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士兵突击》中,班长史今不是最帅的人,却是剧中最牵动人心的角色。也许因为他的温暖平和,因为他不得不离开的伤感,因为他那平和背后的爆发力,史今,成为“所有女人都在寻找的完美男人。”
张译、史今;史今、张译。这是我看完《士兵突击》后,见到张译本人之前,一直在脑海中萦绕的问题。“班长史今”已经是个被定格为温暖平和的人物形象,而眼前的这个自称为“不像演员的演员张译”,他在刻意地同“史今”保持着一定的生活距离,即使他已经无比肯定了“史今”的高度。
关于史今,七连连长高城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他看多想多做多,可啥事不说,现在年年精简裁军,我就怕对他不住,所以就算耍点小花招,也得把我家史今史班长留住了。”但是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他到底没被军队留住。整个故事里史今既是许三多的启蒙老师,又是许三多在钢七连的精神支柱。就个人能力而言,他绝对经得起军队的优胜劣汰,但在《士兵突击》中,史今只有一个使命,那就是把许三多带好就OK。所以他劳心劳力,带出个未来的“兵王”许三多,也一道把自己带“下岗”。我问张译,如果是你,你会这么无私地帮许三多吗?“绝对不会!”张译的回答不缓不慢,但毫不含糊。对于张译来说,9年的兵龄相比那些当了一辈子兵的人不算什么,但军装这东西穿上了你就舍不得脱下来。“史今太完美,也太无私。我敬佩他,但我也自问还达不到他的境界。”
史今的出现,很明显地在广大女性观众群体里掀起巨大的反响,用四个字来形容当下的这种形势就是“如醉如痴”。女同胞们将其称之为“所有女人都在寻找的完美男人”!我很好奇作为史今的扮演者张译会如何看待他所塑造的角色,在社会上荡起的这股异性风波,以及她们很自然地将这种喜爱甚至迷恋,愉快地转嫁到他的身上。张译的回应依旧像每一次他出现在媒体前的姿态那样,语调平稳,语速不急不缓,“她们的喜爱让我心存感激,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但女性的心思我从不敢妄加揣测,我尊重女性的直觉,它们的存在总归有自己的道理。”
采访前看过张译的博客,欣赏他文字的感性与生动,也在博客中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史今的张译。他称自己为“小太爷”,那个下起雨来就忍不住冲进雨里的“小太爷”,以及他在博客上的那段告白:“若给您造成的伤害和不便,请制作一个张译纸人,写上您自己的名字甩来甩去,让他晕头转向,或者用羽毛置其脚心,我会生不如死!”都令人忍俊不禁,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性格孤僻,在生活中有些自闭。然而他又是一个具有自省精神的人,《士兵突击》热映后,张译在接受采访时总是说,是编剧和导演已经塑造好了一个完美的史今形象,他只是把他演出来,再换一个人来演,也会成功的。他曾经有过艰难的时光,在演员这条路上,他走得并不一帆风顺,所以即使演了史今,他也时时告诫自己不能飘起来;他是心思缜密的人,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经过思量,但又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史今”是件很好的外衣
《士兵突击》火了一群在其中饰演军人的演员们。相比较主流媒体对“许三多”的力捧,网络上“史今”的票选支持率却是最高的。有太多的影迷下意识地在“班长史今”与“演员张译”中间画上等号,张译笑称自己披上了“史今”这件好外衣。
拍摄的当天张译还在发着烧,才打完点滴就来了这儿。为了即将开拍的新戏《我的团长我的团》,张译已经蓄起了胡子,他的声音很好听,语气稍微温柔些你会很容易被融化,但这声音一旦严肃起来,那种无声的威慑力也绝对要伴随而来。我总是下意识地想在他身上看到“史今”的笑容,就仿佛眼前的张译从来就是史今。“我很庆幸自己不是史今,即使现在我披了件叫‘史今’的外衣。不熟悉我的人会说,你就是史今,你比史今还完美、还温和!也有人说张译这个人太冷酷、太刻薄,他从来没笑过,等等等等。”张译自己边说边自嘲地笑起来,这样的笑,嘴角上扬的幅度很小,眼神里略微扫过一丝淡淡的笑意,不像班长史今常流露出的那种温暖而和煦的笑脸,而是一种只属于张译的幽默笑容。“有了‘史今’这件外衣之后,别人首先当你是个好人。于是张译同志从今以后必须穿着这件外衣,假装做好人,如果能假装一辈子,即使心里再阴暗,只要不干缺德事,那也能是个好人。”话说完了,笑倒了几个在听的,张译仍是一副酷酷的表情,只在嘴边略微透露点笑意,但仔细端详依然能看到他的眉眼间充满乐呵的神态,不过不太与人有眼神上的交流。
在《士兵突击》的小说中,班长史今是河北定县人,而在电视剧中,张译将班长演绎成了一个有浓重口音的东北人,一个温暖平和但又很刚烈的班长。在剧中,钢七连与老A的演习结束后,成才端着一碗酒向连长高城提出了转连队的申请,当高城还没反应过来,一脸错愕的表情时,坐在对面的史今端起桌上的一饭盒酒泼向成才。不知道为什么,我对那场戏印象深刻,史今的重情、伤感、刚烈,全都在那碗泼向成才的酒中流露。后来问他,你泼向成才的那碗酒不是导演安排的吧?他说:“那是我临场发挥的!呵呵……”如果史今身上只有温暖开怀的力量而没有张译赋予他的爆发力,也许史今就不会那么令人伤感,也许史今就不是现在大家喜欢,却又怀着淡淡怜爱与忧伤的班长了。
