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中华吧 关注:4,552贴子:20,257
  • 12回复贴,共1

【中华儿女爱中华】中华古代器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瑟
瑟 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一种古代的拨弦乐器。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古时,瑟常常与琴或笙合奏。


1楼2008-03-21 16:44回复

    部首:竹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于今陕西省,

    史称秦筝。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筝外形扁长方形,主要取材于梧桐木。琴面张弦,

    每条弦下设筝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和转调。最初为5弦,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唐以后为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年代逐渐增至18弦、21弦、25弦,并改传统丝弦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以后又试制出有变音装置的快速转调筝和以十二平均律(见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筝。

    传统筝以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为:13弦筝G~c2,16弦筝A~a2,18弦筝A~d3,21弦筝D~d3 ,25弦筝G~e3 。今常用21弦筝。

    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近代以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较有名。河南筝曲分小曲和板头曲两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闺怨》、《新开板》等;山东筝曲源于山东琴曲、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民间小调,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鸿雁传书》、《凤翔歌》等;潮州筝曲分套曲和小曲两大类,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 、《粉红莲》 、《昭君怨》等;客家筝曲分大调、串调、小调3类,代表曲目有《出水莲》、《崖山哀》、《薰风曲》等;浙江筝曲以民间乐曲和小调为主要内容,代表曲目有《云庆》、《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鹅》等。


    2楼2008-03-21 16:47
    回复
      2025-11-23 01:19: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云磬常用于宗教音乐,为寺院所用的法器。 
       云磬:又称“引磬”。打击乐器。外形与仰钵形坐磬相同。形体很小,磬身铜制,形似酒盅,磬口直径只有7厘米,置于一根长木柄上端,全长约35厘米。木柄旋以条纹为饰。 
       云磬为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于宗教音乐中。演奏时,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执细长铜棍敲击,发音清脆,在梵乐中常用以敲击节奏。


      3楼2008-03-21 16:51
      回复
        请不要插楼~
        还有很多百度要审核没有发出来的~


        4楼2008-03-21 16:54
        回复
          【乐器构造】
           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等组成的。二胡各部构造的功能:
           二胡构件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其功能分别介绍如下:

           A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

           B琴皮:有蟒皮和蛇能上能下两种,蟒皮为佳。它是二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C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制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乌木或红木。一般用红木较多。红木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D琴轴: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胶内弦,下轴缚绞外弦。琴轴有木质轴和机械轴两种,两者各有利弊。木质轴调音后稳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时紧时松,给调弦带来困难。机械轴调弦快而自如,音准也好,但目前制作质量没有完全过关,时而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E弓子:是二胡发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组成。弓杆是用细实的紫竹制成,粗细要适中。弓杆的软硬和弹性会直接影响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龙丝和马毛的,多用马尾,且白马尾为最佳,黑马尾次之。一般用细实紫竹缚上马尾,一端装有活螺丝(弓鱼)用来调整弓毛的松紧度。F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目前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位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现在大多采用金属弦。

           G千斤: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较常用的是红绕千对斤。
            H琴马: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马、枫木马。木松节马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马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用尼龙扣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



          【保养维护】
           弓弦乐器大多都会有琴皮,制作的材料大多是红木等硬质木料,此类乐器与湿度有一定的关系。硬质木料的木质有一定刚性,密度高,木质也细腻。在一湿一干、空调暖气收燥的环境中,会造成木料内外应力不能平衡的情况下,这时候会发生表面烧丝,湿度稳定后又会消失,也可以点上502用砂纸打一下,上些腊有条件的抛光。因此硬质木料是有可塑性的,白木材料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它木质松很容易达到内外应力的平衡。我们建议在二胡使用结束后,最好要将留在琴身上的松香粉末用软布擦掉,避免日久粘在木料和琴皮上。我们制作的高档二胡在木质表面都使用了天然虫胶打磨,清抛光的工艺,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传统做法,对技工都有很高的要求,目的是保护木料,提高木料的光滑性,增强手感的舒适度。所以只要用软布擦琴就可以使琴保持清洁了。有时间的话可以在琴身木质表面上些车腊或家具用腊,但一定要擦干净,避免粘手。
           二胡琴皮的保养是大家最关心的。二胡琴皮如果在保养得体的情况下会有很长的寿命,前提是要经常使用,我们见到的二胡大多都是存放不当,不经常使用而损坏的。经常使用会使琴皮保持弹性,这也是它的生命力,和我们一样经常锻炼,身体也就好,乐器的音色是不断使用,是拉出来的,不用不拉是不会好的,在平时使用的情况下,本身也是对乐器是一种维护和保养。正确的使用也是正确的保养。有很多理论书籍或网络上的知识对琴皮提出了一些保养和处理的方法,但理论和实践毕竟有差距,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差距并不小。

