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吧 关注:5,631贴子:37,560
隼科(Falconidae)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隼形目中的一个科,隼科包括卡拉鹰和各种隼类,有10属58种,中国有2属12种,包括小隼、猎隼、矛隼、游隼、阿尔泰隼、猛隼、燕隼、灰背隼、红脚隼、黄爪隼、红隼、白腿小隼等。卡拉鹰产于拉丁美洲,体型比隼略大,腿长而擅长奔跑,以腐肉为食,常与美洲鹫争食,有时候也自己捕食猎物并袭击其他鸟类的巢穴。隼类广布于世界各地,飞翔技术高超,常常在空中捕食,捕猎技术高超,常被人们饲养用于狩猎,因而导致数量下降。其中游隼是俯冲速度最快的鸟类,游隼也是分布最广泛的鸟类之一,在南极以外的各大陆都有分布,但数量非常稀少。
资料:http://baike.niaolei.org.cn/%E9%9A%BC%E7%A7%91


1楼2014-09-30 17:25回复
    巨隼亚科(Polyborinae),又名卡拉卡拉鹰亚科,隼科下两个亚科之一。共7属约17种。卡拉卡拉鹰(caracara)亦称尸鹰(carrion hawk)。隼科(Falconidae)卡拉卡拉鹰亚科(Polyborinae或Daptriinae)的西半球产的10种猛禽,主要吃腐肉、鸟类、爬虫类和两生类。集群,具侵略性。体较小,但觅食时可压倒秃鹫。可从它的长腿、颊和喉的红色裸露皮肤而鉴别。体长40∼60公分(16∼24吋)。凤头卡拉卡拉鹰(Polyborus plancus)分布于佛罗里达、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古巴和松岛向南达福克兰群岛和火地岛。美国产的亚种称为奥都邦卡拉卡拉鹰(P.p. auduboni)。南美的其他亚种包括食虫卡拉卡拉鹰(Milvago chimango)和黑卡拉卡拉鹰(Daptrius ater)。体型较小的南美种类吃昆虫。
    ├凤头巨隼属(Polyborus)
    ├凤头巨隼(凤头卡拉鹰)(Caracara plancus)无危物种(LC)
    ├黑巨隼属(Daptrius)
    ├黑巨隼(黑卡拉鹰)(Daptrius ater)无危物种(LC)
    ├红喉巨隼属(Ibycter)
    ├红喉巨隼(Ibycter americanus)无危物种(LC)
    ├叫隼属(Milvago)
    ├黄头叫隼(黄头叫鹰)(Milvago chimachima)无危物种(LC)
    ├叫隼(叫鹰)(Milvago chimango)无危物种(LC)
    ├巨隼属(Phalcoboenus)
    ├白喉巨隼(白喉拉卡鹰)(Phalcoboenus albogularis)无危物种(LC)
    ├红腿巨隼(条纹卡拉鹰)(Phalcoboenus australis)近危物种(NT)
    ├冠巨隼(肉冠卡拉鹰)(Phalcoboenus carunculatus)无危物种(LC)
    ├山地巨隼(山卡拉鹰)(Phalcoboenus megalopterus)无危物种(LC)
    ├林隼属(Micrastur)
    ├巴氏林隼(Micrastur buckleyi)无危物种(LC)
    ├斑林隼(Micrastur ruficollis)无危物种(LC)
    ├灰背林隼(Micrastur mirandollei)无危物种(LC)
    ├领林隼(Micrastur semitorquatus)无危物种(LC)
    ├铅色林隼(Micrastur plumbeus)易危物种(VU)
    ├细纹林隼(Micrastur gilvicollis)无危物种(LC)
    ├隐林隼(Micrastur mintoni)无危物种(LC)
    ├笑隼属(Herpetotheres)
    ├笑隼(Herpetotheres cachinnans)无危物种(LC)


