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浦万达中国珠宝吧 关注:1贴子:143
  • 14回复贴,共1

来点猛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耐心对完您人生大帮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发现心灵的智慧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向外追求物质利益,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使得人的精神愈来愈和自己的心灵分离,使人趋向于“物质化”,在人的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又不至于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儒学所倡导的“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内圣外王”修养之道,既强调涵养心灵,又不失进取精神,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
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钱、地位、名利那些东西,导致了心灵过于沉重,承受了太大的压力。然而牵累太大,做事的效率也大打折扣,反而难以达到理想的人生目标。
其实,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要心灵也有一种高度,那是一种脱尽尘埃、充满光明的境界。
乘坐飞机的人们能够体验到: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越了雷雨交加的云层时,将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往下看去,尽管云层下面电闪雷鸣,下着倾盆大雨,而云层之上却无一丝阴云,充满着朗朗阳光。这时的飞机,丝毫不受恶劣的外界环境影响,平稳地飞行着。
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在一定的层面下,会有种种乌云遮蔽心性的光明,让我们生活在黑暗的阴霾里。然而,当我们的心灵到达了云层,超越了云层和冲突,同样会发现,云层之上,晴空万里,心灵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自由。而我们带着这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回到现实中来时,智慧和聪明仿佛被提高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能用独特的眼光来看事物,能发现一些以往不会注意到的细节规律,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和磨难,从而使自己的决策和行动似乎具有“神来之笔”……
早在孟子时候,就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万物的知识和规律,都是人心中所具备的,一个人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都发现出来。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认识并掌握这种良知、良能有什么好处呢?
王阳明认为,夫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如果我心不动,以顺万物之自然,只是触机神应,就能够发挥良知妙用。
在他看来,人的“心”本来就有着神奇的作用,如行云流水般变动周流于万事万物之中,反应着各层次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人能静下心来,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把事情完成得十分完美。我们心灵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只是由于它被各种诋毁、赞誉等利害关系遮蔽了。如果能摒弃“自我”的束缚,保持我心不动,顺应万物之自然,对待各种事情,心灵就能根据其客观规律,作出自己精准的判断,将别人看似异常神奇的良知妙用发挥出来。
王阳明具有异于常人的全面智慧,正是通过一定的合理方法,让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提升,开发了人人本具的智慧潜能的结果。他由普通人到智力“超人”的超越,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典范。
虽然人心中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具备认识万物的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并不是已明明白白地摆放在那里,因为每个人的心中虽然都有一个深藏的宝库,潜力无穷,但由于我们的心灵早已为物欲、私欲、人欲所蒙蔽,表面上人还是愚昧无知的。
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个人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猪!”
现在的人怎么这样无礼,无缘无故地骂人?这个人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大骂:“你才是猪!”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其实,那位货车司机是提醒他前面有一群猪,但他却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以为别人是骂他,结果酿成大祸。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为自我和物欲蒙蔽的话,不仅不能获得那种本能的智慧,就连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会丧失。
为了获得这种高层次的智慧和能力,需要进行自我思想锻炼,即正心修身。
正确认识自我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是获得更高智慧的前提。古人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心灵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深更远的地方。
心境提高了,一个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质也会随之提升。
人在生活中,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所束缚,难以找到应事接物的最佳途径,其关键在于没有将自我真正放下来,没有以一颗虚静清明的心去认真思考,认真对付。
正如儒家经典《大学》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心灵达到宁静、安稳的境界后,人才能够洞察万物之规律,这时考虑问题才能周详,处理事情才能完善。而当一个人的内心有了一种安顿了的感觉,生活也会有一种充实感。内心平静,思想清晰,智慧必有所增,这样做事情更有效率。这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帮助我们达到更高的人生尺度。


