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舸吧 关注:1,557贴子:33,983

转:我所知道的形易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所知道的尚式形意拳     徐皓峰

 

    我不是武术界人士,所知不博,无法用别种派系的形意拳比较出何为尚式,我只能提供我所知道的尚云祥拳术。   

    我在 1987 年买过一本中华书店出版的《形意五行拳图说》,我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练形意拳的,当时是个初中小孩。教我练拳的老师名李仲轩.当时已 71 岁,会点穴按摩。当时曾问李老师是武当派还是少林派,他说是“尚云祥的形意拳”。 

李仲轩老师当时天天晚上为西单的一个商店看店,便把我带过去,在一片家用电器的空场中练拳。白天练拳较少,只在星期天的中午到宜武公园里。其实每一次见面他几乎都不教我什么新的,只是在一旁看着我练。我有时赌气地说:“你要再不教我,那跟我在家里一个人练又有什么区别?”他总是笑而不言。他后来对我说,现在的年轻人比他们那一代要娇嫩,至十六岁骨骼仍未坚实,所以不要练得过勤,否则伤身。他那时说:“七八岁开始练童子功的,是学唱戏的。” 

    李老师说他十几岁时第一喜欢唱戏,第二喜欢练武。当时家在宁河,请了一位武师在家族的祠堂里教拳。一次他练完拳后觉得浑身爽快,一高兴便唱起了京戏,结果遭到武师的痛骂。说练武后连说话都不许,否则元气奔泻,人会早衰早亡的,更何况唱戏。那位武师名唐维禄,薛颠刚当国术馆馆长时,对于有的挑战者因碍于辈份情面不好出手,有一两次是唐维禄代为比武的。唐维禄以腿功著称。他最佩服的人就是师兄尚云样。尚云祥传下的崩拳里有一个类似于龙形的跳跃动作。一次唐维禄和尚云祥一块去看戏,时间晚了,俩人便抄没人的胡同走,好施展腿功。唐维禄人高腿长,疾走在前,尚云样身材矮胖,落后几步,以崩拳一跃就超了上来。唐维禄有一个李存义传绐的药方叫“五行膏”,是比武受伤时救命用的,形意门中得此药方者不多。唐维禄将那药方传给了李仲轩,让他受了自己的全部传承。但唐维禄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没有名头的乡野武师,为了让自己的徒弟能够深造,便请求尚云祥收他为徒。当时尚云样年事已高,所收的徒弟都有徒孙了,传承已有两三代,而他还未到 20 岁。对于唐维禄的请求,尚云祥说,收徒可以,但李仲轩将来不要再收徒弟,否则我这门的年龄与辈份就乱了。 

    李仲轩老师跟随尚云祥学艺的时间并不很长,是断断续续的两年。据他说在拳术未成时,为谋生计去了上海,一直忙忙碌碌。尚云样谢世后,渐渐的便与武林少了来往。他当年对我说,之所以教我练拳,是觉得我学武的热忱不会持续多久,就先暂且教教。现今回想起来,他的晚年极其落拓寂寞.可能只是想借着教小孩来给自己找点生活乐趣。 

    我买的那本《形意拳五行图说》的作者靳云亭也是尚云样的学生。可李老师教的拳架和《形意拳五行图说》影印照片上的姿势相差很大,主要是没有靳云亭表现出来的那种左右撑开,上下兜裹的横劲。他说先前唐维禄教的也是这股横劲。唐维禄曾比喻:“如果和别人比试撞胳膊,他直着撞来,你在相撞的时候,将胳膊转一下,他就会叫疼。”这是个力学原理,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相撞了.而是以一个抛物线打在对手的胳膊上.学会了这个抛物线,浑身都是拳头。这种遍布周身的抛物线,便是形意拳的横劲。对于这一点,靳云亭在照片上留下的影像可称典范,明眼人一看便知有功夫。五行拳中横拳是最难学的,唐维禄让他从钻拳和蛇形中去体会,慢慢地横拳就会打了,进而对形意拳肩、臀、肘、膝的近身打法也能领会了,再学习十二形不需指点便能知其精髓。高深武术的学习肯定是有次第的,次第便是一通百通的途径。据唐维禄讲,薛颠平时以猴形来练功的,动作之变幻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手脚肩胯可以互换打法,这一奇技是练通了横劲才能有的。由此可见横劲是深入形意拳系统的基础,也正如拳谱所言:“形意拳之母是五行,五行之母是一横。” 

