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独> BY:潮打城头
漫漫人生路,孤独,作为一种人生体验,大约每个人都经历过。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是孤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孤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是孤独。
孤独无处不在,如影随形,随时可向人袭来。
孤独,是一种境遇,一种境界,有时带有几分凄美。马致远笔下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就是一幅描绘孤独旅人凄美的画面吗?
有各种各样的孤独。灰姑娘,自惭形秽,远离人群,向隅而泣,是自卑者的孤独;遭受厄运,为亲友所冷落,被社会给抛弃,无助地流落街头,是不幸的弱者的孤独;离开喧闹的社交场合,回到清冷的居所,空虚寂寞,百无聊赖,是庸人的孤独。
他们的孤独是被动的,无奈的。孤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凄怆的境遇,一段无聊的时光。
另有不同的孤独。那是思想者的孤独,智者的孤独,强者的孤独。孤独,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生存的常态,是思想的必须,是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影响人类的思想巨匠尼采向往孤独。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迫使我孤独”;他感到,在人群中比独自一人更加孤独。他不肯降格以求,宁愿走到沙漠里与猛兽一起忍受焦渴,也不愿与肮脏的赶骆驼人同坐在水槽边。他把孤独当作自己的家,并且说:“我需要孤独,就是说我需要恢复,需要回到我自己,回到自由的、轻扬的、爽朗的空气之呼吸……我的一部《查拉图斯特如是说》就是一曲孤独之颂歌,或者更明白地说是一曲纯净之颂歌。”
同平庸的普通人相比,思想者、智者、强者的智识高出一筹。犹如于高山之巅俯视,“一览众山小”。故有“曲高和寡”,“古来圣贤皆寂寞”之说。
孤独,是思想者具有的特征。只有独处时,他才能深邃地思考问题。18世纪法国思想家,《民约论》的作者卢梭是孤独的。他喜欢在寂静的林间小道独自散步。森林里的青苔、野花、绿罗、藤蔓,缕缕斜射的阳光使他赏心悦目。充满负离子的空气,沁入心脾,使他的大脑清醒。一只突然蹿出的小松鼠,会给他带来惊喜。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他展开联想的双翅,遐思无限。许多思想的火花与灵感都是在这种情境下迸发出来的。他还喜欢独自远足。经常行走在乡间田野的小路上,穿行在幽深的山谷中。面对鸟鸣空山,飞瀑清潭,他会长时间驻足不前,痴迷于期间。远足,使他心情愉悦,忘情于山水。在途中,他常常任思绪在脑海中纵横驰骋。他习惯了孤独,他喜欢独处,只有在孤独的状态下,他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实现与灵魂的接触。他晚年写的自传续篇的篇名就叫《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
思想家多是孤独的。柏拉图、康德、叔本华、萨特、老子、庄子、鲁迅等都是孤独的人。思想家的孤独,或是曲高和寡,或是被误解与毁谤,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与接纳。后者正是其孤独与痛苦的根源所在。哲学家于冥冥中进行探索,为的是给人类的存在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当他们因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作出解释而欣欣自喜时,世人却投之以鄙夷的目光或予以恶毒的中伤。悲剧天才往往是这样炼成的:只有在他的死后或临死之际,人们才猛然觉悟到他的存在,他的价值,他的伟大。布鲁若、凡高、贝多芬、叔本华等人的情形皆如此。
长期的孤独会使人感到空虚,感到寂寞。因为人毕竟具有社会属性,需要交流,倾诉,关爱与慰藉。经常独处的思想者、智者也不例外。坚守孤独,需要坚定的意志与信念,以强大的定力,抵御各种诱惑。孜孜不倦,始终如一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如是,方能度过孤独的大海,驶向光明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