1楼2014-11-28 17:11回复
    【王阳明的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所遇到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但他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段辉耀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位对生命有深刻体悟的人,他是怎样对待磨难的呢?】
    在磨难中提升自己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顺生录·年谱二》
    王阳明认为,他对于良知这种学说,是从百死千难的磨练中得来的,实为古圣代代相传的一点精华。
    实际上,王阳明又何尝不是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成就,都要经过许多磨难,只有以顽强的勇气,持之不懈地去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很多人的反应就是怨天尤人,埋怨老天爷怎么这么对待自己,埋怨命运不公平,其实,磨难是一种财富,关键在于你怎样对待它和采取怎样的行动。
    而王阳明正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作出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自幼天资聪颖,家人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他的人生之路却充满坎坷,两次参加会试都落第了,难得的是,王阳明以坦然的心境对待这人生中的第一个挫折,当有人为两次落榜而感到羞耻时,他淡淡地说:“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成为圣贤,对于他来说,世上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要去做,眼前的这点挫折算得了什么呢?
    1505年,已入京为官的王阳明遭遇了他人生中前所未有的一次磨难。当时,身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因上疏言事,得罪了权臣刘瑾,结果被逮捕入狱,严刑拷讯。
    无论古今中外,监狱都是人类最黑暗的地方之一,明朝时的诏狱尤甚。纵然在暗无天日的狱中,王阳明立志成圣的信念依旧未消沉,他静下心来研究学问,还与一同被捕入狱的难友相与讲诵为乐:“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都可以静下心来做学问,以后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难住他呢?
    在黑暗的诏狱中关了一个月后,王阳明被判廷杖四十,革去兵部主事的职务,贬到边远地区任杂职。
    终于出狱了,但等待王阳明的并不是自由和幸福,而是更为艰苦的人生考验,他将要到环境十分恶劣的贵州龙场去当驿丞。
    龙场在贵州西北方的深山之中,穷山恶水,人迹罕至,住的都是些言语不通的少数民族居民,偶尔遇上几个能听得懂语言的人,却又都是从中原逃来此处的亡命之徒。其生存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
    但还有更艰苦的环境在等着他们。王阳明到了龙场后,居然发现那里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一切都要靠自己动手。没办法,顾不上旅途劳累,王阳明强打精神,与随从一起把一座茅草房盖起来。尽管盖的茅草房十分简陋、矮小,王阳明对此还是很乐观,赋诗云:“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他的心中已不以环境的艰难险阻为念了,正如他在来的路途中所写的诗那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其实,所谓的困难只是存在于人的想象中,当一个人心中有更高的理想和信念时,这时的困难自然就会变得十分渺小了。
    当然,在龙场所遇到的困难,还远远不是言语不通和住茅草房这样的事,由于水土不服,加上当地瘴疠之气弥漫,除王阳明外,跟随他来到龙场的随从们都病倒了,这时连个做饭的人都没有。
    王阳明只得亲自砍柴、取水、煮粥、做饭,又怕随从们心情抑郁,则给他们咏唱诗歌;但是他们还是不高兴,又为他们吟着家乡的小曲,杂以幽默逗笑的内容,他们这才愉悦起来,忘记了疾病和身处荒僻之地所带来的患难。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处境中,他却想到了一个问题:“要是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
    通过效法古圣先贤,王阳明领悟到了一种独特的境界,他在磨炼中,“我”与万物融为一体,心胸洒落如光风霁月,获得了大智慧。
    俗话说:“大磨得大道,小磨得小道,不磨不得道。”这是很有道理的。要想改变气质,使身心契合于“道”,勇于接受各种患难的磨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面对困难,只有不再想到逃避,或希望生活会自己改变,而是敞开心胸,去深入体验所谓的痛苦,一点一滴地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意志,才能使整个身心素质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
    因为痛苦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很有力量的情绪,但是如果没有真正的体验,就看不清它的实质;不能洞察它的实质,就无法真正地放下它,自主地掌控内心状态。
    所以说,如果不能在实践中把自己的心态调整过来,所谓改变气质就是一句空话。
    一旦在患难中,真正体验到了种种痛苦的真实感觉,就有了能够主宰自我的力量,以后再遇到任何困难,就不会轻易退却,反而能够积极主动地迎难而上,应变自如。
    正如王阳明所赋诗云:“知君已得虚舟意,随处风波只宴然。”这时心灵已磨炼得没有一点浮躁之气,虚灵无滞,不论碰上什么地方的风波,都能安然自得,做到真正地融入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智慧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普通人之心,就好象一面积满尘垢、锈迹斑斑的铜镜,要想恢复它能映照事物的光明本性,就必须先下一番刮磨的功夫。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总是认为自己的命真不好,怎么净摊上这些倒霉事时,身心就会发生严重的自我冲突,经受不住磨砺,最后还是昏而不明。相反,假如能认识到此时的磨砺,正是使自己增长能力的大好事。识破这一点后,那么在外人看来十分艰难的事,自然也会甘之如饴了。如此愈磨愈明,终成一光彩照人的明镜。