    伹李仲轩老师向尚云样学艺时,尚云祥第一要改的便是他身上的这股横劲,收敛了撑兜滚裹,只是简单的一进一退,手的一伸一缩。而且练拳时两个脚腕要 180 度别扭地撇开,犹如将人扎在口袋里,浑身使不出劲。只要一使劲便不由自主地摔倒,更无法拔背挺身。他跟尚云祥学了一段时间后,浑身上下总觉得不顺,一举一动都变得困难,像小孩似地重新学走路,后来慢慢地走路的姿势起了变化,和尚云祥很像,温温吞吞的非常散漫.此时行拳便有了一种空空松松的自然感,对于《形意五行拳图说》与李仲轩老师所教拳架的不同问题,   可能是尚云祥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纠偏扶正,所教的侧重点有别。 



1楼2008-04-05 12:53回复
    徐皓峰,另有《道士下山》小说,该文平平淡淡,但读起来意味深长隽永,大家可以找来一读。可惜今古未能连载完


    3楼2008-04-05 12:56
    回复
      2025-08-22 00:14: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还有《习拳悟道》一文,也挺有意思的,不过没法发在这里,说是有敏感词语,不嫌麻烦大家可以去我的空间看一下。
      http://hi.baidu.com/whrsh110/blog


      7楼2008-04-05 13:31
      回复
        尚式形意解“拳禅合一”
        作者:徐皓峰/李仲轩 




        --------------------------------------------------------------------------------



        称形意拳为拳禅合一,大约是二十世纪十年代,形意拳进入大城市,叫响了这个说法。但形意拳遵循的是道家,想有进境,总要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上落实,禅是佛家,怎么也有了关系? 
          我的体会是,不是拳学,而是教学。老辈的拳师,像薛颠,孙禄堂那样文武全才,功夫好文采也好的,毕竟是少数,但一代代传人照样教出来,是什么道理? 
          因为学拳讲究悟性,不用给整套理论,给个话头,一句话就悟进去了,什么都能明白,这一点与禅宗相似。禅宗有句话叫“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佛经有百万卷,但其中的意思六祖惠能一句话就表达清楚了,这句话叫口诀。 
          比如我第一位师傅唐维禄,曾几次代薛颠比武,应该说精于技击。练拳并不等於比武,功夫好相当于一个人有家产,比武相当于会不会投资,从功夫好到善比武,还得要一番苦悟。唐师一天手里抬着东西,身边有人一个趔且,唐师没法用手扶他, 情急之下,用胯拱了他一下,那人没摔倒,唐师也悟了,从此比武得心应手。 
          薛颠是李存义事业的继承者,李存义去世后,薛颠就任国术馆馆长,国术馆有几位名宿不服气,算起来还是长辈,非要跟薛颠较量,薛颠只能推诿。因为只要一动手,不管输赢,国术馆都将大乱。 
          这个死扣只能让第三者去解。唐维禄说:“薛颠的武功高我数倍,您能不能先打败我呢?”与一名宿约定私下比武。唐师对这类争名的人很蔑视,穿着拖鞋去了,一招就分出了胜负,那几位便不再闹了。光有功夫还不够,掌握了比武的窍门,方能有此效果。 
          我的第二位师傅尚云祥,是个所学非常杂的人,什么拳他一看就明白底细,瞒不住他,有时用别的拳参照着讲解形意。照理说,如果得不到口诀,光看看架势,是明白不了的,但见了尚师,就知道世上的确有能“偷拳”的人。当然,这是他有了形意的一门深入,悟出来了,所以能触类旁通。 
          尚师一次跟我打趣:“什么叫练拳练出来了?就是自己能创拳了。你给我编个口诀听听。”跟老辈人学,得连掏带挖,我虽然创不出来,但为了引他教我,也编了一个,关于形意蛇形的:“背张腹紧,磨膝盖;浑身腱子,蹭劲走。” 
          他对我的评语是:“一点小体会,不是大东西。”讲:“你瞧程廷华编得多好 -------- 别人都说,打人如亲嘴,也就是穷追不舍的意思,他却说,练拳如亲嘴。” 
          尚师解释,男女嘴一碰,立刻感觉不同,练拳光练劲不行,身心得起变化,这个“连拳如亲嘴”,把“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大道理一下子就说通了。 
          尚云祥曾用形意拳口诀与程廷华交换八卦掌口诀,发现最精粹处是相通的,因为有这一段因缘,照理,尚式形意与程派八卦的门人可以互称兄弟。 
          尚云祥向几个早期门人完整地教过程派八卦。我没有传承尚师的这一路武功,但他对我说过,一般人练八卦,都容易把八卦练“贼”了。其实八卦掌是雄赳赳的,关键要从“双换掌”这一招里练出来,因为这一招容易体会出“劲力周全”四字。 
          尚师讲,程廷华打八卦,劲力浑身鼓荡,感觉不到他在打,只感到他在动。大蟒蛇从头到尾都蹭着劲,才能爬动得起来,这种威势,又怎是打一拳踹一脚所能比? 
          形意拳古传歌决中有一句“硬退硬进无遮拦”,说的就是这种劲力周全的威势,不用抡膊打,只要一动就有很大的冲撞力,对手困不住你也防不住你,“硬”字是“断然”之意。 
          也有“硬打硬进无遮拦”得说法,“打”字不准确,照字面理解就把形意拳说低级了,显得蛮横,“硬”字也容易被误解成胳膊拳头硬,一边挨打一边进攻。“硬退硬进”就有道理,把“退”字放在前头,因为形意拳看似刚猛,实则以“顾”法为根本。顾为退,能不被人降住,方能降人。 
        


