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网上视频观看了“空中剧院”播出的天津京剧院演出的《智取威虎山》,总的感觉还行,但不是最佳状态,显得有些粗糙。
说到《智取威虎山》还是上海京剧院的演出质量最高,毕竟是原创院团的经典保留剧目,并在2010年“八一”期间推出了两组青春版,蓝天饰演的杨子荣一炮打响,特别是2011年3月“空中剧院”直播后,蓝天成为公认的饰演杨子荣的最佳人选。
当然,对于喜欢现代戏、特别是喜欢样板戏的观众来说,无论哪个院团演出都是欢迎的,对于演出质量也不会过于苛刻的(本人2010年写过一个帖子《样板戏电影版是巅峰之作,无法超越。对复排样板戏不必要求太高》)。因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相应的氛围。在传统戏一统天下的今天,能有院团演出样板戏就不错了。再者,现在的演员在戏校学的都是传统戏,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戏。只是在建党建军建国等纪念活动才偶尔复排几出样板戏,演员难免不适应。加之排练时间有限,不可能精心打磨。所以,尽管很多名家、多种奖项获得者、研究生担任主演,也演不出原版演员的精气神了。就连样板戏原创演员,文革后长期演出传统戏偶尔演出现代戏也有不适应的情况。比如李炳淑演唱江水英的唱段,也不自觉地伸出了兰花指,何况现在的演员了。要求他们达到原创的水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更不要说超越了。但是,这不能成为院团、演员降低演出要求和水准的借口。观众买了票,作为剧院、演员,必须要以对事业负责、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对待演出,对一些难度不是太大、投入不需太多就能达到的一些环节就不应该“偷工减料”。梨园界不是有句“戏比天大”的名言吗?所以,应该学习样板戏前辈精益求精的精神,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
天津京剧院对于《智取威虎山》并不陌生。2008年元旦期间,他们首次复排这出戏。王平携青年演员吴凡共同饰演杨子荣,青年演员凌珂、王嘉庆、闫虹羽、李宏、王志刚、窦骞、马国祥分别饰演少剑波、李勇奇、常宝、李母、常猎户、座山雕、栾平。3月1日“空中剧院”作了直播。直播时王平没有给吴凡机会,杨子荣由他一人饰演,其中第七场的少剑波、李勇奇分别由杨乃鹏、尚长荣饰演,同时座山雕、栾平饰演者分别邀请国家京剧院的赵永墩、徐孟珂演出其中部分场次。
今年10月4日这场演出,大部分演员跟6年前没有变化,主演特邀了蓝天、杨少鹏、安平参加演出,形成了京津沪的演员阵容。也正是他们三人的参加,增加了亮点和看点,也增加了收视率。但从整体演出效果来看,显得比较粗糙,瑕疵不少,缺乏样板戏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具体有一下几个方面:
1、角色安排不够恰当。蓝天是目前公认的饰演杨子荣的最佳人选,请他加盟,无意增加了看点和人气。但是,在场次的安排上不妥。王平年逾60,嗓子、体力都大不如6年前了,却把唱念做舞(打)繁重的5、6、10场留给了自己演,有些自不量力。我觉得王平出演1、3、4场,蓝天出演文武并重的5、6、8、10场,效果会更好。王平的唱念做打都显得力不从心,“打虎上山”马舞的腾空叉跳和打虎的箭步跳都不到位,打虎后往腰间插枪弄了好一阵子。演唱上也非常吃力,“气冲霄汉”唱不上去,“扑向前”有气无力,“打入匪窟”念白的节奏跟不上,激情明显不够。“会师百鸡宴”武打更是难以完美。当然,毕竟60岁的人了,能有这样的表现,实属不易。但作为院长,应该从整场演出的效果出发,而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既然重头戏自己都能演了,还要请蓝天来干吗?仅仅是借蓝天的人气增加剧场的人气吗?