    2楼2014-11-28 17:12
    回复
      2025-08-21 19:09: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碰上那些似乎不堪忍受的事情时,如果我们能借此动心忍性,把心灵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将会出现什么奇迹呢?】
      每一次打击都能令内心更强大
      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
      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认为,凡是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
      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范仲淹,字希文,是唐宰相履冰的后代。在范仲淹还两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得病去世了,为生活所迫,母亲改嫁山东长山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也跟从朱姓人家改姓朱,名叫朱说。
      范仲淹从小时候,就很有志向和操守,尤其喜爱读书。等到他长大了一些,从旁人的口中得知了自己的家世,明白自己原来是随母亲改嫁而到朱家的,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震动,哭泣着辞别母亲,独自一人前往南京求学。
      来到南京后,范仲淹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但他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勤奋地读书,昼夜不息。
      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是最考验一个人意志的时候,人往往会因为寒冷而懈怠下来。范仲淹有时疲倦到了极点,就用冰凉刺骨的冷水来洗脸,用这个办法来驱除倦意,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寒冷和疲倦还容易战胜,最让一个人难熬的是食物的匮乏。自从范仲淹立志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他的衣食便很不充裕,食物极度缺少时,他便靠喝煮得很烂的粥来充饥。
      对于如此艰苦的生活,常人很难忍受,而范仲淹从不叫苦。也许他心里有一种远大理想的支持,从来就不以这种清贫的生活为苦,而以潜心于书中追求知识和智慧为自己最大的乐趣。正象《论语》中孔夫子称赞颜回一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如此苦读,十分佩服,便将他的事迹告诉了父亲。这位同学的父亲是南京的一个大官,听说儿子有范仲淹这样饿着肚子做学问的同学,很受感动,便叫人给范仲淹送去许多可口的饭菜。
      然而,令这位同学感到奇怪的是,经过许多天,饭菜都放臭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便问这是怎么回事。
      范仲淹很认真地说:“老兄呀,我很感谢你的好意。不过要是现在我吃了这么好的饭菜,恐怕将来我就很难喝得下粥了。”同学听了更是感叹不已。
      范仲淹经过努力,在1015年就中了进士,后来官至副宰相,推行庆历新政,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并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后人广为传诵。
      范仲淹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与他自觉地通过各种不利环境的考验,来挖掘寻找良知中的力量分不开的。


      3楼2014-11-28 17:12
      回复
        良知即是“道”,也是每个人的“本心”,它无垢无净,不增不减,妙用无穷,能感通万物,是应变之枢机。如能善用之,就能帮助我们成就一番惊人的事业。不过遗憾的是,我们的“本心”却往往被各种尘埃遮蔽住了,成为了一颗不为常人所知的“宝珠”。
        我们要想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不虚度一生,就要通过精神上的磨练,不断拂去那些尘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这样就进入超越世俗的更广阔、更自由的境界,表现出更高的智慧和才能。
        这是一个寻找良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动心忍性的过程。
        所谓“动心忍性”,并不是要求我们面对那些艰难困苦之事,皱着眉,苦着脸,咬牙切齿地拼命忍着心里的愤懑之情。
        而是把天地间的各种事看成是一个大洪炉,自己如同一块粗铁,在里面接受烈焰、钳锤的煅炼,要打造一把宝剑一样。每一下的打击,都会使自己的心性更精纯一点。
        拥有这个信念后,不但不怕苦,还唯恐火力不足、锤打的力量不够,任凭它在别人看来如何痛苦难堪,我只是待之以性,而不待之以心而已。就是说不以感官之心去分别各种遭遇,而是以本来的生命之性去体验、契合它。
        具体来说,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是超然独立于各种境界之外,不生不灭的。只要能把持住自己,任凭什么痛苦来袭,认定那只是感官的感觉而已,与自己的“本心”并无关系,这样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侵入不了自己的内心。
        不论事情多么繁杂艰苦,我就是保持“本心”不动,把分别、计较之心高高挂起,怡然自得地观照内心,心平气和地去做事,以此考验自己的心性修养程度。这个过程就是“动心忍性”。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诗写得很有意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沿着山溪寻去,一路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源头,山已穷,水已尽,但当你静下心来,打量四下,却发现早已有氤氤氲氲的云雾在山腰冉冉升起,这是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
        磨练心性也是如此,当历经了当初的烦躁与不适的感觉后,观照到十分纯熟,已超越喜悦与痛苦时,一种心灵上“空无一物”的虚无状态便会到来,生命中的祥瑞之云就会在心中生起。
        到了这时,就会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真正毫无牵挂的真实感觉。这种感觉出自内心深处,能使人有一种源于生命本真的自信。
        达到此境界,心灵清澈灵明,能应万物之变,不管在何时何处,你都能获得来自“本心”的力量,顺应规律去应对当前的事情。只有经历千锤百炼,心灵才会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一个飞跃,进入全新的天地。


