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像一个“士”
——思古幽情之二
日期:2008-03-30 作者:林金荣 来源:新民晚报
林金荣
《礼记·曲礼》上说:“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
“县”通的是“悬”字,代表钟磬一类悬垂着的乐器,大夫家必备之器,无缘无故不能撤掉;一个士没有资格在家里“钟鸣鼎食”,但他的几案上一定有书策与琴瑟,否则他当不得“士”的称号。除非国家有难或家中父母逝世这样的大事,士不能随便撤掉琴瑟。这是周礼。
遥远的古代,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没有不会弹琴鼓瑟的。打开一本先秦典籍,“弦歌”二字时常可见。后来,瑟渐渐被筝替代了,因为它们的形制很像,虽然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表明至少在李商隐的时代瑟仍然存在,但毕竟鲜见,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从寻觅它的身影了。而琴,这三尺多长、半尺多宽的七弦琴,两千多年来伴随在“士”身边,一路行来,绵延不绝,虽然越来越少,但形貌音容依旧。
我多么庆幸我在有生之年遇到了它。
它的声音没有任何一种“民乐”可比。如今我决不再敢鄙薄民乐,但古琴确非一般的民乐。之所以我40年里都不认识它,是因为在通常的民乐合奏里,看不见古琴。古琴是不合群的。古琴是非大众的。两千多年前周代的八音交响乐里,古琴是弦乐之一,然而由于它特为“士”钟爱,它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脱离群与众,到了唐代,刘长卿已经慨叹“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了。琴音与生俱来的古雅淡泊韵味,虽然两千多年来并非一成不变,但其精神一脉相承,去之不远。所以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难以融入喜庆和悲伤都过于夸张的一般民乐中。
而这古淡之乐,恰合了我的心意。
我决意要学琴,就会遇到同道,他帮我找了老师。老师叫林晨,是著名琴家林友仁的女儿。她小我十来岁,可是自幼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又从其他名师学过,绝对有资格做我的老师。我们在电话里沟通时,她的一番话先就叫我喜欢了。当时我说我的那张琴,好像声音不大好听。她说:“琴的声音好不好听,跟你弹琴时的心境很有关系,你喜欢弹,心很静,它的声音慢慢就好听了。如果琴本来声音不大好,你再不理它,它就更不好听了。或者人很躁,时间长了,琴的声音就变得也躁。”这就是古人说的,音乃人心之声,“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琴就是人的外延吧。
这是2004年3月,我开始了学琴生涯。学了《仙翁操》,学了《秋风辞》,学了《关山月》,这都是入门的小曲子,三个月以后,我开始学《良宵引》。我的老师林晨禁不住惊奇:“你跟我学了多久了?咱们是不是走得太快了?”我的老师为何要惊奇?因为在她的教琴经历中,没有哪个学生像我这么好教,何况我是个40多岁的学生。
我诚然是用功的,每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不会留到下节课,好像回到我的中学时代。《关山月》并不好弹,我为它手指上起泡,直至起趼。而我更为手指上的趼子满心高兴,起了趼就不疼了,就可以想弹多长时间就弹多长时间。
《良宵引》传说是隋人贺若弼所作,虽是小曲,音韵大雅,管平湖先生打谱弹奏的录音,我百听不厌。现在我要学这支流传了1400年的曲子,你想想我有多幸福!
——思古幽情之二
日期:2008-03-30 作者:林金荣 来源:新民晚报
林金荣
《礼记·曲礼》上说:“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
“县”通的是“悬”字,代表钟磬一类悬垂着的乐器,大夫家必备之器,无缘无故不能撤掉;一个士没有资格在家里“钟鸣鼎食”,但他的几案上一定有书策与琴瑟,否则他当不得“士”的称号。除非国家有难或家中父母逝世这样的大事,士不能随便撤掉琴瑟。这是周礼。
遥远的古代,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没有不会弹琴鼓瑟的。打开一本先秦典籍,“弦歌”二字时常可见。后来,瑟渐渐被筝替代了,因为它们的形制很像,虽然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表明至少在李商隐的时代瑟仍然存在,但毕竟鲜见,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从寻觅它的身影了。而琴,这三尺多长、半尺多宽的七弦琴,两千多年来伴随在“士”身边,一路行来,绵延不绝,虽然越来越少,但形貌音容依旧。
我多么庆幸我在有生之年遇到了它。
它的声音没有任何一种“民乐”可比。如今我决不再敢鄙薄民乐,但古琴确非一般的民乐。之所以我40年里都不认识它,是因为在通常的民乐合奏里,看不见古琴。古琴是不合群的。古琴是非大众的。两千多年前周代的八音交响乐里,古琴是弦乐之一,然而由于它特为“士”钟爱,它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脱离群与众,到了唐代,刘长卿已经慨叹“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了。琴音与生俱来的古雅淡泊韵味,虽然两千多年来并非一成不变,但其精神一脉相承,去之不远。所以它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难以融入喜庆和悲伤都过于夸张的一般民乐中。
而这古淡之乐,恰合了我的心意。
我决意要学琴,就会遇到同道,他帮我找了老师。老师叫林晨,是著名琴家林友仁的女儿。她小我十来岁,可是自幼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又从其他名师学过,绝对有资格做我的老师。我们在电话里沟通时,她的一番话先就叫我喜欢了。当时我说我的那张琴,好像声音不大好听。她说:“琴的声音好不好听,跟你弹琴时的心境很有关系,你喜欢弹,心很静,它的声音慢慢就好听了。如果琴本来声音不大好,你再不理它,它就更不好听了。或者人很躁,时间长了,琴的声音就变得也躁。”这就是古人说的,音乃人心之声,“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琴就是人的外延吧。
这是2004年3月,我开始了学琴生涯。学了《仙翁操》,学了《秋风辞》,学了《关山月》,这都是入门的小曲子,三个月以后,我开始学《良宵引》。我的老师林晨禁不住惊奇:“你跟我学了多久了?咱们是不是走得太快了?”我的老师为何要惊奇?因为在她的教琴经历中,没有哪个学生像我这么好教,何况我是个40多岁的学生。
我诚然是用功的,每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不会留到下节课,好像回到我的中学时代。《关山月》并不好弹,我为它手指上起泡,直至起趼。而我更为手指上的趼子满心高兴,起了趼就不疼了,就可以想弹多长时间就弹多长时间。
《良宵引》传说是隋人贺若弼所作,虽是小曲,音韵大雅,管平湖先生打谱弹奏的录音,我百听不厌。现在我要学这支流传了1400年的曲子,你想想我有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