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隼(Falco punctatus),是毛里求斯特有的一种猛禽,体长26-30.5厘米,重250克。雄鸟较雌鸟稍为细小。翼展45厘米,双翼较圆。饲养下它们的寿命约有15年。它们会在森林内猎食,主要吃壁虎、蜻蜓、蝉、蟑螂及细小的鸟类。
分布在西南部的森林、山崖及峡谷。它们是西印度群岛中最独特的物种,可能是于上新世晚期的杰拉阶独自演化成特有的物种。
里求斯隼在毛里求斯殖民前的数量就只有175-325对,可能是因伐林及台风的影响。最严重的衰落是于1950年代及1960年代间,因大量使用滴滴涕及如猫、獴及长尾猕猴等入侵物种的掠食所致。它们最近亲的留尼汪隼亦于1700年灭绝。
于1974年,毛里求斯隼的数量只余下4只,当时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饲养计划于是展开,最初的尝试都是失败的,直至于1979年成功人工孵化雏鸟后,它们的数量才逐步回升。它们的数量已超过800只,数量仍在上升,估计其栖息地仍可以容纳多50-150只。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1994年就将它们的状况降级为易危。



塞舌尔隼(Falco araea),又名塞舌岛隼,是塞舌尔特有的一种猛禽。体长18-23厘米,翼展40-45厘米。它们的翼较短及圆。雄隼的上身呈红褐色,有黑色斑点,下身呈淡黄色,没有斑点。头部及臀部呈深蓝灰色。尾巴是蓝灰色的,有黑色斑纹。喙深色,脚及蜡膜都是黄色的。雌隼外表像雄隼,稍为大型及淡色。雏鸟是褐色的,头部有斑纹,胸部有斑点,尾巴端呈淡黄色。
塞舌尔隼的数量只有约800只,故被列为易危。在低地筑巢的失败率达70-80%。它们以往可能在塞舌尔最大的岛屿上繁殖,但现时已知只在马埃岛、锡卢埃特岛、北岛、普拉兰岛及其他周边小岛繁殖。它们于1977年被重新引入到普拉兰岛。
对塞舌尔隼的威胁包括有失去栖息地、被掠食及与入侵物种的竞争。大家鼠、猫及仓鸮都令蜥蜴的数量大幅减少,且会吃塞舌尔隼的蛋及雏隼。仓鸮及家八哥也占据了很多适合筑巢的位点。
以往因误会塞舌尔隼会猎食家禽及迷信它们是死亡的先兆而遭人类猎杀,但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出现。

马岛隼(Falco newtoni)是细小的猛禽。其学名是为纪念英国鸟类学家爱德华·纽顿(Edward Newton)。马岛隼有两个亚种,分别在马达加斯加及阿尔达布拉群岛。它们的最近亲是塞舌尔隼,曾一度被认为是同一物种。它们的共同祖先似乎是在很近期才分支,有可能是少于10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或中期。
体长30厘米,雄鸟及雌鸟的翼展分别阔18-19.5厘米及18.8-20.3厘米。阿尔达布拉群岛的亚种F. n. aldabranus则较为细小,雄鸟及雌鸟的翼展分别只有17-18.3厘米及17.7-18.6厘米。雄鸟重112-118克,雌鸟则重达128克。
雄鸟的头部及颈部呈红灰色,有深色斑纹。在喙下有一道深色的斑纹伸延至喉咙两侧。上身及翼底都是栗褐色,有黑色斑点。尾上是灰色的,有黑色斑点。初级飞羽是黑褐色,内侧有白色及栗褐色的斑点。下身白色。次级飞羽呈栗褐色及有深色斑纹。胸部、腹部及翼底都有黑色斑点。尾巴呈灰色,有6-7条黑色幼纹。所有羽毛端都是白色的。另外有一个较红的形态,头部及颈部都是差不多黑色的,身体及翼底呈深栗褐色,有黑色斑纹及斑点。喉咙淡白色。雌鸟的头部及颈部呈栗褐色,上身较多斑点,尾巴呈褐色及有黑间。雄鸟及雌鸟的喙都呈灰色,尖端黑色。蜡膜是黄色的。脚呈黄色或鲜橙色。雏鸟外观像雌鸟。


岩隼(Falco rupicolus),分布于肯尼亚、刚果共和国、坦桑尼亚、安哥拉、纳米比亚、赞比亚、博茨瓦纳、莫桑比克、马拉维、津巴布韦、南非、莱索托、斯威士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