    3楼2014-09-30 19:15
    收起回复
      2025-08-06 04:35: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凤头巨隼属(Polyborus),仅凤头巨隼(凤头卡拉鹰)(Caracara plancus)一种。
      凤头巨隼(Caracara plancus),又名凤头卡拉鹰、南美凤头卡拉鹰,是一种有黑色头冠的老鹰,喙较短,先端两侧有齿突,基部不被蜡膜或须状羽;鼻孔圆形,自鼻孔向内可见一柱状骨棍;翅长而狭尖,扇翅节奏快;尾较细长。飞行快速,善于在飞行中追捕猎物。和一般老鹰的不同点在于以腐食维生,在地上筑巢。栖息于草原、疏林地区。集群活动,以啮齿动物、蛙、蜥蜴、蛇和小型鸟类为食,食性更类似于食腐动物,经常跟随美洲鹫打扫草原上的腐尸。每年12月至翌年2月交配繁殖,雌雄共同筑巢于高大的树冠顶部,雌鸟每次产2~3枚卵,双亲轮流孵卵,孵化期约28~32天,幼雏8~12周大时可以离巢飞行,由双亲哺育三个月左右后独立,1~2岁性成熟,寿命10~15年。
      分布于美国、墨西哥、阿根廷,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巴西,智利,巴拉圭,秘鲁,乌拉圭。

      黑巨隼属(Daptrius),仅黑巨隼(黑卡拉鹰)(Daptrius ater)一种,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秘鲁、苏里南、和委内瑞拉。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森林和严重退化的森林。

      红喉巨隼属(Ibycter),仅红喉巨隼(Ibycter americanus)一种,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苏里南、和委内瑞拉。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森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山地森林。主要以蜜蜂和黄蜂的幼虫,但也吃成虫,水果和浆果。

      叫隼属(Milvago),包括黄头叫隼(黄头叫鹰)(Milvago chimachima)和叫隼(叫鹰)(Milvago chimango)两种。
      黄头叫隼(黄头叫鹰)(Milvago chimachima),体大(41-46cm),重325克(11.5盎司)平均。和许多其他猛禽一样,雌性大于雄性,重310-360克(11-13盎司),雄性的280-330g(9.9-12盎司)。除了尺寸差,雌雄没有显著差异。宽大的翅膀和长尾,有点像一个小Buteo。成鸟头部浅黄色,眼后有黑色条纹,腹部浅黄色。上体羽毛棕色与独特的白色,翅膀飞羽和尾巴乳白色和棕色。亚成鸟的头部和腹部有浓密的棕色斑点。
      分布从哥斯达黎加南部至特立尼达和阿根廷北部(省份:查科,福尔摩沙,特斯和圣达菲)。从海平面到1800米(5900英尺),偶尔到2600米(8500英尺)以上平均海平面均能发现其踪迹。活动于稀树大草原、沼泽和森林的边缘。为留鸟。在南美洲南部,取而代之的是近亲Chimango(Milvago Chimango),其分布范围与黄头叫鹰在巴西南部,北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一带有重叠。



      叫隼(叫鹰)(Milvago chimango),分布于阿根廷、巴西、智利、巴拉圭和乌拉圭。游荡于福克兰群岛。



      4楼2014-09-30 19:33
      回复
        巨隼属(Phalcoboenus),包括4种,分布于南美洲。
        白喉卡拉鹰(Phalcoboenus albogularis),又名白喉巨隼,分布在安第斯山脉,智利和阿根廷南部。主要以腐肉和其他小动物为食。


        山地巨隼(山卡拉鹰)(Phalcoboenus megalopterus),活动于高山地区,目前已知其分布于安第斯山脉,从厄瓜多尔南部至秘鲁和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北部。它通常在各地普遍罕见。主要以腐肉和其他小动物为食。


        冠巨隼(肉冠卡拉鹰)(Phalcoboenus carunculatus),目前已知其分布于安第斯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较为罕见。主要以腐肉和其他小动物为食。


        红腿巨隼(条纹卡拉鹰)(Phalcoboenus australis),又名强尼鲁克,分布于福克兰群岛,肉食性猛禽,体型不是很大,有猛禽特有的弯勾的嘴喛和锋利的爪子,专门以鸟类为食,还喜欢攻击人类。
        鲁克鸟生活的这个岛,在夏天会有许多信天翁,企鹅,黄眉企鹅,小巧的短脚海鸥(没记住叫什么)等在这里繁衍声息。
          这些鸟类的幼鸟成了鲁克鸟的美味食物,鲁克鸟会大摇大摆的靠近信天翁或企鹅的鸟巢,然后突然迅速的把幼鸟抓走或叼走。这些幼鸟的父母却无可奈何,因为它们缺乏攻击武器,有时候成年鸟也不能幸免被鲁克鸟猎杀。



