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姜文】
“不算世俗的成功者”过分解读是大家的自由,我也没有办法
(注:该访问完成时距离《一步之遥》上映还有23天,那几乎是姜文最自信、声望亦处于最巅峰的时刻)
搜狐娱乐:这次的《一步之遥》,您是首位在华语电影使用IMAX摄影机拍3D电影的。感受如何?从电影的表现效果来讲,您觉得3D电影确实比2D电影的那个表现效果要更好吗?之前有听说,拍3D是投资方的要求,是这样吗?
姜文:好啊,就是好。尤其对这个故事来说,它不过就是让你的视野更辽阔,然后立体感更强,很适合这个故事。因为我不是个技术控,我觉得有没有3D也无所谓,后来投资方和团队成员,尤其是摄影师,他们阐述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我觉得有道理,为什么不采纳。所以我们就用3D,用IMAX。还有一些在声音方面的一些更新的(技术),我们是第一家在做的这个。
搜狐娱乐:其实现在有很多电影,它打着幌子是3D的,但效果就很一般,您对《一步之遥》的3D效果有信心吗?
姜文:什么叫有?你这个问题很奇怪,别人打着3D幌子效果很一般,但我对我这个有信心吗,这怎么理解你这个问题?我不能替别人回答他们的问题。(搜狐娱乐:因为有些2D转3D的片子,观众看了感觉很失望……)这就像是说你遇见了一个没毛病的人,然后你跟他说,我刚才碰了一个罪犯,你现在有什么可跟我说的,那我怎么知道,他们做了什么,我不知道,我没看过你看的这种电影。如果说他说的3D,而做的不是3D,那是他的错,是吧。或者你不满意,那是你可以跟他去聊这件事,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们是用3D的机器拍的,你想它不3D都不成,只能3D。当然了,你把它去掉一半的镜头的时候,它可以变成2D,所以我们是在2D和3D的影院都同时供片。
搜狐娱乐:这个时代的观众都是很喜欢造神的,一下子出现很多男神、女神。《让子弹飞》的成功,也让您多了很多崇拜者,很多人把您当成男神,您的电影他们会有很多分析,各种过度解读,您享受这样的崇拜吗?
姜文:这事如果是好受的我就享受,要变成不好受的,我干嘛要享受,对吧,你说是不是这个意思?
搜狐娱乐:那您会看解读您的那些东西吗?
姜文:说实在的,我看的时候比较少,除非这样解读给我带来了某种困惑。观赏者和作品之间,本身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不能叫问题了。无论任何一个作品,都是在观赏者的面前,其实都是观赏者在表达他自己,在暴露他自己,这个时候与创作者和作品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两回事。我给他们举了例子,大家容易理解,比如《红楼梦》,大家那么多人讨论《红楼梦》,甚至都有红学会什么的,那跟曹雪芹没什么关系。大家还是过去那句话,你吃了鸡蛋你觉得好,你非得找那下蛋的鸡,其实意义真的不大。你问我的话呢,我只能说,我只能说这样的情况,我已经遇见了,而且我不会说他们不对,我也不会说他们应该怎么做,那其实大家愿意去分析,甚至过分解读,那是大家的自由,我确实没有办法,但是也没必要跟我印证,我觉得其实大部分的跟我原来想象的,或者我们的初衷完全没关系。
搜狐娱乐:现在电影观众其实都比较年轻,很多导演也很年轻,大家的品位可能也会相对年轻化一些。您有没有担心过自己的品位已经过时,现在观众理解不了呢?
姜文:这是一个伪问题,我觉得,其实你看小孩子用的东西,没有一个是小孩子做的,我儿子天天玩钢铁侠,它都不是小孩子做的。小孩子做不了让小孩子或者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包括年轻人穿的衣服,那个设计师不是年轻的,大家都拼命的排队买iPhone,乔布斯同志不年轻了,所以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存在吗,我都不知道。
我们小时候喜欢看的电影,那都不是我同龄人拍的,你去欧洲,好莱坞,包括中国现在,就是今年年底的三个片子,我是最年轻的导演。观众就想看好电影,谁管你多大,你爱多大多大,你跟我同龄也许拍的东西我根本不喜欢。观众的年轻化也是在一时上,随着,你比如说,今天年轻的,比如说二十四岁或者二十岁的观众,再过四年就变成二十八了,今天疯狂的这个人,可能到他十年以后,留一批还在疯狂,有一批不疯狂了,我们这一代,我妈那一代,每一代他们都曾经是影迷过,只不过他们粘连在他们以前的那些片子上,或者生活所迫,让他渐渐地没有时间去看电影,不是说他不想看。或者是到了影院他找不到他想看的电影。
还有一个问题是,新一代人起来,他们是不是仍然是他父母那一代的生活情况,会不会早早的就被逼着打工,给孩子挣钱去了。我看未必,所以这样的话,你看美国和欧洲的情况,那些影迷其实都是岁数比较大的,或者五六十岁还在天天去看电影,因为他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的负担,经济情况和社会情况不一样。我因此我不愿意从一个点上来分析一个面,这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