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31日漏签0天
显卡吧 关注:7,754,356贴子:206,511,696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44回复贴,共3页
  • ,跳到 页  
<<返回显卡吧
>0< 加载中...

玄学终极之战----转自毒坛的翻译--原作者DavidMahler【转】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原文作者:DavidMahler
原文地址:http://www.head-fi.org/t/634201/battle-of-the-flagships-50-headphones-compared#user_EPILOGUE
翻译:garyvictor【毒坛】
王者之战——56只旗舰耳机的决战!
要找到史上最好的耳机哦!——David Solomon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参评耳机列表(按照字母顺序排列)
制造商及型号
AKG:
K501
K702
K1000
ALESSANDRO:
MS Pro
AUD**01;O:
PFE-232
AUDEZ*E:
LCD-2 (rev. 1)
LCD-3
AUDIO-TECHNICA【铁三角】:
ATH-AD900
ATH-W3000ANV
ATH-W5000
BEYERDYNAMIC【拜亚动力】:
DT 660
DT 770
DT 880
T1
DENON【天龙】:
AH-D950
AH-D7000
FOSTEX【丰达】:
TH900
GRADO【美国歌德】:
HP1000 (HP2)
PS1000
RS1
RS2
HE AUDIO:
Jade
HIFIMAN【头领科技】:
HE-6
HE-500
JH AUDIO:
JH13
JH16
KAM:
HP1
SENNHEISER【声海】:
HD600
HD650
HD700
HD800
HE90 (Orpheus)
IE 8
SENSAPHONICS:
2X-S
SHURE【舒尔】:
SE530
SE535
SRH1840
SONY【索尼】:
MDR-R10 (bass-heavy)
MDR-R10 (bass-light)
MDR-SA5000
Q010-MDR1 (Qualia 010)
XBA-4
STAX:
SR-007 MkI (Omega 2 MkI)
SR-007 MkII (Omega 2 MkII)
SR-009
SR-507
SR-Omega
SR-Sigma
ULTIMATE EARS:
UE10 Pro
ULTRASONE【极致】:
Edition 8 Limited Edition
Edition 10
HFI-700
WESTONE【威士顿】:
ES5
UM3X
Westone 3
Westone 4


2025-08-31 04:34: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序言篇
开篇致辞及一些想法

关于本评测
本评测将试评测本人现收藏所有耳机。评测内容基于本人个人使用经验,文中观点仅限于作者作为音响发烧友的个人意见。除双耳外,不借助任何其他器材共评测。
本评采用批判性聆听的方式,聆听时间耗时过千。评测中耗费大量时间对所评测之耳机、放大器、音乐反复返听进行对比,在此过程中记录下所听到的一些感受。文中所涉及绝大部分耳机都拥有超过一年时间,其中一些甚至已收藏数年乃至十年以上,仅有少量耳机到手不过数月,但笔者保证在形成最终意见之前,批判性聆听时间不少于50小时。
文中大部分参评耳机均为旗舰,或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被认为是旗舰型号。笔者未曾拥有过的耳机并不在评测之列,以避免因聆听时间不足或可能存在的偏爱所导致的偏差。笔者个人较偏爱大耳机,但考虑到烧友取向,且笔者收藏中入耳式耳机占有相当大一部分比例,权衡之后决定将入耳式耳机纳入排名系统中。

文中参评耳机都依据其表现单独进行排名。每只参评耳机均附有独立评测。评测开始部分为个人看法或简短回顾,其后分别为“优势”及“缺憾”两节,每节中将对耳机声音及做工优缺点分别作出评价。笔者试从不同角度,以笔者自身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论证耳机优缺点。每项优缺点均附有关键词以方便无暇阅读全文,但依旧想了解特定型号的基本评测的烧友。
笔者并未使用定量计分的方式对每只耳机进行打分,以避免误导。计分手段无法反映出大多数参评耳机的优点,亦无法准确地反映出笔者意见。
此外,笔者认为是优点的部分并不一定为大众所接受,一些读者的听音取向或审美观与笔者不同,而某些笔者认为不好的部分,对某些读者来说可能并不是缺点。

在优缺点两节之后,进入“双刃剑”一节,本章主要讨论被评测耳机在某些方面的优点,及其另一些方面则需要改进的缺陷。
“性价比”一节中主要对耳机性能和价格比率进行量化分级。本章评价并不计入耳机音质排名中。评分为A-以上的耳机为笔者推荐超值之选;评分B-至B+为价值之选,同价位上也许有更好的耳机;评分C-至C+为不值之选,其价格与其排名并不相称;评分为D或者D以下者,笔者认为其价格与音质完全不成比例。分数较低并不意味着笔者不满其音质。本章主要考虑同价位因素上面更好的耳机选择。

最后一节名为“快速检索”。本节主要就耳机特点,设计,状态等问题进行速写。以下词条可以帮助理解笔者意思:
设计:全尺寸耳机/耳挂/入耳式耳机
单元:动圈/动铁单元
阻抗:耳机在1kHz时阻抗大小
隔音:耳机对于外界噪声的隔离能力及其漏音程度。本位并未涉及到任何主动降噪耳机。
放大器:是否需要放大器来提升音质。
推荐耳放:笔者推荐最佳搭配耳放。
聆听最佳音乐类型:笔者推荐最佳聆听风格类型。
使用线材:指笔者进行评测时所使用咸菜种类。“原配”指耳机原配未经任何修改或升级的线材。
版本:指厂商在耳机生产过程中是否做出过细节部分改动。
旗舰状态:指参评耳机是否作为其产品线之旗舰型号推出。若参评耳机为现有产品旗舰,则标为“现旗舰”;若参评耳机曾一度作为旗舰型号,现有更好型号替代,则标为“前旗舰”;若参评耳机数量极少,限量生产,则标为“限量版旗舰”;若参评耳机仅被指定为特定产品线之旗舰,则标为“特定产品线旗舰”;若参评耳机从未被厂商指定为旗舰,则标为“非旗舰”。
在产状态:表示至2012年时本产品是否为在产状态。
价格:为评测发布时耳机大概价格,标价单位为美元。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周边篇
MACKIE: HR824 Mk2 (一对)
HR824是音频专用有源箱,我手头的这一对使用已近十年,在我还不熟悉室内监听的时候,常常把它们带到工作室去。HR824不是最好听的,但是我非常了解这对箱子的声学特性,在任何录音室使用的时候都觉得非常舒服。正如各位读者频频在我的照片中看到的一样,我没有高高的落地箱。我躺在床上的时候,就用这对HR824听音乐。
价格: $1399.95 (估计)
MONSTER: Pro 3500滤波器
Pro 3500滤波器是一款简单有效的电源调节器,我用来保证电源纯净,防止电涌。
价格: $300
GOLD POINT: SW2X-O
为了方便我购买了SW2X-O转换器。因为307A和BUDA都不提供直出,所以买上一个连接这两只耳放。SW2X-O是一款参考级被动转换器,可以将输出信号一次传入两只耳放。
价格: $572
A PURE SOUND & ALO AUDIO连接线
笔者系统当中的大部分连接线(包括平衡线)都是A Pure Sound生产的,声音非常满意。个人觉得性价比非常高。此外,笔者还使用两条ALO连接线,声音也非常超值。
价格: $2500 (估计)
下面进入评测核心部分……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55名 SENSAPHONICS: 2X-S

