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先生的古典舞《踏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zOTE1MzA4.html?from=y1.2-1-95.3.6-1.1-1-1-5http://www.tudou.com/listplay/wCMcQmJd78w/4HEEcf39t2o.html于平《<踏歌> : 从古代民俗到当代 “古典” — — 论孙颖先生的历史舞蹈创作》(摘):
中国古典舞学者孙颖先生创作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舞台作品 , 一举夺得了全国首届 “荷花奖” 舞蹈比赛的 “中国古典舞” 金奖。
《踏歌》 是组舞 《炎黄祭》 中的一支舞目 , 与《半坡祖妣》 、 《鼎魂》 、 《楚腰》 、 《戌卒乐》 、 《飞虹对鼓》 、 《霓裳羽衣》 、 《剑恋》 、 《壮士行》 和 《京师掠影》 等共同组成了一台晚会。
作为 《踏歌》 的舞者之一 ,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剧系的本科生苏娅同学谈到 : “学习了孙颖老师编创的 《踏歌》 之后 , 对古典舞有了另一番感受。首先 , 《踏歌》 的动作幅度较大且重心移动较为灵活 , 孙颖老师认为此舞最美之处应是动作转换过程中刹那间的重心失控之时。其次 , 《踏歌》从 ‘顺’ 中寻找韵味 ; 动作虽然顺手顺脚 , 却依然遵循着 ‘平圆、 立圆、 8 字圆’ 的运动轨迹 , 依然运用着 ‘提、 沉、 冲、 靠’ 的动作元素。再次 , 《踏歌》对脚下步法处理新颖 , 弥补了既往古典舞舞姿丰富而舞步贫乏的不足 ; 使我们体会到呼吸深浅的控制、 幅度大小的把握以及重心的闪动、 变化都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 ”
那么 , 在这种古典舞形态的创新背后 , 孙颖先生是怎样想的呢 ? 他在谈到包括 《踏歌》在内的组舞 《炎黄祭》 这台晚会时说到 : “中国艺术十分讲究气韵、 精神 , 抓不住‘神’ , 仅是猎取到几个 ‘形’ , 也仍有可能是风马牛 ⋯⋯ 为什么偏远山林里的苗族妇女走起路来摇摇晃晃 ? 为什么从原始社会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边陲兄弟民族的舞蹈 , 都是跳的节奏而动作上看不到旋律性 ? 为什么还每每顺拐 ?还残留着动物形态 ? 总之 , 难以捕捉的是气韵、精神。能够理解一个时代多种文物上所反映出来的气韵、 精神 ; 通过补形、 造形也就能接近那个时代。 ”
有评论认为 : 孙颖 “捕捉汉代舞蹈风格 , 是从把握汉魏的文化气韵入手的。当时汉族传统的文化是史官文化 , 其特性为幻想性少 , 写实性多 ;浮华性少 , 朴厚性多 ; 纤巧性少 , 宏伟性多 ; 静止性少 , 飞动性多。但是自曹魏建安以来 , 又起了新的变化 — — — 从原来的寓巧于拙、 寓美于朴出现了 ‘拙朴渐消 , 巧美益增’ 的趋势 ⋯⋯ 编导注意了这个时代艺术风格交替演变的特点 , 认识到其风格既有古拙、 宏放、 流动感强的一面 , 又有纤巧、典雅、 俏丽的另一面” ( 周容 《试评民族舞剧 《铜雀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