        4楼2014-11-28 17:13
        回复
          孔子曾认为:“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并感叹道:“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但他却依然四处奔波,为弘道而不懈努力。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是不知变通的迂腐,还是在其中隐藏了不为我们所知的大智慧?】
          掌握自己的选择方向
          “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夭寿不二”的意思,是教导学习的人一心向往好的念头和行为,并努力地去实践,决不能因为环境好坏或长寿夭折而让完善自我的心改变了。只是一心依照“道”的原则去修养,等待命运的安排,即使明白人的穷通祸福、寿命长短是所谓“命中注定”的,我也不必因此而动心。
          其实王阳明何尝不是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能控制外界的环境,但我们应该能够掌握自己的选择方向。一个人能否完善自我,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能力高下,也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你的思维和智慧进入更高的境界时,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苏秦少年时,就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拜鬼谷子为师,学习游说纵横之术。
          学成返乡后,苏秦权衡了一下天下形势,觉得先到当时最强大的秦国,献上自己的良策,一定会得到渴望统一天下的秦国国君的重用。于是就置办行装,前往秦国。
          没想到,苏秦言辞恳切地上了十多回书,但秦王自认为秦国还不够强大,不肯冒险对六国用兵,始终不接受他用武力统一六国的建议。
          这下苏秦惨了,自己在秦国不受欢迎,呆了这么久,带的盘缠快花完了,眼看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
          当苏秦回到家时,脚上穿着草鞋,挑着一副担子,面目黎黑,神情憔悴,一副潦倒不堪、惭愧难当的样子。
          一看他弄成这副模样回来,大家的反应十分冷淡,正在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子不肯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
          面对这种情况,苏秦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妻子不以我为丈夫,嫂嫂不以我为小叔,父母不拿我当儿子,都是我苏秦的过错啊!”
          从这件事中,苏秦的灵魂深处受到很大刺激,连夜翻检藏书,找到《太公阴符》这本权谋之书,潜心研读。
          有时他读到半夜,实在太困了,就用绳子把头发拴起来,系在屋梁上,这样打瞌睡时,头一低垂下去,就会被绳子一拖,而痛醒过来;有时人虽然醒着,精神却振作不起来,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强迫自己振作精神,继续苦读下去。
          经过一年的苦学,苏秦掌握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他的精神意志及身心素质也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他相信,自己已达到了掌握天下大势及揣摩他人心理的境界,充满自信地说:“现在真的可以游说当世的国君了!”


          5楼2014-11-28 17:13
          回复
            于是他重新游说诸国,终获得器重,挂六国相印,声名显赫,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苏秦衣锦还乡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所到之处均盛情接待,周显王率领百官亲自到三十里地外去迎接,乡亲及家人更是诚惶诚恐,早早地就装修房子、打扫清洁卫生,等待他荣归故里,他的嫂子更是跪地磕头不敢起来,苏秦见此情景,心中感慨万千。
            可以说,在苏秦的人生历程中,积极而正面的思维方式始终主宰着他的行动,从而促使他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最后成就了一番事业。游说秦王失败后,面对周围亲友的白眼和冷嘲热讽,如果换作其他人,也许绝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大家熟悉的四个字——“怨天尤人”,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苏秦之过也。”
            但苏秦并没有怨天尤人,把过错推给老天爷或其他人,而是认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功夫没有下到家的缘故。这种想法虽然看似平常,却蕴含了非常大的神奇力量。这是一种接受现状、返求自身的力量。
            古人云:“蹇以反身,困以遂志。”其实我们应该感谢所有的逆境,假如没有那些事来刺激心性、砥砺意志的话,我们就不会幡然醒悟,反省自己以前到底在哪些地方做错了。
            如《孟子》中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返回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经》中也说:长久地与大自然的规律相配合,自己用心去追求,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这里所强调的“反求诸己”,就是要求我们不要纠缠于外在的辩解,那是毫无意义的,而要回到内心,在里面寻找力量。
            可以说,只有向自己的内心去挖掘那些被抑制起来的能力与才华,自己去追求幸福,而不是祈求别人赐予,才是最稳妥的方法。
            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心灵中的世界是最广阔的,将繁杂虚假的念头从外界收回来,优游于内心,就能从被外物束缚的世界超越出来,汲取大自然的无穷力量。
            返求自身,就是要用真实的自我去体验人生,由有冲突的计较之心,返回到无分无别的大我境界。这种心灵境界从容自在,无惧人生的一切风雨,进入其中,一切都豁然开朗。如此境界,就象苏东坡的《定风波》所说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楼2014-11-28 17:13
            回复
              王阳明作为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虽然公务繁忙,却不忘修身养性,且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他是怎样在繁琐的事务与修身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我们又能从中领悟到一种什么样的、能使自己工作效率大增的做事方式?】
              让能力在磨练中快速成长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才会有收益。如果只喜欢宁静安逸的境界,而没有经过各种复杂环境的磨练,遇事就会忙乱,终究不会有长进。
              在人生的旅途中,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过人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虽然对出类拔萃的能力和高品质的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但他们却不愿在艰苦的生活中磨练自己。
              殊不知,许多优秀的素质和能力,在书本上无法获得,都是在实际的诸多琐事中磨练才能获得的。陆游有一首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从实际磨练中得到的经验,一个人才会记忆深刻。如果没有经过那种令人刻骨铭心的体验,人的潜意识是不会将这些东西记住,并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
              正如一位作家所认为的那样,现代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但却比以前出现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在他看来,很多的年轻人就是因为没有吃过生活中的苦,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青少年。就这个角度看来,古人所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一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一定要积极投入到现实环境的磨练中去,只有多吃点苦,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将那些诸如渴望走捷径、是非不分等浮躁、不健康心态磨掉,从而培养出受用一生的良好心态模式。
              虞舜是古代的贤明帝王,《史记》中记载,虞舜小时候生活在一个问题家庭中,虽然他的祖先是颛顼帝,但到了后面这几代已经衰落了,地位低微,都是平民。他的父亲是个瞎子,人称瞽叟。舜的生母死后,瞽叟给舜找了个脾气很坏的后母,并生下了与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象这个人从小娇生惯养,桀骜不驯,对舜很不友好,常常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他的母亲自然也把舜看作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瞽叟很宠爱象,在象和他母亲的影响下,虽然舜是一个乖巧孝顺的孩子,但他也越来越憎恨舜,居然经常想把舜杀掉,但因为舜很机灵,每次都好象很巧合地躲过去了。
              由于父亲和后母都不喜欢自己,舜每天都得干很多重活,一旦出了一点小小的差错,就要受到父亲的重罚。虽然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待遇,生活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中,舜还是很孝敬地对待父亲和后母,而且一天比一天忠诚恭谨,毫无一点懈怠之意。


