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吧 关注:13,245贴子:157,378

很久没来这里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久没来这里了
喜欢哲学
前些天,看了一篇短文。很有同感,顺便粘贴在这里:
当遇到空洞,我们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个东西填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就是干这个的。房子填满安全感的洞,钞票填满自尊的洞,学历填满智慧的洞,消费填满快乐的洞----我们努力搞来一切,按照说明书塞进自己内心的洞,这让我们感到一种充实的满足。
一开始,物质带来的充实感的确能够持续一段时间,但很快就带来新的问题----你会发现,物质带来的快乐在逐渐递减。赚第一个一千块的快乐,现在需要赚十万才能体会到,第一次开捷达的感受也许在日后开宝马时找不回来。于是你匆忙投入了下一轮的赚钱和消费,期待新一轮的快感。但等到快感消失,心里的洞又露了出来。
当物质满足了你全方位的需求,慢慢地,你把它们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你介绍自己的时候先说头衔,你参加同学聚会时“不经意”地透露自己的收入,你看衣服先看价格......"
如果你身处一个什么都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社会,你自然会认为钱最重要,难怪很多人会把赚够某个数目的钱作为人生目标呢?
用物质填洞的人最大的悲剧是,没有谁能跑赢欲望,总有一天,你填入了所有东西,却无力发现,那个空洞还在。物质也许能带来短暂的一次次快乐,但绝非幸福。
你占据的东西,也在占据着你。


1楼2014-09-27 18:25回复
    上班盼下班
    下班盼上班
    无聊


    2楼2014-09-27 18:31
    回复
      2025-11-24 16:44: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实事求是的合理好生活


      3楼2014-09-27 18:45
      回复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空虚,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空虚与无聊之间徘徊。
        (叔本华)


        4楼2014-09-27 19:27
        回复
          不喜欢喧嚣,嘈杂
          喜欢思考,安静,阅读
          即便如此,在读书,写作的罅隙中一样能感受到那个“空洞”所在
          在这里,可以把那个“空洞”理解成:
          无聊
          空虚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到底又让我想起李银河的文章:
          空旷
          ......


          5楼2014-09-27 19:32
          回复
            空旷(李银河) 我的心中一片空旷。
            每天早晨,我在海滩上散步,闻着微带腥味的空气,海风拂面。低低的灰色雨云在空中走得很快,这是在城市中绝对看不到的景象。我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远处的海天相接处那条分界线被晨雾弄得时隐时现。我的心中一片空旷。
            每天下午,我泡在温暖的海水中,把头舒舒服服地枕在那个巨大的游泳圈上,望着天上的云和无边的海。我的心中一片空旷。
            有时,我尝试想象宇宙的情景。在无边无际的宇宙(有一种理论说,宇宙是有边的,真是匪夷所思)中,无数的星球在虚空中游荡。其中有一些星球上是有生命的,就像地球一样。这些生命有的活得时间很短,比如蜉蝣,早上出生,晚上就已死去;有的活得时间较长,比如人,一般能活80多年,也就是三万天上下。在我死后,在从古至今数以亿计的人相继死去之后,地球照样不紧不慢地自转公转,好像这些人并没有存在过一样。从宇宙的范围来看,一个人的存在与逝去,甚至地球这个星体的存在与逝去都毫无意义,也就是说,没有一点重要性。想到这里,我的心中像宇宙一样空旷。
            在我凝思时,生和死的界限模糊起来。人死之后,和这天空海洋融为一体。我的血和肉跟骨头分离开来,化为细胞,消散在泥土中、空气中和这无边无际的海洋中。对,海洋。就在此时此刻,我萌生了将来要海葬的念头。我的身体先在火中化为灰烬,然后被抛洒在空中,最后飘落无边无际的大海。我回到了我来的地方。
            既然一切将归于沉寂,为什么还要去做任何事情?还有什么事情是值得一做的?我常常这样反躬自问。没有答案,只是感到心中一片空旷。
            如果说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没有一件事是值得一做的。这是一个人们不愿意直面的答案。惨烈而悲壮。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还在做事呢?
            人们做事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不得不做的,一类是作为享受喜欢去做的。前者是所有谋生类的事情,为了满足起码的生活必需,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后者是自己喜欢去做的事情,能从中获得愉悦感的事情。后者才是相对来说比较值得一做的事情。
            从60岁开始,我才彻底脱离了为生存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和时间将全部投入纯粹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中去。这些事情中包括读书,看电影,听音乐,做电脑游戏,写小说,写随笔,写博客,写微博,偶尔去旅游,偶尔打打麻将。
            与此同时,我会继续常常想着宇宙和我的生存,演练死亡。我想把每晚睡去想象为死亡,因为它有一段时间是全无知觉的,确实跟死亡很相像;把每天早上醒来想象为出生,因为这样才能使我的生命中新的一天过得有新奇感,兴奋感。我的每一天都应当以梭罗那篇日记的态度来度过,他在瓦尔登湖畔19世纪某天的日记中郑重其事地写道:我现在开始过某年某月某日这一天。经过这样的演练,我希望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我的心情会无比平静,因为我已经无数次地演练过死亡。


