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绩上不去,试了很多方法也不行,除了基础不扎实,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因素?
针对家长的疑问,从2009年起,杭州市上城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对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家庭状况进行了历时5年的追踪研究,近日,调研报告出来了。“为了让孩子学习好,给孩子加压的多,增加学习时间和强度的多,但系统指导孩子的少,这样的调查研究以后要多搞。”一位郑州家长由衷地说。
调查之1:初一时学生差别不大
初二到初三,是转变的关键
上城区对区内所辖学校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初一时,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观得分,要明显高于前三分之二学生,说明这些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特别渴望改变。
在自制力、认知力、记忆力、推理力,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指标测试中,有了同样的发现。初一学生差距不明显。变化发生在初二到初三,后三分之一学生这时在学习上的消极情绪,表现得很严重。
这些学生自信心不足,小学学习基础不扎实,进入初中,开始希望在新起点上改变,但不断累积的学习问题,导致学习越来越困难。所以,学生进入初中的学习成绩分化,其实在小学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小学不扎实,初中很费劲
大三学生韩甜甜严重同意报告的内容,从小到大,小韩是不折不扣的“三好学生”。
小韩认为,初中的学习不像小学,知识系统,难度开始上升。有些同学可能一开始没听懂,跟不上,又不愿意及时解决问题,这就造成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不好,越来越难提高。但一切都根源于“小学时学的不扎实。”
“我初中时一个好友,数学成绩不好,我帮助她解决疑问时,发现她的知识体系漏洞很大,基础知识都不会,这样的情况成绩肯定不能保证。”韩甜甜说,小学时,朋友的基础就不扎实,上初一还勉强凑合,但到了初二,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她突然一下子就跟不上了。”
功夫最好下在12岁之前
郑州大学教育系教授王献玲表示:“调查做了5年,很扎实,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都涉及到了。”王献玲说,从客观上讲,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有遗传、教育和环境。一个孩子的心理成长,性格形成以及生活理念等,在12岁之前基本定型。调查提醒家长、老师,要尽可能关注孩子,养成好习惯。
父母一定要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在教育上,是填鸭式教育还是培养思考能力,区别也很大。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学习后劲大。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成人认可。”郑州9中心理老师修凤仙说,“年龄小的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喜欢哪个老师教的课。”
因此,老师和家长首先要在情感上认可、接纳和支持孩子。同时要鼓励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一个兴趣的发展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支持,学生在一项兴趣上有所发展,则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调查之2:家庭环境非常重要
调查学生大多缺乏亲子关爱
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成因中,家庭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后三分之一学生,缺少关键期引导和亲子沟通,以及家庭的关爱等。
从父母学历上看,后三分之一学生的父母,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前三分之二学生。从家长期望值来看,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家长,对其学历的期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低。在初二和初三,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家长,对其学历期望为高中及以下的比例,均超过10%;这些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
不离身,不离手,不离眼,不离心
小彩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接到不好评价会一直纠结,上课跑神儿。郑州47中初中部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马歆源,让小彩画情绪地图,她发现了情绪波动对学习的影响。进行自我评价训练,小彩学会调节情绪,上课集中精力,成绩上升。
在学校里,像小彩一样,因为学习困惑到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学生不算少。
“家庭关系确实影响孩子学习。”马歆源说,这些初中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容易让他们在与长辈的相处中出现问题。尤其是离异家庭,一定要帮孩子获得内心力量。
修凤仙认为,家长应遵循“婴儿期不离身,幼儿期不离手,少年期不离眼,青年期不离心”的规则,以适当方式,关注孩子成长。
常“蹲”下来听孩子说话
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中,很多家庭长期缺乏亲子交流,疏于对孩子学习的关注,造成孩子学习困难。郑州市教科所专家胡明远认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看法,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和权利,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及在校表现,要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尤其是避免当着他人面批评孩子。和孩子说话要体贴、婉转,尤其不能恶言冷语,要放下家长的架子,“蹲”下来说话。
“刚入学时,这些孩子的心理期待和目标基本一致,但越到后面学习越费劲。”郑州82中班主任老师张璐说。
这些学生大多意志力不够,家庭氛围又不太好,家长和老师沟通,多抱怨孩子,家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以身示范。
调查之3:跟老师相处不融洽
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
追踪研究还专门分析了后三分之一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状况。由于缺乏老师的支持和信任,他们更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学习兴趣,他们与语文、数学老师相处融洽的比例,低于前三分之一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不融洽。
师生关系中,教师应主动
目前,学校大班额现象,直接造成了师生交流困难,尤其是在当前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后三分之一学生往往徘徊在教师视野之外。加强师生关系和谐,是促进学困生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
胡明远认为,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坦诚相待,会使教师可亲、可信,学生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的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表达和思考的权利。教师对学困生的小错误,不要“上纲上线”,应就事论事,以情动人。
修凤仙建议,作为教师,要找准时机和学生沟通,解开误会消除隔阂,较快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而家长要及时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初衷,用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
王献玲认为,学生要学会处理师生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把更多的精力和目光放在这些孩子身上。