           我从二胡制作的方面谈一些二胡琴皮保养的知识。以万春二胡为例,琴皮第一道工序就是铲皮,目的是将粘在皮上的肉杂物等都去掉,铲皮要均匀,恰到好处,很关键,也很累人的一道工序。第二道是套皮,目的是拉伸蟒皮,去其油性,成型稳定,这时有一道关键工序就是烫皮,烫皮的目的:1.是稳定琴皮不让定型的琴皮再有收缩。2.是美观,是琴皮有光泽。3.保护琴皮受湿度的影响。套皮完成后就可以决定琴皮的使用情况。第三道是鞔皮,前两道的工序做好就为鞔皮铺好了路,做到六角均匀,松紧恰当,难点是琴皮与琴筒的搭配,根据琴皮的情况处理琴筒,根据木料选择琴皮。从这些工序来看,大家可以知道其中有两点:1.去油性,有油性的琴皮会严重影响发音,对着光看的感觉就像一滴油点到了纸上。2.琴皮表面已经有处理。我的祖父周荣庭就开创套皮定型,蟒皮二次成型的工序。这些工序的处理都会对二胡的音色和使用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日常使用中不需要对琴皮上油、凡士林等,更不需要在琴皮背面封腊,有鳞片翘起也很正常,卷起的鳞片是随琴皮一起振动的。且不可用胶水粘,琴皮要保持它的透气性,自然性,它会自然的适应使用环境,因此二胡确实有它的灵气所在。如果在琴皮内外都给封住就会影响琴皮振动了。琴皮鞔好后不可在对琴皮背面进行再处理,因为从琴筒后面对琴皮背面刮或打磨处理,会导致琴皮厚薄不均,严重会使琴皮破裂,因此我建议大家不要尝试。对音色的改变应该从弦,琴码,千金和音垫着手(见二胡使用和调试),知道它们的作用和原理就可以反复调试,调节出自己满意理想的音色。
          二胡在不用的时候要放些防蛀片,湿度高的地区再放些干燥剂,经常也要拿出二胡让透透气。


          5楼2008-03-21 16:56
          回复
            箫又名洞萧,也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它由竹子制成,直吹,上端有一吹孔,按音孔为前五后一。

            箫,又名洞箫,吹奏乐器。这种单管竖吹的箫,早在汉代陶俑中已出现。其后的壁画、石刻中多有所见。汉代以前,横吹竖吹的单管乐器统称为笛或篴,所称箫者是排箫。唐宋时期的尺八、箫管和竖篴,则是明清时期以至现代箫的前身。为区别横吹之笛,明代将竖吹之篴称为箫。清《律吕正义后编》:“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则今之箫乃古之笛,信矣。”

            箫管前面有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按音孔。除靠近两端有两处凹陷外,其余皆与现代竹箫相同。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载:“德化瓷箫笛,色莹白,式也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在竹上”。可见烧造之不易。

            现代箫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管身内径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上端边沿开吹口,管身中部开六个按音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后面下方开出音孔两个,用以调音,其下开助音孔两个,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拴系飘穗。不设膜孔。有的箫增至八个按音孔,并带有铜插口,可微调音高。

            常见的箫有紫竹洞箫、九节箫和黑漆九节箫。紫竹洞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九节箫,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在下端镶骨圈;黑漆九节箫,管身外涂黑漆。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多用于地方戏曲伴奏。

            箫的定调不一。常见的为G调,可平吹和超吹,音域d1—e3。箫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弱奏最具特色,善于表现乐句悠长、细腻、典雅的乐曲。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器乐合奏及越剧伴奏。琴箫合奏也是常见的演奏形式之一.