2X-S是一对定制入耳式耳机,每声道双单元,单被动分频设计。这是笔者购买的第二副定制入耳塞,入手UE10 Pro之后紧接着就购买了这副耳塞,原来读到过一些对于这副塞子的正面评价,隔音性能优异,佩戴也是所有定制入耳当中最为舒适的,2X-S的外壳完全是由软性硅胶材质制成,仅仅以上这些描述就足以令我认为这是一对极具潜力的塞了。实心的2X-S足以阻挡绝大部分外界噪声,同时可以在长时间佩戴时保证足够的舒适度。然而,从耳道内取出时,富有弹性的外壳材料也确实会令耳朵感到不适。最终从音质上来讲,2X-S音质一般。
优势
绝佳的隔音:2X-S和Westone ES系列之间的隔音性能难分伯仲,两副耳塞都是我拥有的隔音性能最佳的耳塞。2X-S的噪音隔绝性能确实绝佳。
贴合:再次说明一下“贴合”并不意味着舒适,在此说明这一点的原因是因为笔者觉得耳塞和耳道紧密贴合完美无瑕,但从耳道中取出的时候硅胶产生变形,导致内耳极端不适。
便携性极佳:入耳耳机 的便携性绝对一流,可以装在衬衫小口袋里——你把MDR-R10装在那试试看?
易驱动:多数入耳式耳机驱动性都非常好,2X-S我用的比较少,但完全不需要耳放,我原来都主要用iPod推。
具有序列号:和所有定制入耳耳机一样,2X-S拥有独一无二的序列号。
缺憾
通透性不佳:笔者发现2X-S的声音特性极端不平衡,整个频段当中充斥着尖刺的金属质感。
入耳的先天缺陷:我认为全尺寸耳机声音相比入耳式耳机更加自然。与声音在自然界的传导模式一样,全尺寸耳机发出的声音会为经过整个人耳,而入耳式的耳机则仅通过耳道传导声音。对我来说,这种空间感意味着更加自然的聆听观。这方面仁者见仁,但笔者依旧持此观点。
入耳声场:对我来说,入耳式耳机的声场缺乏真实感。很多人喜欢这种声场,但笔者认为与全尺寸大耳机相比时,入耳式耳机的声场并不占优势。
调音:笔者发现整个频段频率响应当中都存在着奇怪的波峰和波谷。低频绝对是缺乏力道的,高频又稍显削减,火气也不小。中频比较抢眼,但是中高频声音比较奇怪,不自然。
线材:我相信,今天森海塞尔依旧提供可更换的线材。然而我在订购2X-S的时候,线材是不可更换的,这条线才看起来比较脆弱的样子。
转手价值:我刚来Head-Fi的时候记得有人在二手区开贴出售自己的定制。最后感觉和笑话一样,出售二手定制在那时候根本就没听说过。今天很多厂商提供改模服务,出售自己的二手定制成为一种可能。但出手的时候做好大出血的准备。
双刃剑
结像:把所有批评先放一边,2X-S街巷确实非常优秀。乐器分离度因平滑的衰减而得到提升。
包装:2X-S包装为一个硬质塑料盒,内含一个塑料拉链携带包。
性价比:D
我觉得2X-S价格虚高。虽然硅胶外壳能够有效的防止外界噪音,但笔者评测过的任何一对定制入耳声音都更加自然。我在自己心爱的的UE10之后购买了这幅耳机,初听时确实比较失望,5年之后的今天我依旧没有对这个声音产生任何好感。
快速检索
设计:入耳式耳机
单元:动铁
阻抗:27欧
隔音:极好
放大器:无需
推荐耳放:无(iPod直推)
聆听最佳音乐类型:无推荐
使用线材:自带
版本:笔者所知至少一个历史版本
旗舰状态:前旗舰
在产状态:在产
价格:$750+取耳印费用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54名 SENNHEISER【声海】: IE 8 这是卡吧谈的最多的入耳

声海的IE8进入市场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三年当中,IE8定位为声海的旗舰入耳型号。之后为IE80和更新的IE800所取代,笔者没有听过IE80,虽然其原始设计和IE8相差无几。因此仅在此对IE8进行评测。IE8为一单元耳塞。背后的小旋钮为低频控制,用户可以自行选择需要的低频量,对笔者来说唯一的问题就是,就算是吧旋钮开到最低,聆听多数音乐的时候,低频也显得过于突兀。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IE8的声场表现,其头中效应远少于一般入耳式耳机。
IE8有一个后期型号配备了苹果遥控器【译者注:IE8i】,笔者所测为无遥控之原版IE8。
优势
结像:就入耳式耳机而言,IE8的结像能力极佳。虽然在这方面和大耳机还是有一定距离,但入耳当中已几近顶端。
易于驱动:和大多数入耳式耳机一样,IE8并不难易驱动,我一般用iPod直推,因为iPod的低频有所削减,有时候调一下低频旋钮还是挺好玩的。
便携型强:入耳式耳机的便携性是有目共睹的,IE8也可以很随意地放在衬衫口袋里——拿个HD800来试试看?
低频调节:IE8背板上的低频调节单元可以供使用者依据自己喜好进行调节。需要使用随机附带的小工具进行调节。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低频调节并不是步进的,也就是说只能靠眼看和耳听来进行左右的低频配对调节。
橡胶耳挂:我从来不用,但是这个耳挂可以保证从后方佩戴时耳机的稳固性。
缺憾
通透性不佳:笔者以为,IE8中频颗粒感较强,相对来说,参评的舒尔、Audéo和Westone的通用入耳型号中频更加顺滑。
中频:不自然,颗粒感较强。有时会感到中频被低频所吞没。
入耳的先天缺陷:我认为全尺寸耳机声音相比入耳式耳机更加自然。与声音在自然界的传导模式一样,全尺寸耳机发出的声音会为经过整个人耳,而入耳式的耳机则仅通过耳道传导声音。对我来说,这种空间感意味着更加自然的聆听观。这方面仁者见仁,但笔者依旧持此观点。
包装:IE8的携带盒确实有损其便携性。盒子太大(比iPod还大)不便放在衣兜内。这迫使用家将线材缠绕在橡胶绕线器上,笔者并不喜欢如此,但也从不使用附赠携带盒。
舒适程度:IE8的人体工学设计对我来说有些奇怪,使用耳机附带的硅胶套或者海绵也无法达到较好的气密性。可能是因为耳套相对较大导致的。
双刃剑
声场:所有参评耳机中,IE8的声场表现是最接近大耳机的。一般来说我不喜欢入耳的声场表现,但IE8在声场方面确实胜出不少,其声场宽度更大,深度更是令人惊讶。
调音:IE8声音偏暖,许多烧友(尤其是低频控)都非常喜欢这一点,但笔者认为这样的音色和颗粒感较强的中高频对比起来稍显奇怪。
高频:IE8的高频没有齿音,笔者深感欣赏,然而其缺点在于高频稍显不足,且有时比较粗糙。
隔音:因其人体工程学设计,笔者完全无法令IE8耳套封住耳道,对于入耳式耳机而言,其隔音性能低于平均水准。
声音中庸:笔者还没有找到IE8特别适合的音乐。听任何一种体裁的音乐都不会显得非常完美,同样也不会显得过于差劲。
性价比:D
实话实说:声海是笔者一直最为喜欢的耳机制造商,但笔者认为IE8是笔者众多森海耳机当中最不具有性价比的一款,IE8不是一款失败的耳机,但定价相对于音质来说过高。
快速检索
设计:入耳式耳机
单元:动圈
阻抗:16欧
隔音:一般
放大器:无需
推荐耳放:无推荐(iPod直推)
聆听最佳音乐类型:无推荐
使用线材:原配
版本:未知
旗舰状态:前产品线旗舰
在产状态:$350 (估计)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53名 SONY【索尼】: XBA-4