            6楼2014-09-27 19:35
            回复
              开学盼放假 放假盼开学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4-09-28 16:53
              回复
                你说的是欲望吧,欲望就是要满足感觉


                8楼2014-09-28 17:35
                回复
                  2025-11-24 16:38: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主帖的好文!
                  作者是?


                  9楼2014-09-28 18:11
                  回复
                    难得进这个吧那个吧的,进了也难得说什么。
                    难得发贴
                    发了贴,无聊的空闲就会进来看看
                    看什么?看有没有人回帖?看有没有人和我共鸣?
                    回贴又怎样?共鸣又怎样?
                    空虚
                    无聊
                    偶而,单位节假日同事几个喝几杯,唱唱卡拉OK
                    嘻嘻哈哈的喧嚣过后是无尽的空虚,乏味,没意思
                    倘若
                    如果
                    没有这些个串在生活罅隙中的空虚和无聊
                    那么
                    我会在这个吧里发贴么?
                    我会爱上哲学么?
                    不知道


                    11楼2014-09-28 18:20
                    回复
                      永不冷场的人生(绿妖)
                      长期吃素后,味蕾变得敏感,菜里有味精,立刻就能察觉;我自己住,不看电视,对声音敏感,回老家,听觉像受惊的兔子,东窜西奔无处落脚。 个人感觉,经济越落后之地,声音污染越重。我家在县城,商业街上,每个小店门口的音箱里都大声播放音乐(且必须失真),人们对此熟视无睹。而我从中走过,焦虑指数直线上升。逗留得久,会心情暴躁,想立刻躺下,如被念紧箍咒的孙悟空一样抱头打滚。县城再往下,小镇,在高音喇叭之外,还多增一种声音污染的终极武器:拖拉机!什么去掉消音器的哈雷摩托车,跟拖拉机一比都弱爆了。 在家中,人们习惯开着电视。开着,谁也不看都行。但一旦关掉电视,仿佛无法承担骤然出现的寂静后果。电视机,是无话可说的人们之间的润滑剂,是把人们注意力从自身引向外在世界的小红旗导游。它让我们发现,许多亲人间原来是没有多少话可说的,必须靠电视机里的人们出面化解尴尬。 当人们对电视机的声音变得麻木后,它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背景声。小孩做作业时,很少有家庭会专门关掉电视机——他们没有意识到,应该这样做。许多大人习惯在小孩写作业中途跟他聊天,问东问西。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样会伤害小孩的专注力。当他专注在一件事上时,不要随便打断他的注意力,不要拿闲扯去干扰他。许多大人没有这样的意识。他们习惯了不停歇地制造声音。人们的说话声,是电视机之外的双重保障,保证你的人生不会面对寂静。 大多数人是害怕寂静的。在春节聚会中,寂静等于冷场。幸运的是永远不会冷场,永远有成长中的孩子成为安全的话题:多大了?多重?他比他大多少?上几年级了?考试考第几?年级名次多少?还有几年高中毕业?找工作了没有?有女朋友了吗?什么时候结婚?打算啥时候要小孩呢?小孩多大了?多重……在一个大家族里,总有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成为话题中心。