        8楼2008-04-05 13:58
        回复
            老辈拳师多居乡野,文化程度不高,所传承的古歌决多字词粗陋,大致意思是不错的,但无法一个字一个字的揣摩,一定得常年跟随在他们身边,从身教上学。 
            他们也不太爱解释古传歌决,只叫门人硬背下来去悟,但那些古歌决不经点拨,是悟不出来的。脱离开那些歌决,他们不经意说的话,才是自己真正的体会,非常真切,往往比古传歌决还要好。可惜门人没有整理成文字的意识,产生出更鲜活的歌决,只对古传歌决宝贝得不得,这是形意拳的“水土流失”。 
            当然他们说话,也往往用自己最熟悉的方言来讲。比如唐维禄,说打崩拳要“抽筋”。我是他徒弟,我明白,别人就难懂了,没法传播。像尚云祥这样能在形意拳中开了尚式一派,首先表明他注重实际,不为古传歌决所约束。 
            其实古传歌决是怎么来的?也不是先有歌决,而是根据实际来的。学拳之悟,不是悟古歌决,也不是悟老师的口诀,而是借着歌决口诀,有了契机,悟出产生歌决的东西。 
            把握住了根本,自己编两句口诀又算什么难事,大海中溅起点水花而已。所以尚云祥说,能创拳的人才是练出来的人 ------- 这不是玩笑话。 
            再举一个读者亲自就可以印证的例子,明白了要劲力周全,功夫用双换掌能练出来,用蛇形也能练出来。“只动不打”是程派八卦的练功口诀,“硬退硬进无遮拦”是形意的古歌决,尚云祥还有“练拳要学瞎子走路”的窍门,说瞎子走路身子前后都提着小心,从头到脚都有反应,练拳不是练拳头,而是全身敏感 -------- 千说万说,都是一个道理,就看作徒弟的能应上哪句话的口味。 
            以上对“拳禅合一”举了点例子,不成条理,只望能稍稍说明。另,在武魂发表文章以来,受武术爱好者的来信来访,有殷切者也有强求者,我没有武术班也不为图虚名,年老昏沉,无力授徒,还望见谅。 
            我当年拜师尚云祥,是以“学成后不收徒”为先决条件的,就让我这一支衰落下去吧。但尚师的拳法不能衰,请谅解我目前只选择以文会友的方式吧。
          在上一期武魂上以尚式形意解“拳禅合一”,犹有未尽,此次以桩功举例。旧时候学武,总是讲拳的多,说功的少。学到拳的是学生,学到功的是徒弟。学到形意的桩功很难,不愿意传,让你一站,说点“放松”一类的话,就不管了。 
            比如站浑元桩,都知道两眼不是平视,要微微上瞟,但瞟什么?瞟来作什么?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才是李存义的徒弟,否则他老人家开国术馆,一班一班教的学生很多。 
            按照李存义的桩法,小脑,肾,性腺都得到开发。所谓“形意一年打死人”,不是说招法厉害,是说形意能令人短期内由弱变强,精力无穷,是体能厉害。 
            还有一点,叫“传徒先传药”。武家是有药方的,有练功的有救命的,自称是某某的徒弟,先得拿出几张药方。唐维禄便有李存义传的“五行丹”作凭证,此药化为膏质是一种用法,化为丹质又是一种用法。 
            收徒弟得有用。我所接触的李存义的几个徒弟,都不是严格意义上光大师门的人 . 唐维禄由於后天条件局限,还有性格使然,他可以暗中帮助师兄弟,自己却不是独领风骚的栋梁;尚云祥有自己的路要走,在李存义的教法上别出新意,所传不是李存义的原样;可以说薛颠是李存义教出来的最“有用”的徒弟,坐镇国术馆,广传形意拳,可惜由於特殊缘故 ( 以后另写文讲述 ) ,不用老师的名号。 
            得到一个徒弟很难,总是这有缺点那有遗憾,但要真得到一个好的,门庭立刻就能兴盛起来。有的时候师徒感情太好了,也不行。规矩越大越能教出徒弟来,人跟人关系一密切,就缺乏一教一学的那种刺激性了。拳不是讲的,要靠刺激,少了这份敏感,就什么都教不出来了。 
            所谓“练武半辈子,一句话教给徒弟”,并没有一句固定的话,指不定那句话刺激到他,一下就明白了,这就是禅吧?我从唐维禄门下转投尚云祥,并不是唐师没本事教我,是我跟他太好了。我算富家子弟,容易骄狂懈怠,离开家一个人到北京来找尚云祥,心情使然,就能学进东西了。 
          