笔者前些年购入MDR-EX700长线版本,EX1000出现之前索尼一直以此作为入耳式耳机的旗舰型号。笔者对EX700声音的某些方面(尤其是低频表现方面)较为满意,但其声音整体方面和人体工学设计方面并没有赢得太大分数。因为对EX700的兴趣缺缺,所以笔者并未购买EX1000。
2012年,索尼发布了XBA系列入耳式耳机,XBA产品线使用动铁单元,在高低价位段上推出了几款不同的耳机,妻四单元产品XBA-4为四单元,受到烧友一致欢迎。
XBA-4是索尼公司入耳耳机的旗舰型号,就笔者所知,此款耳机为世界上仅有的两款非定制四单元动铁入耳式耳塞之一,另外一款为Westone 4。但与采用双低频单元的W4不同的是,XBA-4仅有一只低频单元,另有一直单元供次低频使用。我预定了XBA-4,但到达之后,索尼想headphones.com发送了XBA全系列的送测样本,笔者因此得以试听整个XBA系列,我发现我个人更加喜好XBA-3的声音,XBA-4相比更加明亮,也更加刺激。对我来说XBA-4的声音解释力相比XBA-3更强,但XBA-3声音更加平衡自然。如果之前知道可以评测XBA全系列,我应该会转投XBA-3门下。
注:XBA-4有两个不同型号,其原型为XBA-4,配有苹果遥控器的版本即XBA-4iP。
优势
细节丰富:XBA-4声音细节丰富。非常适合用来聆听古典音乐。
结像:XBA-4结像能力出众,就入耳式耳机而言,XBA-4的乐器分离度和空间感非常好。
交响大师:使用XBA-4聆听流行音乐是可能稍显刺激,但古典音乐表现非常出色。此外,XBA-4播放非常平衡(非过亮)录音时声音亦可圈可点。
隔音:入耳式耳机生来就具备了卓越的隔音性能,有人说XBA-4外壳较大,想要获得密封状态确实不易,然而佩戴密合后,其隔音性能确实非常好。索尼提供包括硅胶套和硅胶/海绵复合套在内的众多耳套,可按照用家要求进行选择。
便携性:作为入耳式耳机,XBA-4的便携性绝对一流,可以装在衬衫小口袋里——你把MDR-R10装在那试试看?
易于驱动:与其他的入耳式耳机相比,XBA-4的设计目的是配合随身设备,所以并不需要使用附加耳放,但使用iPod5代线路输出至RSA Hornet驱动时,相比直推来说提升立竿见影。其部分原因是因为iPod的耳机输出削减了部分次低频。
包装:XBA-4包装为硬质携带包,为磁铁锁定。与EX700长线版提供的怪异盒子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种磁锁的设计对于生活节奏较快,使用拉索收纳包可能较容易损伤耳机线材的烧友们是一个福音。
缺憾
通透程度不足:XBA-4声音并不平滑,最终导致其声音通透程度不足。
中频:金属感较强,通透程度不足,个人认为声音不够自然。
入耳的先天缺陷:我认为全尺寸耳机声音相比入耳式耳机更加自然。与声音在自然界的传导模式一样,全尺寸耳机发出的声音会为经过整个人耳,而入耳式的耳机则仅通过耳道传导声音。对我来说,这种空间感意味着更加自然的聆听观。这方面仁者见仁,但笔者依旧持此观点。
入耳声场:对我来说,入耳式耳机的声场缺乏真实感。很多人喜欢这种声场,但笔者认为与全尺寸大耳机相比时,入耳式耳机的声场并不占优势。
齿音:XBA-4齿音并不十分明显,但有时齿音问题非常明显。
做工:笔者对收藏中所有索尼入耳式耳机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均不感冒。耳机佩戴并不舒适,XBA-4的耳套尤其大,所以很难密封。另外,XBA-4设计为直接佩戴,线材直接垂下,而并非绕耳佩戴,因此听诊器效应较强。
线材:索尼在线材设计方面显然走了弯路,和我一样的烧友都会喜欢不带苹果遥控器的版本,然而选择原版XBA-4(无遥控版本)的时候很可能也会后悔,原因是其线材设计非常差劲,左右分线长度不一,XBA-4iP分线为Y型,左右两端长短一致,笔者非常不喜欢非对称分线。最后,XBA全系列耳机都采用了不可更换线材的设计。
双刃剑:
调音:XBA-4调音倾向平衡,但其平衡性可以更好。低频少有缺陷,特别是耳道密封情况和笔者类似时。而且中频听起来并不是非常自然,总体上来说调音不错,但还有提升空间。
低频:XBA-4低频下潜非常深,密封良好时,低频冲击力非常好,密封不良时,低频稍欠。笔者发现XBA-3低频表现更富冲击力,特别是中低频区域内。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XBA-3佩戴更容易贴合内耳道。
高频:XBA-4高频延展性非常好,但颗粒感较强,比较刺激。
性价比:C
除开本篇评测之外,笔者不久前还写过一篇关于XBA-4的评测。前篇评测内XBA-4的性价比分数为85%,和本片评测内所给出的C等级完全不同。因为本评测是基于一系列不同类型耳机所做出的横向评测,而并非入耳式耳机内的横向评测。虽然XBA-4相比EX700提升较为明显,我依旧觉得索尼应当重视其蹩脚的人体工程学设计。XBA-4声音并不差,但笔者认为XBA-3更加适应大众声音取向,因此给予C级评价,本文中提到的XBA-3性价比评分为B或B-。
快速检索
设计:入耳式耳机
单元:动铁
阻抗:8欧
隔音:极佳
放大器:无需,推荐使用
推荐耳放:RSA Hornet
聆听最佳音乐类型:古典音乐/优质录音
使用线材:原配
版本:未知
旗舰状态:现产品线旗舰
在产状态:2012年在产
价格:$349.99 (无遥控板) 369.99 (有遥控版)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52名 ULTRASONE【极致】: HFI-700