            箫的音量不大,强弱幅度也不大。其音色圆润、柔和、恬静、甘美。它经常与古琴、琵琶、二胡等乐器结合,演奏意境比较淡雅、渺远的音乐。在乐队中,箫经常被当作独奏乐器使用,演奏宁静的音乐段落。

            箫,也称为洞箫,是中国古老的气鸣乐器。早在几千年前,箫就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关于它的来历,要从排箫说起。排箫在几千年前刚形成的时候,它就被称为箫。后来人们在吹排箫的过程中,发现在一支管子上开出距离不等的孔,也能吹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于是箫逐渐由多管组成的排箫,演变为单管数孔的洞箫。 

            今天的箫在汉代就有了,但当时被称为”羌笛”,羌笛原为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公元前1世纪时流传到黄河流域,经过发展,逐渐演变成六孔,和今天的箫非常相似。 

            箫的构造比较简单,形状和笛子非常相像。它一般用紫竹、黄枯竹或者白竹制作,管身比笛子稍长一点,顶端用竹节封口,封口的边缘上开有一个吹孔,管身正面还有五个音孔,背面靠上的部位还有一个音孔,另外,管身下端的背部还有三到四个出音孔和助音孔,用来调整音准,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 

            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弱奏时很有特色;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但它的灵活程度远不如笛子,不宜表现快捷花哨的内容,只适合于吹奏悠长细腻、恬静抒情的曲调,多用来表现大自然的美景和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箫的表现力很丰富,它可以用于独奏、重奏和合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等民间器乐乐种里,另外它还用于一些地方戏曲的伴奏。 

            箫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洞箫、玉屏箫、九节箫等许多种。


            7楼2008-03-21 16:58
            回复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士鼓”,即陶器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发展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是中国常用的打击乐器,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腰鼓的鼓身中间粗,两端细,呈筒状,两面蒙以牛皮或骡马皮,在鼓身一侧有两个鼓环,环上系绳子,用于鼓的固定。腰鼓有大小四种规格,但没有固定音高,发音清脆,常用于民间秧歌歌舞伴奏,它既是舞蹈音乐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者的道具。表演时,将腰鼓斜挂在腰侧,双手各执鼓棰击奏。


              8楼2008-03-21 16:59
              回复
                竹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代称为“篴”。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9楼2008-03-21 17:02
                回复
                  2025-11-23 01:13: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程春塘等,据《南沙杂志》载:“是时吾邑善弹琵琶者有:一为先生,一为陈子敬。子敬常旅食在外,忆光绪丁亥(1887)至上海东门外王家,适子敬在坐,见指套铜甲,弹《霸王卸甲》,声调洪亮,有拔山盖世气概。人谓:陈善武套,程善文套。”浦东派的锣鼓技法就始于陈,陈的弟子曹静楼最擅长此技。陈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长,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气势。

                    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对浦东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养正轩琵琶谱》。 
                  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其富有特色的传统技法有:夹滚、长夹滚、各种夹弹和夹扫、大摭分、飞、双飞、轮滚四条弦、弦数变化、并四条三条二条弦、扫撇、八声的风点头、多种吟奏、音色变化奏法、锣鼓奏法等等。


                  崇明派: 

                    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云、樊少云等世代相传,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间,那时,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邻的通州地区,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杨廷果等人。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袭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风格的演变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

                    1916年沈肇州编《瀛洲古调》的出版及徐立荪重编后改称《梅庵琵琶谱》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我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飞花点翠》,这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纪以来,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我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第三次高潮。

                    汪昱庭的琵琶技艺启蒙于王惠生。后王惠生把陈子敬琵琶谱传授给江。后又得过浦东派倪青泉、曹静楼与平湖派殷纪平传授,兼收并蓄,把琵琶传统古谱根据实际演奏花音编写出演奏谱,广为传授。

                    汪氏传授学生都用工尺谱,而且每都亲笔抄写后送给学生,至今已成为珍贵的墨宝。凡根据汪氏传谱演奏的,后人称为汪派。林石城编写并于1959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为琵琶流派之一。
                  汪派的演奏特点首先在于,当时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轮为多,而汪氏却创造性地运用上出轮,从而奠定了琵琶运用上出轮的基础。其次,他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汪派琵琶的演奏刚劲有力,感人颇深。

                    汪氏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孙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蒋风之等。