          9楼2008-04-05 13:58
          回复
              尚式形意追求“功夫速成”,但也要慢慢地练。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练太极拳,要像煮中药似的,让药性慢慢发挥,功夫最终才能有大的成就。形意拳犹如炼钢似的,一开始要猛火急烧,把铁矿杂质都去掉,所以得猛练。
              可是有没有仔细想过,猛练,练的是什么?
              形意拳姿势简单,五形十二形,一个下午就能学会,为什么开始时,一个劈拳要练上一年(天资绝佳又正好处于16---24岁青春旺盛期的人,也要练上4个月)?肯定不是练姿势,不是练打法,不是练发力。
              形意五行拳的顺序,是金木水火土,对应上劈崩钻炮横,为什么首先要练劈拳?不会因为它正好处于五行的第一位。为什么刚练劈拳的时候,最好能三四百米一路打下去,要这么开阔的空间?练好了劈拳,为什么自发性地就会打虎形了?
              练成劈拳后,按照五行的顺序应该练崩拳了,但为什么要接着练钻拳?钻拳的步法为什么是螺旋前进?不从技击,从健身的方面想想?崩拳的“崩”字怎么解释,就是一崩劲吗?其实崩拳的妙处在于张驰。
              炮拳总是双臂一磕,只有出手没有收手,练出两条硬胳膊,胡乱一碰,别人就痛,的确可以“硬打硬进”,但炮拳就是练胳膊吗?其实炮拳有隐蔽的收手,这才是炮拳所要练的精要。
              横拳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到什么时候方能体会到?
              -----上面这些问题,尚氏形意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这句话是有实在含义的。如果一个人练了很长时间的形意拳,但是不得法,一听这句话,真是非常舒畅,的确感到好象在瞬间就长了功夫,但这只是在身上通了,身体感觉对了,以后就能自行进修了,但功夫还是得练才能出来。
              其实何止“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也要十年不出门。猛练,往往还没一拳打死了人,就先把自己打死了,因为强盛很容易,但要小心“盛极而衰”。强盛了之后,不知调养,精气神会江河奔流般地消耗,练武是强身,但往往练武之人会短寿,一过壮年衰老得厉害。
              以前练武之人四处寻访,就是要找名师解决这个“盛极而衰”的问题,所以练出功夫后,不知道还有这一档子大事,光四处比武争名声,是自己毁自己。武术这东西是很系统的,就算你是一下悟进去的,还是要一点点练出来。否则只知有一,不知有二,只抬脚不迈步,是不行的。
              当然,一个人不用功,一辈子练不上档次,就没有这个危险,当个业余爱好,是很快乐的。
              形意拳是“炼拳”,修炼,要与精气神发生作用,所以形意拳能变化人的气质,将威武变文雅,将文雅变威武。拜老师,就是找个人能帮助自己由“练拳”过渡到“炼拳”,就不会“盛极而衰”了,永远的生机勃勃。学拳重要的是身心愉快。
              武德为什么重要?因为一个人有谦逊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练得很好。一个好勇斗狠的人,往往头脑都比较简单,越来越来缺乏灵气,,是练不出功夫的。这种人,老师也不会教的,说一句:“脑子什么也别想啊。”就什么也不管了,你也没法责问,因为有“内家拳的要领是放松与自然”作幌子------这都是老师不愿教的回避法,说些貌似有理的话,哄得你乐呵呵地走了。
              武术的传承是不讲情面的,不是关系越好教得越多,许多拳师连自己儿子都不传的,你的人品,连老师都赞成你,当然会教你了。练武是“孝”字为先,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没有人会教他,每日要以“忠义礼智信”来衡量自己,忠诚,义气,礼节,智慧,信用。
              一个人有了这种内在的修养,心思就会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师选徒弟,主要看他的气质是不是清爽,混混沌沌,就说明他心理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可能患上了隐疾,眼光没有一点慈悲,只会凶巴巴地瞪人,可能现在打架厉害,但看他将来,无不是患病而亡-------徒弟找师父也是这个标准。
              想着用武术去欺负人干坏事------太可笑了,折腾不了几年,就把自己作死了。
              还有一种回避法,就是打出“穷文富武”的幌子。以前科举,就是几本书,哪都能借到,不用费钱,而练武得吃好喝好,把自己养好了,而且要提供老师的食宿,把老师供养好了,因为练武必须得身教,师徒最好一块生活一段时间,所以费钱。
            