HFI-700是笔者拥有所有耳机当中唯一一只经常不放在家中的耳机,我将它放在乐队排练室内。录音的时候喜欢用来录制鼓声,多半不是因为音质,而是因为多年使用。
HFI-700是笔者接触的第一只极致耳机,购买的时候(2005年前后),真的非常喜欢声音表现,从很多方面将,我依旧认为这是一只蛮好听的耳机。HFI-650是其早期型号,但我听说声音和HFI-700相同。时至今日,极致还在生产HFI系列,HFI-780就是HFI-700的远亲。
优势
有趣的调音:HFI-700是我闲听时候的好选择。中低频非常突出,中高频存在削减。问题最大的就是松散的低频,实际上,在笔者的收藏当中,HFI-700可能很类似着典型的嘻哈耳机,但和多数消费级耳机相比,HFI-700高频延展好出很多,我不确定频响当中的某一段代表了这一点,但我认为总体听感不错。
嘻哈大师:我比较喜欢使用HFI-700聆听嘻哈,现代说唱和传统灵歌。因为低频比较松散,HFI-700声音比较粗气[vistceral]。这种低频在聆听摇滚、爵士和古典的时候减色不少,后者尤甚。
隔音:最喜欢HFI-700的一点就是其密闭性。当然,封闭式耳机隔音一般都较好。HFI-700和其它封闭式耳机相比时隔音能力依旧居上。
缺憾
通透性不佳:与其它hi-end耳机相比,HFI-700缺乏真实感。然而与同价位封闭式耳机相比时,HFI-700通透性方面表现不俗。
非平衡:HFI-700染色较为严重,笔者认为,不适合严肃/批判性聆听。
中频:HFI-700中频存在一些不自然的峰值和波谷。有时这种缺陷会因其并非过于极端而被忽视。对于习惯于纯净中频的烧友来说,HFI-700可能会“出怪声”。
舒适性:很早之前HFI-700的人造革耳垫就硬化开裂了。随着这种开裂硬化,HFI-700变得不再舒适,佩戴非常疲劳。
线材:HFI-700采用单边进线设计。笔者不喜欢这种进线模式,Y型分线,双边进线的模式更受笔者欢迎,这种设计更容易改平衡。
双刃剑
低频:笔者认为,所有参评耳机中,HFI-700的低频可能是最为松快的,但这种低频的质感非常充实,聆听特定音乐类型时也非常舒服。
声场:和所有封闭式耳机一样,HFI-700的声场令人印象深刻,相比人们认识当中的封闭式耳机,HFI-700声场宽广很多,但依旧患有声音较为抵近这种封闭式耳机的通病。
高频:我比较喜欢HFI-700比较靠前的高频,可以令在松散的低频下保证音乐不零乱。另一方面讲,这种高频颗粒感较强。
耳放搭配:实际上HFI-700并不难易驱动,但搭配声音较为平衡的石机时声音具有极大提升。比如插在SPL Phonitor上的时候,声场完全打开,低频控制感更强。
性价比 C
2005年的时候,如果提及性价比,打分应该在B到B+,那时候考虑了很多的东西。当然我那时候也没有这么多耳机进行对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这只耳机的忠诚度慢慢的腿色了。除了天龙AH-D950之外,这是我拥有时间第二久的耳机了。作为一只封闭式耳机,我觉得HFI-700发布时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我也很希望耳垫可以使用更加耐用的材料制作。
快速检索
设计:全尺寸大耳机
单元:动圈
阻抗:75欧
隔音:非常好
放大器:推荐
推荐耳放:SPL Phonitor
聆听最佳音乐类型:嘻哈,说唱,灵歌
使用线材:原配
版本:未知
旗舰状态:非旗舰
在产状态:2012年停产
价格:$150 (估计)


2025-08-31 04:28: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51名 SHURE【舒尔】: SE530

2000年前后,舒尔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通用型三单元动铁入耳耳机即E5,紧接着三单元动铁耳塞E500登上历史舞台,发布时E500是全世界最昂贵的非定制耳塞。包含一个即推即听(Push-To-Hear module)模块,这个模块内置小型麦克风,听取外界声音时可无需摘下耳机。E500当年广受好评,2005年前后,舒尔产品重新编号,E500也就是后来的SE530。令人失望的是,SE530发布时,舒尔放弃了即推即听模块,其音质和E500相同。
与许多老牌耳机厂商一样,舒尔公司最早生产收音机部件和话筒。90年代末期舒尔进军监听市场,专门从事入耳式耳机及个人监听部件开发。就笔者所知,与一般厂商相反,舒尔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耳塞制造起家的厂商,其后才引入全尺寸大耳机以丰富产品线。
很早以前,我就觉得SE530的声音特性应该是中频凸前的那种。但讽刺的是,SE530的中频表现对于某些烧友来说是其最大的亮点,而对另一些烧友来说则是巨大的烦恼。虽然我觉得还有一些入耳式耳机整体方面声音更好,但个人觉得SE530的声音水准还是非常高的。
在这里必须提及一点,舒尔新推出的3单元动铁耳机SE535实际上和SE530非常接近,因此舒尔停掉了SE530。两个型号确实存在一些轻微差异,故笔者决定对SE530和SE535分别进行评测。笔者认为,如果您已经拥有SE530,那么升级SE535并不会值回票价。
优势
中频:我非常喜爱SE530平滑无颗粒的中频表现。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SE530的中频都是我在非定制入耳塞子中最喜欢的。
男声:SE530浓郁的中频提升了男声的听感,使其更加浑厚,在保证深度的同时使其更加抓耳。
舒适性:2005年左右,舒尔引入了一种橄榄形海绵套,在SE530上预装。这种海绵套可以加强密封性,舒适感也得到一定提升。舒尔同时提供多个种类的硅胶套和海绵套,但这种橄榄海绵套依旧最受笔者青睐。
隔音:正确使用海绵套,耳道密封完好的情况下,SE530可以隔绝掉大部分外界噪音。舒尔德隔音性能确实没有威士顿那样强大,但是威士顿的耳机设计都可以使用Comply海绵套【译者注:即C套】,当然,Comply也出品SE530配套的海绵套(如上图所示),但笔者发现使用C套会对SE530音质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会令更进一步削减高频。
爵士大师:530下的爵士乐顺滑且荡漾,老一点的波普爵士乐,带上一点儿嘶嘶声和模拟录音的炒豆声,味道棒极了。
易于驱动:作为一款入耳式耳机,SE530极易驱动。使用耳放时音质更佳,高频更好。
便携性:作为入耳式耳机,SE530的便携性绝对一流,可以装在衬衫小口袋里——你把SRH1840装在那试试看?
适应面广:SE530是本次所有参评耳机及耳塞当中适应面最广的之一,这个令人感到舒适的副作用是由削减的高频带来的。
包装:SE530的包装确实非常出色。和苹果广受称赞的包装方式一样,SE530包装紧凑,简洁明快。令人称道的是SE535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也许SE530/SE535最重要的附件就是拉链携带包,我很喜欢这个携带包,除了装SE530之外还装过我的一些其他耳塞。
缺憾
高频:SE530的高频削减了很多。有时候这会令声音听起来比较拥挤而且拖泥带水。第一次听的时候,很惊讶这种高频的缺失。鉴于这幅耳机声音非常顺滑,只想让高频再多一点延展就好。
缺乏细节:用SE530听古典音乐的时候觉得听不到高频泛音。简单来说SE530声音细节不足。
入耳的先天缺陷:我认为全尺寸耳机声音相比入耳式耳机更加自然。与声音在自然界的传导模式一样,全尺寸耳机发出的声音会为经过整个人耳,而入耳式的耳机则仅通过耳道传导声音。对我来说,这种空间感意味着更加自然的聆听观。这方面仁者见仁,但笔者依旧持此观点。
入耳声场:对我来说,入耳式耳机的声场缺乏真实感。很多人喜欢这种声场,但笔者认为与全尺寸大耳机相比时,入耳式耳机的声场并不占优势。
结像:SE530结像略向中间挤。也许是因为高频信息缺失,声音比较乱,不够干净。
线材:SE530与SE535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就是SE530线材固定而SE535线材可以自由更换。从设计方面将后者明显更加耐用。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SE530用家都遭遇了耳挂部分裂线的问题,线材非常脆弱。舒尔很明智的在SE535上面解决了这一问题。
双刃剑
调音:令笔者倍感矛盾,中频能量集中的声音适合聆听爵士,但同时高频的欠乏对古典音乐来说像是潜在水下一般。
低频:低频下潜较深,相当平坦。最不幸的是冲击力没有达到我的要求。
性价比:C
整个评测中,SE530是唯一一副被完全几乎相同的继任产品SE535所取代的耳机。因此,仅推荐价格极好的时候购入。SE535因线材可更换这一特性,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但无论怎样,对喜欢贵气浓郁中频的烧友来说,SE530都是上上之选。
快速检索
设计:入耳式耳机
单元:动铁
阻抗:36欧
隔音:较好
放大器:无需,但推荐使用
推荐耳放:SPL Phonitor,RSA Hornet
聆听最佳音乐类型:男声,爵士
使用线材:原配
版本:未知
旗舰状态:前旗舰
在产状态:停产
价格:$300-$500 (估计)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50名 SHURE【舒尔】: SE535