              7楼2014-11-28 17:15
              回复
                【据王阳明自己说,他年轻时也有很多缺点,如经常有傲视行辈、轻忽世故之心,看不起别人,不懂人情世故,为此得罪了不少人,也吃了不少苦头。后来他经过努力,终于成功变化气质,克服了人性中的弱点,以不失原则而又圆滑的处世哲学解决了许多问题。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克服弱点的诀窍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传习录》
                人需要有为“真我”着想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成就人生中的事业。
                这个“为己之心”,当然不是普通人所说的“为自己着想”的“自私思想”的意思。王阳明认为,圣贤只是为己之学,人还有另一个自我,深藏在身心深处,不为常人所知,这就是“真正的自我”。只有真正为这个“真实的自我”着想,为心中更为长远的目标而考虑,才能做到克服自己的种种弱点,也才能因此而完善人格或成就事业。
                可以说,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都是那些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而下决心克服自己弱点与缺点的人,他们修炼自己的心灵,将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虚待物,大脑处理信息更为迅速与准确。
                有一位网球运动员,从小便有极高的体育天赋。从他9岁时第一次接触网球起,他便深深地迷上了这项运动。
                不久后,他在家乡便找不到对手了。12岁时,很多国家级选手都输给了他。
                但是,这位少年网球奇才的脾气却很坏。在赛场上稍不如意,他都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暴跳如雷,大骂粗话,甚至当场摔砸球拍。
                正因为他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就发怒,浮躁的心理影响了技术的发挥,很多本来能够胜出的比赛,结果他却打输了。
                他的父亲对此甚为忧虑,认为儿子如果不能尽早改掉这个坏毛病,即使他再有天赋,也不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于是,父亲果断地对儿子作出了禁赛6个月的“处分”,让他彻底反省自己。
                对于少年来说,网球早已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个月不准他摸网球拍,实在是项十分难熬的惩罚。有时球瘾发作了,心里难受得跟猫抓似的。
                度过了坐卧不安的两个月后,少年逐渐从狂躁的心理状态中走了出来,他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言行。这时父亲不失时机地带他去观看一些顶级赛事,让他看看并学习那些优秀的网球名将的言谈举止。通过与别人的对比,少年逐渐认识到了自己以前动辄发怒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和可笑,他决心用意志来克服自己的弱点。
                然而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虽然少年认识到了自己发脾气的坏处,他也很想改,但这种长久以来养成的坏脾气却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他对此一筹莫展,只好去请教父亲。
                父亲没说什么,起身去倒开水,不料失手将一只玻璃杯掉到地上摔碎了。父亲问道:“看到那只摔碎了的玻璃杯吗?有什么感觉?”