            12楼2008-04-05 13:58
            回复

                唐维禄在宁河镇周边的农村里种地为生,可他的手不但没茧子,而且很小,一点没有重体力劳动的痕迹,严先生就感到更奇怪了。唐维禄说:“但我的手很有劲。”说完张手在院墙上一攥,便将妇女们绑晾衣绳的钉子拉了下来,然后不往原来的钉孔上插,而且错开钉孔,手一拧,钉子就进了砖里。严先生看得目瞪口呆,连说:“开眼开眼”。 

                唐师父表演了这手功夫,使李仲轩对形意拳的内涵更为向往,急切地想在北京期间能有长进。但虽经过正式拜师,每次去尚云祥家,尚云祥并不教什么,总是跟李仲轩闲聊,一副“来了个朋友”的样子。李仲轩知道自己的拜人尚门,完全是唐维禄的撮合。尚云祥虽对李仲轩有过观察判断,毕竟不太了解。他的闲聊,是在模自己的性情。于是放开了,什么话都跟尚云祥说,先将这段时间当作去作客,相信有一天终会得到传授。 

                一日,在尚云祥家时,尚云祥有个朋友来访。此人身体不太好,有胸闷头晕的毛病,听别人说读经文可以去病,便请了本经日日读诵。可经文难懂,一费心思,似乎胸闷得更厉害了,便来问尚云祥有没有健身的方法。 

                尚云祥说:“练拳更加费心思,我看你这只是体虚,找正经大夫,吃药慢慢调理,比什么都好。”那人走后,尚云祥跟李仲轩继续聊天,聊了一会话题就转到了那人身上。尚云祥说:“其实有一个方法可以治病,正是读书,不过要像小孩上私塾,不要管书上是什么意思,囫囵吞枣地一口气读下去,只要书写得朗朗上口,总会有益身心。但咱们成年人,不比小孩的元气,大声读诵会伤肝,要哼着来读,不必字字清楚,只要读出音节的俯仰就行了。” 

                李仲轩问:“这有什么道理吗?”尚云祥答:“没什么道理,我看小孩们上学后,马上就有了股振作之气,对此自己乱琢磨的。’李仲轩又问:“为什么不把这法子教给您那位朋友?”尚云祥说:“那人生活不如意,精神萎靡,才令身体困顿,重要的是无思无想,不能再动什么心思,我就不用这法子把惹他了。” 

                这话题一谈也就过去了。几日后,李仲轩忽然由读书法想到,“虎豹雷音”会不会也在声音上有一番玄妙?便去问尚云祥,尚云祥用一种很怪的眼神看了李仲轩一眼,说:“虎豹雷音不是练的,想着用它吓敌,尽管去练,练多了伤脑,人会疯癫失常的。”李仲轩问:“可唱戏的不也练大声吗?”尚云祥:“晦!可他们不练拳呀。” 

                从此李仲轩再也不敢问虎豹雷音了。与尚云祥彼此熟悉后,尚云祥开始了传授武功,所教与唐维禄有很大的不同。李仲轩心中奇怪,有时表现在脸上。尚云祥察觉,笑道:“唐维禄所教就是我们师父李存义那一套,我教的是我这一套。”李仲轩连忙借这话茬,将唐维禄用敲钟传他虎豹雷音的事说了。尚云祥听完,说:“没错,李老师也是这么教我的。”李仲轩说:“这是李存义那一套,你的那一套是什么?” 

