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北和洛阳周围的形势
洛阳周围的形势似乎不如长安有山河环绕的严密,不过也还是相当险要的。这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它南有伊阙,北有羊肠,西有泰华,东有河济。伊阙就是龙门,羊肠在太行山上,泰华在肴山之西,济水是一条古河道,由黄河分出,向东流去。有的则说,它南有三涂山,北有太行山,还在伊洛和黄河之间。三涂山在今河南嵩县,又在伊阙之南。有的还说,它东有成皋,西有肴邑,背靠黄河,面向伊洛。成皋在旧汜水县,今属河南荥阳县。肴黾则是肴山和渑池。这些说法彼此虽稍有不同,综合起来,就可显示洛阳的形势有它可取之处,因而也就成为建都洛阳的理论根据。
洛阳与长安一样,作为都城,周围也陆续建置关隘。直至东汉末年,先后建置了八关。八关为函谷关、广城关、伊阙关、大谷关、辕关、旋门关、小平洋关和孟津关。广城关在今河南临汝县,旋门关就在成皋,这是距洛阳最远的两座关。函谷关为汉武帝所建置的函谷新关,这本是拱卫长安的关隘。新关移置于新安县东,也就是现在新安县城外,距洛阳不远,东汉时成为拱卫洛阳的八关之一。
洛阳在隋唐商代也许只是作为陪都的缘故,在建置关隘方面就不易和都城长安相提并论。唐玄宗开元年间,皇朝直接管理的全国二十六座关隘中,如前所说,长安周围就有十二座,可是洛阳周围竟无一座。就是一般非皇朝直接管理的关隘,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长水县的高门关。长水县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南,高门关更在长水县的西南,已近于今卢氏县。这是位于洛河中游的关隘。自来有关洛阳的军事行动,似皆与洛河中游无若何关系,隋唐时期也是如此。这样说来,高门关对于拱卫洛阳,也难得起到多么巨大的作用。
洛阳周围的形势似乎不如长安有山河环绕的严密,不过也还是相当险要的。这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它南有伊阙,北有羊肠,西有泰华,东有河济。伊阙就是龙门,羊肠在太行山上,泰华在肴山之西,济水是一条古河道,由黄河分出,向东流去。有的则说,它南有三涂山,北有太行山,还在伊洛和黄河之间。三涂山在今河南嵩县,又在伊阙之南。有的还说,它东有成皋,西有肴邑,背靠黄河,面向伊洛。成皋在旧汜水县,今属河南荥阳县。肴黾则是肴山和渑池。这些说法彼此虽稍有不同,综合起来,就可显示洛阳的形势有它可取之处,因而也就成为建都洛阳的理论根据。
洛阳与长安一样,作为都城,周围也陆续建置关隘。直至东汉末年,先后建置了八关。八关为函谷关、广城关、伊阙关、大谷关、辕关、旋门关、小平洋关和孟津关。广城关在今河南临汝县,旋门关就在成皋,这是距洛阳最远的两座关。函谷关为汉武帝所建置的函谷新关,这本是拱卫长安的关隘。新关移置于新安县东,也就是现在新安县城外,距洛阳不远,东汉时成为拱卫洛阳的八关之一。
洛阳在隋唐商代也许只是作为陪都的缘故,在建置关隘方面就不易和都城长安相提并论。唐玄宗开元年间,皇朝直接管理的全国二十六座关隘中,如前所说,长安周围就有十二座,可是洛阳周围竟无一座。就是一般非皇朝直接管理的关隘,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长水县的高门关。长水县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南,高门关更在长水县的西南,已近于今卢氏县。这是位于洛河中游的关隘。自来有关洛阳的军事行动,似皆与洛河中游无若何关系,隋唐时期也是如此。这样说来,高门关对于拱卫洛阳,也难得起到多么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