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梦想逛世界吧 关注:1贴子:166
  • 13回复贴,共1

我想看的书列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1楼2014-11-07 14:22回复
    foreword:我一同事看到我拿这本书,就呆萌的问我:“当尼采哭泣。当尼采哭泣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递手帕?”
    莫名其妙的特别喜欢尼采,喜欢他的遗世独立,喜欢他的孤傲和狂放,只要一读他的文字就觉得激动和满腔热血,什么现实什么世界统统可以抛到身后... ...
    我的功底和道行都不深,就只能浅谈一下我特别关注和最直接的几点认识:
    1、“解放的标志是什么?——不再耻于面对自己”“就像骨骼、肌肉、肠子与血管被包围在一层皮肤之下,好让人的外表可以忍受,所以灵魂的焦虑与激情被包裹在虚荣之内,虚荣是灵魂的皮肤。”“虚荣是灵魂的皮肤”这句话让我振奋,简直是手足舞蹈,类似原罪论一样,生来虚荣就像皮肤一样紧紧裹着灵魂,everyone尽然,只是技巧和手段不同而已。这倒不是愤世嫉俗的话,相反,也就理解了每个人既然都是虚荣的,当然也包括自我,为什么还要去争论和批判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不耻于面对自己,即可。可是,或许正是因为意识不到耻于面对自己了才去做不值得的事。

    2、“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正是这句励志的豪言壮志,激励我每次在低谷和抉择的时候,走在不违背自己的路上。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 me stronger.
    3、“成为你的存在。”人总是给自己设置千层万层的枷锁,千辛万苦打开一个之后,等待的却是更多。you are what you are.找到自己,不丢失自己。死要死得其所,生就要得其自由。
    4、“生活的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生活中往往就是因为你就是你,所以你成就了你将要面临的选择,而你选择了你选择的,要么放弃要么热爱。看吧,人生就是选择题,只有慢镜头没有回放,给自己多一点勇气吧。
    5、“永劫回归。”你再做的任何一件事有可能是对你做过的事的完全的复制,并可能是你即将做的事的模型。所谓万劫永复。让我想起《楚门的世界》,想起有时候做过的事和见过的人好像已经经历过一次一样,万一,万一永劫回归是真的,站在天平两端的时候,你是否能真心的确定你将筹码放在哪一端。(《当尼采哭泣》书评/丫头)


    2楼2014-11-07 14:23
    收起回复
      2025-05-16 02:16:59
      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1-07 21:34
      收起回复
        周鹏爱喝茶。
        去年,朋友张回国,不知收了谁一盒好茶,见到周鹏时, 又把茶转送给他。
        两筒铁观音被黄色锦缎包裹,装在精美的茶叶盒里。周鹏 打开盒盖,小心取出,再拆开其中一个小小茶叶袋,水开,沏茶, 茶香里,周鹏靠在沙发上,第一千次回忆起他和张的留学生涯。
        那时,意气风发。 顺利考托福,顺利办签证,顺利申请奖学金,其实只要关乎学业,周鹏就一直比别人运气好。他还记得,踏在异国校园 的土地上,脚步匆匆,落叶沙沙,每一声“沙沙”都好似极轻 微的呐喊——“前程似锦”“前程似锦”。
        和许多留学生不同,从一开始,周鹏就没打算回国。 骄傲的他做惯榜样,在众人的羡慕眼光中,冲向一个又一个高峰。他又好强,家族里唯一能和他一较高低的只有表哥。 表哥比他长一岁,高一届,高考,表哥考了 555 分,他当时就拍着胸脯对妈妈说:“等着明年我考个 666 分。”第二年,周 鹏果真考了 666 分。后来表哥做了本地的公务员,周鹏又暗暗 发誓,怎么着也要考个国家公务员。
        但表哥很快觉得铁饭碗没意思,准备出国。周鹏比表哥申 请得晚,却比表哥出国早,在表哥一遍遍被大使馆打击时,周 鹏已身在异国,并准备一直留在异国。
        只是,中国学生拿手的是考试。 周鹏学的是设计,找工作时,黑压压一屋子人一齐参加面试。每个人当场举起自己的设计作品,解释、分析、论证好在 哪里,新在哪里;这阵势,这方式,周鹏不是当地学生的对手。
        好运气似乎只和学业有关。 周鹏选择继续读书,等他终于决定回国,已扛着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这时,当初一起入学,没放弃找工作的 朋友张已在一家大公司干得风生水起。
        好运气真的只和学业有关。 在国内,工作也不好找。这些年,周鹏只是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长期在国外,对中国人特有的复杂人事关系,周鹏完全不知该怎么应付。除了工作,国内的环境也让周鹏觉得不 知所措,哪怕过马路时大家的横冲直撞,也让他心生厌恶,唉 声叹气。
        回国六七年了,周鹏出去找过几次工作,每次工作都不超 过三个月。
        他常失眠,不怎么出门,出门时,他深陷的眼窝,眼眶四 周深棕色的皮肤总让四邻感到吃惊,这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周 鹏吗?
        对他最失望的莫过于父母。 在国外那些年,虽然也打些零工,但大部分钱是父母资助的。回国这么久,周鹏不抽烟不喝酒不恋爱不结婚,只好喝口茶, 虽说花费少,但说起来还是父母养着。
        经济方面是次要的,精神上呢?周鹏眼看快四十了,未来 在哪里,他不知道,父母更不知道。父亲一度叹着气对周鹏说: “好在家里还有几处房子,以后你靠吃房租也能过日子。”周 鹏本来就很敏感,听见父亲这么说就更火大,他说:“我一个 高才生难道要靠房租养活自己吗?”父亲看他一眼,想说什么, 却被母亲拦住了。
        周鹏不敏感、不火大时,对父母也曾心怀愧疚。他不止一 次对父亲说:“等朋友张回国办公司,就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 你 看上次、上上次,张回来和我聊天,还说让我观察一下国内 业内的动态呢。”
        那确实是朋友张说过的话,但张认真说时,已是十多年前 刚毕业,找工作时;此后再说,张已大多是敷衍周鹏,更多是 安慰。周鹏又用来敷衍、安慰父亲。