                尚云祥大笑,说:“你这个徒弟真会挖东西。好,哪天打雷告诉你。”李仲轩以为尚云祥是在用玩笑话敷衍,不过也一度天天盼着下雨,但多天没下雨,尚云祥也不再说什么,只好专心练武,不去妄想了。 

                那时尚云祥邻居家的猫生了窝小猫,有只小猫一个月了两只耳朵还没竖起来,跟小狗似的耷拉着耳朵。尚云祥觉得它可爱,虽没要来养,却常抱来玩。一天李仲轩去尚云祥家,见尚云祥坐在院子里用个小布条在逗猫,就坐在一旁。见李仲轩在等,尚云祥逗了几下便不逗了,将猫抱在怀里,闭着眼捋着猫毛,似乎在出神。过了一会,忽然说:“你没见过老虎豹子,我也没见过,可猫你总见过吧?其实聪明人一听‘虎豹雷音’这名字,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尚云祥说,猫跟虎豹是一样的,平时总哼着“嗯”的一股音响个不停。李仲轩从尚云祥手中接过猫,果然听到了猫的体内有“嗯”声在轻微作响,而且抱猫的两手上都有震动。尚云祥解释,练拳练到一定程度,骨骼筋肉都已爽利坚实,此时功夫要向身内走,就是要沁进五脏六腑。但这一步很难,就要用发声来接引一下,声音由内向外,劲力由外向内,里应外合一下,功夫方能成就。 

                尚云祥最后总结:“所谓雷音也不是打雷的霹雳一声,而是下雨前,天空中隐隐的雷音,似有似无,却很深沉。”然后示范了哼“嗯、嘱”两个音。 

                离尚云祥传授虎豹雷音的时刻,现今已六十余年过去。李仲轩老人回忆当年的情景,打趣地说:“如果没有一只耷耳朵猫,还真听不到虎豹雷音。”


              15楼2008-04-05 13:58
              回复
                日本人慕名而来
                武德为什么重要 因为一个人有谦逊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练得很好.一个好勇斗狠的人,往往头脑都比较简单,越来越缺乏灵气,是练不出功夫的.这种人,老师也不会教的,说一句:"脑子什么也别想啊."就什么也不管了,你也没法责问,因为有"内家拳的要领是放松与自然"幌子——这都是老师不愿教的回避法,说些貌似有理的话,哄得你乐呵呵地走了.
                的传承是不讲情面的,不是关系越好教得越多,许多拳师连自己儿子都不传的,你的人品,连老师都赞成你,当然会教你了.练是"孝"字为先,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没有人会教他,每日要以"忠义礼智信"来衡量自己,
                忠诚,义气,礼节,智慧,信用.个人有了这种内在的修养,
                思就会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师选徒弟,主要看他的气质是不是清
                爽,混混沌沌,就说明他心理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身体患上了
                隐疾.眼光没有一点慈悲,只会凶巴巴地瞪人,可能现在打架厉害,
                但看他将来,无不是患病早亡——
                弟找师父也是这个标准.
                日本人慕名而来
                武德为什么重要 因为一个人
                有谦逊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练得很
                好.一个好勇斗狠的人,往往头脑
                都比较简单,越来越缺乏灵气,是
                练不出功夫的.
                这种人,老师也不会教的,说
                一句:"脑子什么也别想啊."就什
                么也不管了,你也没法责问,因为
                有"内家拳的要领是放松与自然"
                作幌子——这都是老师不愿教的
                回避法,说些貌似有理的话,哄得
                你乐呵呵地走了.
                武术的传承是不讲情面的,不
                是关系越好教得越多,许多拳师连
                自己儿子都不传的,你的人品,连
                老师都赞成你,当然会教你了.练
                武是"孝"字为先,连自己父母都
                不孝顺的人,没有人会教他,每日
                要以"忠义礼智信"来衡量自己,
                忠诚,义气,礼节,智慧,信用.
                一个人有了这种内在的修养,
                心思就会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师
                选徒弟,主要看他的气质是不是清
                爽,混混沌沌,就说明他心理有许
                多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身体患上了
                隐疾.眼光没有一点慈悲,只会凶
                巴巴地瞪人,可能现在打架厉害,
                但看他将来,无不是患病早亡——
                徒弟找师父也是这个标准.
                想着用武术去欺负人干坏
                事——太可笑了,折腾不了几年,
                就把自己作死了.对付这类人,还
                有一种回避法,就是打出"穷文富
                武"的幌子.
                以前科举,就是几本书,哪都
                能借到,不用费钱,而练武得吃好
                喝好,把自己养好了,而且要提供
                老师的食宿,把老师供养好了,因
                为练武必须得身教,师徒最好一块
                生活一段时间,所以费钱.
                古人的生活很清苦,功夫一样
                练出来,不是不要营养,而是有个
                方法(形意拳的一些内功),不用花
                钱一样得来,养不好身体是练不好
                拳的.练武的人得会吃,不是说当
                美食家,吃根黄瓜都像吃了根人参
                似的,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不就
                是这样吗 但男人一过四十,就不
                要强求自己的消化能力了,还是得
                食品精良.
                不过"穷文富武"是个幌子,
                老师真正看上你,财力不成问题,
                只要人品好就行,旧时代的拳术名
                家都是自己贴钱养徒弟,什么叫
                "入室弟子" 吃,住,穿,用,老师
                都包了.所以求学,求是求不来的,不
                如好好地养身体,基本功上了档
                次,做好自己这块材料.
                尚师传拳的特点,是"给句
                话",多少人找尚云祥,不奢望能拜
                师,就是求给看看,给句话.这句
                话,你程度不到,给了也没用,引不
                起效果呀.徒弟处于紧要关头,老
                师的话不管用,这是老师有问题.
                再说一个军体拳的故事.中国
                的军官知道尚云祥在研究训练军
                队的拳法,日本人也知道,就找上
                了尚云祥.
                日本人知道尚云祥绰号叫"铁
                脚佛",日本人信佛,但跟中国不大
                一样,好像是被砍了头就不能去极
                乐世界,那时的日本人不怕死就怕
                被砍头,所以拜佛就是求这个.
                那时武术界称呼个"佛",
                "仙"的很多,就是个江湖名号,没
                什么特别意思,而且尚云祥对自己
                的这个名号,是很不喜欢的,但日本
                人一听绰号有个"佛"字,就不一样
                了,所以他们来是毕恭毕敬的.
                他们要让尚云祥教拳,当时尚
                云祥刚写了本拳论,他们就说要印
                


