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号公寓吧 关注:19贴子:764
  • 6回复贴,共1
想起前日路过学校书摊,原本是想买一本人物传记,不过转了好几圈发现这一类型的书籍只有韩寒、郭敬明之类,并非我对现代作者有抵触,只是不想和他们走同一条路,其实现在心里想的也是回家之后伏案做一个写手,可见我心里如今还是很矛盾的,哦,说起这个《四书五经》,也是在那书摊上看到的,当时考虑了很久,觉得既然在物理方面无所建树,用文学修养填补一下也不为过,正如平时总是感叹,既然在学校学业没啥成就,总不能到头来带一副被安乐窝矫惯的“弱不经风”的身体回家,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坚持锻炼。
不过,到头来还是因为种种原因(一、书本前几夜顺序便打印错了,目录中穿插文章,文章中穿插目录。二、内容实在太长而难懂。三、资金问题。)没买。
小学时我爸辅导我语文,我妈辅导我数学,老爸讲语文和历史总是对其中内容(文章叙述方式)很是“挑剔”,比如当时讲黄埔军校那段,便要我一字一句背下来,一个字也不能差,每次都讲到深夜,可是当时觉得数学要比语文要简单的多,也是对语文课有些厌烦,以至于初中时语文几乎很少有及格的,还被当时担任班主任的副校长女儿嘲讽过,不过总成绩还是级部名列前茅的,所以感觉语文这门课可有可无的,能说话和能听懂话就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9-29 00:16回复
    上大学后,也没了语文这课,也觉得总算不用被语文成绩拖了后腿,结果也是万万没想到,大一第一学期便挂了高数,这时已觉得数学没那么有趣了,这也算个导火索,高数Ⅱ“理所当然”的在下学期挂掉了,后来和其有关的《数据统计》、《概率论》、《大学物理》、《电路分析》也统统战死沙场。
    也许是对未来太过理想,或者说是太年少无知,不知畏惧,即使成绩如此之差仍还因为和当时女友“冷战”而不去教室上课,当时也是想不通为何大学学科的用分数要划为三部分,而成绩及不及格也取决于代课老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9-29 00:28
    回复
      2025-08-30 05:24: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前几日读了刘慈欣的《三体》,主要描述文革时期的人性碰撞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发展史,其中文革时期的盲目思想于我没什么切身体会,只觉得幸运没生在那个年代,人性,我实在不想在这个词眼上“高谈阔论”。
      在这个想象力跳跃甚至纷飞的科幻作品中,精彩之处不禁让人喝彩,其中的天体文学也让人折服,刚开始我以为作者有如此高的天体文学知识定时学此专业,不过后来查了查,才知道他毕业于河北水利水电学院,之后做了一名计算机工程师,这才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9-29 00:50
      回复
        在我印象中,一个好的作家,他需要得通读《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若无此文学积累,所写文章也只是闭门造车,缺少灵魂。我不知是不是我对此认识太过狭隘。只是觉得现在血肉里缺少这些东西。
        我从何时对文学感兴趣的(其实老爸不喜欢我读这些东西)。应该是初中吧,读的第一本小说是唐三的《光之子》,当时对此很是痴迷,一下课便捧出书来读的津津有味,甚至月考考场上迅速答完试卷然后也不放放过。当时只是对小说中作者那些稀奇古怪或是神乎其神的想象充满兴趣,直到高中,金城路的读了又看书店的小说竟也看的差不多了,那时也是读书不分好坏,或是分不清好坏,丝毫没有挑剔之心。其间有一次将三本厚厚的小说带回家中,结果被老爸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心中惊慌不已,赶忙撒谎是同学让我帮忙拿着的,看来这东西并非益物啊。
        说起来,高一时便觉的一人写作极为厉害,便是王师了,对于当时语文成绩平平的我来说能将每次月考的作文让老师当成范文在课堂上阅读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继而听说王师将当时很火的「信乐团」的几首歌加以渲染添加写了一篇文章便更加佩服这个人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9-29 01:27
        回复
          提起高中,四班才子前三人莫王冯史莫属,冯的才华当以“文豪”称之,前后如著诗词约近百首,莫不以豪情而作。
          风行逐梦客,月落天涯仙。
          诗成欺李杜,词赋贬苏辛。
          文于狂,书生意气,举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
          史之才在于对文字的坚持,持之以恒,对他的印象始于期中考试的作文,引陶渊明之《五柳先生传》入文,代课老师王赞不绝口,临班状元自愧不如,现所作短篇文以都市柔情为主,希望以后在此有所成就。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9-29 02:37
          回复
            不知是将要离开这个校园还是对未来有所惆怅突然间回忆起往事,本想就如暑假打工完毕走出厂房一样,三分解脱,六分豁达,留一分回忆即可,不过偏偏这回忆中带了一丝遗憾,解脱中沾了一点恐慌,点评:拖泥带水。
            It's a bad ending,but a good beginning.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9-29 02:47
            回复
              今天刚到家,和老妈说了要退学的事,老妈心里比较了解我现在的处境,稍做讨论和安慰之后想到如何向老爸及舅家坦明,论压力,这应该是二十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此事了却之后应当便是一次“新生”了,原本开这一帖只是想讨论一下书经文学之类,没想到还是一如既往的偏题。
              回来之前给史打了一通电话,了解到他如今在上海做一文案职位,顺便告诉他我有去他那儿的意向,史表示很高兴,我也很是欣慰,其实若是退学之事一了去他那儿就成了唯一我能做的事了,也不知我这一小小萤光会如何在富饶繁华的上海绽放出光彩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9-29 19: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