2011年,舒尔停产SE530,其替代型号为SE535。两副耳塞从声音整体上来说几乎是一样的,但是高频的处理方式有轻微不同,SE535高频细节稍多,这个特性没能让我移情SE535。我更喜欢SE535的原因是可换线设计。线材出现问题的时候,可怜的SE530必须返厂修理,更换了一副SE535。SE535的可更换线材终于让我使用的时候不再那么胆战心惊了。这只耳机有两个颜色可选:透明和青铜色。【译者注:后期推出红色的】,我非常喜欢后者。
鉴于SE535是SE530的替代产品,本评测与上文SE530的评测相当相似。
优势
中频:我非常喜爱SE535平滑无颗粒的中频表现。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SE535的中频都是我在非定制入耳塞子中最喜欢的。
男声:SE535浓郁的中频提升了男声的听感,使其更加浑厚,在保证深度的同时使其更加抓耳。
舒适性:2005年左右,舒尔引入了一种橄榄形海绵套,在SE530上预装。这种海绵套可以加强密封性,舒适感也得到一定提升。舒尔同时提供多个种类的硅胶套和海绵套,但这种橄榄海绵套依旧最受笔者青睐。
隔音:正确使用海绵套,耳道密封完好的情况下,SE530可以隔绝掉大部分外界噪音。舒尔德隔音性能确实没有威士顿那样强大,但是威士顿的耳机设计都可以使用Comply海绵套【译者注:即C套】,当然,Comply也出品SE530配套的海绵套(如上图所示),但笔者发现使用C套会对SE530音质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会令更进一步削减高频。
爵士大师:530下的爵士乐顺滑且荡漾,老一点的波普爵士乐,带上一点儿嘶嘶声和模拟录音的炒豆声,味道棒极了。
易于驱动:作为一款入耳式耳机,SE530极易驱动。使用耳放时音质更佳,高频更好。
便携性:作为入耳式耳机,SE535的便携性绝对一流,可以装在衬衫小口袋里——你把SRH1840装在那试试看?
适应面广:SE530是本次所有参评耳机及耳塞当中适应面最广的之一,这个令人感到舒适的副作用是由削减的高频带来的。
包装:SE535的包装确实非常出色。和苹果广受称赞的包装方式一样,SE535包装紧凑,简洁明快。也许SE530/SE535最重要的附件就是拉链携带包,我很喜欢这个携带包,除了装SE535之外还装过我的一些其他耳塞。
线材:SE530与SE535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就是SE530线材固定而SE535线材可以自由更换。从设计方面将后者明显更加耐用。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SE530用家都遭遇了耳挂部分裂线的问题,线材非常脆弱。舒尔很明智的在SE535上面解决了这一问题。
缺憾
高频:很多烧友说SE535的高频相比SE530有所提升,舒尔称SE535单元与SE530完全相同。因此,SE535高频表现方面的差异都归因于人体工程学设计方面的少许不同。笔者可以确认的是SE535的高频确实非常轻微的提升了一点,但依旧衰减严重,有时候这会令声音听起来比较拥挤而且拖泥带水。
缺乏细节:用SE535听古典音乐的时候觉得听不到高频泛音。简单来说SE535声音细节不足。
入耳的先天缺陷:我认为全尺寸耳机声音相比入耳式耳机更加自然。与声音在自然界的传导模式一样,全尺寸耳机发出的声音会为经过整个人耳,而入耳式的耳机则仅通过耳道传导声音。对我来说,这种空间感意味着更加自然的聆听观。这方面仁者见仁,但笔者依旧持此观点。
入耳声场:对我来说,入耳式耳机的声场缺乏真实感。很多人喜欢这种声场,但笔者认为与全尺寸大耳机相比时,入耳式耳机的声场并不占优势。
结像:SE535结像略向中间挤,也就是说左右空间感较差。也许是因为高频信息缺失,声音比较乱,不够干净。
双刃剑
调音:令笔者倍感矛盾,中频能量集中的声音适合聆听爵士,但同时高频的欠乏对古典音乐来说像是潜在水下一般。
低频:低频下潜较深,相当平坦。最不幸的是冲击力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想要加强低频的话,可使用Comply海绵套替换原装海绵套,但会导致高频进一步削减,稍微影响听感。
性价比:C
如果喜欢老唱片当中模拟的嘶嘶声,SE535一定是上佳之选。声音上来说和SE530是一样的,而SE530的声音有和E500相同。其实SE535的声音已经比较成熟,定格多年了,这种声音因其适应能力强倍受欢迎。很幸运的是舒尔在SE535身上解决了SE530容易裂线的问题。
快速检索
设计:入耳式耳机
单元:动铁
阻抗:36欧
隔音:较好
放大器:无需,但推荐使用
推荐耳放:SPL Phonitor,RSA Hornet
聆听最佳音乐类型:男声,爵士
使用线材:原配
版本:未知
旗舰状态:现产品线旗舰
在产状态:2012年在产
价格:$499.99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49名 WESTONE【威士顿】: WESTONE 3