2、布景道具不够精致。第3场猎户老常家的门老是关不上。第4场被风吹开的门,又没能按剧情由少剑波关门而自动关上。第7场水缸距离锅台太近,碗被少剑波碰到地上,李勇奇用瓢舀水搬缸找碗,缸又显得很轻。“紧急出兵”滑雪舞蹈过场戏,踏板完全裸露,应该用布景遮挡。表现从高坡上翻下来也是裸露的架子,缺乏美感。第2场李勇奇的帽子上的绒毛都要掉了。第3场常宝的帽子很不协调。有些服装也不合身。
3、舞蹈武打不够精彩。滑雪行军舞蹈表现平淡,缺乏气氛,跟头翻得也不尽人意,像是凑合过关一样。武戏较弱,第10场的武打配合不够熟练,不够精彩,有的明显在等着做动作。第6场杨子荣一枪打两盏灯,两盏灯不在一个直线上,让人想到子弹会拐弯?
4、演员化妆不够讲究。有的化妆浓,有的化妆淡,脸和脖子颜色反差较大,色调不统一。比如饰演李勇奇的王嘉庆脸化的太红,安平眼化的太黑,几乎看不见眼睛了,成了熊猫眼。当然,剧场演出和电视转播在化妆上本身存在矛盾。剧场演出,因为观众距离演员比较远,化妆需要浓一些。而电视转播有中景和近景,化妆需要淡一些。其实“空中剧院”十多年了,应该有这方面的经验。电视转播应该发挥电视艺术特点,剧场的观众毕竟几千人,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可能上亿。所以,“空中剧院”播出的演出,化妆上淡一些为好。蓝天的化妆也不理想,不如2011年“空中剧院”转播的化妆,也不如网上几个视频的化妆,看来这次上海京剧院的化妆师没有跟着来。杨少鹏的眉毛化的一边低、一边高,眉毛一挑就更明显。栾平的头型太夸张。
5、部分演员不够理想。饰演常宝的阎虹羽明显不在状态,没有入戏,唱念表演都缺乏激情,两段唱的最后一句都唱不上去,武打也不行。按理说,她是武旦演员,年龄又不大,武戏对她来说,应该不困难。可是“滑雪”舞蹈大劈叉跳,两腿没怎么跳起来。第10场武打好像也少了一个在匪徒身上翻过去的动作。饰演李母的李宏虽然嗓子和表演都不错,但实在太胖了,怎么能像个穷苦饥饿重病的老太太呢?天津京剧院就找不出一个瘦一点的老旦演员吗?第7场杨乃鹏饰演的少剑波,既太胖又太老。70岁的老人演年轻角色,唱念做再好,也影响人物形象。他个子又矮,脑袋显得很大,身段比例不协调,老远看像个大头娃娃。如果说,剧场演出为了满足一些观众看“角”的愿望,倒是无可厚非。但是电视转播就要考虑人物形象了。所以,电视转播还是使用接近角色年龄和体型的演员为好。(本人2011年写过一个帖子《 现代戏还是应该由接近角色年龄和体形的演员来演为好》)。
6、另外还有些其他瑕疵。比如,第1场杨少鹏的披风卷到了背上,弄了几次也没弄下来。王平第6场的把“即刻升官”唱成“即能升官”。电影版是“定能升官”。安平第7场念白“这号军、那号军”念颠倒了。杨少鹏第9场演唱“情况突变任务急”一段似乎降调了。窦骞第6场其中一句念白“怎么跟他认识的?”,字幕是“怎么认识他的”。当然这些都无大碍,有的戏念白唱词也是可以改动的,比如李勇奇第7场的一句念白“被蒋介石杀害了”改成了“被军阀杀害了”更符合一个百姓的思维。不过,样板戏都是精益求精的精品,基本都是“多一句嫌多,少一句嫌少”。所以,既然是很熟悉的戏,应该尽量做到不出差错为好。还有电视导播可能不熟悉剧情,有些镜头切换不很理想。有些亮相还没出来,镜头就给了观众,影响了效果。第8场小匪徒说“还是九爷好”没有给镜头。
当然,现场演出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不像拍摄电影,镜头不满意可以重拍,还有后期制作,不可能每次都很完美。京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现场演出中,主演、配演、乐队的表现和配合,剧场设施、音响、灯光运用以及现场气氛,无不影响着艺术的整体呈现,舞台演出很难达到完全理想的程度。有些瑕疵也是可以理解,但剧院、演员主管上应该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说到《智取威虎山》还是上海京剧院的演出质量最高,毕竟是原创院团的经典保留剧目,并在2010年“八一”期间推出了两组青春版,蓝天饰演的杨子荣一炮打响,特别是2011年3月“空中剧院”直播后,蓝天成为公认的饰演杨子荣的最佳人选。
