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火车旅行有一个好处,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轨道就像高明的摄影师,近景远景,不断变化着镜头,光影变幻,纵深交错,是这般美丽,那么平静。
我想,我是喜欢这里的,撇开语言和寂寞。
连轴转了小半年,身体连带心理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早就在思考出门放松的事,一开始是属意海德堡的,毕竟太多文人墨客赋予了它太多的浪漫。可是很快地,斯图加特之行率先提上了日程。理由再简单不过,那个城市有一种特殊的心跳声。
提起斯图加特,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什么?巴登-符腾堡州首府,高科技城市,知名葡萄酒产区,或者斯图加特大学?不,是汽车。这个德国西南重镇是奔驰和保时捷的诞生地和发祥地,仅此一项便已闻名于世。
很奇怪明明是两个大城市,却偏偏没有直达的火车。但幸运的是,火车没有误点,这也就使转乘变得容易起来。早就听闻斯图加特是一个山城,这令我万分兴奋。也许是因为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对山始终有份亲切感。
不过到达斯图加特后,热情很快褪去。市中心到处是工地,而且那种现代化的紧凑感也令我感到恐慌。按着计划去了斯图加特大学、王宫广场、席勒广场、卡尔斯广场和宫殿花园的下园。老实说,如果在斯图加特和莱比锡中间选,答案会是后者。或许是莱比锡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述的人文气息更吸引我吧!
不过精致的马卡龙还是给了我惊喜。其实在国内吃过一次,但甜腻得让人生厌。不过事实证明,那果然是盗版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马卡龙的美味,只能说,吃过了就会明白为什么它有“少女的酥胸”的美誉。
次日起了一大早,便奔赴奔驰博物馆。因为不熟悉买票流程,外加被google地图坑了,为了少换乘交通工具,我穿越了大半个工业区才走到博物馆!而且因为要逛两个博物馆的缘故,我把干粮和水都准备齐全了,简直是负重前行!不过这一切的抱怨都随着看到巨大的三叉星标记而消散。
步入现代化的梅赛德斯 奔驰博物馆,却可以深深感受到汽车历史的厚重。(PS:足足八层!)
为什么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三轮的?卡尔·本茨先生说:“因为我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转向问题。”然而规避行为绝不是消极地逃避,在很多年后,也是为了规避设计上的缺漏,传奇的鸥翼车就此诞生。
汽车虽然是德国人发明的,但一开始德国人对他却不感兴趣。反倒是法国人十分喜爱汽车,他们甚至将汽车看作自由的象征。
梅赛德斯在西班牙语里是恩赐的意思,之所以赋予这个传奇的汽车品牌是因为奥地利商人耶利内克。耶利内克喜欢一切新事物,与此同时还喜欢用他爱女的名字来为新事物命名。1899年,他订购了一辆汽车参加赛车比赛,并为车队命名梅赛德斯。在赛道上取得了成功的两年后,梅赛德斯这个名字被注册为公司,然后和这个品牌一起书写传奇的经历。不过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梅赛德斯小姐却终身未开过车。(PS:耶利内克居然是在莱比锡出生的!!)
梅赛德斯以汽车著名,但在二战时期也曾被希特勒利用。看着展馆里悬挂着的一台台飞机引擎,想必那段时光是一段不可磨灭的黑历史。实际上二战后,整个梅赛德斯奔驰的境遇是那般风雨飘摇,可是精湛的设计,优质的技术以及那颗造车的心还是让他们得以自救。
作为汽车的发祥地,梅赛德斯始终走在造车业技术的前端。不仅在设计上,还有科技上保持着开创者的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梅赛德斯就很遥远。在德国很多梅赛德斯在公共交通运输和服务领域服役。想来这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令人咋舌。
就像每个人有自己的经历那样,每一台车也都有自己的故事。由讲解器描述的故事伴随着,看进眼里的不仅仅是漂亮精致的速度机器。他们的经历和故事赋予了自身鲜活的血液——不再是冷冰冰的机械,而有了情感。
伴随着车的历史发展,赛车运动也发展着。跑道似的展示柜上陈列了多到惊人的赛车,只可惜除了98年哈基宁,08年汉密尔顿的冠军车以外,外加10年迪雷斯塔DTM冠军车外,我没有其他认知。不过即使没有其他认知,单看展柜里满满的冠军奖杯就能明白在赛车界梅赛德斯的地位了。(PS:今年F1梅菜势头很足,不过我还是支持没有丝毫底蕴的红牛。就是喜欢哪种白手起家并成功的毅力!)
