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产仔数指标与母猪年产窝数、仔猪育成率等是衡量母猪生产性能的综合指标。提高母猪窝产仔数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和生产性能的主要途径。本文就如何提高母猪产仔数的措施和途径进行探讨。
1. 选择优良品种
优良的品种是提高猪场母猪产仔数的前提。国外引进的品种或品系如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夏等繁殖能力低,造成在窝产仔数方面明显低于国内品种。所以在商品中生产中要尽量选择产仔数多的品种,如大白猪或长白猪。
一般规模化猪场选用长白猪与大白猪正反交后代,即长大、大长二元杂猪。后备母猪要经历2月龄 、4月龄、6月龄和初配前等时期多次选择。优秀的后母猪应具备本品种特征(毛色 、耳型、头型等 ),体形良好,面目清秀,头颈较轻,体格健壮,背线平直 ;乳头排列整齐均匀,有一定的间距,没有瞎乳头、副乳头,有效乳头至少达到6对,其中3对在脐部以前;外阴应该选择较大且下垂的个体。
2. 科学合理的配方日粮和饲养管理
科学合理的日粮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是保证母猪生长发育基础,是母猪产仔数、仔猪初生重、成活率以及母猪之后的生产繁殖性能的保障。营养水平过高不仅会造成饲料浪费,还会造成母猪过肥、难产、乳房水肿、泌乳量少和新生仔猪腹泻等;营养水平过低则会造成母猪瘦弱、仔猪初生重低、断奶发情时间长等。
(1) 保证母猪合理的营养水平,关注母猪的采食量
后备母猪应生长发育良好,日增重控制在400g左右,8-10月龄体重达75-100kg,不应过肥。6-7 月龄每天要限喂,每日采食量为自由采食量的80%。配种前较高营养水平会提高青年母猪的排卵数和卵母细胞的质量,但配种后若继续保持高营养水平会增加妊娠期胚胎死亡率,尤其是初产母猪死亡率高达30-50%。妊娠期的母猪,胎儿所需营养物质只能由母体供给,这一时期的营养水平直接关系到仔猪的成活和产仔数。根据母猪妊娠期的营养生理特点,应在其妊娠的不同时期提供相应的营养水平的日粮,以满足维持生命、自身增重和胎儿生长的需要。妊娠母猪的采食量不要超过2.2kg,初产母猪妊娠期间2kg即可,妊娠后期应增加营养,加大饲喂量,保证胎儿良好的生长发育,最大限度减少胚胎死亡率,使母猪产后有良好的体况和泌乳性能。另外在妊娠中期、空怀期和哺乳母猪后期应多饲喂粗饲料和适当精料,常年保持母猪七八成膘,保持良好的体况。
(2) 抓好母猪的饲养管理
后备母猪应加强运动,并给予充足光照,保证充足干净的饮水,与老母猪同栏饲养,与公猪隔栏相望或者直接接触 ,有利于促进其发情。第一次发情后,应适当补饲,待出现第2次发情后再进行配种。此时体成熟和性成熟基本达到一致,母猪排出的卵细胞受孕率最高。后备母猪配种前优饲可提高母猪的窝产仔数,另外建议在配种前三周用妊娠母猪料替代后备母猪料。需适时配种,过早过晚配种会损失部分卵子,降低产仔数,现在一般猪场都采用2次重复配种,另外改进配种技术提高情期受胎率。此外要重视后备猪的选育和繁殖疾病的预防。临产母猪和轻胎母猪要精心管理,细心观察,防止流产。
3. 适时淘汰高龄母猪
猪的年龄和胎次直接影响产仔数的多少,同时影响产活仔数的多少。1-2胎的母猪繁殖性能低,排卵数少,产仔数少;3-5胎繁殖性能最好,产仔数及产活仔数最高;一般6胎之后的母猪体力下降,产仔过程易发生疲劳,时间过长,造成死胎比例也随之增高,导致繁殖性能有所下降,产仔数及产活仔数下降。因此应及时发现和淘汰低产、患有生殖器官疾病的难孕母猪。
4. 科学使用和选择种公猪
后备种公猪根据最小年龄和最小体重的原则使用,如杜洛克公猪要至少8月龄,最小体重120kg。现在一般猪场都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在其他生产天剑均正常的前提下,种公猪的精液品质优劣影响母猪的受胎率,因此实践中应科学选用种公猪。