威士顿以听力保护产业先锋身份起家,是20世纪90年代推动入耳式耳机革命的主力之一。威士顿曾经作为舒尔德原始设备制造商,并与UE联合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定制入耳式耳机。
WESTONE 3于2008年发布,是威士顿最早几款的双分频非定制入耳式耳机之一。耳机采用三单元设计,每个单元负责不同的频段(高、中、低)。WESTONE 3之前的三单元入耳式耳机(比如SE530和UE TF10 Pro)单元设置均为双低频单高频设计。初听WESTONE 3的时候被饱满的声音所震撼,笔者认为,相比威士顿的双单元型号UM2声音提升明显。购入WESTONE 3后不久,笔者就从SE530身上移情别恋了。
优势
调音:WESTONE 3染色比较有趣,中低频冲击力强大而高频延展适度。与SE535华丽的中频相比,WESTONE 3的中频稍显凹陷。
低频:WESTONE 3中低频曲线突出,为吉他和鼓的低频深度增色不少。笔者发现其低频表现尤其适合摇滚和金属乐。
舒适性:就笔者而言,威士顿的人体工学设计冠绝其他品牌,其非定制入耳式耳机相比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是最为舒适的。导管口角度可令耳道密封更加舒适。另外,威士顿耳塞的附件中提供Comply套,这种导管格外舒适且密封性在笔者使用过的耳套当中是最高的。
隔音:威士顿附件当中提供多种耳套,笔者建议使用长Comply套以达到最好的密封性。耳套在耳道内膨胀形成良好密封时可隔开绝大部分外界噪声,这种隔音性能仅次于定制入耳耳机。
摇滚大师: WESTONE 3声音丰满,冲击力强。笔者非常喜欢用这幅耳机聆听摇滚(特别是现代摇滚)。
便携性:作为入耳式耳机,WESTONE 3的便携性绝对一流,可以装在衬衫小口袋里——你把MDR-R10装在那试试看?
易于驱动:使用耳放驱动WESTONE 3声音提升不大,用Hi-end装备驱动和iPod直推时声音几乎一致。
包装:威士顿随产品附赠圆形硬质携带盒,很类似舒尔的携带盒,但近期产品变更为方形拉索盒。两种携带盒都可以很有效的保护耳机,也很容易放进衣袋。
缺憾
入耳的先天缺陷:我认为全尺寸耳机声音相比入耳式耳机更加自然。与声音在自然界的传导模式一样,全尺寸耳机发出的声音会为经过整个人耳,而入耳式的耳机则仅通过耳道传导声音。对我来说,这种空间感意味着更加自然的聆听观。这方面仁者见仁,但笔者依旧持此观点。
入耳声场:对我来说,入耳式耳机的声场缺乏真实感。很多人喜欢这种声场,但笔者认为与全尺寸大耳机相比时,入耳式耳机的声场并不占优势。
声音不平衡:从任何角度来说,WESTONE 3声音都和平衡不沾边。喜欢现场混音监听的烧友们可以绕道,UM3X和WESTONE 4在这种情况下都是更好的选择。
结像:WESTONE 3的结像平平,虽然低频表现赢得了我的赞许,但有时候还是觉得对低频的过分强调影响到了乐器未知的正确指向。
齿音:WESTONE 3有一种强调“S”这个发音和踩镲等同频段内的乐器的倾向。
双刃剑
通透性?:笔者觉得WESTONE 3的通透程度算是非常优秀的了,但还不是特别到位。
中频:个人更喜欢稍微靠前一点的中频。但是WESTONE 3的中频依旧非常自然,总体上来说喜欢高低频两端稍微凸起人会喜欢这种中频表现。
高频:初听时立刻觉得高频相比SE530有着质的提升。但还是希望高频和中频的接合更加平滑。
线材:威士顿的双绞线是我在入耳耳机市场当中见过最好的了。线材坚固,轻便,不易缠绕。我仅仅希望WESTONE 3的线材可以取下。威士顿公司会将可更换线材作为之后的UM系列和WESTONE 4的可选功能。
性价比:B-
WESTONE 3刚刚发布是可能是笔者所听过的最靓声的非定制入耳耳塞。但今天已经有一些型号取代了这个位置——包括Audéo和威士顿自家的产品。相比索尼XBA系列耳机,我还是更喜欢WESTONE 3。这是一副摇滚爱好者们应该拥有的塞子。
快速检索
设计:入耳式耳机
单元:动铁
阻抗:30欧
隔音:极佳
放大器:无需但值得考虑
推荐耳放:无(iPod直推)
聆听最佳音乐类型:摇滚乐
使用线材:原配
版本:未知
旗舰状态:前旗舰
在产状态:2012年在产
价格:$349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48名 WESTONE【威士顿】: UM3X

在Westone 3发布后不久,UM3X也浮出水面。我还记得威士顿发布Westone 3的时候,许多烧友将这款耳机误称为UM3,因为威士顿当时的生产线命名规则是取通用监听系列的前两个字母UM。因此我得知威士顿推出UM3X的时候一直以为是印刷错误。最终得知UM3X这款耳机确实存在的时候,很好奇和Westone 3对比起来会是什么样。后来发现两副耳机音染各不相同,声音表现却很接近。我还不确定自己究竟喜欢哪一副,笔者认为,UM3X更加平衡,故将其排名置于前列。
发布后不久,UM3X就开始提供可更换线材,大约贵20美金。要是购买UM3X的时候知道可换线版本要出来的话,就等着买可换线版本了。
优势
调音:UM3X相比Westone 3更加平衡,但依旧偏暖。
低频:UM3X的低频不太平衡,稍具冲击力,与Westone 3相比稍显平和。
舒适性:就笔者而言,威士顿的人体工学设计冠绝其他品牌,其非定制入耳式耳机相比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是最为舒适的。导管口角度可令耳道密封更加舒适。另外,威士顿耳塞的附件中提供Comply套,这种导管格外舒适且密封性在笔者使用过的耳套当中是最高的。
隔音:UM3X附件当中提供多种耳套,笔者建议使用长Comply套以达到最好的密封性。耳套在耳道内膨胀形成良好密封时可隔开绝大部分外界噪声,这种隔音性能仅次于定制入耳耳机。
爵士大师:笔者听过所有非定制入耳当中,UM3X在爵士方面的表现堪称佼佼者。其声音平衡偏暖,这种特性非常适合爵士乐。
便携性:作为入耳式耳机,UM3X的便携性绝对一流,可以装在衬衫小口袋里——你把MDR-R10装在那试试看?
易于驱动:作为入耳式耳机,UM3X非常易于驱动。与Westone 3不同的是,UM3X在放大器的驱动下声音更好,使用频率方面随身相比家用设备更多。使用iPod时笔者喜好将其连接在RSA Hornet使用。
线材:UM3X的使用威士顿标志性的双绞线,这种线材不易缠绕、皱折,深受笔者喜爱。UM3X发布不到一年,紧接着发布了价格高20美元左右的UM3X-RC版本,RC后缀代表可换线。,只贵了20美元,可以让耳机增寿不少,UM3X-RC更值价一些。
包装:UM3X附带有威士顿标准的硬质方形携带盒,可以有效保护耳机,方便塞进口袋。我也喜欢把ES5放在这个盒子里。
缺憾
入耳的先天缺陷:我认为全尺寸耳机声音相比入耳式耳机更加自然。与声音在自然界的传导模式一样,全尺寸耳机发出的声音会为经过整个人耳,而入耳式的耳机则仅通过耳道传导声音。对我来说,这种空间感意味着更加自然的聆听观。这方面仁者见仁,但笔者依旧持此观点。
入耳声场:对我来说,入耳式耳机的声场缺乏真实感。很多人喜欢这种声场,但笔者认为与全尺寸大耳机相比时,入耳式耳机的声场并不占优势。
齿音:与WESTONE 3相似,UM3X也有一种强调“S”这个发音和踩镲等同频段内的乐器的倾向。
双刃剑
通透性?:笔者觉得UM3X的通透程度算是非常通透的了,但也还不是特别到位。
中频:Westone 3的中频相比UM3X稍微凹陷,但同时笔者感觉从某种角度来说Westone 3的中频共振更加自然。
高频:UM3X的高频类似Westone 3,但UM3X空气感稍强一些。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一样,但还是希望UM3X的高频和中频的接合更加平滑。
结像:UM3X的结像能力在笔者迄今为止所评测过的所有非定制入耳式耳机当中名列前茅。使用UM3X可以很轻易的听到乐器位置。但非定制入耳式耳机当中,Westone 4和Audéo PFE-232更胜一筹。
性价比 :B-
笔者认为,UM3X并不一定强于Westone 3,虽然其印染更趋向平衡,但Westone 3冲击力好于UM3X。其结像能力和趋向平衡的印染都更适合现场混音,笔者可能会将其应用在这方面。但是Westone 3和UM3X两副耳机的细节和平衡程度都较Westone 4略逊。UM3X适合爵士乐,UM3X是笔者听过的非定制入耳式耳机当中最适合爵士乐的一副。
快速检索
设计:入耳式耳机
单元:动铁
阻抗:56欧
隔音:极佳
放大器:无需但值得考虑
推荐耳放:RSA Hornet
聆听最佳音乐类型:爵士乐
使用线材:原配
版本:未知
旗舰状态:前旗舰
在产状态:2012年在产
价格:$379 (不可换线版本) $399 (可换线版本)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44名 BEYERDYNAMIC【拜亚动力】: DT 770 (250欧)