                9楼2014-11-28 17:20
                回复
                  2025-08-21 19:03: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少年不解地说:“没什么呀,只不过是一只玻璃杯摔碎了而已,下次小心点就行了。”
                  父亲赞许地点点头:“这就对了,玻璃杯打碎了就是打碎了,即使你怎样发怒或懊恼,它也不会复原,还不如保持镇定去做其他事。”
                  少年若有所思地听着。
                  顿了一会儿,父亲又说:“你要细细体会此时如何平静应对玻璃杯打碎的心情,牢记在心中。如果以后再遇到自己想发脾气时,及时想一想这种经验,就能找回能使自己冷静看待这一切的力量,从而改变乱发脾气的坏习惯。只要勤于练习,很快你就会掌握这个诀窍。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真我’,它能让我们平静地面对一切问题。”
                  少年恍然大悟,但他还有一个疑问:“爸爸,既然你有这么好的方法,为什么不早说,以帮我更早地改变缺点呢?”
                  父亲笑了:“傻孩子,你没有主动地要求改变自己,我告诉你再好的方法又有什么用?”
                  少年也笑了,他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从此认真练习着这个可以改变不良习气的诀窍。
                  6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少年的言行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他重新出现在赛场上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的脾气变好了。
                  无论是普通赛事的第一个球,还是顶级赛事决赛中的最后一个球,他的表情都泰然自若,保持着一种平常心。其他一些诸如裁判误判、偶然失误等小事,他根本就不放在心里,心灵已达到一种既兴奋又忘我的最佳状态。
                  奇怪的是,当他不把这些以前几乎能令他精神崩溃的事挂在心中后,他的动作变得几近完美,极少出现失误。他的技术从此突飞猛进,15岁时,终于称霸网坛。


                  10楼2014-11-28 17:20
                  回复
                    少年不解地说:“没什么呀,只不过是一只玻璃杯摔碎了而已,下次小心点就行了。”
                    父亲赞许地点点头:“这就对了,玻璃杯打碎了就是打碎了,即使你怎样发怒或懊恼,它也不会复原,还不如保持镇定去做其他事。”
                    少年若有所思地听着。
                    顿了一会儿,父亲又说:“你要细细体会此时如何平静应对玻璃杯打碎的心情,牢记在心中。如果以后再遇到自己想发脾气时,及时想一想这种经验,就能找回能使自己冷静看待这一切的力量,从而改变乱发脾气的坏习惯。只要勤于练习,很快你就会掌握这个诀窍。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真我’,它能让我们平静地面对一切问题。”
                    少年恍然大悟,但他还有一个疑问:“爸爸,既然你有这么好的方法,为什么不早说,以帮我更早地改变缺点呢?”
                    父亲笑了:“傻孩子,你没有主动地要求改变自己,我告诉你再好的方法又有什么用?”
                    少年也笑了,他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从此认真练习着这个可以改变不良习气的诀窍。
                    6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少年的言行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他重新出现在赛场上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他的脾气变好了。
                    无论是普通赛事的第一个球,还是顶级赛事决赛中的最后一个球,他的表情都泰然自若,保持着一种平常心。其他一些诸如裁判误判、偶然失误等小事,他根本就不放在心里,心灵已达到一种既兴奋又忘我的最佳状态。
                    奇怪的是,当他不把这些以前几乎能令他精神崩溃的事挂在心中后,他的动作变得几近完美,极少出现失误。他的技术从此突飞猛进,15岁时,终于称霸网坛。


                    11楼2014-11-28 17:21
                    回复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让情绪控制自己,很容易原谅自己,懒散度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以致一事无成。王阳明根据他的体验,针对这一问题,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治学做事原则?我们该怎样克服这一人性的弱点?】
                      用行为控制情绪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
                      平常修身养性的功夫,如果觉得烦扰,不妨就静坐,如果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这是王阳明在回答学生陆澄问立志之道时所说的话。
                      他认为,立志的要点,在于做到能自我控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
                      要提升自控能力,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持这种观点,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写作、做事,说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基于这种观点,更有人批判“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精神,认为如果困了就应该去睡上一觉,然后再悠闲自在地读上几页,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书中的内容。
                      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也有道理,尤其有所谓心理学理论的支持。然而,这样的看法是比较片面的,只从纯粹的思维科学一方面来考虑问题,而不考虑人性的弱点及人的潜力、意志方面的因素。
                      其实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显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
                      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许多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一位著名作家,也讲过他通过强迫自己不断写作而取得成功的经历。
                      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他就萌生了要写点什么的念头,那些平时看到、听到的东西老憋在心中,好象要把它们写出来才畅快。
                      然而,当他坐下来,想写作的时候,却什么也写不出。由于没有“灵感”,他也就算了。
                      他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好几年。
                      一天,他在街上碰到了一位已成为大老板的朋友。朋友热情地宴请他,席上朋友对他说:“老兄,你知道我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吗?”
                      他摇摇头。
                      朋友感慨地说:“我遭到了无数次的拒绝和失败,但我总是强迫自己干下去。”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成功的秘诀就是要强迫自己,以前他只是有想去写点东西的愿望,却缺乏强迫自己付诸行动的决心。


