是“我”在生存,我们借着活在世上所拥有的独特经验来界定自我,“我”是”经验过、挣扎过、获得过、学习过、受过苦、享过乐的‘我’”,因此,死亡就是这一切的终结,亦是自我的丧失,于是成了恐惧的根源。
基于不了解而来的恐惧 一般人恐惧死亡,是由于对死亡的不了解,所以不是对死亡的事实产生害怕的心理,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所害怕的其实是死亡这个念头。
作者: superbaby1010 封 2008-4-7 23:49 回复此发言
--------------------------------------------------------------------------------
谢谢楼主,我帮你重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