                  如何挑选琵琶


                  一、看

                    先看琵琶的用料。琵琶的材料,以背板的原料来说,分有最高档、高档、中挡、次挡四种。最高档是用紫檀做背料,音色最好,价格最贵,目前整块紫檀背料的琵琶很少,虽有,但是由二或三块紫檀料拼成的。高档的是用红木做背料,红木的品种很多,其中以老红木(颜色呈黑红色,目前也很难能买到)新红木(颜色呈淡红色,目前市场上能买到的红木琵琶大都是这一种)做背料,音色较好,价格稍贵。中档的是用花梨木、香红木做背料,音色尚好,价格适中。次档的用白木(如(窿)木等)做背料,音色较差,价格最便宜。背板整料最好,象贝最贵。
                  


                  13楼2008-03-21 17:03
                  回复

                      选购琵琶时,只能看到面板外表木纹是否直;纹与纹之间的阔度是否合适面板上是否有节疤面板中央对拼处是否有缝隙(面板须对拼,在树心部分锯开,把树心部位质地较硬、传音较差的部分去掉或放在左右两侧)等等,其他如子口的深度、阔度、横梁的位置及其厚度、阔度、音柱的位置及其大小与形状、是否粘有八字梁、内膛的弧度、深度等因都已做好,从外表上是看不到的。

                      过去粘面板都用黄鱼膘,现在又在黄鱼膘中掺入猪皮胶,这是含有水分的胶。用含有水分的胶来粘面板的琵琶,弹奏了五年十年之后,音量音色都会发生变化。因为经历了一定时期之后,胶内的水分逐渐蒸发掉,音量音色必然有所改变。为此,在购买时,必须问清楚是否用了含水的胶。

                      现在粘面板时也有用化学胶的。化学胶的种类很多,有些刚粘好的面板音响效果较好,但还未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考验,对其粘的牢度、音响是否有变化等等,还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挑琵琶,听声音,一般都会喜爱音量很大、音响宽洪的琵琶,忽略了音色坚实(爆)富有金石之声的方面。我们通过实践证明音量大、音响宽洪的琵琶,大都缺乏金石之声与坚实的音色弹了一段时期后,音量虽然仍然很大,但音响逐渐失去“份量”,音色变得较“空”,甚至很“木”,难听得很。这是由于经过一定时期的弹奏后,面板得到不断振动,面板木质内的水分与粘液已经逐渐减少之故。所以,挑选新琵琶时,决不能只凭音量大、音响宽洪,更须听听有没有金石之声,音色是否有份量、很坚实。一般来说,宜挑选音量不是最大,但反应很灵敏,音色较厚实的为好。

                      挑琵琶,听声音,还须注意地区。是南方潮湿地区制作的琵琶,还是在北方干燥地区制作的琵琶。常见在南方挑选到音量很大,反应较灵敏,音色并不“空”,但带到北方干燥地区后,经过五天十天的干燥气候音色一下会变“空”,变“木”。这是由于面板内的水份与粘液被很快地蒸发之故。为此,当在南方各乐器厂挑选琵琶,绝不能只凭当地的发音效果为主,应考虑到带向干燥地区后所发生的变化。所以在南方挑选琵琶时,宜选音量不最大,音色较为坚实的(爆)为好。即便在北方干燥地区制作的琵琶,如不马上用作演出,还宜挑选音色坚实(爆)有份量一些的为好。

                      为此,挑选琵琶者必须学会聆听辨别“尖”“堂”“松”“脆”“爆”各种音色的本领,才能在试奏相把位各弦、品位各把位的四条弦上辨听出上述五种音色是否都具备,也才能购买到一把使用寿命较长的理想的琵琶。



                    琵琶的弹奏指法

                    左手指法:

                      捺、带、擞都是用左手指发音,因音量较弱,故又称虚音。

                    捺、带、擞:

                      捺、带、擞都是用左手指发音,因音量较弱,故又称虚音。虚音是与左手弹奏的实相对而言的。音量方面,实音较强,虚音较弱。如在乐曲某些地方恰当地运用了虚音与实音的有机结合,可使乐曲在音量方面增添对比。这种虚音与实音组合进行的方法,在琵琶传统文曲中见用最多。现将有关捺、带、擞的演奏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1)捺
                      捺,又称“捺打”、“印”等。演奏捺的方法,是在指关节的运动中,手指端取势将弦身击捺在相品位上,使得微声,捺与前面一音大都成上行进行。

                    (2)带
                      带,又称“带起”、“带音”、“放”等。演奏带的方法:当右手弹出前一按音之后,接着在相品位上作向左内方或向外方一拨,然后离开弦身,带起一个较弱或稍强的音来。带与前面一音大都成下行进行。