        5楼2014-09-30 19:59
        回复
          笑隼属(Herpetotheres),仅笑隼(Herpetotheres cachinnans)一种,中等体型,体长约46cm,体重570g。头部有一条环绕着眼周、脸颊和枕部的黑色羽带,鸣叫声似人笑声。分布于墨西哥、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阿根廷。

          林隼属(Micrastur),约7种,分布于中南美洲。
          斑林隼(Micrastur ruficollis),分布于墨西哥、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阿根廷。


          细纹林隼(Micrastur gilvicollis),分布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西。

          领林隼(Micrastur semitorquatus),分布于美国、墨西哥、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阿根廷。

          灰背林隼(Micrastur mirandollei),分布于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西。

          隐林隼(Micrastur mintoni),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

          铅色林隼(Micrastur plumbeus),分布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

          巴氏林隼(Micrastur buckleyi),分布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巴西。



          6楼2014-09-30 20:25
          回复
            隼亚科(Falconinae),隼科下两个亚科之一。约4属47种,在南极以外的各大陆都有分布。中国有2属13种。分布于我国各省区;南方越冬,为冬侯鸟,但有些地区为留鸟;偶见于台湾,繁殖于我国西北和东北,除干旱沙漠外,遍布全国。
            ├斑翅花隼属(Spiziapteryx)
            ├斑翅花隼(Spiziapteryx circumcincta)无危物种(LC)
            ├隼属(Falco)
            ├阿穆尔隼(Falco amurensis)无危物种(LC)
            ├艾氏隼(Falco eleonorae)无危物种(LC)
            ├澳洲灰隼(Falco hypoleucos)易危物种(VU)
            ├澳洲隼(Falco cenchroides)无危物种(LC)
            ├斑隼(Falco moluccensis)无危物种(LC)
            ├草原隼(Falco mexicanus)无危物种(LC)
            ├橙胸隼(Falco deiroleucus)近危物种(NT)
            ├大黄眼隼(Falco alopex)无危物种(LC)
            ├地中海隼(Falco biarmicus)无危物种(LC)
            ├东非隼(Falco fasciinucha)近危物种(NT)
            ├非洲隼(Falco cuvieri)无危物种(LC)
            ├褐隼(Falco berigora)无危物种(LC)
            ├黑隼(Falco subniger)无危物种(LC)
            ├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近危物种(NT)
            ├红隼(Falco tinnunculus)无危物种(LC)
            ├红头隼(Falco chicquera)无危物种(LC)
            ├黄腹隼(Falco femoralis)无危物种(LC)
            ├黄眼隼(Falco rupicoloides)无危物种(LC)
            ├黄爪隼(Falco naumanni)无危物种(LC)
            ├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无危物种(LC)
            ├灰头隼(Falco dickinsoni)无危物种(LC)
            ├灰隼(Falco ardosiaceus)无危物种(LC)
            ├姬隼(Falco longipennis)无危物种(LC)
            ├塞舌尔隼(Falco araea)易危物种(VU)
            ├猎隼(Falco cherrug)濒危物种(EN)
            ├马岛隼(Falco newtoni)无危物种(LC)
            ├毛里求斯隼(Falco punctatus)易危物种(VU)
            ├矛隼(Falco rusticolus)无危物种(LC)
            ├美洲隼(Falco sparverius)无危物种(LC)
            ├猛隼(Falco severus)无危物种(LC)
            ├烟色隼(Falco concolor)近危物种(NT)
            ├拟游隼(Falco pelegrinoides)无危物种(LC)
            ├食蝠隼(Falco rufigularis)无危物种(LC)
            ├新西兰隼(Falco novaezeelandiae)近危物种(NT)
            ├岩隼(Falco rupicolus)无危物种(LC)
            ├燕隼(Falco subbuteo)无危物种(LC)
            ├印度猎隼(Falco jugger)近危物种(NT)
            ├游隼(Falco peregrinus)无危物种(LC)
            ├小隼属(Microhierax)
            ├白额小隼(Microhierax latifrons)近危物种(NT)
            ├白腿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无危物种(LC)
            ├菲律宾小隼(Microhierax erythrogenys)无危物种(LC)
            ├黑腿小隼(Microhierax fringillarius)无危物种(LC)
            ├红腿小隼(Microhierax caerulescens)无危物种(LC)
            ├侏隼属(Polihierax)
            ├白腰侏隼(Polihierax insignis)近危物种(NT)
            ├非洲侏隼(Polihierax semitorquatus)无危物种(LC)


