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朝廷为了笼络、控制蒙古族,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朝廷把全部“蒙地”按部落划分了6个盟、49个旗。每旗封一个蒙古王公治理,旗的首领叫“扎萨克”。除少数旗由满洲八旗直接管辖外,其余由9个盟分别管辖。
朝阳地区属于东三盟(另种说法东四盟)的“卓索图盟”的一部分。建盟初期,全盟共辖五个旗。即喀喇沁部的左中右三旗和东吐默特的左右二旗。以后又进行了调整,以西拉木伦河为界,河北为“昭乌达盟”;河南为“卓索图盟”。这样,“卓索图盟”又划入了翁牛特和敖汉两个旗。初期,盟长在吐默特部,后又移到敖汉贝子府。
现朝阳、北票及阜新一部分是吐默特右翼旗;建昌、凌源、喀左是喀喇沁左翼旗;建平县属于喀喇沁右翼旗的一部分。
“卓索图盟”一名,一直沿用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才将“卓索图盟”并入了“昭乌达盟”。蒙民在朝阳大地正式定居后,即称朝阳古城为“固尔班苏尔巴汉”,汉译即“三座塔”。
清初禁止汉民进入蒙地,汉民迁居只能偷偷进行。雍正二年(192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了“借地养民”的政策,允许汉民进入蒙地从事农牧业生产。
由于汉民的大量涌进,原有的盟、旗行政机构已经不适应了。清廷又采取了新的措施,实行蒙汉分治的体制。除保存现有的盟、旗以外,又建立一套与盟旗平行的机构,管理汉民事务。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正式建立了三座塔厅,管辖吐默特左右等五旗之地。这是古 龙城的又一次中兴。从此,三座塔之名更广泛地应用起来。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朝廷正式裁撤了三座塔厅和塔子沟厅,分别改设隶属于承德府的朝阳县和建昌县(治所在凌源)。
朝阳地区属于东三盟(另种说法东四盟)的“卓索图盟”的一部分。建盟初期,全盟共辖五个旗。即喀喇沁部的左中右三旗和东吐默特的左右二旗。以后又进行了调整,以西拉木伦河为界,河北为“昭乌达盟”;河南为“卓索图盟”。这样,“卓索图盟”又划入了翁牛特和敖汉两个旗。初期,盟长在吐默特部,后又移到敖汉贝子府。
现朝阳、北票及阜新一部分是吐默特右翼旗;建昌、凌源、喀左是喀喇沁左翼旗;建平县属于喀喇沁右翼旗的一部分。
“卓索图盟”一名,一直沿用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才将“卓索图盟”并入了“昭乌达盟”。蒙民在朝阳大地正式定居后,即称朝阳古城为“固尔班苏尔巴汉”,汉译即“三座塔”。
清初禁止汉民进入蒙地,汉民迁居只能偷偷进行。雍正二年(192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了“借地养民”的政策,允许汉民进入蒙地从事农牧业生产。
由于汉民的大量涌进,原有的盟、旗行政机构已经不适应了。清廷又采取了新的措施,实行蒙汉分治的体制。除保存现有的盟、旗以外,又建立一套与盟旗平行的机构,管理汉民事务。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正式建立了三座塔厅,管辖吐默特左右等五旗之地。这是古 龙城的又一次中兴。从此,三座塔之名更广泛地应用起来。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朝廷正式裁撤了三座塔厅和塔子沟厅,分别改设隶属于承德府的朝阳县和建昌县(治所在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