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写这个话题是因为微博上有人用“确认无疑”的态度说Misa的恩彩是“殉情”。我一点都不同意这论调,于是特地去搜索了一下这个词语的本意。“为爱情而自杀”,以及背后的那麼一长串的起源。回想故事的细节以及最终那座墓碑的归向,好像也确实是那么一回事。
可是我仍旧不想因此而点头。“为爱情”,此时的爱情之词显得如何的苍白无力。我并不是在说恩彩和武赫这间的爱情的弱度,而是指“爱情”这个词已不足以承载他们情感的重度。在我眼里,当一份情感有了具体化的对象(没错,我说的是对象,即人)时,说不说爱已经显得不重要了。文字成为形式,只有他们自身深知如何是如何!
而我之所以一直认为这部剧好,并不仅仅是因为林秀晶或者苏志燮。我们都知道,他们成就了彼此,他们也无可替代地成为了“宋恩彩”和“车武赫”(顺便在此提一句,那些决心翻拍和超越的们,还是洗洗睡去吧!),但是作家本身对于“抛弃”和“死亡”的认识 也超出了一般创作者的浪漫情怀,凭藉语言将情感化为理智,但却依托行动去践行世俗意义上的浪漫 (当然,恩彩并不这样以为)。
是这样的,当宋恩彩得知车武赫病情后,短暂的相拥,她回归了现实(因为家人需要啊)。面对自身要走向死亡却担忧活著的人的车武赫时,她这样说【只有死去的人才是可怜的,活著的人即使再艰难,无论如何也还是会费力活下去的】
我知道大多数的我们听多了这样的论调【活著的人才是最痛苦的,死去的全然无知地幸福著】。在重温这部剧之前的不久,我也一直信奉这种情感的伟大,羡慕逝者。直到我一次在饭桌上听到长辈的喟叹:无论如何,死者是最不值的。话题的起源我已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我也醒悟到,之前崇尚的那种伟大,只是活著的我们对“忘我牺牲”的爱情的向往。而我们总是忘记了那躺在地下的死者的孤单以及他们对人世的眷恋。所以啊,Misa的作者是如何地让人深刻啊!宋恩彩和车武赫再深的感情也难以跨过这阴阳之隔。
这也是我之所以不承认“殉情”说法的缘由。是啊,宋恩彩一开始并不是因为【没了你,我便活不下去】的心情去面对车武赫的死亡的。在片子的最后她这样道【即使活著,也极度孤独的他,无法把那样的他独自丢在那里,我的人生中就这一次想著我自己,要为我自己活,我会接受惩罚的】。看到这样,我也不敢十分确定这“死亡”的作法和说法作家是有意而为之还是自然之作。如果是前者,则不得不感叹这一出爱情戏的通透有力了。
所以,谁说恩彩是殉情的。她只是一辈子就这么一次地想为自己而活,她只是不忍心让武赫再孤单了。活人的世界的他们,在内心世界为死者留下了一片空白已实属不易,即使再念想,那也是活人的世界里的事情;即使再艰难,怎麼样都会挣扎著想活下去。无关死者啊!唯有恩彩,想起了长居地下的死者以及他的孤单,并决心追随。
“殉情”这词太轰动且单薄。
PS:很想写一个关於Misa的剧评,但都无从入手,这短短的一千来字也无法表达我对于这部剧的惊艳。剧本好、人设好、演员就不用说了。所以,对这十年来的赞誉它一直是享用得起的。当然,你可是说那是因为我那会正年轻,太容易被感动。在此,顺便提一句,这部剧对于我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影视文化意义上的,还有对澳洲的向往,以及关於墓碑的一些遐想——为了死后那么美而安宁的一片地,活著已身在牢笼的我们也是该努力去尝试尝试啊!
当然,我常常没法得体地去表达出我所想的东西,在这篇文章里应该也是这样的。
可是我仍旧不想因此而点头。“为爱情”,此时的爱情之词显得如何的苍白无力。我并不是在说恩彩和武赫这间的爱情的弱度,而是指“爱情”这个词已不足以承载他们情感的重度。在我眼里,当一份情感有了具体化的对象(没错,我说的是对象,即人)时,说不说爱已经显得不重要了。文字成为形式,只有他们自身深知如何是如何!
而我之所以一直认为这部剧好,并不仅仅是因为林秀晶或者苏志燮。我们都知道,他们成就了彼此,他们也无可替代地成为了“宋恩彩”和“车武赫”(顺便在此提一句,那些决心翻拍和超越的们,还是洗洗睡去吧!),但是作家本身对于“抛弃”和“死亡”的认识 也超出了一般创作者的浪漫情怀,凭藉语言将情感化为理智,但却依托行动去践行世俗意义上的浪漫 (当然,恩彩并不这样以为)。
是这样的,当宋恩彩得知车武赫病情后,短暂的相拥,她回归了现实(因为家人需要啊)。面对自身要走向死亡却担忧活著的人的车武赫时,她这样说【只有死去的人才是可怜的,活著的人即使再艰难,无论如何也还是会费力活下去的】
我知道大多数的我们听多了这样的论调【活著的人才是最痛苦的,死去的全然无知地幸福著】。在重温这部剧之前的不久,我也一直信奉这种情感的伟大,羡慕逝者。直到我一次在饭桌上听到长辈的喟叹:无论如何,死者是最不值的。话题的起源我已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我也醒悟到,之前崇尚的那种伟大,只是活著的我们对“忘我牺牲”的爱情的向往。而我们总是忘记了那躺在地下的死者的孤单以及他们对人世的眷恋。所以啊,Misa的作者是如何地让人深刻啊!宋恩彩和车武赫再深的感情也难以跨过这阴阳之隔。
这也是我之所以不承认“殉情”说法的缘由。是啊,宋恩彩一开始并不是因为【没了你,我便活不下去】的心情去面对车武赫的死亡的。在片子的最后她这样道【即使活著,也极度孤独的他,无法把那样的他独自丢在那里,我的人生中就这一次想著我自己,要为我自己活,我会接受惩罚的】。看到这样,我也不敢十分确定这“死亡”的作法和说法作家是有意而为之还是自然之作。如果是前者,则不得不感叹这一出爱情戏的通透有力了。
所以,谁说恩彩是殉情的。她只是一辈子就这么一次地想为自己而活,她只是不忍心让武赫再孤单了。活人的世界的他们,在内心世界为死者留下了一片空白已实属不易,即使再念想,那也是活人的世界里的事情;即使再艰难,怎麼样都会挣扎著想活下去。无关死者啊!唯有恩彩,想起了长居地下的死者以及他的孤单,并决心追随。
“殉情”这词太轰动且单薄。
PS:很想写一个关於Misa的剧评,但都无从入手,这短短的一千来字也无法表达我对于这部剧的惊艳。剧本好、人设好、演员就不用说了。所以,对这十年来的赞誉它一直是享用得起的。当然,你可是说那是因为我那会正年轻,太容易被感动。在此,顺便提一句,这部剧对于我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影视文化意义上的,还有对澳洲的向往,以及关於墓碑的一些遐想——为了死后那么美而安宁的一片地,活著已身在牢笼的我们也是该努力去尝试尝试啊!
当然,我常常没法得体地去表达出我所想的东西,在这篇文章里应该也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