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原著倚天,完全是为了孙兴的杨逍,结果知道了,电视剧中是“艺术的再创造”,失望之余,对本书的男主人公,便添了几分关注度。书中的张无忌,只有一个版本,但到了读者眼中心底,那便也成了“一千个张无忌”了,各种影视版本的也都看过,始终是和心中的感觉差之毫厘,即使是马景涛有着先入为主的优势,却也随着时光的的流逝,在记忆当中日渐模糊,留下的是一个笼于烟尘雨雾中衣带翻飞的身影,而这个身影,是属于张翠山的。
直到在《碧血剑》里看到白衣束发的袁承志,不由脱口而说:“老爸,这个人也适合演张无忌呢。”说完自己也愣住了,奇怪,这八杆子打不着边的两个人,我是怎么会扯到一起去的?于是,隔了将近十年,我把《倚天屠龙记》翻出,重新回味,才发现,袁承志和张无忌,原来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幼年遭遇家变,均是父母双亡。张翠山为了隐瞒义兄谢逊的下落,更为了妻子殷素素所犯之事,横剑自刎于江湖群豪之间,死后在一些卫道士眼中,他是为邪魔歪道之惑,以至身败名裂。袁崇焕一生为国,却因崇祯误中反间计,蒙冤枉死于庙堂之上。三千六百刀凌迟之苦受尽,还要为京城百姓噬咬其肉,其惨状不可言谕。张无忌和袁承志在面对家破人亡的时候,尚是年幼懵懂,怕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至亲之人,不能伴自己长大。而他们成人后,也都采取了相似的态度,当私仇与大局相背时,都选择了以大局为重。
张无忌和袁承志正式出山的年纪,也极为相近,都是二十岁上下。光明顶一战,张无忌让明教众人心服口服,推为教主。金龙帮上,袁承志排解纷争,所以焦公礼在泰山一心推举袁承志为七省武林盟主。而两位男主人公,都是事先没有这份心思的,反应也都是“双手乱摇”,只是迫于当时的情势或者人心,便也都坐上了领导者的位子。
他们所处的时代,当政的皇朝俱是风雨飘摇,而这两位所带领的人群,也都是王朝更迭的参予者。他们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新王朝的建立者,却又都无心于此。他们最终的归去,都掺杂了对一些人的失望,张无忌是对教中的兄弟(当然这份失望是朱元璋误导的),袁承志是对闯王。以后的逍遥江湖,张无忌有描眉之乐,袁承志有玫瑰添香,他们不是高大全的英雄,却更接近平凡真实的生活。
倚天中,张无忌有“四女同舟何所望”,新修碧血中,袁承志也有一个“十年之约”,于是,很多人说,如果少了专一,袁承志,不过是另一个张无忌罢了。在这里,我是很感谢窦智孔的演绎的,因为,他的袁承志,面对着倾城倾国的阿九,有欣赏却不纠缠,有怜惜却无暧昧,他对她,光明磊落,不失分寸。
突然之间,希望他演张无忌的想法,就这么在心里扎了根,发了芽,成了期盼,变为向往。
书中对张无忌的外貌描写不多,往往是短短几句带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英秀挺拔”、“长身玉立”,但同时也有“寻常农夫”四个字,他的性格,也是不愠不火的老好人一个,一直想不通,倚天四女,均是出色的女子,怎么就会对张无忌这么死心塌地,但如果是窦的张无忌,我想我就会有些明白了。袁承志出山时的散发造型,就有着农家的憨实气息,粗一看其貌不扬,细细品味却透着诚厚温良。束发后五官俊秀阳光,气质清朗,笑起来带着一股温暖的力量,举手投足间让人如沐春风,尤其是眼神,下山时的纯粹清澈,刻“义”时的坚定刚毅,泰山封王时的意气风发,对末世纷乱的无奈悲凉,还有最动人的,是看着青青时的专注、宠爱,疼惜,真正能让人沉溺在里面,不愿醒来。