                      12楼2014-11-28 17:21
                      回复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让情绪控制自己,很容易原谅自己,懒散度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以致一事无成。王阳明根据他的体验,针对这一问题,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治学做事原则?我们该怎样克服这一人性的弱点?】
                        用行为控制情绪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
                        平常修身养性的功夫,如果觉得烦扰,不妨就静坐,如果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这是王阳明在回答学生陆澄问立志之道时所说的话。
                        他认为,立志的要点,在于做到能自我控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
                        要提升自控能力,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持这种观点,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写作、做事,说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基于这种观点,更有人批判“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精神,认为如果困了就应该去睡上一觉,然后再悠闲自在地读上几页,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书中的内容。
                        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也有道理,尤其有所谓心理学理论的支持。然而,这样的看法是比较片面的,只从纯粹的思维科学一方面来考虑问题,而不考虑人性的弱点及人的潜力、意志方面的因素。
                        其实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显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
                        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许多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一位著名作家,也讲过他通过强迫自己不断写作而取得成功的经历。
                        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他就萌生了要写点什么的念头,那些平时看到、听到的东西老憋在心中,好象要把它们写出来才畅快。
                        然而,当他坐下来,想写作的时候,却什么也写不出。由于没有“灵感”,他也就算了。
                        他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好几年。
                        一天,他在街上碰到了一位已成为大老板的朋友。朋友热情地宴请他,席上朋友对他说:“老兄,你知道我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吗?”
                        他摇摇头。
                        朋友感慨地说:“我遭到了无数次的拒绝和失败,但我总是强迫自己干下去。”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成功的秘诀就是要强迫自己,以前他只是有想去写点东西的愿望,却缺乏强迫自己付诸行动的决心。


                        13楼2014-11-28 17:22
                        回复
                          从此之后,他强迫自己坐下来,强迫自己一遍遍地写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一些让自己的强迫行为变得不那么难受的巧妙方法。
                          每天他都根据具体情况,设定一段固定的写作时间,除非有特别紧急的事情,否则这段时间是绝对不允许打扰的,而且在这段时间里,即使他想不出要写什么,哪怕是什么也不做,也要坐在书桌前,直到坐够设定的时间为止。
                          然后他这样想:无论如何,反正现在闲着也是闲着,与其在这里胡思乱想,让自己的思想更混乱,倒不如别理其他事了,趁此机会做一点与写作有关的事,能做多少是多少,也算是磨练一下耐心吧。
                          这样一想,心中的压力就会减轻许多,当他在心中没有一定要完成某件事的想法后,即不再与这件事对抗后,那种烦躁感和抵触情绪自然没有了,就能以较为轻松的心态开始工作了。
                          既然已经启动了工作,他就试着用一种比较有新意的观点来看待这件事,尽量放轻松一些,不要抱一定要完成某项任务的希望,就当作自己是一个充满求知欲的人,要在这段时间内要学习一些有趣的知识,充实一下自己贫瘠、好奇的头脑。
                          他惊奇地发现,当他以这种心态去学习、写作时,总是能学到点什么。他不再受以前那种“我是不可能写出这部作品”的负面思想的干扰了。即使有时实在想不出什么东西可写,他也会整理一下思绪,让自己的头脑放松一下,然后心平气静地重新开始做当前需要做的事。
                          自从他开始实施这些策略后,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热爱写作了,这项工作已变得十分有意义,他已洞悉了如何让任何一件事变得更有趣的奥秘。后来他几乎不再感觉到自己是被强迫去写作,而是把写作当作一个趣味盎然的游戏来做。这样的健康心态使他的工作变得更轻松,效率也更高了。
                          后来,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曾以晏殊的一首词,来比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在这一境中,也可说是一个强迫自己的过程,于萧瑟的寒风中登高望远,以坚毅的精神勉力而行,在孤独中不断求索。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这时对所做之事已有了浓厚的兴趣,心甘情愿地投入其中,食寝俱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到了最后,生命之真性渐与事业融为一体,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我们凡事多强迫自己,也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如果能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就能使强迫的过程变得更为轻松。