            7楼2014-10-01 20:18
            回复
              小隼属 (Microhierax),5种,分布于中国及东南亚,我国有红腿小隼和白额小隼两种。
              白腿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小型猛禽(17-19cm),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老挝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各地均为留鸟,但极为罕见。

              红腿小隼(Microhierax caerulescens),小型猛禽(17-19cm),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山麓及东南亚。在中国极为稀少。指名亚种为印度东北部的留鸟,有高海拔2000米的记录,可能亦见于西藏东南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等地;我国仅产云南亚种,但极为罕见,1980年首次报道,仅记录于云南盈江,为留鸟。

              黑腿小隼(Microhierax fringillarius),体长约14-15cm,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如缅甸南部、泰国西南部、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等地。

              菲律宾小隼(Microhierax erythrogenys),分布于菲律宾。

              白额小隼(Microhierax latifrons),分布于马来西亚。

              侏隼属(Polihierax),包括白腰侏隼(Polihierax insignis)和非洲侏隼(Polihierax semitorquatus)两种,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
              非洲侏隼(Polihierax semitorquatus),体长20厘米,分布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南苏丹、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刚果共和国、安哥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南非。

              白腰侏隼(Polihierax insignis),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


              斑翅花隼属(Spiziapteryx),仅斑翅花隼(Spiziapteryx circumcincta)一种,分布于玻利维亚、巴拉圭、阿根廷。



              8楼2014-10-01 21:02
              收起回复
                隼属(Falco)是隼形目隼科的1属,全世界有约40种,中国有11种。全部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大多数种类是候鸟,有的种类过留居生活。栖息在开阔或林缘地区,飞翔迅速,在空中或地上猎食,吃昆虫、中小型鸟类和啮齿动物。往往停在空中,以头向下,频频鼓动两翅。在树上或岩壁洞穴中营巢,有些种类自己不营巢,而侵占鸦、鹊的巢。每窝产卵2~6枚。卵近球形,多密布褐色细纹。孵化期和巢期为1个月。雏鸟为晚成性。除游隼捕食中等大小的鸟类(特别是野鸭)外,燕隼、红脚隼、红隼皆啄食很多农林害虫,特别在蝗虫大量繁殖的年份,它们起不少的有益作用。


                10楼2014-10-03 12:22
                回复
                  2025-08-06 04:29: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澳洲隼(Falco cenchroides ),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马来西亚。


                  美洲隼(Falco sparverius ),分布于北美洲。



                  12楼2014-10-03 15:18
                  回复
                    毛里求斯隼(Falco punctatus),是毛里求斯特有的一种猛禽,体长26-30.5厘米,重250克。雄鸟较雌鸟稍为细小。翼展45厘米,双翼较圆。饲养下它们的寿命约有15年。它们会在森林内猎食,主要吃壁虎、蜻蜓、蝉、蟑螂及细小的鸟类。
                    分布在西南部的森林、山崖及峡谷。它们是西印度群岛中最独特的物种,可能是于上新世晚期的杰拉阶独自演化成特有的物种。
                    里求斯隼在毛里求斯殖民前的数量就只有175-325对,可能是因伐林及台风的影响。最严重的衰落是于1950年代及1960年代间,因大量使用滴滴涕及如猫、獴及长尾猕猴等入侵物种的掠食所致。它们最近亲的留尼汪隼亦于1700年灭绝。
                    于1974年,毛里求斯隼的数量只余下4只,当时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饲养计划于是展开,最初的尝试都是失败的,直至于1979年成功人工孵化雏鸟后,它们的数量才逐步回升。它们的数量已超过800只,数量仍在上升,估计其栖息地仍可以容纳多50-150只。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1994年就将它们的状况降级为易危。