        5楼2014-12-26 15:30
        收起回复

          胡静动过自杀的念头。
          那是2009 年3 月,在外企搏命的她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恋人。工作没啥好说,那段时间,每一天,那栋都市著名的写字楼里,电梯一打开就有人捧着纸箱垂头走出。而无论当时还是现在,胡静除了沮丧,并不觉得有什么好自责的。她曾是这家银行唯一一个连升七级的员工,她的生活照曾配发个人业绩介绍张贴在各个分行的光荣榜上——真的要怪,就只能怪金融风暴,时机不好吧。
          倒是男朋友,让胡静颇为纠结了一段时间。
          胡静离过一次婚,遇见男朋友王的时候,她离婚已有半年。情到浓时,王曾跪下来求胡静跟他走,他说他一天也离不开她,但他的事业在深圳。胡静“昏了头”,真的抛下一切来到深圳。
          出深圳站,王左手拉着胡静,右手提着行李,人山人海,他低声耳语:“我会好好对你。”
          一切都挺有希望的,不是吗?
          不是。
          刚失业那会儿,胡静不相信自己的运气这么糟,一个资深理财经理,会找不到工作?她每天都在找,出去找,在家找,看报纸找,上网找。
          就是上网找,才发现了不对劲。
          胡静看到王的聊天记录,和别的女人的聊天记录。
          不只是网恋或出轨,王还有和女网友裸聊的癖好。
          这像苍蝇横在胡静的喉头,她吐不出来,咽不下去。她质疑自己的眼光,直至智商,再接着,她和王分手了。
          原来,再深情的面孔也会有变脸的那一刻。
          两年感情化为乌有,还原成最纯粹的元角分的分割。无休止地吵,无休止地算账,王最后承认欠胡静四万块钱。但他搬走后,手机就关了,再打便是停机的消息。紧接着,胡静发现存折也被取空了。
          失婚、失恋、失业,人财两失。
          胡静又失声了。她跑医院跑到腿软,吃药打吊瓶,愣是说不出话,几次,她抓着头发想死,又几次克制住。
          宅着静养,胡静没日没夜地看电视,直至迷上了《艺术人生》。
          都说这个著名的谈话类节目,最著名处在于主持人每次都能把嘉宾弄哭。但弄哭背后,胡静却看到点别的。
          比如,嘉宾要是真的没有那段痛苦回忆,他会哭吗?
          比如,每个嘉宾都哭,是不是也意味着痛苦回忆的普遍性?
          再比如,为什么嘉宾们在公开场合能高调起码不避讳地痛哭,台下的观众又能如此心安地看着他们哭呢?只因那些痛苦回忆已成过去,如今在台上痛哭的人已俨然是个成功者。在略带哀伤的回忆中,他们重温曾经以为走不过去的低谷,却真的走过去了,痛哭之余,还有些宽慰吧——我是自己的英雄。
          胡静又想到《兄弟连》。
          是啊,每一集开头,温斯特将军都在倾诉,故事本身就是以温斯特的回忆录形式展开的。你担心剧中所有人的结局,但你不担心温斯特,因为对于他,那段过去真的已经过去了,相反你还羡慕他有那样珍贵的经历。
          胡静开始渴望有把高脚凳,像《艺术人生》里的那种。
          或者有张书桌,在昏黄灯光下,她静静地写回忆录:“那一年,我不可能更糟糕了... ...”结尾是“还好都过去了”或“我很感激那段经历,正是有那段经历,我才... ...我变得... ...”
          这便成一个游戏。
          每天,胡静起床洗脸时,总觉得万念俱灰。
          但稍顷,脑子清醒,心情还有些沮丧,胡静便开始给自己做心理辅导。她幻想已是二十年后,坐在高脚凳上,光打在她的上方,她在舞台中央。四周是观众,她在倾诉。
          她是个成功者,所以她哭,台下观众为她揪心,也发自内心地佩服。
          这游戏突然拉开了胡静和烦恼现实的距离,游戏中,她想象着、酝酿着坐在高脚凳上要说的话,最能引起观众们钦佩,处理“那一年”矛盾的方法。
          “工作不好找,我就握着简历一家一家去敲门。我甚至放弃曾有的职位期待,从最基层做起。”——两周后,胡静真的握着简历一家一家锲而不舍去找工作了。
          “家人对我很重要,我很佩服自己自始至终没透露半个字给他们听。”——胡静恢复打电话给父母的习惯,听到他们的声音,她的心安定了很多。
          “经历这么多事,我庆幸我还相信爱情,所以我才遇到后来的先生。”——胡静穿上鲜艳衣服,薄施脂粉,和这城市不多的朋友们聚会,再发展越来越多的朋友,她甚至去交友网站注册。
          她不知道游戏中的想象能不能实现,但起码在实现的路上吧。
          ... ...
          有一天,胡静读报纸,在一桩轰轰烈烈的新闻里,主人公对记者说:“二十年后,这不过是人生的一朵小浪花。”
          胡静想笑,想到她的心理游戏——是啊,二十年后,她想象坐在二十年后的高脚凳上告诉现在的自己,你熬得过去,你一定能熬过去的。
          然后,她真的熬过去了。