此外不得不提德国人的严谨特质。展馆中一些名人坐过的车大都是在车辆报废后,博物馆从该名人手中或者在拍卖会上购回。此外一些有重要意义却找不到原车的车辆是梅赛德斯按原始材料完全复制出来的!
如果说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讲述了汽车的发展故事,那么保时捷博物馆则展示了汽车的美学。展馆比起奔驰博物馆来说,要小很多,而且多以展示赛车和跑车为主。
看着那些漂亮的流线型设计,会让人不自主地思考,设计师和技师是如何做到在美感和空气动力学中平衡的?真是巧夺天工!由于保时捷参加的赛车比赛我都不太清楚,除了讲解器说的内容外,只是单纯地欣赏他们的美丽。
同时这次参观的经历让我总结出分辨911的法则——略微鼓起的眼睛和特色十足的翘臀,五十年来就没有变过!不过依旧疑惑,甲壳虫和911本就是基于同样的设计理念研发的车,后者深受爱戴,前者却被黑得不成样子?
是的,在斯图加特和莱比锡中选,答案会是后者,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两个博物馆的喜欢。那绝对是世界汽车迷的圣地!
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喜欢上汽车的,也许是受F1的影响,也许是因为Top Gear。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不管血统高贵的车,出身平凡的,华丽的,简约的,昂贵的,廉价的……他们都有一颗心脏,他们的脉搏跳动着,他们在呼吸,他们有着自己的外貌,个性和故事。
人们会说,我爱上了汽车,但绝不会说我爱上了我的笔记本电脑。这次旅行之后,我渐渐懂得了这个道理。笔记本电脑和其他机器一样,只是工作和生活的辅助工具,即便多了一向娱乐功能。而汽车不是,他本身就是一项美学,是人力与机械的结合,是实现速度极限的载体,再没有比他更拟人化的东西!
汽车被人寄托了太多复杂的情感,所以他的魔力持久且致命。
我想,我是喜欢这里的,撇开语言和寂寞。
连轴转了小半年,身体连带心理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早就在思考出门放松的事,一开始是属意海德堡的,毕竟太多文人墨客赋予了它太多的浪漫。可是很快地,斯图加特之行率先提上了日程。理由再简单不过,那个城市有一种特殊的心跳声。
提起斯图加特,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什么?巴登-符腾堡州首府,高科技城市,知名葡萄酒产区,或者斯图加特大学?不,是汽车。这个德国西南重镇是奔驰和保时捷的诞生地和发祥地,仅此一项便已闻名于世。
很奇怪明明是两个大城市,却偏偏没有直达的火车。但幸运的是,火车没有误点,这也就使转乘变得容易起来。早就听闻斯图加特是一个山城,这令我万分兴奋。也许是因为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对山始终有份亲切感。
不过到达斯图加特后,热情很快褪去。市中心到处是工地,而且那种现代化的紧凑感也令我感到恐慌。按着计划去了斯图加特大学、王宫广场、席勒广场、卡尔斯广场和宫殿花园的下园。老实说,如果在斯图加特和莱比锡中间选,答案会是后者。或许是莱比锡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述的人文气息更吸引我吧!
不过精致的马卡龙还是给了我惊喜。其实在国内吃过一次,但甜腻得让人生厌。不过事实证明,那果然是盗版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马卡龙的美味,只能说,吃过了就会明白为什么它有“少女的酥胸”的美誉。
次日起了一大早,便奔赴奔驰博物馆。因为不熟悉买票流程,外加被google地图坑了,为了少换乘交通工具,我穿越了大半个工业区才走到博物馆!而且因为要逛两个博物馆的缘故,我把干粮和水都准备齐全了,简直是负重前行!不过这一切的抱怨都随着看到巨大的三叉星标记而消散。
步入现代化的梅赛德斯 奔驰博物馆,却可以深深感受到汽车历史的厚重。(PS:足足八层!)