针对家长的疑问,从2009年起,杭州市上城区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对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家庭状况进行了历时5年的追踪研究,近日,调研报告出来了。“为了让孩子学习好,给孩子加压的多,增加学习时间和强度的多,但系统指导孩子的少,这样的调查研究以后要多搞。”一位郑州家长由衷地说。
调查之1:初一时学生差别不大
初二到初三,是转变的关键
上城区对区内所辖学校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初一时,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观得分,要明显高于前三分之二学生,说明这些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特别渴望改变。
在自制力、认知力、记忆力、推理力,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指标测试中,有了同样的发现。初一学生差距不明显。变化发生在初二到初三,后三分之一学生这时在学习上的消极情绪,表现得很严重。
这些学生自信心不足,小学学习基础不扎实,进入初中,开始希望在新起点上改变,但不断累积的学习问题,导致学习越来越困难。所以,学生进入初中的学习成绩分化,其实在小学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小学不扎实,初中很费劲
大三学生韩甜甜严重同意报告的内容,从小到大,小韩是不折不扣的“三好学生”。
小韩认为,初中的学习不像小学,知识系统,难度开始上升。有些同学可能一开始没听懂,跟不上,又不愿意及时解决问题,这就造成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不好,越来越难提高。但一切都根源于“小学时学的不扎实。”
“我初中时一个好友,数学成绩不好,我帮助她解决疑问时,发现她的知识体系漏洞很大,基础知识都不会,这样的情况成绩肯定不能保证。”韩甜甜说,小学时,朋友的基础就不扎实,上初一还勉强凑合,但到了初二,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她突然一下子就跟不上了。”
功夫最好下在12岁之前
郑州大学教育系教授王献玲表示:“调查做了5年,很扎实,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都涉及到了。”王献玲说,从客观上讲,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有遗传、教育和环境。一个孩子的心理成长,性格形成以及生活理念等,在12岁之前基本定型。调查提醒家长、老师,要尽可能关注孩子,养成好习惯。
父母一定要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在教育上,是填鸭式教育还是培养思考能力,区别也很大。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学习后劲大。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成人认可。”郑州9中心理老师修凤仙说,“年龄小的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喜欢哪个老师教的课。”
因此,老师和家长首先要在情感上认可、接纳和支持孩子。同时要鼓励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一个兴趣的发展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支持,学生在一项兴趣上有所发展,则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调查之2:家庭环境非常重要
调查学生大多缺乏亲子关爱
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成因中,家庭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后三分之一学生,缺少关键期引导和亲子沟通,以及家庭的关爱等。
从父母学历上看,后三分之一学生的父母,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前三分之二学生。从家长期望值来看,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家长,对其学历的期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低。在初二和初三,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家长,对其学历期望为高中及以下的比例,均超过10%;这些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
不离身,不离手,不离眼,不离心
小彩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接到不好评价会一直纠结,上课跑神儿。郑州47中初中部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马歆源,让小彩画情绪地图,她发现了情绪波动对学习的影响。进行自我评价训练,小彩学会调节情绪,上课集中精力,成绩上升。
在学校里,像小彩一样,因为学习困惑到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学生不算少。
“家庭关系确实影响孩子学习。”马歆源说,这些初中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容易让他们在与长辈的相处中出现问题。尤其是离异家庭,一定要帮孩子获得内心力量。
修凤仙认为,家长应遵循“婴儿期不离身,幼儿期不离手,少年期不离眼,青年期不离心”的规则,以适当方式,关注孩子成长。
常“蹲”下来听孩子说话
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中,很多家庭长期缺乏亲子交流,疏于对孩子学习的关注,造成孩子学习困难。郑州市教科所专家胡明远认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和看法,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和权利,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及在校表现,要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尤其是避免当着他人面批评孩子。和孩子说话要体贴、婉转,尤其不能恶言冷语,要放下家长的架子,“蹲”下来说话。
“刚入学时,这些孩子的心理期待和目标基本一致,但越到后面学习越费劲。”郑州82中班主任老师张璐说。
这些学生大多意志力不够,家庭氛围又不太好,家长和老师沟通,多抱怨孩子,家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以身示范。
调查之3:跟老师相处不融洽
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
追踪研究还专门分析了后三分之一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状况。由于缺乏老师的支持和信任,他们更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学习兴趣,他们与语文、数学老师相处融洽的比例,低于前三分之一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不融洽。
师生关系中,教师应主动
目前,学校大班额现象,直接造成了师生交流困难,尤其是在当前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后三分之一学生往往徘徊在教师视野之外。加强师生关系和谐,是促进学困生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
胡明远认为,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坦诚相待,会使教师可亲、可信,学生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的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表达和思考的权利。教师对学困生的小错误,不要“上纲上线”,应就事论事,以情动人。
修凤仙建议,作为教师,要找准时机和学生沟通,解开误会消除隔阂,较快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而家长要及时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初衷,用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
王献玲认为,学生要学会处理师生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把更多的精力和目光放在这些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