          8楼2014-12-26 15:45
          收起回复
            看书名我以为这本书是那种给人打鸡血教人如何占领世界的励志书,认真看了内文才发现不是。这本书是四个专家的合集,他们分别是心理学家、科学家、佛教徒和作家。他们从自己的 研究领域入手,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
            书中指出,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倾向“物质主义”,人倾向于物质价值,如金钱、社会地位和财物,而忽视非物质方面的价值,如分享、灵性、内在平衡等。物质主义让人追求一波又一波的物欲快感,而这种快感来得快去得快,人们在患得患失中得到的反而是更多的不幸福。由此,他给出得到幸福的方法:投入地做一件事,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内心的安宁。“人的幸福不仅仅与其从事的活动有关,还与是否投入其中有关。心神越是涣散,自我感觉就越差。比如,跟朋友们聚在一起却心不在焉,这还不如全力以赴的工作状态让人感觉愉悦!”
            此外,针对如何在物质主义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安宁,作者们还给出了一些实用性建议。例如:
            1、去除内心的“毒素”,从嗔恚、贪欲、嫉妒、傲慢、报复心这些令自己和他人生活痛苦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2、停止评论、贴标签、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些都是矛盾冲突的根源。试着对人采取一种热情、人性的态度,接受他们本真的样子。
            3、对自己宽容、温柔,尤其是在艰难的时刻。这样才能更宽容地接受自己的脆弱,谦恭地融入人类大家庭。
            这些建议让我联想到最近我一直在关注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极简主义倡导人关照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最迫切的需求上面去,舍弃浮于表面的物质欲求和无效社交。有人说,这是一种太过消极的生存方式,事实不然,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变数太多,更新太快,绝大部分是无效信息,作为个体的人,与其盲目地追着潮流跑,倒不如根据个人需要制定出最合理的需求清单,才能实现最大的内心自由。
            这本《我愿意改变》跟“极简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不是控诉现代社会的弊端,相反,它承认现代社会的最大优点就是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共享机会,我们需要改变的,是对待这些资源的态度,分清楚滥用和合理利用。这本书起了个非常“心灵鸡汤”的书名,事实上内容并不鸡汤,几位作者带着普世的悲悯关注世界的发展动向、人类的未来命运,探寻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个人要如何协调与社会的关系。
            据说,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提出“改变”的口号,参考了这本书。关于这个典故我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愿意改变”呈现了一种态度,你想改变世界,用一种怎样的途径?你不想被世界改变,用一种怎样的途径?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与周遭环境、人发生关系,就会有变化的一方。改变是一定会发生的,那么,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


            9楼2015-01-13 08: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