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吧 关注:75,568贴子:425,929

回复:【转载】【14-09-12】鬼谷子异解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这段话大谈“阴”和“阳”。
  鬼谷先生是在提示我们要从“阴阳”辩证的角度去把握握游说之术和自身离合去就等问题。而本段主要的就是讲“阴阳之道”的,也就是论述“阴阳”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我为了补充一些内容,就从言辞游说和离合去就角度去分析,关于阴阳关系我只一笔带过。
  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这句,由人和事的问题引入“阴阳”的概念。
  损益:
  损。损害,损失;终结坏事。
  益。受益,获得好处;促成好事。
  去就:
  去。离开;辞职不干。
  就。靠近;就职,获得职务。
  倍反:
  倍。升迁,受赏;取得功业。
  反。返回。
  一个是:去而复返,重获职务;
  一个是:远离危险,重返隐逸的生活。
  终止坏事的形成和发展避免受害,促成好事的形成和发展获得好处;安全地离开又不留下负面影响,轻松地获得职务以施展才华;获得赏识和升迁以成就功业,即使离开后又能重新返回得到应有的地位;这些事情都可以通过运用 “阴阳”(说服)之术而轻松驾驭。
  “损益”,其实提出了游说过程中“趋利避害”的大原则。而“去就倍反”这是关乎圣人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施展才华的舞台---的反复衡量和取舍。


26楼2014-09-14 23:49
回复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
      这句是对“阴”和“阳”性质以及“阴阳”转化关系的描述。我们引入到人事和言辞的角度去解说:
      对于积极的(有利于百姓的)事,要促动她,使之运作健行;
      对于消极的(不利于百姓的)事,要阻止它,使之藏匿消亡。
      积极的事情一旦促动,就可以带来(出现)好处;
      消极的事情只要隐匿起来,就可以入于无形(不再带来害处)。
      积极的事情发展到极致,会转化成为消极(好事情被促动了,也不会永远好下去);
      消极的事情发展到极致,也会转化出积极的一面(坏事情没有被阻止,也会有转好的一天)。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这句讲的是“阴阳相生”和“阴阳相成”的关系。
      动。行动。
      1 促使好事运作。
      2 阻止坏事发生。
      静。沉默不动。
      1 没去促使好事运作。
      2 没去阻止坏事发生。
      (之所以)以积极的行动去做事(促使好事运作或阻止坏事发生),是因为(做了这事情)功德会随之而生。
      (之所以)以消极的态度选择不作为(好事和坏事都随其自然发展),是因为形势使然(去做了还不如不去做)而形成的。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这句讲的是阴阳相求的关系,并引出“捭阖”的概念,提示我们“捭阖之道”就是依据“阴阳之道”而来的,或者说“捭阖之道”是“阴阳之道”在人和事方面的具体运用。我们继续以人和事的角度来解说。
      阳。领导,强势的一方。
      阴。下属,弱势的一方。
      德,恩德。
      力,才力。
      以领导的身份去征求下属的帮助,要以恩德去包容下属;
      以下属的地位去结交领导(获得领导赏识),要施展自己的才力(为领导办事)。
      领导和下属之间的相互求用(关系),也是根据“捭阖之道”来处理的。


    27楼2014-09-14 23:49
    回复
      2025-08-04 06:40:4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这句解释,我们转入“阴阳之道”本身来解说。
        圆方。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圆方就是天地。
        圆方之门户。可解释为:通达天地奥秘的关键。
        这(阴阳转化,阴阳相生,阴阳相成,阴阳相求)就是“天地阴阳之道”,也是对人游说的方法所在;想要成功处理世间各种事情必须先了悟并掌握“阴阳之道”;“阴阳之道”是通达天地(万事万物)奥秘的关键。
        我们来尝试解读一下鬼谷先生《捭阖》篇的用意。
        本篇讲了:
        1 圣人的定义。这是全书的核心关键词。
        2 识人用人-考核人才。圣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为百姓谋福利,必须要用人;而用人的前提是识人(考核人才),所以,紧接着就开讲。
        3 言辞游说。圣人要获得人才追随,要获得施展才华的舞台,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要争取同盟化解潜在敌人,等等,因此,游说之术也是非常关键的。
        4 阐述“阴阳”。这为本书的内容确立了理论依据,明确了“捭阖之道”和“阴阳之道”的关系。
        5提到“去就倍反”。这是对圣人切身利益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本篇是全书的总纲领。鬼谷先生在这篇提出的问题,都是非常实际而且关乎全局的问题。


      28楼2014-09-14 23:50
      回复
        捭阖篇完。


        29楼2014-09-14 23:52
        回复
          下一回讲:
          《反应》第二--听话的机巧


          30楼2014-09-14 23:54
          回复