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吧 关注:61,671贴子:1,380,672
  • 5回复贴,共1

古代黄河下游河道流经武强境内的历史依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武强县志》”记载:古黄河曾经武强县东南部流入乐寿(即献县)境内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即有“浊河” 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大致可为下列7个时期:
1。 公元前 4世纪(战国中叶)以前。上限大致始于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走今雄县、霸县一线,至今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而《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均可能为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
2。公元1~10世纪(东汉至唐末)。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间有决溢,亦未酿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返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二是公元70年著名水利学家王景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通过疏浚壅塞,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和水门等措施,开辟了一条新道。这条新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线路顺直,有利于泥沙的冲刷,积淤缓慢;三是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起着分洪、排沙的作用,故河道稳定。
3。公元10世纪~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经近千年的堆积,至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就发生过改道。至11世纪初,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上移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据统计,从10世纪至12世纪20年代,这一地区的决口次数占下游地区总决口的 1/3。著名的决口地点有1019年(北宋天禧三年)滑州天台山、1034年(景元年)澶州横陇埽、1048年(庆历八年)澶州商胡埽、1060年(嘉五年)、魏县(今河北大名东)第六埽、1077年 (熙宁十年)澶州曹村、1081年(元丰四年)澶州小吴埽、1099年(元符二年)内黄口等处。决口后改道频繁。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1048年商胡埽决口后,河道北流经今河北平原中部(即武强南部),会合御河(今南运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1060年从魏县第六埽决出一股河道,东流经冀鲁交界一带入海,史称黄河东派。此后,北宋统治阶级内部在黄河河道应维持北派抑或东派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直至北宁亡国。在这80年内,黄河时而北派(共49年),时而东流(共16年),时而两股并行(共15年),时而东决入梁山泊分南北清河入海。黄河下游开始进入变迁紊乱的时代。


1楼2015-01-11 14:28回复
    我来围观。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1-11 21:04
    回复
      2025-11-14 00:37: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武强古河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1-15 08:36
      回复


        4楼2015-01-15 19:14
        回复


          5楼2015-01-16 01:29
          回复
            老谷威武


            6楼2015-01-29 17: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