                          14楼2014-11-28 17:23
                          回复
                            【王阳明的一生,是坎坷崎岖的一生,也是为了治学求道而百折不回、九死而不悔的一生。他经历过种种挫折,曾经无比彷徨,也对前途产生过怀疑,但他终于坚持下来了,最后达成了心中的目标。在这个修身治学的历程中,王阳明最有价值的心得是什么呢?】
                              笃行的境界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传习录》
                              当已达到能分辨清楚、思考慎密,问得已详细,已学会了,还精进不已,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做切实地实行。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笃行的能力尤其重要。在这个普遍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如果能克服急躁的情绪,就意味着你比别人占得了先机,在人生的道路上才有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
                              笃行还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72%的老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至于事业无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尽全力活过,以致最后一事无成,遗恨终生。
                              而一个实践笃行的人,对一件事情乃至对人生有过完全的努力,他真正地活过了,才能做到完全的放下,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了,没有虚度此生。而一个人没有尽心尽力地在人生拼搏过,内心深处一定会留下遗憾。不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只有忘我地钻进去,把它真正搞懂了,才能超越它,把它放下来,这样它才不会成为自己的牵累。
                              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清楚地研究分辨、慎密地思考,或是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其关键都是在磨炼这颗心,使它回归本位。
                              所以做每一件事都要尽心去做,全身心去体验它,以这件事为心,这样才能与它融为一体,从而逐步从忿怒、焦虑、浮躁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中脱出身来,进入心灵的本来状态,就能达到得心应手、无往而不适的最佳境界。这也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的一个方法。
                              李白年幼时,天资聪颖,活泼好动,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子”。由于他很聪明,看什么书一看就能记得,于是就有点骄傲自满,一味贪恋玩耍,读书时只是敷衍了事,不愿下苦功学习了。
                              父亲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担忧,害怕儿子这样下去,会毁了他自己,于是便送他到山中去读书,让他能在那里专下心来学习。
                              来到风景秀丽的山中后,李白还是贪玩,对读书没有兴趣深入钻研,只求能记住就行了。
                              一次父亲考他,问他对一首诗的理解,李白凭着自己对此诗的“理解”,解说得乱七八糟的。父亲很生气,斥责他:“如此读书,何时成才?!”李白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已经记住了那首诗了呀,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生那么大的气。他找个借口,说去练书法,就溜出去了。面对顽劣的儿子,父亲摇头叹息不已。


                            15楼2014-11-28 17:27
                            回复
                              2025-08-21 18:57: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正当李白在写字时,面前飞过一只蝴蝶,这一下把他的兴趣吸引过去了,忙放下笔,蹦蹦跳跳地去追蝴蝶。
                                一路追逐着蝴蝶,李白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脚下的一条小涧,他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你在这里做什么呢?”
                                老婆婆抬起头来,答道:“我在磨这根铁棒呀。”
                                李白感到更奇怪了:“你磨铁棒干什么用呀?”
                                老婆婆说:“我呀,我想把这根铁棒,磨做一颗绣花针。”
                                李白简直惊呆了:“那么粗的一根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一颗绣花针啊?”
                                老婆婆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常言说得好,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做什么事,没有成不了的。这根铁棒虽然粗,但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磨成绣花针的。”
                                看到这一切,李白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以往不论做什么事都浅尝辄止的做法,与老婆婆要将铁棒磨成绣花针的精神相比,真是太惭愧了!
                                从此,李白痛改前非,无论射箭、练书法、读书都非常用心,力求精益求精。经过持久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了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天资聪颖,尚且要如此笃行才能成功,我们作为普通人,要想取得一点成就,就更要下苦功去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放弃了多少本来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从中找到成就感。我们总以为自己默默的付出,没有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赞美,看不到希望和目标,久之就失去动力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花点时间给自己鼓鼓劲,享受一下从所做事情获得的成就感,这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暂时停下来,欣赏一下自己的工作成果,想象一下它给旁边的人能带来哪些好处,这都是对自己努力的正面肯定。通过这样一些简单的自我肯定,我们的心灵能获得极大的满足,而只有当心灵得到满足时,我们才更有力量去从事工作或其他的事。
                                做一件事,之所以不能坚持下去,除了没有获得一种成就感外,还往往是由于我们不能看到背后的希望和实现目标的可能,到了关键时候,看不到目标时,信心就动摇了,我这样做值不值得?会不会成功?结果最后往往是失败的念头占了上风,我们在关键的时刻退却了。
                                其实当下的每一次努力,都会产生你看不见的效果,量变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产生质变。  在做学问或其他事时,有时候会觉得心浮气躁,杂念纷纭,感到很累、很难受,难以坚持下去。这时要注意“涵养性情”,把做事的过程当作是磨炼自己心性的机会,这样就会获得一种克服困难成就感,自然就能深入地做下去。


                              16楼2014-11-28 17: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