                      带起的音,有散音与按音之分。带起散音时,须将按指向左内方或外方一拨,即可带出空弦散音来。带起按音时,则须把下行进行的后一个音先用食指(或中指)按在相品位上,然后再作带的动作。

                    (3)擞
                      擞,又称“搔”、“搬”、“抓”、“粘”等。演奏擞的方法:用左手指将弦身按在相品位上,用中指或名指在下面搔弦发音(如用左手中指按弦时,则用无名指搔弦),这是擞按音的奏法;如擞空弦散音时,则可在左手食、中、名三指中选择一较方便的指头去搔弦即可。擞弦大都在同一条弦上进行。
                    


                    15楼2008-03-21 17:03
                    回复
                      j.临:用右手拇指自子弦而中弦、老弦、缠弦向右次第挑进。
                      k.挂:用右手食指自缠弦而老弦、中弦、子弦向左次第弹出。


                      摭分和勾打类:

                      a.勾:用右手拇指肉触弦,取势向左勾出。
                      b.抹:用右手食指肉触弦,取势向右抹进。
                      c.摭:用右手拇指勾同时食指抹。
                      d.分:用右手拇指甲向右挑,食指甲向左弹,两指同时触弦发音。
                      e.扣:用右手拇指向左勾,同时食指向左弹。
                      f.勾打:“勾打”又称“勾搭”,在实际演奏中,曾有各种不同组合形式。每组二声的是勾搭类最原始的演奏形式,其他各种都是由二声衍变引伸而成,其中又以每组四声的见用最多。

                        二声的勾打:第一声用拇指勾右面的一条弦,第二声用食指抹左面的一条弦,大都作连续反复进行。传统称作“勾搭”,俗称“小勾打”。

                        四声的勾打,奏法有多种形式,名称也不一致,这里主要介绍常用的“凤点头”:第一声摭子缠弦,第二声食指弹子弦,第三声食指抹子弦,第四声食指弹子弦,大都连续反复进行。

                       琵琶名曲
                      夕阳箫鼓 虚籁 
                      阳春白雪 龙船 
                      海青拿鹤 塞上曲 
                      青莲乐府 歌舞引 
                      十面埋伏 赶花会 
                      汉宫秋月 月儿高 
                      霸王卸甲 改进操 
                      飞花点翠 彝族舞曲 
                      大浪淘沙 狼牙山五壮士 
                      昭君出塞 新翻羽调绿腰 
                      天山之春 火把节之夜 
                         

                      【中医】琵琶 ,经外穴名。《厘正按摩要术》:“琵琶,在肩井下。”后《经外奇穴汇编》定在“肩井下、巨骨旁”。约当锁骨外侧段前缘,喙突上缘之凹陷中。主治肩部疼痛,上肢不举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又《厘正按摩要术》:“以大指按之,能益精神。

                      与琵琶相关的词语
                      1.琵琶别抱 唐白居易《琵琶行》有“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后以“琵琶别抱”指妇女改嫁。 # 旧时指妇女弃夫改嫁。 #旧时指妇女弃夫改嫁。 
                      2.琵琶别弄 旧时指妇女弃夫改嫁。同“琵琶别抱”。# 见“琵琶别抱”。 
                      3.琵琶槽 1.琵琶上架弦的格子。亦指琵琶。 
                      4.琵琶虫 1.虱的别名。 
                      5.琵琶骨 1.即肩胛骨。 
                      6.琵琶胡语 见“琵琶旧语”。 #旧时指妇女弃夫改嫁。同“琵琶旧语”。 
                      7.琵琶湖 日本最大湖泊。由地层断裂下陷而成,形似琵琶,故名。面积673平方千米。最深为103米。山水秀丽,已辟为国立公园。 
                      8.琵琶记 南戏剧本。元末高则诚作。叙书生蔡伯喈进京应试,中状元后被牛丞相招赘为婿。家乡灾荒,父母相继饿死,蔡原配赵五娘背琵琶弹唱乞讨进京寻夫,得牛女相助,与蔡重聚。剧本取材于民间传说,但改蔡弃亲背妇为被迫。近.... 
                      9.琵琶襟 1.清代便服前襟的一种样式。大襟只掩至胸前,不到腋下;钮扣自大襟领口竾_到立边下方,排列较密。 
                      10.琵琶旧语 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 《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后以“琵琶胡语”、“琵琶旧语”,表示对.... 
                      11.琵琶亭 1.亭名。在江西省九江市西,长江东南岸。唐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送客湓浦口,夜闻邻舟琵琶声,作《琵琶行》,后人因以名亭。 
                      12.琵琶腿 1.指粗壮的腿。 
                      13.琵琶行 诗篇名。唐代白居易作。写作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偶遇一昔日长安名歌妓,听她弹奏琵琶并述说年长色衰后的飘泊沦落,由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叙事流畅婉转,文字优美,是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14.六弦琵琶 1.见"六弦琴"。 
                      15.搊琵琶 1.手弹琵琶。 
                      16.别抱琵琶 指改嫁。亦指移情他人。 #指改嫁。亦指移情他人。 
                      17.抱琵琶 1.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后因以比喻女子改嫁或移情他人。