                16楼2008-04-05 14:37
                回复
                  2025-08-22 00:08: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尚云祥有脚裂砖石的绝技,日后又施展过几回,从此便落下“铁脚佛”的名号。但尚云样对这个称呼很不喜,认为是“年轻时得的,只能吓唬吓唬外行。”李仲轩拜尚云样时,尚已是个老人了,慈眉善目非常平和,他先教站桩,名“浑元桩”,就是两脚平行站立,双手胸前一抱。李仲轩随唐玄禄学过更为复杂吃劲的桩功.往往一站就一两个小时,双手一抱就太过简单,以至于不知该在身体哪个部位吃劲。 <BR><BR>  没料到在尚云祥面前站了一会后,尚云祥说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话:“你抱过女人没有? ”但是这句令人大窘的话,却使李仲轩隐隐约约有所感悟,浑身一松,尚云祥说:“对了。” <BR><BR>  当时有许多形意拳师将五行、十二形的拳招拿来站桩,而尚云祥只让门人站“挥元桩”。甚至连形意拳最基本的桩法“三体式”(就是劈拳的架势) 都不让站,说过:“动静有别”的话。 <BR><BR>  李仲轩在宁河时,青年里有一种游戏叫“蹋地球”,就是将一个铁球在脚底下搓着玩,像杂技一样,十几个人围成一圈,传到谁,谁便来一段技巧。当时李仲轩也把铁球带到北京,一次尚云样见到他玩“踢地球”,便说这游戏可以练身手,让他每天玩玩自有好处,然后又说可以将铁球握在手中,在胸前划圆,眼神要跟上,能调周身气血。 <BR><BR>  李仲轩从此一手一个铁球(右手18斤,左手17斤) ,先开始只是觉得手上会多一把力气,不料每次练完都觉得双腿柔腻腻的,不久后觉得两腿像双手一样敏感,整个躯体有种“通透感”。后来知道这种功夫是形章拳内功之一,叫“圈手”,古传原本是空手的,只有尚云祥加上了两个铁球。 <BR><BR>  尚云祥还有一种训练叫“转七星”,就是在院子中按照北斗七垦的曲线,钉上七个木桩,让人绕着桩子打拳,打什么拳他不管,就是让门人体会群斗时,四面八方来敌的处境,关键在步法。至于绕这七个桩子该用什么步法,他也不管,甚至还说插桩子也可以不按照北斗七星,随便什么形状都行。 <BR><BR>  “转七星”是形意拳自古就有的,李仲杆一次像练八卦掌似地将“七星”转得又圆又平,尚云祥就说:“练拳一惊一乍的不行。动手得一惊一乍。心里要有数。”尚云祥没有一招一式地教过李仲杆程派八卦掌,因为拳路毕竟和形意不同,所以也不鼓励李仲轩学,但常说起八卦掌。 <BR><BR>  尚云祥说八卦就是教人“送”,八卦像推磨,凡推过磨的人都知道,要想将谷物磨得细腻,直愣愣地推肯定不行,手上的那股劲得把磨杆“送”出去,送得“平、圆、悠、远”,还要“送”出一股向下的碾劲,这股另有的劲叫做“留”。八卦掌便是有送有留,这不是靠站桩就能站出来的。所以八卦门人不站桩,都是在运动中求“送、留”。 <BR><BR>  尚云祥以腿功著称,但是对于腿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训练,或者像他人想象的什么“运气法”,有脚裂砖石的奇能,是功到自然成。尚云祥教授腿击法时主要是传授“十字拐”,一种正面蹬踢的动作,还有就是燕形。尚式形意的燕形与别派不同,是一种腿击法,连环的侧踢,又名“二起脚”。有正有侧,尚云祥也就不多教了,除非门人有具体问题来问。 <BR></FONT><BR>  <FONT size=3>李仲轩当年对于腿法的用劲感到很困惑,总觉得腿一踢,浑身的劲便不“整”了,而且觉得腿击除了富有隐蔽性外,速度和灵活都比不上手。尚云祥回答:“腿击法是身法的发挥,所以练腿先练身。” <BR>尚云祥说他师弟中,身法最好的是薛颠。当时武林中传说,薛颠有一次表演,抬了条长凳放在中央,打第一拳时他在条凳的左边,打第二拳时他已到了条凳的右边,他是以极快的速度在瞬间钻过条凳的,眼力稍差的人看不清他具体的动作。观者皆震惊,这形同鬼魅的身法,交手时根本令人无法招架,有几个想跟他比武的人就退了。 <BR><BR>  薛颠的身材有一米八几,气质文静,很像教书先生,是当时支撑形意拳门庭的重要人物,继承师父李存义强调实战的作派,一生公开比武。