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作为“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的城市发展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重任。在这一区域,几乎天天都有项目落户、开工、或建成投产。面对新要求、新形势,该如何让体制机制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指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大力简政放权,优化机构设置,严控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按照这一要求,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加快发展。
1简政放权:为发展工业、招商引资大开绿灯
办一个厂房房产证,耗时4个多月,跑了10多个部门,盖了20多个公章,花了几万元,却依然搞不定。
提起往事,江津区一家企业负责人感触很深:环节太多、流程太长、要求太严、速度太慢、管事的人“太忙”……只怕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也没辙。
这听起来夸张,但却是创业者们曾经的烦恼,也是创新体制机制必须闯过去的难关。
“能放就放、能减则减!”去年9月,江津区15个职能部门将48项行政审批和管理权、12项行政执法权,下放给珞璜工业园等七大平台。“发展工业是城市发展新区的重要任务,而这离不开招商引资、兴办企业。但若让投资者四处吃闭门羹,谁还来投资?还来兴办企业?因此,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简政放权!”该区一负责人说。
“简政放权”,短短四字,却让市场活力全面迸发。据统计,江津区此次简政放权,直接带动2013年度审批、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621个,与上年同比增加10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61.6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5.7%。2014年1至7月,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4亿元,同比增长25.1%。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为各类市场主体松绑,该放的要坚决下放,该取消的要取消,该合并的要合并。”按照这一要求,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不约而同将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先手棋”,今年以来,这项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
綦江区优化审批流程,审批时间由262个工作日缩减至25个工作日,25项独立行政审批事项调整为并联审批,2项独立审批事项调整为合并审批,30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过程监督。
永川区放宽市场主体登记条件,推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改为认缴。今年1-6月,新办企业863户,同比增长36.3%;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316户,同比增长40.9%。
合川区公布区县级权力清单,将473项行政审批项目对社会公开。为在5年内减少三分之一审批项目,该区做出规定,清单以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更不得违规新设审批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