其实就倚天的书来说,我最感兴趣的是武功,张无忌的武功,泱泱大度有“九阳神功”,“武当太极”,奇变诡异有“乾坤大挪移”和“圣火令”,也算是亦正亦邪,要如何演绎,除了考较武打设计人员外,对于演员也是个不小的考验。而袁承志,先有华山武功为底,又得金蛇秘笈相助,再加上神千百变,中正浑厚之中,再显奇峰婉转,张袁也有相通之处。窦智孔的袁承志,是我看过的张氏武侠剧中,武打动作最漂亮的,干净利落,拳意相合,从开始和安剑清对打的锋芒毕露,到行刺皇太极时,虽仍是威猛凌厉,但已不感梭角分明,直至最后华山大战玉真子,起手式颇有太极浑圆,返璞归真的味道,峨冠广袖,气势浩然似岳如渊,动静之间挥洒随意,步步杀着霸气内隐,让我看得热血沸腾,大呼过瘾。
“与子共穴相扶将”的后章和“排难解纷当六强”是倚天中我最喜欢的情节之一,一是为武戏精彩,二是为张无忌喝彩。很多人不喜欢张无忌,除了他爱得糊里糊涂外,也在行为处事缺乏果断,可在此章,和空性相斗龙爪手,揭穿鲜于通的真面目,都难得地显出了他的机变灵活。而他擒释圆音,则让我佩服,不是很多人都可以做到放下仇恨的,尤其在手刃敌手轻而易举的情况下。书上从“咬牙切齿,满脸仇恨之心”到“脸色渐转慈和”,虽是描写简单,却可想象当中的心理挣扎,但为了排解纷乱,张无忌选择放下了圆音。这不由让我想到07碧血中的袁承志,在金殿之上,当时崇祯为惠王所围,几到绝路,袁承志进宫的目的唾手可得,在惠王慷慨程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脸色暗晦,眼神阴郁,怕也有着和张无忌一样的犹豫。而当他倒转剑身,对惠王说:“惠王爷,得罪了”时,六个字掷地有声,却是脸色肃穆,眼神凛然,正气昭昭可对天地,确是无愧片头曲《好男儿》三个字。
啰啰嗦嗦走笔至此,回想07碧血,人物从书中走来,在夏雪宜灿烂绚目的同时,也再盖不住袁承志的风华,他从头至尾散发着独特温润的光芒,也许不是最耀眼的,却叫人触目难忘,我是因为窦智孔的演绎,爱上了袁承志,还有很多人,是因为窦智孔的演绎,而更爱袁承志,那么,如果的如果,他再演张无忌,会不会为这位经常淹没于赵周殷昭光芒下的明教教主,另添一份光彩?会不会可以让我们,在觉得他“平庸”的时候,也看到他的豁达宽容、淡泊真诚?会不会发现,原来在拭去了尘埃后,这块张氏美玉,照样可以熠熠生辉?
直到在《碧血剑》里看到白衣束发的袁承志,不由脱口而说:“老爸,这个人也适合演张无忌呢。”说完自己也愣住了,奇怪,这八杆子打不着边的两个人,我是怎么会扯到一起去的?于是,隔了将近十年,我把《倚天屠龙记》翻出,重新回味,才发现,袁承志和张无忌,原来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幼年遭遇家变,均是父母双亡。张翠山为了隐瞒义兄谢逊的下落,更为了妻子殷素素所犯之事,横剑自刎于江湖群豪之间,死后在一些卫道士眼中,他是为邪魔歪道之惑,以至身败名裂。袁崇焕一生为国,却因崇祯误中反间计,蒙冤枉死于庙堂之上。三千六百刀凌迟之苦受尽,还要为京城百姓噬咬其肉,其惨状不可言谕。张无忌和袁承志在面对家破人亡的时候,尚是年幼懵懂,怕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至亲之人,不能伴自己长大。而他们成人后,也都采取了相似的态度,当私仇与大局相背时,都选择了以大局为重。
张无忌和袁承志正式出山的年纪,也极为相近,都是二十岁上下。光明顶一战,张无忌让明教众人心服口服,推为教主。金龙帮上,袁承志排解纷争,所以焦公礼在泰山一心推举袁承志为七省武林盟主。而两位男主人公,都是事先没有这份心思的,反应也都是“双手乱摇”,只是迫于当时的情势或者人心,便也都坐上了领导者的位子。
他们所处的时代,当政的皇朝俱是风雨飘摇,而这两位所带领的人群,也都是王朝更迭的参予者。他们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新王朝的建立者,却又都无心于此。他们最终的归去,都掺杂了对一些人的失望,张无忌是对教中的兄弟(当然这份失望是朱元璋误导的),袁承志是对闯王。以后的逍遥江湖,张无忌有描眉之乐,袁承志有玫瑰添香,他们不是高大全的英雄,却更接近平凡真实的生活。