DT 770于2011年停产,在产时是市场上最好的封闭式耳机之一。声音特性与DT 880相似,低频冲击力更强,中频更薄。DT 770 Pro版本依旧在售,但和DT 770并不相同。
和DT 880、DT 990一样,DT 770也依据不同阻抗分为不同版本(32欧,250欧和600欧)。拜亚动力同时发布的还有定位于艺术家的DT 770M,带有内联式音量控制。DT 770之后为集拜亚特斯拉单元专利于一身的T7/T7P所取代,T70细节更加丰富,而DT 770总体声音更加平滑。T70衰减速度明显更快,但 DT 770没有那么锐利。总体上来说我更喜欢T70,但相比来说DT 770经济性上佳。
趣闻:大家都知道T系列是拜亚动力的最新型号,T就代表着特斯拉。而DT系列是耳机史上历史最为悠久的系列。在和一位拜亚动力的代表交流时,笔者得知拜亚动力使用DT作为其产品代号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笔者早先以为DT意为Dynamic Transducer,即动圈换能器,实际上意为Dynamic Telephone,即动圈电话。
优势
低频:下潜到位,力度优秀,而且非常紧致。DT 770可以展现出多数耳机无法表现的次低频区域。
高频:平滑,延展性较好(并非整个高频)。封闭式耳机可以做到高频和低频如此舒展的确实不多。
多面手:虽然低频冲击力比较大,但表现却丝毫不越轨,虽然演绎交响乐时并不非常明晰,但我曾经成功的是用这幅耳机完成了古典音乐的录音监听部分。封闭式耳机当中,DT 770是聆听爵士和摇滚的上佳之选。
隔音:DT 770可以隔绝大部分外界噪音,也可以有效防止漏音。
舒适性:DT 770采用的天鹅绒耳罩和DT880及DT990的一样。圆形的耳垫非常舒适,作为全尺寸耳机的也相对比较轻。
阻抗可选:拜亚动力出品了三种不同阻抗的型号,这令笔者非常满意,而现在DT880和DT990也采用同样的分类。笔者的DT 770是250欧的。
缺憾
通透性不佳:笔者听过的DT系列都不是彻头彻尾通透的,DT 770也不例外,声音有轻微的颗粒感。
中频:DT 770中频衰减比较奇怪,不适合聆听人声。
衰减:并不典型的衰减,猜想如果高频没有拉升的话,耳机的声音应该是很杂乱拥挤的。
结像:DT 770线性表现不佳,故结像表现一般。
双刃剑
音调:耳机的调音和完美完全不沾边,凹陷的中频令笔者非常不满,所以出掉了第一幅DT 770。但是之后立刻后悔了,因为DT 770也有很多亮点,它的调音没有侵略性,所以适合任何类型的音乐,频响曲线特别像是嘴角上翘的微笑,但这也是我有时候寻求的。
声场:作为封闭式耳机,DT 770的声场深度和宽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和其他一些Hi-end级别开放式耳机相比,DT 770的声场又显得有些窄小局促。
性价比 :B
笔者认为,DT 770是过去多年当中同价位当中最好的封闭式耳机,很可惜被整体效果更好的T70所取代,当然,后者价格也更加昂贵。
快速检索
设计:全尺寸头戴耳机
单元:动圈
阻抗:250欧
隔音:一般
放大器:高度推荐
推荐耳放:Woo Audio 5 / SPL Phonitor
聆听最佳音乐类型:所有类型音乐
使用线材:原配
版本:几种
旗舰状态:非旗舰
在产状态:停产
价格: $250 (估计)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42名 SONY【索尼】: MDR-SA5000

MDR-SA5000曾经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作是索尼的旗舰。索尼在停产MDR-R10这款巨擎不久之后发布了MDR-SA5000,它经历了MDR-CD3000和Q010-MDR1 (aka Qualia)的挑战,捍卫了官方旗舰这一称谓。 MDR-SA5000历时10余年,于2012年停产,替代型号不明。
声音方面,MDR-SA5000和声名昭著(狼藉)的Qualia 010非常近似。两副耳机低频量感和延伸都不多,SA5000声场略逊于Qualia。相反的是,笔者发现SA5000高频部分更加细致,研磨感更弱。SA5000和Q10都很擅长演绎电子乐,但前者包容性更强。
优势
细节:SA5000的声音是笔者购买这幅耳机时听过最富裕细节的声音,声音平衡偏暖,衰减很快。有些人会认为这种细节过分丰富的声音不真实,完全可以理解这种想法,但是还是忍不住惊讶于SA5000的细节优势。
衰减:不管你信不信,相比Q010(常拿来与SA5000相比较的索尼高价旗舰),我反正是更喜欢SA5000的衰减。两只耳机音质评价非常接近,但SA5000的衰减相对来说更加平滑。
结像:SA5000接线能力颇为出色,同价位上(350-700美元),SA5000可能是结像方面最好的耳机,倾斜的单元可以令乐器更加靠前,令空间细节更加出色。
古典&电子乐大师:SA5000高频响应加强,因此空气感和泛音非常出色,但这也可能容易导致疲劳。但笔者发现这种调音非常适合古典音乐,多种乐器协奏时辨识率非常高。同样,SA5000这种细节型调音也很容易令听者上瘾。
舒适性:SA5000的重量相对于其体积来说非常轻巧。头梁采用布料,步进式调整杆。耳垫为人造革材质。总体上佩戴十分舒适。
耳机架:SA5000自带专用耳机架,虽然奢华程度和Q010附带的耳机架无法相提并论,但看起来还是很相似的,都为金属制。此外Fostex TH900和极致Edition 10也附带专用耳机架。
缺憾
通透感不足:SA5000声音分析性非常好,但有时会觉得比较生硬,不够鲜活。不是说SA5000不够通透,但那时与其他Hi-end耳机相比时通透性并不是最好的。
中频:SA5000的中频并不是亮点,仔细聆听时,发现中频有些做作,不够自然。如果中低频量更多的话这个问题可能可以减轻。
乏味:和所有高频出色的耳机一样,SA5000可以令人感到疲倦,特别是高音量下聆听时。
线材:原装线才容易扭结,而且无法更换。
双刃剑
调音:喜欢高频的话SA5000确实值得考虑一下,明亮但攻击型不强。
声场:比较宽阔,高度一般,非常适合管弦乐,有时候缺乏维度感。
高频:SA5000确实很明亮,但其高频听起来并不奇怪。但必须提及的是,SA5000的高频是本次参评耳机中最为明亮的之一。
瞬态响应:瞬态响应比较敏感,也是我觉得这个声音乏味的原因之一。相对来说,也是细节丰富的原因之一。
低频:缺乏延展,但冲击力有时不错。使用Larocco PRII MkII的低频调节可以适当增加低频。
性价比:C+
几年以前,我将SA5000推荐给一位烧友,他正在为HD650寻找搭档,HD650的声音也非常美妙。SA5000声音较冷,附有揭示力,这种声音不会为所有人喜爱,所以并不推荐初烧使用。然而同价位耳机当中,SA5000的细节和对于古典的充分演绎是值得肯定的。
快速检索
设计:全尺寸大耳机
单元:动圈
阻抗:70欧
隔音:不隔音
放大器:高度推荐
推荐耳放:TTVJ Millett 307A / Manley Neo Classic 300B
聆听最佳音乐类型:高度推荐古典/电子乐
使用线材:原配
版本:未知
旗舰状态:前旗舰
在产状态:停产
价格:$350-$700(估计)