有时候,我感觉人们要小孩,就为了让自己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没有那些源源不断的套话,谈什么呢?谈自己?成年人的聚会,是不谈自己的。尤其老年人,在人生中早已取得豁免权,除非是身体堪虞,才会成为问候中心。已婚已育也有豁免权——他们贡献自己的孩子作为话题。单身者是谈话的中心。但是,人们毕竟要有话题可聊啊,谁叫单身者没有孩子可贡献呢,那就贡献自己的私生活、感情状况、收入情况以供解颐吧。 永不冷场的人生。这就是人们追求的。谁家的孩子越多,人丁越旺,越幸福。这种幸福是“热热乎乎的幸福”。如果谁家过春节,冷冷清清,无疑令人怜悯。所以,一个县城的边界比一个国家的国界还难以跨越。人们不愿儿女离开,到外地谋生。农村的孩子,书读得好的,早就知道自己要离开的。大一点的城市,人们对于人口流动也习以为常。在各种形态的城市中,县城最为保守,在那里,儿女离开原生家庭到外地发展,会被视为不孝(想一想,家中老人的冷清!)。一个县城人,其幸福感却可能居各种形态的城市居民的首位。所以,丁克族是可疑的——你们想干啥?你们晚年怎么办?人们养孩子的思维,还只能到“养儿防老”,再往前一步,也无法了。哪怕现实中养儿已经不能防老了,还要啃老,也还是停在这里。因为这是人生的全部希望。 人们没有说出口的是,孩子是用来克服死亡。死去,什么也没留下,即使留下,房子,钱,统统也与你无关,光这样一想,就令人难受。但你的孩子,他血液里流着你的血,他长得像你。你活在他的记忆里。这样一来,你将不会被死亡彻底剥光、掠夺。在这一点上,孩子和艺术的作用相似。尼采说,“思想家以及艺术家,其较好的自我逃入了作品中,当他看到他的肉体和精神渐渐被时间磨损毁坏时,便感觉到一种近乎恶意的快乐,犹如他躲在角落里看一个贼撬他的钱柜,而他知道钱柜是空的,所有的财宝已经安全转移”。 不同的是,克服死亡的过程不同。追求永不冷场的人们,是用孩子,用热热乎乎,用周围都是人(想想所有的娱乐方式:打麻将、看电视、唱卡拉OK、亲戚饭局……)、都是声音。这样的人当其死亡时,必然渴望周围被人和声音包围;靠艺术克服死亡者,思想、阅读、写作……都是寂静的,都要长期一人,独对斗室,岑寂一如修行。这样的人,当其死亡时,必然也渴望安静,三两亲人也可,独自一人也行。一如独在斗室去世的张爱玲。许多人怜悯她,去世许久才被发现,殊不知,她选择了自己的死亡方式,预知死亡时机,并为此做好准备(换好衣服,床上躺好)。这份坦然从容已迹近大修为者。 但是,无论过哪种人生,街上的高音喇叭都应该关掉。印象深刻的是在德国或法国时,街上安静到连汽车喇叭都是罕物,更别提高音喇叭。走在寂静中,说话不必靠喊,你可以轻轻哼歌,听到风吹过草尖,空中鸟儿拍打翅膀,只有在此时,散步才成为享受。这是人生存的基本环境,就像菜里不能多放味精、食物里不能滥用添加剂。说到底,环境安静,人才能思考,或者说,思考些安静的问题。轰炸性播凤凰传奇,只能轰炸出炸鸡般的大脑,里头除了热闹,别无所有。


                      12楼2014-09-28 18:26
                      回复
                        是不是热爱叔本华的人都和我一样喜欢这类文章?


                        13楼2014-09-28 18:27
                        回复


                          IP属地:江苏15楼2014-09-30 10:50
                          回复
                            忙着追求欲望。哪有时间看帖!


                            IP属地:江苏16楼2014-10-24 11:34
                            回复
                              2025-11-24 16:32: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呵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10-29 00: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