由于李存义、薛颠西代实战的号召力,使得形意拳得到极大的推广,在大城市中印书公开传授。但由于公开的只是招法,形意拳的口诀是要面授口传的,又由于人们比武求胜的心理,许多人学形意拳都是在学格斗法,对于深一层的道理不求甚解。 <BR><BR>  当时武林有“练形意拳招邪”的说法,因为许多练形意拳的拳师,一上年纪,腿脚就不好,甚至短寿,还有年轻小伙子练了几个月形意拳,身体亏损得很厉害,神经衰弱、肾虚各种毛病都出来了。有人便认为是招邪了,但念经符咒都没用,身体仍一天天坏下去。 <BR><BR>  李仲轩当年曾问是何原因,尚云祥解释:“形意拳是内家拳,练得是精气神,练功的时候应该把精气神含住,但很多拳师都在练打人,剐将精气神提起来,一发劲都发出去了,还能不短命?不明白动静有别,身体当然出毛病。”还说过:“俗活讲‘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学形意拳的都在学打死人,最终把自己打死了。”然后告诉李仲轩,打太极要带点形意的充沛,打形意要带点太极的含蓄。 <BR></FONT><BR>  <FONT size=3>李仲轩老师讲过,形意拳的练法、打法、演法(表演) 的口诀都是不一样的,但现在弄混乱了,用打法去练功,用演法去比武,这是当年形意拳普传后留下的弊病,但按照旧的武林规矩,许多东西又是不能公开的,所以是个左右为难的问题,有待后来人物去解决。 <BR><BR>  李仲轩老师对尚云祥的记忆是:尚云祥没有一般练武人身上逼人的气势,但双跟清亮,一举一动都显得悠然自得,令人自然升起崇敬之心。这种特殊的气质,是因为他的拳法能涵养身心。</FONT> 


                  19楼2008-04-05 14:51
                  回复
                    看了开头一点 太多了`

                    静不下心看

                    惭愧`


                    20楼2008-04-05 15:04
                    回复
                      是分成好几个部分的。可以一段段的看,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随意看看就行了。他们的话,可以当真,也可以不当真。现在武林界笔墨之争不少


                      21楼2008-04-05 15:14
                      回复
                        写的不错,很有道理.不过就是重复的太多,还有形意拳不是明末清初的姬际可所创的吗?虽说的确有说法是岳飞所创不过在少数,而且根据马大的文章来看马大也是支持这一说法的.所以将神光安排在明末清初这一时代.以上不过是我的愚见,请御风兄多指教.


                        22楼2008-04-05 19:05
                        回复
                          这种学术的文章甚好.加精


                          23楼2008-04-05 20:05
                          回复
                            好!御风辛苦.咱们吧应该有这种学术帖子.我在精品区设个武学探讨区.欢迎大家发帖探讨.


                            25楼2008-04-06 11:48
                            回复
                              2025-08-22 00:02: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顶起细看~


                              26楼2008-04-06 12: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