2025-08-31 04:22: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眷念夕颜
  • Wildcat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41名 SONY: Q010-MDR1 (aka Qualia 010)

很久以来笔者都梦想着拥有一支Qualia 010,这只耳机在高端耳机当中,是一个停产的传奇。可能这个观点要引起争论,但笔者依旧要说,Qualia 010是史上价格虚标最厉害的耳机。笔者5000美金购入Qualia 010,为二手正常价格。实话说这是笔者购买的最为失败的耳机,现在主要用于收藏(也用于本评测),有些烧友认为笔者的消极观点是因为佩戴不当导致的,但实际上和佩戴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笔者使用中号头梁(一般认为最适合笔者头部大小),也多次调整过耳罩高度,试图找出最佳点,还驶过在头梁下加垫海绵以调整至最佳佩戴。耳机也可以驱动好,虽然无法完全驱动到笔者期待当中五千美金应该达到的高度。笔者认为,在索尼的早期高价旗舰MDR-R10面前,Q010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
Q010最大的缺点就是声音不自然,从来无法令我迷失在音乐当中。虽然细节很丰富但与同价位的耳机相比声音太过纤细,金属质感过强。考虑到Q010的售价足以将LCD-3, HD600, T1和AH-D7000统统买下。仅推荐完美主义者购买这副耳机。
最后,我发现我的SA5000(近期停产)声音和Q010非常接近,价格也只是零头。单独考虑声音的话,也绝对不会将Q010列为第一,就算只卖300美金也不会。
优势
细节:Q010声音细节丰富,在笔者听过的耳机当中,其泛音细节表现力方面与Stax*s SR-Omega和SR-009位居三甲。因此,可以听出与其他耳机的细节差别,有时候感觉不错,但是有时候又希望适应性强一些。
声场:Q010的声场非常成功,巨大,细节丰富,呈球形。因此大编制乐章表现临场感非常优秀。
瞬态响应:速度飞快,非常敏感。并不是笔者最喜欢的类型,但也非常有趣。
电子乐大师:Q010适应性一般,聆听笔者喜好的大部分音乐类型时揭示力过强。但Q010确实适合聆听迷幻音乐【trance】和电子混音【dubstep】等电子音乐。
结像:Q010的结像能力确实强大,一位在大学当音乐教师的朋友给我放了一段他学生作曲的曲目,那时候刚买Q010,听了几分钟之后问它两个单簧管是不是中间换了座位。他告诉我这张唱片是分两次录制的,花了两天,很明显第二天单簧管和巴松管换了位置。朋友说他录音的时候就在棚里,乐队为9人编制,单簧管和巴松管的座位是紧挨着的。Q010的乐器定位自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舒适性:调整好头梁后,Q010的佩戴是极端舒服的,但是和一般耳机不同的是,Q010头梁的调整需要借助微型螺丝刀。和SA5000一样,Q010的头梁也是纤维制作的,有效减低了耳机重量,比图片上看起来轻巧的多。皮质空心无填充耳垫的设计非常独特。
耳机架:参评耳机当中就仅有四只耳机提供专用耳机架,Q010便是其中之一,其余三只为极致Edition 10, Fostex TH900和索尼自家的MDR-SA5000。Q010的耳机架材质和SA5000耳机架一样为金属材质。
具有独立编号:Q010具有独立的限定编号。全世界也只有几百只,索尼只在04年-05年声场。耳垫可选择红色或蓝色,头梁提供大中小三种型号供选择。大部分用家都可以使用小号头梁,中号最为常见,笔者没有见过大号头梁。
缺憾
通透性:Q010在整篇评测中并不是最为通透的,实际上,价位较低的耳机中有几款更为通透的(比如HD600和DT880),Q010的通透程度在这个价位上并不合其身份。
做工:我似乎已经找到了Q010的最佳佩戴方式,欢迎各种问题。但是一副需要螺丝刀才能调整头梁的耳机并不受笔者欢迎,更加恶劣的是,这副耳机对于佩戴相当敏感。
高频:粗糙,颗粒感强。大镲听起来比较刺耳。
低频:冲击力及延展性不佳,笔者认为SA5000低频冲击力度较Q010稍大。
停产且价格极高:Q010停产后,修理用备件极为难寻。
乏味:如上文所述,Q010在相对正常音量下,某频段的共鸣都会令耳朵非常难受,于是必须停止聆听。
齿音:Q010的高频齿音比较严重,笔者试图重新调整耳机位置避免齿音,但调整后发现,齿音减少时整体透明度下降。
SA5000:MDR-SA5000的设计意图是Q010的大众版本,已于2012年停产,一般认为这副耳机略次于Q010。笔者认为Q010和SA5000音质基本相同。Q010空间感更强,而SA5000表现能力更盛。
包装:纸盒包装,和身价完全不符。
双刃剑
调音:Q010中高频及高频表现优秀,印染虽然偏亮但仍不失平衡。
中频:Q010的中低频声音非常自然,中高频质量更好。
线材:身居高价,采用耳机线质量却很一般,万幸的是咸菜可以更换。笔者实在不喜欢Q010的声音,所以完全无意升级线材。
性价比:F
许多烧友都非常喜爱Q010的声音,无意冒犯,但说实话,笔者认为Q010价位应在300美金左右。虽然从某些角度上来说非常优秀,但总体声音并不自然。
快速检索
设计:全尺寸大耳机
单元:动圈
阻抗:70欧
隔音:不隔音
放大器:高度推荐
推荐耳放:TTVJ Millett 307A
聆听最佳音乐类型:电子乐/完美录音
使用线材:原配
版本:未知
旗舰状态:前旗舰
在产状态:停产
价格:$4000-$6000(估计)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44回复贴,共3页
  • ,跳到 页  
<<返回显卡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