当然,对于喜欢现代戏、特别是喜欢样板戏的观众来说,无论哪个院团演出都是欢迎的,对于演出质量也不会过于苛刻的(本人2010年写过一个帖子《样板戏电影版是巅峰之作,无法超越。对复排样板戏不必要求太高》)。因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相应的氛围。在传统戏一统天下的今天,能有院团演出样板戏就不错了。再者,现在的演员在戏校学的都是传统戏,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戏。只是在建党建军建国等纪念活动才偶尔复排几出样板戏,演员难免不适应。加之排练时间有限,不可能精心打磨。所以,尽管很多名家、多种奖项获得者、研究生担任主演,也演不出原版演员的精气神了。就连样板戏原创演员,文革后长期演出传统戏偶尔演出现代戏也有不适应的情况。比如李炳淑演唱江水英的唱段,也不自觉地伸出了兰花指,何况现在的演员了。要求他们达到原创的水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更不要说超越了。但是,这不能成为院团、演员降低演出要求和水准的借口。观众买了票,作为剧院、演员,必须要以对事业负责、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对待演出,对一些难度不是太大、投入不需太多就能达到的一些环节就不应该“偷工减料”。梨园界不是有句“戏比天大”的名言吗?所以,应该学习样板戏前辈精益求精的精神,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
天津京剧院对于《智取威虎山》并不陌生。2008年元旦期间,他们首次复排这出戏。王平携青年演员吴凡共同饰演杨子荣,青年演员凌珂、王嘉庆、闫虹羽、李宏、王志刚、窦骞、马国祥分别饰演少剑波、李勇奇、常宝、李母、常猎户、座山雕、栾平。3月1日“空中剧院”作了直播。直播时王平没有给吴凡机会,杨子荣由他一人饰演,其中第七场的少剑波、李勇奇分别由杨乃鹏、尚长荣饰演,同时座山雕、栾平饰演者分别邀请国家京剧院的赵永墩、徐孟珂演出其中部分场次。
今年10月4日这场演出,大部分演员跟6年前没有变化,主演特邀了蓝天、杨少鹏、安平参加演出,形成了京津沪的演员阵容。也正是他们三人的参加,增加了亮点和看点,也增加了收视率。但从整体演出效果来看,显得比较粗糙,瑕疵不少,缺乏样板戏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具体有一下几个方面:
1、角色安排不够恰当。蓝天是目前公认的饰演杨子荣的最佳人选,请他加盟,无意增加了看点和人气。但是,在场次的安排上不妥。王平年逾60,嗓子、体力都大不如6年前了,却把唱念做舞(打)繁重的5、6、10场留给了自己演,有些自不量力。我觉得王平出演1、3、4场,蓝天出演文武并重的5、6、8、10场,效果会更好。王平的唱念做打都显得力不从心,“打虎上山”马舞的腾空叉跳和打虎的箭步跳都不到位,打虎后往腰间插枪弄了好一阵子。演唱上也非常吃力,“气冲霄汉”唱不上去,“扑向前”有气无力,“打入匪窟”念白的节奏跟不上,激情明显不够。“会师百鸡宴”武打更是难以完美。当然,毕竟60岁的人了,能有这样的表现,实属不易。但作为院长,应该从整场演出的效果出发,而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既然重头戏自己都能演了,还要请蓝天来干吗?仅仅是借蓝天的人气增加剧场的人气吗?