为什么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三轮的?卡尔·本茨先生说:“因为我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转向问题。”然而规避行为绝不是消极地逃避,在很多年后,也是为了规避设计上的缺漏,传奇的鸥翼车就此诞生。
汽车虽然是德国人发明的,但一开始德国人对他却不感兴趣。反倒是法国人十分喜爱汽车,他们甚至将汽车看作自由的象征。
梅赛德斯在西班牙语里是恩赐的意思,之所以赋予这个传奇的汽车品牌是因为奥地利商人耶利内克。耶利内克喜欢一切新事物,与此同时还喜欢用他爱女的名字来为新事物命名。1899年,他订购了一辆汽车参加赛车比赛,并为车队命名梅赛德斯。在赛道上取得了成功的两年后,梅赛德斯这个名字被注册为公司,然后和这个品牌一起书写传奇的经历。不过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梅赛德斯小姐却终身未开过车。(PS:耶利内克居然是在莱比锡出生的!!)
梅赛德斯以汽车著名,但在二战时期也曾被希特勒利用。看着展馆里悬挂着的一台台飞机引擎,想必那段时光是一段不可磨灭的黑历史。实际上二战后,整个梅赛德斯奔驰的境遇是那般风雨飘摇,可是精湛的设计,优质的技术以及那颗造车的心还是让他们得以自救。
作为汽车的发祥地,梅赛德斯始终走在造车业技术的前端。不仅在设计上,还有科技上保持着开创者的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梅赛德斯就很遥远。在德国很多梅赛德斯在公共交通运输和服务领域服役。想来这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令人咋舌。
就像每个人有自己的经历那样,每一台车也都有自己的故事。由讲解器描述的故事伴随着,看进眼里的不仅仅是漂亮精致的速度机器。他们的经历和故事赋予了自身鲜活的血液——不再是冷冰冰的机械,而有了情感。
伴随着车的历史发展,赛车运动也发展着。跑道似的展示柜上陈列了多到惊人的赛车,只可惜除了98年哈基宁,08年汉密尔顿的冠军车以外,外加10年迪雷斯塔DTM冠军车外,我没有其他认知。不过即使没有其他认知,单看展柜里满满的冠军奖杯就能明白在赛车界梅赛德斯的地位了。(PS:今年F1梅菜势头很足,不过我还是支持没有丝毫底蕴的红牛。就是喜欢哪种白手起家并成功的毅力!)
此外不得不提德国人的严谨特质。展馆中一些名人坐过的车大都是在车辆报废后,博物馆从该名人手中或者在拍卖会上购回。此外一些有重要意义却找不到原车的车辆是梅赛德斯按原始材料完全复制出来的!
如果说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讲述了汽车的发展故事,那么保时捷博物馆则展示了汽车的美学。展馆比起奔驰博物馆来说,要小很多,而且多以展示赛车和跑车为主。
看着那些漂亮的流线型设计,会让人不自主地思考,设计师和技师是如何做到在美感和空气动力学中平衡的?真是巧夺天工!由于保时捷参加的赛车比赛我都不太清楚,除了讲解器说的内容外,只是单纯地欣赏他们的美丽。
同时这次参观的经历让我总结出分辨911的法则——略微鼓起的眼睛和特色十足的翘臀,五十年来就没有变过!不过依旧疑惑,甲壳虫和911本就是基于同样的设计理念研发的车,后者深受爱戴,前者却被黑得不成样子?
是的,在斯图加特和莱比锡中选,答案会是后者,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两个博物馆的喜欢。那绝对是世界汽车迷的圣地!
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喜欢上汽车的,也许是受F1的影响,也许是因为Top Gear。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不管血统高贵的车,出身平凡的,华丽的,简约的,昂贵的,廉价的……他们都有一颗心脏,他们的脉搏跳动着,他们在呼吸,他们有着自己的外貌,个性和故事。
人们会说,我爱上了汽车,但绝不会说我爱上了我的笔记本电脑。这次旅行之后,我渐渐懂得了这个道理。笔记本电脑和其他机器一样,只是工作和生活的辅助工具,即便多了一向娱乐功能。而汽车不是,他本身就是一项美学,是人力与机械的结合,是实现速度极限的载体,再没有比他更拟人化的东西!
汽车被人寄托了太多复杂的情感,所以他的魔力持久且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