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擦奏弦鸣乐器。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又称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瓢等。明末清初,伴随梆子腔戏曲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形成,为多种梆子腔及北方其他一些地方戏曲、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陕西、山西、甘肃流行最为广泛。
板胡形制大部分与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 。琴筒又叫瓢,圆筒形,用椰子壳制作,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筒的。琴筒前口蒙桐木板。弓杆比二胡弓子长而粗,弓毛多而坚硬。千斤又称腰马,用牛角或红木制作,与二胡千斤所用材料不同。琴弦为丝弦或钢丝弦。板胡有多个品种。除用于独奏、合奏的板胡外,还有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又称胡呼)、山西板胡(又称晋中板胡)。它们在琴筒大小、琴杆粗细、弦轴长短、琴弦的使用及音色等方面,各有差异。另外还有用于绍兴高调中的板胡和用于广东音乐、戏曲、曲艺中的椰胡。
板胡传统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两种。定弦高度多依据伴奏的戏曲和演唱者的嗓音而定。在民族乐队中定弦为d2、a2,音域d2~g4。
板胡是以琴筒蒙以桐木薄板而得名。又称梆胡,秦胡,胡胡,呼胡,大弦和瓢。历史较短,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20世纪50年代后,又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流行于西北、华北、东北、东北各省区,尤以陕西、甘肃、山西等省最为盛行。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琴筒不蒙皮膜,蒙以梧桐木板,琴筒是用椰瓢制成的。构成板胡的部件主要为琴杆,琴筒,面板,弦轴和弓子。并有腰马,琴弦,琴马等附件。独奏、器乐合奏用的板胡的琴筒和面板都较大。琴杆比二胡粗,一般使用钢丝弦。音色宽厚柔和,能演奏较高的把位。按照选料和工艺的不同,依据音色的标准分为普及、中档和高档。
板胡
板胡又称作"梆胡"、"秦胡"等,它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在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它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比如像河北梆子,评剧、豫剧、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由于板胡和中国的戏曲、曲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因此它在演奏戏曲、曲艺音乐时最能发挥自身的特长,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善于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但也有区别,主要区别在琴筒上。板胡琴筒的前口不像二胡那样蒙皮,而是用桐木板,这就是板胡发音的关键。板胡的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使许多新品种加入了"板胡家族"。其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新成员"。
随着板胡形制的发展,板胡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独奏乐器,并为民族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
按板胡的发音高低及使用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 高音板胡(俗称梆子胡、大弦或瓢),多用于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山东梆子、吕剧及歌舞、演唱、独奏及合奏等,这种板胡用途最广。
2、 中音板胡(俗称胡呼、秦胡),多用于秦腔、蒲剧、郿鄠、陇剧、陕北道情、兰州鼓子等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和独奏。音箱较高音板胡为大,呈半圆形,背面有金钱花孔,琴杆也较长,定弦比高音板胡低五度,音色浑厚柔和。
3、 次中音板胡(俗称椰子胡),多用于晋剧和上党梆子。音箱比中音板胡稍大,也雕有金钱花孔。定弦比中音板胡低小三度或纯四度。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缓慢、低沉的曲调。
建国后,对板胡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现已有一种中音板胡,改用钢丝弦,音色较高音板胡宽厚、柔和,能奏较高的把位。板胡已由伴奏乐器成为合奏、独奏乐器。
中时板胡定弦:a1——e2; 音域:a1——e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