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的时间有时亦很重要,譬如说在泰国等地及古代的印度,有不少持过午不食戒的出家人,如果我们在午后才对他们供养食品,这就是不恰当的时间了,所以此布施行为亦说不上是恰当的布施。
总之,布施必须令对方满足,同时亦不伤及对方或其它众生的身心健康,否则便失了布施之意义,亦不能得到完整的布施之善报。所布施之物品,并不限于金钱,药物、衣服、食品及房舍等全都可以是恰当的财布施物品。
至于身布施,必须有一定境界的行者才能做得到,我们凡夫无法真正圆满地做到。基督教常常说耶稣为了人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大概真有其事,而且亦值得赞叹,可是我们的佛陀却为了一切众生而牺牲了生命无数次之多,这更加值得我们赞叹、顶礼。对圣者来说,若有人来求他的心脏,衪会毫不犹豫地把心挖出来赠奉。这种修为我们连想象也想象不来!可是,我们虽暂时做不到此等大善业,但我们可以阅读祖师及佛圣等的传记,看看他们如何为众生而舍身命,譬如说佛陀的舍身喂虎之善行等。在无法效法之情况下,若我们起码能心生赞叹,这也有其功德。
为甚么衲叫大家勿急于布施身体呢?这是因为我们根本未到达此境界。若疯狂地乱加效法,只会因痛楚而自然生起瞋心,反而得到反效果。菩萨行者即使活生生地掏出心肝赠予他人亦能安然做到,衪们不会有丝毫思及自己可能会死的问题。我们显然并非这等大士之境界。不要说活生生地送赠身体了,在我们中有许多人连在死后捐赠器官予他人之善行亦不敢答允;在被一只蚊子轻轻地叮了一下时,我们第一反应是甚么呢?我们往往马上会想:「不知道它有没有病毒?我会不会受传染?」我们只会想及「我」、「我」、「我有危险」、「它该死!怎么敢叮『我』!」,但我们绝不会在第一时间去想:「它一定是肚子饿了!真可怜!」我们眼中及心中只有自己,绝无他人,更不必说其它非人类的众生了。即使在布施时,我们亦主要是为了求自己的福报,重点仍往往不是放在对方的身上。以往有一个噶登派的祖师,他的耳朵中有一条毒虫跑了进去,所以他去看医生。医生说:「这十分简单!我帮你把这虫毒死就行了!」祖师像听到天下最大的奇闻般,他马上说:「这怎么可以呢?绝对不行!」,所以他就走了。他宁愿死也不愿伤害这条小虫。后来他倒没有死去。他一直修自他交换法,准备面对死亡,可是后来毒虫却自己跑了出来,结果祖师便没事了。我们想想这位先辈的心态,再看看我们自己。换了是我们,必定连思索一秒钟亦不必,马上便会决定杀死小虫,而且我们会有许多堂皇的借口支持自己的杀生行为。在平时,我们假装修行得很好,但在一出了事时,我们往往变得与其它畜牲分别不大。由此可见,在我们现在的境界,高谈甚么身布施的意义并不大。顺带一提,捐血救人及应允在死后布施器官予有需要的人,是极佳的善行,而且是我们能轻易做到的布施。这两种布施,应可说是与身布施相似的善行。
此外,我们亦可在心中把自己的功德布施予一切众生。
除了布施的物品及时间必须恰当以外,我们亦必须具有好的布施心。布施时,受益的是自己,我们是为了自己而布施的,所以我们切勿看不起受施的对象。如果有人来求施,我们不看这些人的需要之大小,却对顺眼的人多给一点,对不顺眼的人冷言冷语,这是很不好的。有些人为了求名或求利而布施。在这些情况下,他们的动机是世俗之心态,所以难说能得福报与否。受施方肯定是得益了,但这类的施主并不一定也得益。总的来说,布施必须基于欢喜之施心,绝不可有吝啬、不舍得之心理。若能以出离心或菩提心行施,则福报会更大。
佛教中有一种称为「财尊法」的法门,修这些法门能得世间及出世间之财富(注:有关财尊法门,见法师著作【本尊海会】系列第一及第三集)。在古代,一般传统是先修长寿法,次修增长智能之法门,最后便修财尊法门。为甚么有这先后次序呢?这是有理由的。若有财、有智却短命,最终还是一事无成,所以延寿是最重要的;若寿命长却无智慧,便无法分辨善恶,长寿可能反令自己有更多机会造作更多恶业,导致无利益而反而有害的后果,所以智慧是第二项要求得的;有长寿又有智慧者,若又能得财富,便可以利用这些财富来利益及救助许多众生了,所以财尊法排第三位。财尊法有没有效果呢?它有一定的利益及效用,但也要看行者有无适当的善因。过往曾有一个僧人写过一偈,偈文中僧人向财尊祈请的其中两句说:「若我过往曾布施,此生不必向汝求!」这是甚么意思呢?这是说作布施的人,即使不欲得到财富,财富也会自然地追随他。即使他不修财尊法门,财富也会自己追上门来。由此可知,欲求财富者,布施才是究竟的法门。财尊法门不能说完全无用,但它的奏效与否其实最终亦取决于行者有否如布施等之善因。如果我们在过往世曾行布施,有了布施之因,这个因本来尚未成熟,所以暂未见其果报,现在我们修持财尊法门,便犹如在未发芽的种子上淋水、施肥,令它迅速地提早结果,这样便能见到一定的灵应。若完全无因而又不愿做新的布施等善因,恐怕修甚么财尊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