1. 选择优良品种
优良的品种是提高猪场母猪产仔数的前提。国外引进的品种或品系如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夏等繁殖能力低,造成在窝产仔数方面明显低于国内品种。所以在商品中生产中要尽量选择产仔数多的品种,如大白猪或长白猪。
一般规模化猪场选用长白猪与大白猪正反交后代,即长大、大长二元杂猪。后备母猪要经历2月龄 、4月龄、6月龄和初配前等时期多次选择。优秀的后母猪应具备本品种特征(毛色 、耳型、头型等 ),体形良好,面目清秀,头颈较轻,体格健壮,背线平直 ;乳头排列整齐均匀,有一定的间距,没有瞎乳头、副乳头,有效乳头至少达到6对,其中3对在脐部以前;外阴应该选择较大且下垂的个体。
2. 科学合理的配方日粮和饲养管理
科学合理的日粮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是保证母猪生长发育基础,是母猪产仔数、仔猪初生重、成活率以及母猪之后的生产繁殖性能的保障。营养水平过高不仅会造成饲料浪费,还会造成母猪过肥、难产、乳房水肿、泌乳量少和新生仔猪腹泻等;营养水平过低则会造成母猪瘦弱、仔猪初生重低、断奶发情时间长等。
(1) 保证母猪合理的营养水平,关注母猪的采食量
后备母猪应生长发育良好,日增重控制在400g左右,8-10月龄体重达75-100kg,不应过肥。6-7 月龄每天要限喂,每日采食量为自由采食量的80%。配种前较高营养水平会提高青年母猪的排卵数和卵母细胞的质量,但配种后若继续保持高营养水平会增加妊娠期胚胎死亡率,尤其是初产母猪死亡率高达30-50%。妊娠期的母猪,胎儿所需营养物质只能由母体供给,这一时期的营养水平直接关系到仔猪的成活和产仔数。根据母猪妊娠期的营养生理特点,应在其妊娠的不同时期提供相应的营养水平的日粮,以满足维持生命、自身增重和胎儿生长的需要。妊娠母猪的采食量不要超过2.2kg,初产母猪妊娠期间2kg即可,妊娠后期应增加营养,加大饲喂量,保证胎儿良好的生长发育,最大限度减少胚胎死亡率,使母猪产后有良好的体况和泌乳性能。另外在妊娠中期、空怀期和哺乳母猪后期应多饲喂粗饲料和适当精料,常年保持母猪七八成膘,保持良好的体况。
(2) 抓好母猪的饲养管理
后备母猪应加强运动,并给予充足光照,保证充足干净的饮水,与老母猪同栏饲养,与公猪隔栏相望或者直接接触 ,有利于促进其发情。第一次发情后,应适当补饲,待出现第2次发情后再进行配种。此时体成熟和性成熟基本达到一致,母猪排出的卵细胞受孕率最高。后备母猪配种前优饲可提高母猪的窝产仔数,另外建议在配种前三周用妊娠母猪料替代后备母猪料。需适时配种,过早过晚配种会损失部分卵子,降低产仔数,现在一般猪场都采用2次重复配种,另外改进配种技术提高情期受胎率。此外要重视后备猪的选育和繁殖疾病的预防。临产母猪和轻胎母猪要精心管理,细心观察,防止流产。
3. 适时淘汰高龄母猪
猪的年龄和胎次直接影响产仔数的多少,同时影响产活仔数的多少。1-2胎的母猪繁殖性能低,排卵数少,产仔数少;3-5胎繁殖性能最好,产仔数及产活仔数最高;一般6胎之后的母猪体力下降,产仔过程易发生疲劳,时间过长,造成死胎比例也随之增高,导致繁殖性能有所下降,产仔数及产活仔数下降。因此应及时发现和淘汰低产、患有生殖器官疾病的难孕母猪。
4. 科学使用和选择种公猪
后备种公猪根据最小年龄和最小体重的原则使用,如杜洛克公猪要至少8月龄,最小体重120kg。现在一般猪场都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在其他生产天剑均正常的前提下,种公猪的精液品质优劣影响母猪的受胎率,因此实践中应科学选用种公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