                    塞舌尔隼(Falco araea),又名塞舌岛隼,是塞舌尔特有的一种猛禽。体长18-23厘米,翼展40-45厘米。它们的翼较短及圆。雄隼的上身呈红褐色,有黑色斑点,下身呈淡黄色,没有斑点。头部及臀部呈深蓝灰色。尾巴是蓝灰色的,有黑色斑纹。喙深色,脚及蜡膜都是黄色的。雌隼外表像雄隼,稍为大型及淡色。雏鸟是褐色的,头部有斑纹,胸部有斑点,尾巴端呈淡黄色。
                    塞舌尔隼的数量只有约800只,故被列为易危。在低地筑巢的失败率达70-80%。它们以往可能在塞舌尔最大的岛屿上繁殖,但现时已知只在马埃岛、锡卢埃特岛、北岛、普拉兰岛及其他周边小岛繁殖。它们于1977年被重新引入到普拉兰岛。
                    对塞舌尔隼的威胁包括有失去栖息地、被掠食及与入侵物种的竞争。大家鼠、猫及仓鸮都令蜥蜴的数量大幅减少,且会吃塞舌尔隼的蛋及雏隼。仓鸮及家八哥也占据了很多适合筑巢的位点。
                    以往因误会塞舌尔隼会猎食家禽及迷信它们是死亡的先兆而遭人类猎杀,但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出现。

                    马岛隼(Falco newtoni)是细小的猛禽。其学名是为纪念英国鸟类学家爱德华·纽顿(Edward Newton)。马岛隼有两个亚种,分别在马达加斯加及阿尔达布拉群岛。它们的最近亲是塞舌尔隼,曾一度被认为是同一物种。它们的共同祖先似乎是在很近期才分支,有可能是少于10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或中期。
                    体长30厘米,雄鸟及雌鸟的翼展分别阔18-19.5厘米及18.8-20.3厘米。阿尔达布拉群岛的亚种F. n. aldabranus则较为细小,雄鸟及雌鸟的翼展分别只有17-18.3厘米及17.7-18.6厘米。雄鸟重112-118克,雌鸟则重达128克。
                    雄鸟的头部及颈部呈红灰色,有深色斑纹。在喙下有一道深色的斑纹伸延至喉咙两侧。上身及翼底都是栗褐色,有黑色斑点。尾上是灰色的,有黑色斑点。初级飞羽是黑褐色,内侧有白色及栗褐色的斑点。下身白色。次级飞羽呈栗褐色及有深色斑纹。胸部、腹部及翼底都有黑色斑点。尾巴呈灰色,有6-7条黑色幼纹。所有羽毛端都是白色的。另外有一个较红的形态,头部及颈部都是差不多黑色的,身体及翼底呈深栗褐色,有黑色斑纹及斑点。喉咙淡白色。雌鸟的头部及颈部呈栗褐色,上身较多斑点,尾巴呈褐色及有黑间。雄鸟及雌鸟的喙都呈灰色,尖端黑色。蜡膜是黄色的。脚呈黄色或鲜橙色。雏鸟外观像雌鸟。


                    岩隼(Falco rupicolus),分布于肯尼亚、刚果共和国、坦桑尼亚、安哥拉、纳米比亚、赞比亚、博茨瓦纳、莫桑比克、马拉维、津巴布韦、南非、莱索托、斯威士兰。



                    13楼2014-10-03 16:03
                    回复
                      黄眼隼(Falco rupicoloides),分布于苏丹、南苏丹、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安哥拉、纳米比亚、赞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南非、莱索托。



                      大黄眼隼(Falco alopex),分布于毛利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中非、喀麦隆、苏丹、南苏丹、厄立特里亚、吉布提、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刚果共和国、坦桑尼亚。



                      15楼2014-10-03 16:21
                      回复
                        东非隼(Falco fasciinucha ),分布于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马拉维、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非。引种至南苏丹。

                        姬隼(Falco longipennis ),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



                        橙胸隼(Falco deiroleucus),分布于墨西哥、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阿根廷。


                        食蝠隼(Falco rufigularis),分布于墨西哥、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阿根廷。