                      17楼2008-03-21 17:03
                      回复
                        中国擦奏弦鸣乐器。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又称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瓢等。明末清初,伴随梆子腔戏曲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形成,为多种梆子腔及北方其他一些地方戏曲、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陕西、山西、甘肃流行最为广泛。
                         
                        板胡形制大部分与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 。琴筒又叫瓢,圆筒形,用椰子壳制作,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筒的。琴筒前口蒙桐木板。弓杆比二胡弓子长而粗,弓毛多而坚硬。千斤又称腰马,用牛角或红木制作,与二胡千斤所用材料不同。琴弦为丝弦或钢丝弦。板胡有多个品种。除用于独奏、合奏的板胡外,还有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又称胡呼)、山西板胡(又称晋中板胡)。它们在琴筒大小、琴杆粗细、弦轴长短、琴弦的使用及音色等方面,各有差异。另外还有用于绍兴高调中的板胡和用于广东音乐、戏曲、曲艺中的椰胡。

                        板胡传统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两种。定弦高度多依据伴奏的戏曲和演唱者的嗓音而定。在民族乐队中定弦为d2、a2,音域d2~g4。

                        板胡是以琴筒蒙以桐木薄板而得名。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历史较短,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20世纪50年代后,又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流行于西北、华北、东北、东北各省区,尤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最为盛行。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琴筒不蒙皮膜,蒙以梧桐木板,琴筒是用椰瓢制成的。构成板胡的部件主要为琴杆,琴筒,面板,弦轴和弓子。并有腰马,琴弦,琴马等附件。独奏、器乐合奏用的板胡的琴筒和面板都较大。琴杆比二胡粗,一般使用钢丝弦。音色宽厚柔和,能演奏较高的把位。按照选料和工艺的不同,依据音色的标准分为普及、中档和高档。

                        板胡 


                        板胡又称作"梆胡"、"秦胡"等,它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如像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但也有区别,主要区别在琴筒上。板胡琴筒的前口不像二胡那样蒙皮,而是用桐木板,这就是板胡发音的关键。板胡的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使许多新品种加入了"板胡家族"。其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新成员"。 

                        随着板胡形制的发展,板胡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奏乐器,并为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 

                         按板胡的发音高低及使用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 高音板胡(俗称梆子胡、大弦或瓢),多用于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山东梆子、吕剧及歌舞、演唱、独奏及合奏等,这种板胡用途最广。 
                        2、 中音板胡(俗称胡呼、秦胡),多用于秦腔、蒲剧、郿鄠、陇剧、陕北道情、兰州鼓子等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和独奏。音箱较高音板胡为大,呈半圆形,背面有金钱花孔,琴杆也较长,定弦比高音板胡低五度,音色浑厚柔和。 
                        3、 次中音板胡(俗称椰子胡),多用于晋剧和上党梆子。音箱比中音板胡稍大,也雕有金钱花孔。定弦比中音板胡低小三度或纯四度。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缓慢、低沉的曲调。 
                        建国后,对板胡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现已有一种中音板胡,改用钢丝弦,音色较高音板胡宽厚、柔和,能奏较高的把位。板胡已由伴奏乐器成为合奏、独奏乐器。 
                        中时板胡定弦:a1——e2; 音域:a1——e4


                        18楼2008-03-21 17:04
                        回复
                          如有补充,请等候一天~


                          19楼2008-03-21 17: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