张译、史今;史今、张译。这是我看完《士兵突击》后,见到张译本人之前,一直在脑海中萦绕的问题。“班长史今”已经是个被定格为温暖平和的人物形象,而眼前的这个自称为“不像演员的演员张译”,他在刻意地同“史今”保持着一定的生活距离,即使他已经无比肯定了“史今”的高度。
关于史今,七连连长高城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他看多想多做多,可啥事不说,现在年年精简裁军,我就怕对他不住,所以就算耍点小花招,也得把我家史今史班长留住了。”但是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他到底没被军队留住。整个故事里史今既是许三多的启蒙老师,又是许三多在钢七连的精神支柱。就个人能力而言,他绝对经得起军队的优胜劣汰,但在《士兵突击》中,史今只有一个使命,那就是把许三多带好就OK。所以他劳心劳力,带出个未来的“兵王”许三多,也一道把自己带“下岗”。我问张译,如果是你,你会这么无私地帮许三多吗?“绝对不会!”张译的回答不缓不慢,但毫不含糊。对于张译来说,9年的兵龄相比那些当了一辈子兵的人不算什么,但军装这东西穿上了你就舍不得脱下来。“史今太完美,也太无私。我敬佩他,但我也自问还达不到他的境界。”
史今的出现,很明显地在广大女性观众群体里掀起巨大的反响,用四个字来形容当下的这种形势就是“如醉如痴”。女同胞们将其称之为“所有女人都在寻找的完美男人”!我很好奇作为史今的扮演者张译会如何看待他所塑造的角色,在社会上荡起的这股异性风波,以及她们很自然地将这种喜爱甚至迷恋,愉快地转嫁到他的身上。张译的回应依旧像每一次他出现在媒体前的姿态那样,语调平稳,语速不急不缓,“她们的喜爱让我心存感激,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但女性的心思我从不敢妄加揣测,我尊重女性的直觉,它们的存在总归有自己的道理。”
采访前看过张译的博客,欣赏他文字的感性与生动,也在博客中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史今的张译。他称自己为“小太爷”,那个下起雨来就忍不住冲进雨里的“小太爷”,以及他在博客上的那段告白:“若给您造成的伤害和不便,请制作一个张译纸人,写上您自己的名字甩来甩去,让他晕头转向,或者用羽毛置其脚心,我会生不如死!”都令人忍俊不禁,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性格孤僻,在生活中有些自闭。然而他又是一个具有自省精神的人,《士兵突击》热映后,张译在接受采访时总是说,是编剧和导演已经塑造好了一个完美的史今形象,他只是把他演出来,再换一个人来演,也会成功的。他曾经有过艰难的时光,在演员这条路上,他走得并不一帆风顺,所以即使演了史今,他也时时告诫自己不能飘起来;他是心思缜密的人,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经过思量,但又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史今”是件很好的外衣
《士兵突击》火了一群在其中饰演军人的演员们。相比较主流媒体对“许三多”的力捧,网络上“史今”的票选支持率却是最高的。有太多的影迷下意识地在“班长史今”与“演员张译”中间画上等号,张译笑称自己披上了“史今”这件好外衣。
拍摄的当天张译还在发着烧,才打完点滴就来了这儿。为了即将开拍的新戏《我的团长我的团》,张译已经蓄起了胡子,他的声音很好听,语气稍微温柔些你会很容易被融化,但这声音一旦严肃起来,那种无声的威慑力也绝对要伴随而来。我总是下意识地想在他身上看到“史今”的笑容,就仿佛眼前的张译从来就是史今。“我很庆幸自己不是史今,即使现在我披了件叫‘史今’的外衣。不熟悉我的人会说,你就是史今,你比史今还完美、还温和!也有人说张译这个人太冷酷、太刻薄,他从来没笑过,等等等等。”张译自己边说边自嘲地笑起来,这样的笑,嘴角上扬的幅度很小,眼神里略微扫过一丝淡淡的笑意,不像班长史今常流露出的那种温暖而和煦的笑脸,而是一种只属于张译的幽默笑容。“有了‘史今’这件外衣之后,别人首先当你是个好人。于是张译同志从今以后必须穿着这件外衣,假装做好人,如果能假装一辈子,即使心里再阴暗,只要不干缺德事,那也能是个好人。”话说完了,笑倒了几个在听的,张译仍是一副酷酷的表情,只在嘴边略微透露点笑意,但仔细端详依然能看到他的眉眼间充满乐呵的神态,不过不太与人有眼神上的交流。
在《士兵突击》的小说中,班长史今是河北定县人,而在电视剧中,张译将班长演绎成了一个有浓重口音的东北人,一个温暖平和但又很刚烈的班长。在剧中,钢七连与老A的演习结束后,成才端着一碗酒向连长高城提出了转连队的申请,当高城还没反应过来,一脸错愕的表情时,坐在对面的史今端起桌上的一饭盒酒泼向成才。不知道为什么,我对那场戏印象深刻,史今的重情、伤感、刚烈,全都在那碗泼向成才的酒中流露。后来问他,你泼向成才的那碗酒不是导演安排的吧?他说:“那是我临场发挥的!呵呵……”如果史今身上只有温暖开怀的力量而没有张译赋予他的爆发力,也许史今就不会那么令人伤感,也许史今就不是现在大家喜欢,却又怀着淡淡怜爱与忧伤的班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