                        17楼2014-10-03 16:48
                        收起回复
                          阿穆尔隼(Falco amurebsis),又称为东红脚隼,属隼形目隼科隼属。体长约31厘米,体灰色。腿、腹部及臀棕色。繁殖于西伯利亚至朝鲜北部及中国中北部、东北,印度东北部有一记录。迁徙时见于印度及缅甸,于非洲地区越冬。《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将红脚隼的不同亚种分为红脚隼(拉丁名:Falco vespertinus;英文名:Red-footed Falcon)和阿穆尔隼(拉丁名:Falco amurebsis;英文名:Amur Falcon)两种。
                          繁殖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朝鲜和蒙古等地,越冬在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和非洲。在我国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四川等地为夏候鸟,上海、浙江、贵州为旅鸟,云南为冬候鸟。春季迁到北方繁殖地的时间大多在4月末至5月初,秋季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大多在10月末至11月初。它是迁徙旅程最远的猛禽,单程为13,000-16,000公里。
                          阿穆尔隼与红脚隼的区别:红脚隼仅见于新疆,所以内地看到的都是阿穆尔隼,而且红脚隼雄鸟飞行时翼下覆羽前黑后灰,阿穆尔隼雄鸟飞行时前白后黑。雌鸟差别明显,红脚隼雌鸟整个下体和头部均为红色。





                          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为隼形目隼科隼属的小型猛禽,又叫西红脚隼、青燕子、青鹰、红腿鹞子等,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习性同阿穆尔隼(东红脚隼)。主要可见于东欧与亚洲,其族群由于栖地减少以及狩猎活动而逐渐减少。红脚隼在冬季会迁徙至非洲地区过冬,除此之外,在西欧也可见其踪迹,第一次出现在北美的纪录则于2004年的8月。 成年雄隼拥有一身蓝灰色的羽毛,以及红色的尾羽及鸟脚;雌隼则有灰色的背羽和翅膀、橙色的头部,以及附带黑色条纹的白色面部。红脚隼身长约28到34厘米;翅膀张开则宽约65到75厘米。主要猎物是大型昆虫,偶而会捕食其他小型鸟类或哺乳类。红脚隼非洲的一个亚种提升为了独立鸟种——岩隼。
                          分布范围:东欧至西伯利亚西部。在中国罕见。繁殖在新疆西北部乌伦河谷。




                          18楼2014-10-03 22:44
                          回复
                            红头隼(Falco chicquera ),分布于毛利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比绍、几内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中非、喀麦隆、苏丹、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卢旺达、布隆迪、刚果共和国、坦桑尼亚、安哥拉、赞成比亚、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非、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孟加拉。


                            灰头隼(Falco dickinsoni),分布于肯尼亚、刚果共和国、坦桑尼亚、安哥拉、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南非。


                            灰隼(Falco ardosiaceus,英文名:Grey Kestrel)是隼科隼属的猛禽。全身灰色,眼圈黄色、较粗,蜡膜和脚亦黄色。分布于毛利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冈比亚、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苏丹、南苏丹、厄立特里亚、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肯尼亚、刚果、刚果共和国、坦桑尼亚、安哥拉、纳米比亚、赞比亚。

                            澳洲灰隼(Falco hypoleucos),分布于澳大利亚。



                            20楼2014-10-06 20:48
                            回复
                              2025-08-06 04:23: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新西兰隼(Falco novaeseelandiae) ,分布于新西兰。




                              烟色隼(Falco concolor)是一种非洲小型猛禽,身长仅28-33公分,翼展大约58-72公分,最重也就300克,雌性的个头和重量都略胜于雄性。成隼短小粗壮,平顶头,显著特征是眼睛周边是比例很大的黄色裸皮眼圈!烟色隼与灰隼相象,但是头型要圆眼圈要小。烟色隼周身灰,腹部隐约有条纹,翅膀短小而灰色更暗,停留时翅尖短于尾尖...大眼儿小隼不失威武。
                              分布于利比亚、埃及、乍得、苏丹、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卢旺达、南非、马达加斯加群岛、约旦、以色列、伊朗、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盟酋长国。


                              黑隼(Falco subniger )分布于澳大利亚。





                              21楼2014-10-06 21: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