倚天中,张无忌有“四女同舟何所望”,新修碧血中,袁承志也有一个“十年之约”,于是,很多人说,如果少了专一,袁承志,不过是另一个张无忌罢了。在这里,我是很感谢窦智孔的演绎的,因为,他的袁承志,面对着倾城倾国的阿九,有欣赏却不纠缠,有怜惜却无暧昧,他对她,光明磊落,不失分寸。
突然之间,希望他演张无忌的想法,就这么在心里扎了根,发了芽,成了期盼,变为向往。
书中对张无忌的外貌描写不多,往往是短短几句带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英秀挺拔”、“长身玉立”,但同时也有“寻常农夫”四个字,他的性格,也是不愠不火的老好人一个,一直想不通,倚天四女,均是出色的女子,怎么就会对张无忌这么死心塌地,但如果是窦的张无忌,我想我就会有些明白了。袁承志出山时的散发造型,就有着农家的憨实气息,粗一看其貌不扬,细细品味却透着诚厚温良。束发后五官俊秀阳光,气质清朗,笑起来带着一股温暖的力量,举手投足间让人如沐春风,尤其是眼神,下山时的纯粹清澈,刻“义”时的坚定刚毅,泰山封王时的意气风发,对末世纷乱的无奈悲凉,还有最动人的,是看着青青时的专注、宠爱,疼惜,真正能让人沉溺在里面,不愿醒来。
其实就倚天的书来说,我最感兴趣的是武功,张无忌的武功,泱泱大度有“九阳神功”,“武当太极”,奇变诡异有“乾坤大挪移”和“圣火令”,也算是亦正亦邪,要如何演绎,除了考较武打设计人员外,对于演员也是个不小的考验。而袁承志,先有华山武功为底,又得金蛇秘笈相助,再加上神千百变,中正浑厚之中,再显奇峰婉转,张袁也有相通之处。窦智孔的袁承志,是我看过的张氏武侠剧中,武打动作最漂亮的,干净利落,拳意相合,从开始和安剑清对打的锋芒毕露,到行刺皇太极时,虽仍是威猛凌厉,但已不感梭角分明,直至最后华山大战玉真子,起手式颇有太极浑圆,返璞归真的味道,峨冠广袖,气势浩然似岳如渊,动静之间挥洒随意,步步杀着霸气内隐,让我看得热血沸腾,大呼过瘾。
“与子共穴相扶将”的后章和“排难解纷当六强”是倚天中我最喜欢的情节之一,一是为武戏精彩,二是为张无忌喝彩。很多人不喜欢张无忌,除了他爱得糊里糊涂外,也在行为处事缺乏果断,可在此章,和空性相斗龙爪手,揭穿鲜于通的真面目,都难得地显出了他的机变灵活。而他擒释圆音,则让我佩服,不是很多人都可以做到放下仇恨的,尤其在手刃敌手轻而易举的情况下。书上从“咬牙切齿,满脸仇恨之心”到“脸色渐转慈和”,虽是描写简单,却可想象当中的心理挣扎,但为了排解纷乱,张无忌选择放下了圆音。这不由让我想到07碧血中的袁承志,在金殿之上,当时崇祯为惠王所围,几到绝路,袁承志进宫的目的唾手可得,在惠王慷慨程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脸色暗晦,眼神阴郁,怕也有着和张无忌一样的犹豫。而当他倒转剑身,对惠王说:“惠王爷,得罪了”时,六个字掷地有声,却是脸色肃穆,眼神凛然,正气昭昭可对天地,确是无愧片头曲《好男儿》三个字。
啰啰嗦嗦走笔至此,回想07碧血,人物从书中走来,在夏雪宜灿烂绚目的同时,也再盖不住袁承志的风华,他从头至尾散发着独特温润的光芒,也许不是最耀眼的,却叫人触目难忘,我是因为窦智孔的演绎,爱上了袁承志,还有很多人,是因为窦智孔的演绎,而更爱袁承志,那么,如果的如果,他再演张无忌,会不会为这位经常淹没于赵周殷昭光芒下的明教教主,另添一份光彩?会不会可以让我们,在觉得他“平庸”的时候,也看到他的豁达宽容、淡泊真诚?会不会发现,原来在拭去了尘埃后,这块张氏美玉,照样可以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