2、布景道具不够精致。第3场猎户老常家的门老是关不上。第4场被风吹开的门,又没能按剧情由少剑波关门而自动关上。第7场水缸距离锅台太近,碗被少剑波碰到地上,李勇奇用瓢舀水搬缸找碗,缸又显得很轻。“紧急出兵”滑雪舞蹈过场戏,踏板完全裸露,应该用布景遮挡。表现从高坡上翻下来也是裸露的架子,缺乏美感。第2场李勇奇的帽子上的绒毛都要掉了。第3场常宝的帽子很不协调。有些服装也不合身。
3、舞蹈武打不够精彩。滑雪行军舞蹈表现平淡,缺乏气氛,跟头翻得也不尽人意,像是凑合过关一样。武戏较弱,第10场的武打配合不够熟练,不够精彩,有的明显在等着做动作。第6场杨子荣一枪打两盏灯,两盏灯不在一个直线上,让人想到子弹会拐弯?
4、演员化妆不够讲究。有的化妆浓,有的化妆淡,脸和脖子颜色反差较大,色调不统一。比如饰演李勇奇的王嘉庆脸化的太红,安平眼化的太黑,几乎看不见眼睛了,成了熊猫眼。当然,剧场演出和电视转播在化妆上本身存在矛盾。剧场演出,因为观众距离演员比较远,化妆需要浓一些。而电视转播有中景和近景,化妆需要淡一些。其实“空中剧院”十多年了,应该有这方面的经验。电视转播应该发挥电视艺术特点,剧场的观众毕竟几千人,而电视机前的观众可能上亿。所以,“空中剧院”播出的演出,化妆上淡一些为好。蓝天的化妆也不理想,不如2011年“空中剧院”转播的化妆,也不如网上几个视频的化妆,看来这次上海京剧院的化妆师没有跟着来。杨少鹏的眉毛化的一边低、一边高,眉毛一挑就更明显。栾平的头型太夸张。
5、部分演员不够理想。饰演常宝的阎虹羽明显不在状态,没有入戏,唱念表演都缺乏激情,两段唱的最后一句都唱不上去,武打也不行。按理说,她是武旦演员,年龄又不大,武戏对她来说,应该不困难。可是“滑雪”舞蹈大劈叉跳,两腿没怎么跳起来。第10场武打好像也少了一个在匪徒身上翻过去的动作。饰演李母的李宏虽然嗓子和表演都不错,但实在太胖了,怎么能像个穷苦饥饿重病的老太太呢?天津京剧院就找不出一个瘦一点的老旦演员吗?第7场杨乃鹏饰演的少剑波,既太胖又太老。70岁的老人演年轻角色,唱念做再好,也影响人物形象。他个子又矮,脑袋显得很大,身段比例不协调,老远看像个大头娃娃。如果说,剧场演出为了满足一些观众看“角”的愿望,倒是无可厚非。但是电视转播就要考虑人物形象了。所以,电视转播还是使用接近角色年龄和体型的演员为好。(本人2011年写过一个帖子《 现代戏还是应该由接近角色年龄和体形的演员来演为好》)。
6、另外还有些其他瑕疵。比如,第1场杨少鹏的披风卷到了背上,弄了几次也没弄下来。王平第6场的把“即刻升官”唱成“即能升官”。电影版是“定能升官”。安平第7场念白“这号军、那号军”念颠倒了。杨少鹏第9场演唱“情况突变任务急”一段似乎降调了。窦骞第6场其中一句念白“怎么跟他认识的?”,字幕是“怎么认识他的”。当然这些都无大碍,有的戏念白唱词也是可以改动的,比如李勇奇第7场的一句念白“被蒋介石杀害了”改成了“被军阀杀害了”更符合一个百姓的思维。不过,样板戏都是精益求精的精品,基本都是“多一句嫌多,少一句嫌少”。所以,既然是很熟悉的戏,应该尽量做到不出差错为好。还有电视导播可能不熟悉剧情,有些镜头切换不很理想。有些亮相还没出来,镜头就给了观众,影响了效果。第8场小匪徒说“还是九爷好”没有给镜头。
当然,现场演出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不像拍摄电影,镜头不满意可以重拍,还有后期制作,不可能每次都很完美。京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现场演出中,主演、配演、乐队的表现和配合,剧场设施、音响、灯光运用以及现场气氛,无不影响着艺术的整体呈现,舞台演出很难达到完全理想的程度。有些瑕疵也是可以理解,但剧院、演员主管上应该努力做到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